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紅白宴席各不同

永定土樓人家民間交際食禮内容十分豐富,有賀年節、紅白喜慶、開張營業、上樑下墻、喬遷入宅、昇學上任、男婚女嫁、迎神打醮、餞行迎歸,以及近年越來越多的同學聚會、同鄉聚會、同宗聚會、家庭聚會等等。人的一生就包含了誕生、約覽、滿月、對歲、相親、定親、撿日子、送聘金、擔席、娶親、圓房發燭、三朝回門等婚嫁食禮;男做齊頭女做一的壽慶食禮;喪事全程、做頭七、做三七、完七、做週年、做三年、葬地等喪葬食禮。只要有紅白喜慶,都要設宴招待親友。

  永定客家人一般是紅事不請不賀,白事不請自來。然而,當屬紅事的小兒彌月永定城關一帶則是不賀(月禮)不請。

  宴席最講究的是桌序座位的安排。長幼尊卑、親疏内外,不可越規。賓客的席位、斟酒先後、上菜程序、擺菜向勢、撤盤可否、敬酒順序,都應依規而行。

  客家人喜用四方桌,坐八人,俗稱“八仙桌”。紅事都在廳堂擺席,白事可在下廳至室外擺桌。桌序通常按“一字席”、“品字席”、“梅花席”等擺法而定。如是“一字席”,最中間一席爲主桌,面對大門主桌左邊爲二桌,右邊爲三桌,餘下依左右左右序數。如是“品字席”上“口”爲首席,面對大門下左“口”爲二、右“口”爲三。“梅花席”可依“品字席”算法定主次。如擺成“衆星捧月席”,則中心“月”爲主桌,主桌背後面對大門左爲二、右爲三,其餘先左後右依次爲序。此種擺法主桌背後正對大門中綫上不擺桌。

  紅事主客在廳堂上横頭就坐,一般客人在廳堂下首至中廳、左右側廳就坐,自家人在下廳至廳外厢房就坐。

  坐桌時,主家有懂食禮和識主賓的人稽客,引導主賓按尊卑長幼就坐。主桌面對大門上首左邊位爲首位,也叫“尊位”,可安排主賓中職位最高者就坐;右邊位爲二位,也叫大位,可安排主賓中最年長者就坐;緊靠首位左側邊上位爲主家陪客位,通常是主家中職位最高者或最年長者就坐;與陪客者同坐者爲第三位;緊靠第二位右側上位爲第四位,同坐者爲第五位;坐在主賓第二位對面下首位的爲主家的接菜、斟酒位,通常是主家較重要而又較靈活的人,同坐下首右邊的主賓爲第六位。其餘桌座次與主桌一致。

  現時,宴席用桌多爲圓桌坐十人。桌位排序以“八仙桌”相同,座位排序却大相徑庭,大門正中位爲主人位(陪客位);左爲主賓,右爲副主賓(或主賓夫人);與陪客的主人位正對面的下首位爲副主人位(接菜斟酒位,也叫賣單位);其左爲主賓三位,右爲主賓四位;主賓左邊的爲主賓五,副主賓右邊爲主賓六;主賓三左爲主賓七;主賓四右爲主賓八(主賓秘書位、翻譯位)。

  宴席開始時第一次斟酒(客家人叫篩酒),以八仙桌爲例,應按首、二、四、五、陪、三、六、己順序而爲。篩酒要滿(九分爲佳),滿酒敬意。篩酒者要雙手同用,先是右手提壺把,左手扶壺蓋壺嘴(防温酒冲出傷人),爲首二、四、五篩酒,接着换手,左手提壺把,右手扶壺蓋壺嘴,爲陪酒人、主賓三、六篩酒,最後才爲自己篩酒。篩酒時要保持壺嘴向受酒者,壺嘴要從高向下篩出酒,邊篩酒邊抬高壺嘴,如此三次,像似給客人點頭三鞠躬。若是壺底朝向客人則似屁股翹向客人,對人不尊。受酒者應雙手捧起酒杯接受篩酒,還要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做出輕叩酒杯的動作以示還禮。

  開食時,主人應首先敬酒。敬酒時,敬酒者應站起,右手舉杯,左手扶杯(不可一手舉杯、一手下垂),講幾句祝酒好話,而後先干爲敬。若是單獨敬某人,則應起身走到其身旁,爲其篩滿酒,講好話,與其輕輕碰杯(碰杯時自己的酒杯不可高過對方酒杯,以示謙躬),先喝下以示敬意。菜上一半,酒過三巡,主人還要持杯依桌序去敬酒,一般是每桌一杯,如有特殊客人還要單獨敬之,以示盛情和敬意。

