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清明

  清明節,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早在盛唐時期,著名詩人杜牧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家喻户曉的詩句。

  清明節,在公曆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節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節氣,二是節日。從節氣來説,清明是24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温回昇,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

  舊時,永定有“清明前,掃墓完”的規矩。立春後,一般在正月初五(開小正)後便開始陸陸續續進行祭祖活動,稱爲春祭;如果是3代以内的血親故去,有些地方在中秋節前後幾天還要進行一次祭祀,稱爲秋祭。許多地方掃墓的次序是先私墓後公墓,即血緣關係密切的祖墓先祭掃,也有一些地方則從上到下,先公墓後私墓,逐日開祭(有的每年選在固定日子祭公墓)。在清明以前,所有墓都要祭祀完畢。傳説清明日過後“關墓門”了,要等農曆八月十五才會墓門開。

  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的人最多,同宗族的各家各户派出代表去爲老祖宗掃墓。不管路途再遠、再難走,天氣再惡劣,他們也樂意按約定日期參加。在他們看來,這是義不容辭的義務。有些宗族由輩份較高的宗親牽頭主辦,負責集資、購買所需供品,如全猪、全羊等等。祭祀儀式結束後,衆人在現場煮飯菜,共進午餐。

  有些地方祭祀老祖宗的日子不在清明節這一天,而是定在清明之前或之後的某一天。這段時間,他們需要祭祀的祖墳不止一個,而是有若干個。祖墳太多,只能選擇較有代表性的祖墳,隔幾年輪换一次。某天祭祀某個祖墳,具體時間一般是約定俗成的,世世代代沿襲下來,大家都記得清清楚楚。

  清明節也是給那些没有人祭掃的“無主魂”施捨的時候。永定每家每户用鮮艾或苧葉或者白頭翁草與大米、糯米磨成粉面,做成緑色的米粄,送到每個固定的清明坪或在河邊、三岔路口去擺在地上,燒起香燭、紙,祭祀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後人祭掃的先人),以求保佑鄉村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一路打銅鑼、插綫香、召引那些無人祭掛的鬼魂到清明坪。有的地方還請來道士做道場,給“孤魂野鬼”超度靈魂。有的人還撒些大米、紙錢在地,供那些“游鬼”受用。有的地方組織“清明會”或動用“清明田”(專用於清明節的出租公田)集資公祭,目的是給那些没有親人的鬼予以施捨,以免它們給世人帶來灾難。清明節這天人們都要做些米板、猪肉、3牲、香紙燭砲到清明坪祭鬼魂(施清明)。

  湖坑鎮奥杳下黄村清明祭鬼習俗與其他地方不同。清明前當地人都祭祀上祖,清明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艾板”,待下午太陽將要下山時到固定地點去祭拜那些無人祭祀的鬼魂,謂之慰借餓鬼。

  仙師鄉三壩村舊時青壯年都以撑船爲業,在水運輸中死亡人數不少,爲紀念亡靈,祈求平安,至今沿習清明節村民在村口至河邊路口擺上祭品、悼念袓輩外出亡故之靈魂,祈求保佑後代出門平安挣錢,完後拖着據説能避邪的桃條才回家。

  仙師鄉新僑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每年清明節進行送山神惡鬼活動,以保佑全村人無灾無難,很隆重,全村男、女老人參加,小孩不可參加。全村男女老人在村中水口河壩地上擺上米粄(要紅的),還有幾十籮紙錢,及紙做關刀、鐵鏈,有些好像古時戰具、五果。從下午4點開始活動,參加人不許講話叫姓名,全部由和尚唸經化神,然後參加人員回家後不許講話,洗澡完後馬上睡覺。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永定也漸漸有了在清明節掃墓的風俗,不少人家選定在這一天掃墓,不過大多是祭掃宗族的祖墓。新中國成立後,每年清明這一天,機關幹部職工、學校師生都要排成整齊的隊伍,前往烈士墓或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花籃,默默致哀,表示對革命先烈的深切懷念。

  也有個别在清明後祭掃祖墓的例子。如高頭鄉江姓開基祖百八郎公太,傳説他生前携妻帶子來到陌生地開基創業,既要迎合當時的士紳豪杰,又要和睦當地土著民族(原住民)兄弟,他爲人謙虚謹慎,待人和靄可親,奉行“和爲貴”的處世哲學,很受人尊敬。他在臨終前諄諄囑咐後代,“他死後也要與平民兄弟‘無主魂’同甘共苦,個人祭掃選在清明節後……”於是後人遵照他的遺願,於每年清明節後十日江百八郎公太墓。這一天,各地裔孫絡繹不絶來到高頭村“文馨塔”邊的大屻崗上,在江百八郎公太墓地,吹喇叭放土銃,鑼鼓喧天,緬懷先祖高風亮節,爲後輩立下先人後已、平易待人的良好風範。

  隨着社會變遷,原土葬的陋俗,現已改爲火葬,設有專門的公墓地。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