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咸鮮香熱 衆口皆宜

  民以食爲天,食以味爲先。烹飪之難,難在衆口難調,而將百味調和,變衆口難調爲衆口皆宜,這是烹飪的最高技藝,美食的最高境界,當然,這更是永定客家美食人永遠追求的目標。

  百味鹽爲主。土樓客家美食,從主食、菜肴到小喫,都以鹽味爲主,其没有福州、龍岩等福佬地區的甜味,也没有江西、湖南的辣味,更没有四川的麻辣味。

  當然,土樓客家美食並不只是鹽的鹹味,只是“爲主”而已。還有“鮮、香、熱”等,一並搆成土樓客家美食的四要素:

  一、咸

  由於客家人遷徙游離,所到之處必須披荆斬棘,辛勤勞動,大量流汗,需補充更多電解質,才能恢復體力,正所謂“鹽根刺力”。所以食物大多鹹味較足。加之山區處境貧困,常年多用腌類食品,如菜干、酸菜、豆豉、腐乳、臘肉、板鴨、咸魚等,習以爲常,慢慢地養成了食用鹽味較足的飲食習慣。當然,鹽味還有凸顯主料,促發鮮味的作用。如:鷄肉好吃,没放鹽就没有味道,放少了也不好吃,只有放至恰到好處的時候,鷄肉的甜味、香味才會出來。又如:鮮嫩的瘦猪肉煮湯,不放鹽就一點也不好吃。土樓客家菜調料很少用糖,所以没有那種甜咪咪的味道,也就更凸顯了咸香的美味。

  二、鮮

  鮮,包括新鮮,美味兩層意思。新鮮是基礎,美味是目的。只有新鮮美味,才是健康美食。只有食用健康的美食才能身强力壯,長命百歲。所以在烹調食物的時候十分講究“鮮”的程度。除了注重野生、放養、粗種外,把青菜制成菜干,把鮮肉制成臘肉,也是爲其久存不腐而美味。土樓客家美食中十分注意主輔料搭配,突出菜肴鮮美的效果,如新鮮酸菜炒猪大腸十分美味,而用青菜炒猪大腸可能就無法入口了;再如蘿蔔炒猪肉就不如炒牛肉美味等……土樓客家人講究菜肴鮮美,也表現在烹飪時的火候上,即常用猛火快炒的方法做菜,如爆炒牛八脆。有些菜爲保证新鮮,在鍋裏翻炒幾下都清清楚楚,少了不熟有生氣,多了過熟失鮮脆,如炒雪豆,炒牛百葉等等。土樓客家人十分注重湯的鮮味,除了用猪骨、鷄骨熬成高湯外,不常常加入香菇、魷魚、墨魚、笋絲等增鮮。雖然它不像廣東老湯那樣醇厚,但也湯清料美,滋味悠長。

  三、香

  土樓客家美食注重香味的提取,這也是土樓客家人在山區生活極度貧乏的情况下,爲達粗糧精做,促進食慾,維持體力之目的而形成的。青葱、熟蒜、生芹菜是土樓客家菜佐香的一大特色。用猪油爆葱頭而成“香葱油”淋菜面,客家人叫“放浮油”。不論是炒時鮮菜放浮油,還是氽湯放浮油,那香鮮味實在不可多得。這是其他地區少見的一大特色。土樓客家人因常年有自釀糯米酒,所以也常用米酒促香,特别是烹調肉類菜肴,加入米酒,那香醇美味更是别具一格,如酒醉鷄,酒娘炒粉腸,煎酒娘蛋,都讓人唇齒留香。土樓客家人還用香酥豐魚末爲“飽貨”、鮮湯等增香,綫面、芋卵粄、鷄腸面、炒粉干、芋子包、老鼠粄、煮硬粄,燜糯飯、浮豆腐,以及猪肉鮮湯,牛肉鮮湯等等,上席時撒上少許香酥豐魚末,那香味實在妙不可言,吃時要小心,别把舌頭也吞下嘍!據我所知,用豐魚末增香,是土樓客家美食中才有的做法,是中華美食中獨一無二的!

  四、熱

  土樓客家人地處山區,山寒水冷,所以菜肴十分講究熱度,忌生冷,久而久之便養成吃熱食的習慣。土樓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長時間在山裏辛勤勞作,一爲節省做飯時間,二爲回家即能吃到熱飯熱菜,平時最常用的烹飪方法是用蒸熟,就是出門勞作前將一天需吃的飯(米和水)菜用陶鉢裝盛碼入大鑊頭,蓋上鑊蓋(木蓋或用鐵鑊倒扣)用柴火蒸。用炭灰餘熱保温,中午或晚上回家揭開鑊蓋,飯菜全熱,讓你吃得心滿意足。再者,很多土樓客家菜肴都要趁熱吃才能吃出美味,冷了就變味不好吃。如:麒麟脱胎、群凰歸巢、紅燒狗肉、爆炒牛八脆、薑絲炒大腸等等。所以,土樓客家人的酒席都是邊煮邊上菜邊吃,十分注意上菜的速度。如吃的時間過長,菜肴温度偏低,還要撤回加熱後再上席。

  土樓客家菜肴十分注意用油,有些菜肴油要多點,有些油要少點,並不是一味的要多油。如“四大盤”中的長壽麵的用油要恰到好處,太多了油膩,太少了糊口;而紅燜猪肉,不但不能多油,還要把猪肉中的油炸出來,讓香菇墨魚的味滲進去,吃起來才滿口鮮香而不膩;紅燜豆腐,在鍋中時間過長容易煮老,時間太短不入味,解决的辦法就是適時起鍋,陶缸盛裝,用熱油蓋面增加密度,延長“燜”熱入味,達到吃時燙口、爽嫩的效果。所以,高陂鎮一帶還流傳着浮豆腐漉喉的故事。煮芋卵粄也用同樣的方法,不但能讓菜肴入味,還能讓菜肴較長時間保持熱度。

  有些人認爲客家菜太咸太肥,這是以偏概全的謬論。那是過去外人來作客主人怕油少,菜肴不好吃和紅白喜慶設宴厨師以“做厨嘸巧只要油飽”“做厨嘸師傅只要油來渡”之經驗,爲顯功夫不顧主家本錢多放油而讓人留下“肥”的誤解。土樓客家人,長期生活在貧困山區,一日三餐的食油全靠一年養一頭猪來解决,殺猪賣肉不賣油,買肉要肥不要瘦,平時煎油後的猪油渣自己不能隨意吃,要留着招待客人。所以,過去用一塊肥肉擦鍋煮菜的並不稀奇。平時自家吃素點,招待賓客時才能有點肉,多點油水。土樓客家人勞動强度大,需較多的油補充熱量。加之山野蔬菜没油難以下咽,再者就是肚裏没油水,食物消化快,造成食量大而得不償失。所以當家人總是千方百計弄食油,都説“會當家的人不省油”。可在那温飽都没法解决的日子裏,哪來的油水過盛。就現在飯店用油而言,其他菜的用油也比客家菜多,如川菜麻辣火鍋,鍋裏翻滚着的是紅紅的麻辣油,各自面前還要放一小碗油。當然其他菜係的用油量同樣很大,否則,也就不會有那麽多地溝油了。

  土樓客家人長期生活在缺醫少藥的大山裏,要生存發展,要身强力壯不誤勞作,主要靠三餐飲食。因此,在十分講究“咸、鮮、香、熱”的同時,還十分講究藥食同源,保健養生。一年四季都能用各種“草根樹頭”烹調食物,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達無病防病,有病治病之目的。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