  席間上菜,凡有頭者均應將頭朝向主賓,如鷄頭、魚頭等。主人應請其先動筷品嚐,或用公筷公勺將最美味的部位夾給主賓,如鷄大腿、魚鰭旁邊的肉、狗掌、鵝掌等等。並也爲身邊客人夾菜或請大家一起品嚐,决不可搶先動筷自己食。

  宴席開始和結束,都要視主桌主賓而定,主桌主賓動筷了,其餘的才能開食。主桌主賓未離席,其餘桌客人亦不能自行散席。

  不同主題的宴席,雖有不同的美食内容和享受過程,但基本的禮儀是一致的。

  結婚喜宴講排場

  結婚是人生頭等大事。“我們成人了,相愛了,結婚了,成家了!”新郎新娘向親朋好友宣告這一人生重大喜訊的場合,西方人是在莊重肅穆的教堂裏;而咱東方的土樓兒女是在隆重熱烈、熱鬧非凡的喜宴上。

  盡管從結婚登記完起新郎新娘就是合法夫妻了,然而,對於土樓客家人而言,似乎没擺筵席請喜酒,就不算真正結婚,所以結婚喜宴是人生中應設的一次最重要的宴席。結婚喜宴請的朋友最全,親戚添加了新婚妻子的娘家、朋友有自己的、妻子的、父母親以至爺爺奶奶的。因此,結婚喜宴是展示家庭勢力、財力、能力的最佳平台,極盡祖宗三代的奢華一點也不爲過!古時是轎抬新娘,喇叭迎親。現時是豪車長龍招摇過市。不管新郎新娘長得是否出衆,也要像明星那樣打扮花上一兩千元到“大花轎”攝製一套婚紗照。除了印成相册外,還要製作比真人還大的寫真,擺放在喜宴場所門邊、廳堂、卧室等處,有的還請專業婚慶司儀主持整場婚禮,席間表演歌舞,成爲喜宴的組成部份,並請專業攝像全程攝録,制成光碟保存播放。

  結婚喜宴以新娘家來人坐首席。過去新娘的父親和叔伯男客一般不來赴宴,辛辛苦苦生養大的姑娘一下子變成了别家人,似乎讓人高興不起來。所以這首席首位往往由新娘的兄弟就坐。農村喜宴大部分在自家廳堂舉辦,由族人操持完成。現在基本上都請移動厨房承包了,主家出錢就没事了,族人們也清閒地像客人那樣坐下來領食就行了。菜面過去以猪肉、牛肉、鷄、鴨、魚爲主,現在大多增加了海鮮、鮑魚、蝦、蟹以至大龍蝦、高檔海魚等等。但不管怎麽變化,高坎撫湖以上地方必定要出綫面、糍粑。“好事密密,合適焯面”。寓意愛情像綫面那樣長,像糍粑那樣粘連,象徵新郎新娘白發到老不分開。宴席間,新郎父親要帶領新郎新娘每桌去敬酒,以示盛情。喜宴前後用糖茶、新人豆(爆米花)招待客人也是客家人的特色。城里人結婚基本上都到飯店酒家去請客。

  土樓客家人結婚,以前有鬧房,現在不鬧了。發燭儀式倒是保留了下來。發燭用的依食鷄,要由厨房準備,紅燭一對,火柴一盒(有發財之意,不用打火機)、筷子一雙、米酒一壺、酒杯二只、蒸熟全鷄(即將下蛋的鷄鸞子)一盆,用紅木托盤盛全端至洞房,由兩長輩邊講好話邊爲新郎新娘點“食”(象徵性點碰一下嘴唇)。至此,喜宴才算圓滿結束。

  小兒彌月滿堂慶

  人財兩旺,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家庭都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所以結婚生子是值得滿堂吉慶的大事。

  客家人過去重男輕女,生下女兒一切從簡,不做鷂婆粄,不喊鷂婆,名字不上墻,不請滿月酒,現在儀式從簡滿月酒一樣請。

  土樓人家添丁,整個家族都十分高興。彌月喜宴有一整套禮儀。

  彌月的前一兩天大家便忙開了,打竈頭、洗碗筷、做鷂婆粄(粳米粉加紅糖滚水攪拌後,用“福”字粄印壓出,蒸熟即可食的圓粄塊)。這是滿堂喜慶的序幕。

  小兒彌月當日早晨要舉行“喊鷂婆”儀式:一個健康長壽子孫滿堂有福氣的老太太懷抱滿月小兒,在廳堂敬好天神家神後,隨着鞭砲響亮聲,出大門,沿當地主道,邊走邊高聲吆喝“鷂婆!鷂婆!”似有老鷹抓小鷄,欲將其趕跑。老太太身後,早有一大群趕熱鬧的孩童,也隨其高聲大叫“鷂婆!鷂婆!”跟在孩童後的是抬籮筐隨路分發鷂婆粄的人員。喊鷂婆的隊伍要沿着本自然村主道走一遍。通過這一儀式,一是壯孩兒膽量;二是告訴族人哪家的孩子滿月了,咱又添丁了,趕快來分享鷂婆粄(每家九個)。這是滿堂吉慶之首“喊鷂婆”。

