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節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永定俗稱“八月半”。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人們仰望高掛天空玉盤般皎潔的明月,自然會聯想到與家人的團聚。獨在异鄉旅居的人,也期望藉助明鏡般的皓月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們又把中秋節叫作“團圓節”。

  中秋節在我國由來已久。《國語·周語上》載,我國夏、商、周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這夕月,即是祭拜月亮神。而“中秋”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末年《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可見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活動。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以後歷代帝王都沿襲此俗。到了魏晋,中秋賞月開始傳到民間。

  關於月餅,史料載,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有爲紀念聞仲而做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凱旋,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光説: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分給群臣食之。這是中秋分食月餅的發端。月圓、餅圓、富團圓之意。後來,八月十五食月餅的習俗沿襲至今。

  送月餅是永定客家人過中秋節最大的特點之一。從農曆八月初開始一直到中秋節前,任何一天都可以給長輩、親戚、朋友送月餅。

  中秋節這一天,永定許多地方進行秋祭,並舉行家宴。有些地方要用3牲、番薯、芋子、果品、香、蠟燭、紙、鞭砲祭祀“田頭伯公”,祈求“田頭伯公”保佑除蟲驅獸、田禾大熟。陳東鄉的陂頭甲、洋湖坑等村落還要做伯公戲,即請戲班子在伯公附近開闊地搭台演戲。如今祭祀“田頭伯公”的習俗已基本消失。

  中秋節晚上,合家團聚,用香燭、清茶、月餅、水果祭月。敬奉“月光娘娘”後,大家圍坐一起品茶、吃月餅、賞月,有的人賦詩唱和,表示對月中嫦娥的懷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在月光下坐到深夜,稱爲“守月華”,傳説若誰看見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薩降臨,可求福得福,求財得財。大人最喜歡在月光下一邊賞月,一邊教小孩唱兒歌:“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 

  舊時,中秋之夜還有人請巫婆“伏童子”(俗稱“落童”)。巫婆伏在案上,主人焚香禱告,求神或某個死去的親人出來“對話”,待陰靈附在巫婆身上時,雙方就對起話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