  小兒彌月當日上午,要將新丁兒的名字用毛筆寫在紅紙上(字數要合小皇道“生老病死苦”之“生”),一式兩份,沾鷄蛋清粘貼在廳堂左側墻壁高處一份。接着派人擔牲儀、果、酒、粄、香、燭、紙、砲、名,往宗族祠堂,貼好新丁名,擺上供品,報告添丁喜訊,禱告上祖保佑茁壯成長。這是滿堂喜慶之二場:告上祖。

  宴請賓客——這是滿堂吉慶的重頭戲

  永定客家小兒彌月宴以小兒母親的娘家男人爲主賓。“俺的女兒會生子!”這是多麽值得驕傲的事情,當爹的理所當然要邀上衆叔伯、兄弟、子侄前往女兒家食滿月酒。當然,女人也都會一起出席。娘家食滿月酒要爲外孫備上全套披子、揹帶、風被和三套“和尚衫”(一種用白布縫成,用布帶替紐扣,小兒好穿不傷嫩膚的衣服)、襪搭褲、帽子、鞋子,以及銀手鐲、銀脚鐲、銀項圈、銀項鏈、長命鎖等等。眼下,將銀器换成金器的一點也不稀奇。當然,主家會根據物件的價值,奉回一定比例的紅包。一般親戚朋友備上紅包就行了。

  小兒彌月宴席,主桌是給小兒母親娘家人坐的。主桌首位由爲小兒開齋者(小兒母親娘家中輩分高或善於辭令者主持)就坐。開齋儀式一般在席間進行,上魚時,説明菜上一半,酒過三巡。宴席即將進入高潮,此時侍者端一紅托盤至主桌,内有由白斬雄鷄的頭、雙翼、雙脚和鷄後拼裝的“整鷄”一只,筷子一雙、凉開水一小碗、米酒一小壺、酒杯一只(可先倒滿酒),帶根須青葱(攔腰用紅紙標紅)兩棵、紅鯉魚一尾(口含紅紙剪成的紅須,事先灌食米酒,讓其醉而能動不能跳),五花猪肉一塊(約200克,肉皮向外肉向内)、豆腐二塊、米飯一碗。侍者放好托盤,請開齋主持人至廳口,用主家備好的臉盆温水、新毛巾洗臉洗手。主持人洗畢,倒水放回毛巾,並放一紅包致謝。接着整理衣冠,向懷抱彌月兒站在旁邊等候的主人微微鞠躬致意後,雙手接過小兒抱入懷中,口中響亮道出:“一手過一手,活過一百九十九”。並問主人小兒名,主人答後,開齋主持人高聲呼出小兒名,並向廳口高聲贊曰:“好名,響響亮亮,衆呼大吉,名揚四海!”接着朝天地拜三拜,曰:“榮華與地久,富貴與天長。”轉身來到廳堂内的家神位前,朝家神拜三拜,曰:“滿堂鴻福,喜慶有餘。”拜完後回到原位,招呼衆賓客落座後自己坐下,曰:“坐在前排,位居中央。”調整好坐姿和懷中的小兒,左手攬人,右手拿起筷子,曰:“起筷運籌帷幄,快樂一生。”將筷子往清水碗中比劃,曰:“洗筷:福如東海,源遠流長。”接下來一邊做動作一邊抑揚頓挫往下説:“食酒(用筷頭沾一下杯中酒,碰一下小兒嘴唇):天長地久,禄享千鐘。”往下這般將盤中食物等一一做完説完。放回筷子,掏出一紅包,放在小兒身上,曰:“腰纏萬貫,財寶歸身。”説完站起,雙手托小兒交還主人,曰:“衣錦還鄉,宗族争光。”主人接過小兒,謝過開齋主持人,請當席客人多食淡酒一杯,衆人掏出紅包放小孩身上。主人抱着小兒,侍者端着托盤跟在後頭,往二桌三桌依次去敬酒,衆人紛紛將紅包“見貝”放於小兒身上或托盤上。

  紅包裏的“見貝”有多有少,過去最少的5分,最多的10元。隨着時代的進步,紅包裏的錢也慢慢地多了起來,現時一般是50或100元。當然,有時收個把空紅包也不足爲奇,因爲此種紅包上都不署名。時下,開齋後主家就把人抱回去了,大多不收紅包。

  開齋是永定客家人小兒彌月宴席的重頭戲中的高潮戲,大多在席中進行。若開齋主持人神情沉穩喜悦,動作大方瀟灑,語速快慢有致,語音高低有調,咬文嚼字清晰明瞭,吉語用詞通俗易懂,且朗朗上口,席上人皆放筷停食瞪眼觀看,竪耳静聽,收穫的是比美食更加難得的精神享受。相反,開齋主持人準備不足,神情緊張,動作混亂,語音低細,音調顫抖。吉語詞彚老舊難懂,即使菜肴再好,也讓人頓覺味同嚼蠟,欲作嘔吐槽。

  不知是否爲避免此尷尬情形的發生,撫市人開齋是在散席後,另外擺桌進行的,當然,觀衆就只有自家人了。

  開齋的程序和備用物件基本的就是這些,也有增加文房四寶、茶葉、燈芯、米糕等的。也有减少其中某幾樣的,開齋主持人可根據厨官師傅備好的東西靈活掌握,吉語彩語,也可靈活變化,只要與所進行的程序或物品相關聯就行。

  做樓喬遷漾新房

  做大樓,搬新居,過去是土樓人家生活中特殊的大喜事。有些家庭幾百年都住在老祖宗留下的老屋中,幾代幾十代人不需建房,不需搬家,也就不必操辦這種喜事。

  感謝共産黨的好政策,給土樓人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變!現在絶大多數土樓客家人都修繕了老房,建起了新樓。有些還在城裏購置了套房,真是好事密密,喜慶連連!

  土樓客家人做大樓下墻板要請客,喬遷新居要請客,設宴地點一般都在剛下墻板的大樓裏和喬遷新居地,説是漾財漾丁漾新樓,發富發貴萬萬年!

  下墻板漾新樓可分爲下墻打紙砲和食酒慶賀兩個階段。

  下墻板,親戚朋友多以送紙砲爲主,每掛紙砲都在百元左右,一般人都能收數十掛,上百掛,收三幾百掛以至更多者也不少見。吉時燃放要數十後生協同完成。高墻上,樓四周同時炸響,頓時火光閃射,硝烟翻滚,數十分鐘經久不息,似乎天地也被震動了!

  下墻板請客,由女主人娘家來客坐首席,如母親、祖母的娘家均有來客,應以祖母的娘家來客坐首位。建築工匠的師傅頭,也應請到上横頭或主要桌席就坐,以示感謝。上鷄時鷄頭應朝向木匠師傅或泥水師傅,他們會互相謙讓,其餘人不敢食。席間,豆腐、猪肉、魚等碗盤可往上叠,寓意大富大貴連連有餘層層高,不可中途撤去。席間,高興者可划拳斗酒,越鬧熱越好!

  喬遷漾新居亦可分爲入宅和食酒兩個階段。

  入宅,首先要請地理先生依全家人的生辰八字,擇得吉日良辰。接着準備物件,發貼請親朋好友食喜酒。當日,按擇定吉時燒香禱告家神、竈王爺。並從老竈分得薪火,點亮兩盞紅馬燈,由家長提着走在前頭,女主人懷抱金銀細軟領着兒女跟在其後。接着,依次是牽大牛牯的(可請堂兄弟、梓侄們幫忙,以下相同),挑五穀糧食的(一頭要放香爐點着香火蠟燭),挑油鹽碗盤的,挑柴把的(“柴”與“財”諧音,寓意大把發柴)挑各種日用工具的……遷居隊伍出老竈厦,來到廳堂禱告上祖後,在鞭砲聲中出大門,浩浩盪盪遷往新居。

  進入新居後,將馬燈放置竈君神位前,讓閃閃紅光照得新居焕彩。緊接着給新竈君焚香點燭,敬茶敬酒,獻果品、五牲。然後,起火支鍋打禾砲(把谷炒開花),煮水焯惜圓。禾砲、惜圓除敬神用,可讓大家食。讓孩童搶食嬉戲,將禾砲撒滿竈間廳厦更好,寓意金銀滿地,興旺發達,花開富貴,闔家幸福。

  竈君敬了還要敬天神。依地理先生擇定的吉方在露天設香案。大香爐後要擺上三杯茶、五杯酒、五樣齋蔬和五牲。主人率全家老小虔誠跪拜燒高香,地理先生立一旁讀祝文,燒地契,祈求神靈保佑事主平安幸福,發富發貴。

  當日中午,親朋好友都應邀前來食酒,並送來禮物紅包祝賀。外家的禮物是特别的,一對種子鷄、兩擔新谷籮連扁擔(一擔裝滿粳谷,一擔裝滿糯谷)、一板豆腐、兩蓋發粄、一套碗盤餐具,還有水桶、尿桶、大脚盆、大盤籃、大簸箕……如未分家,婆媳外家都要如此這般置辦禮物。主家除要奉還一蓋發粄(表示兩家一起發)還要酌情奉還紅包。

  這是土樓人家過去喬遷漾新居的一些習俗,現在已省略了不少。

  喬遷宴席與下墻板宴席相同,都是越鬧熱越好。如今在城裏買套房搬新居,因地方有限大多在就近飯店酒家請客。

  今非昔比語壽宴

  土樓客家人慶壽叫做生日,“男做齊頭,女做一”是規矩。男人從40歲開始,每加10歲做一次生日,女人從41歲開始,每加10歲做一次生日。做生日,都不真正在生日那天做,而大都在立春後正二月的好日子裏做。正月是新春之始,萬物復蘇,生發之季節。此時慶生有生命勃發,不斷延長之意。40、50歲(女41歲、51)生日是岳父母兄弟姐妹給過的,一般較簡單,就是外家和姑姨姐妹來家中聚聚,壽禮一般是一只鷄、二結面、九個鷄蛋、九個壽餅、一套衣服、一雙鞋一雙襪。現在基本上都改用紅包了。60歲以前的生日還不能收鷄,不請客、不敬神,只在本族房内每户分9個壽餅。

  古時,人的生命普遍没有現在長,60歲稱做大壽,子孫必爲其興辦隆重的祝壽活動,一是借此報答養育之恩,二是以示後輩有爲,家庭興旺。慶壽當日,門上張燈結綵貼壽聯,廳屏掛“壽”字,擺香案、供壽品、吹喇叭、打鼓子。擇吉時請壽星坐上披有大紅毛毯的交椅中,接受兒孫們依輩份長幼爲序的跪拜祝福。壽星給前來拜壽者發紅包。

  壽麵是壽宴中必不可少的頭道美味。這是客家人手工拉成的綫面,每根比縫衣棉綫略粗,數十米長,煮時不剪斷,吃時站起用筷子拉得很長很長,一時挾扯不斷,衆人幫忙。常有人戲説:“快去找梯子爬上去吃!”引得大家喜笑顔開——“面長”寓意“命長!”今天,人的壽命大幅提高。“昔日七十古來稀,如今七十小弟弟。輕輕鬆鬆八九十,活過一百不稀奇”。所以,60歲70歲做生日,並不隆重,只是家庭内部小酌而已。敬神、放紙砲也免了。有人説是怕驚動閻王錯勾生死簿,當然,這只是戲言。其實是60歲70歲不算大,待到80、90、上百歲大慶祝不遲。這種年輕的心態和有盼頭的念想對健康長壽確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喪葬宴席有講究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人死歸土”,“入土爲安”是土樓客家人喪葬的傳統習俗。

  喪葬宴席一般是爲答謝送葬隊伍準備的早餐。“出殯後食朝”是喪葬宴席的正常情形。“食朝(早飯)”是喪葬宴席的正餐。因是悲哀之白事,經數日煎熬已疲憊不堪(少則一兩天,多則六七天)哪有心情大食大喝;加之早上時間緊張,也很難做出太多的美味佳肴。但是傳統規矩禮儀半點不能含糊:男人喪事宴席以宗親梓叔的長輩坐首席首位。女喪則是其娘家來客坐首位。挖窟“打礦”抬棺材的“大力”叫“移重”,也叫“八仙”,要設專席讓其4人就坐(故稱“八仙”),且需每肴雙碗,紅蛋、豆腐雙份,叫作“雙財食”(其餘人均爲一個蛋兩塊豆腐的單財食)。舊時“八仙”多爲專業,要發給工錢。如今,多爲族人後生義務輪流不取報酬。白事宴席碗盤可於中途撤下,絶不能往上累叠。

  五代同堂或百歲老人過世,撿骨頭葬“全瓮”建永久性大墳大地做風水都屬白紅事,可白事喜辦,貼紅對聯,大擺宴席以慶賀,以此表達對死者的敬重與愛戴。這也反映出客家人對死亡的一種灑脱境界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如今,實行火葬,骨灰存放紀仙堂。挖窟“打礦”抬棺材、葬風水等都不必要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