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節、元夜,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永定客家人稱元宵節爲“正月半”,常簡稱“月半”,又稱“開大正”。

  中國在漢朝(公元前206年)没有“元宵節”,但有“通宵點燈”,祭祀神只的民俗活動。因爲原始人發現了火以後,認爲這種神秘的東西具有無窮的力量,它能除黑闇,驅趕“妖魔鬼怪”,促進種族的繁榮和發展,由此産生了對火的崇拜。《史記·樂書》載:“漢家祀太乙,以昏時祠到明”,也就是“通宵點燈節迎黎明”,由此逐漸演變爲“元宵節”。宵者天河夜空也,古語“夜”稱作“宵”,所以,那時的元宵是指一年的頭一個月圓之宵,叫元宵節。

  由於時代的變遷,在這個喜慶節日裏,先民們在維護生存的發展的物質勞動與共同生活中,與自然界接觸,認識自然從而産生征服自然的欲望,因而在元宵節制作的花燈式樣,大都仿傚動植物和歷史傳説。如“鯉魚燈”、“蓮花燈”、“百合燈”、征服自然的“薑太公釣魚”、“嫦娥奔月”……

  元宵節早上,永定縣家家户户燃放鞭砲、吃湯圓,謂之“開大正”,意味着這一天是春節的最後一天。元宵佳節吃元宵,意在祝福合家團圓和睦、康樂幸福。鄉鎮也有鬧花燈、走古事和猜謎等活動。

  這一天,永定縣各個較大的村落大鬧元宵,迎燈、舞龍、舞獅、奏樂、走古事、踩高蹺、劃旱船、猜燈謎、敲鑼打鼓,共同祝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元宵節前10天,人們便開始製作花燈和大龍,並爲走古事等活動作充分準備。許多村落由新婚、添新丁之户負責牽頭。

  鬧元宵活動一般在本村或者本族間進行。晚上,各項活動達到高潮,長長的隊伍按預先安排好的次序魚貫而行,在村内巡遊,接着到祠堂演出。演了一段後,帶隊的人要講幾句恭賀新年的吉利話,比如祝大家新的一年萬事順意,身體健康,合家幸福等,迎接的人也要代表本族宗親致以崇高的敬意,表達感謝之情。大家進入祠堂祭祀祖宗,最後放烟花。元宵節有親戚朋友來,要隆重接待,邀他們一同觀賞花燈和烟花。結束後,迎燈隊伍到各樓各户去走一圈。隊伍到達之前,先給各樓各户發燈簽,各樓各户便準備好鞭砲、糖果、茶水。迎燈隊伍每到一樓一户,人們燃放鞭砲、烟花相迎,接丁(燈)接財,有的還會發紅包。舞龍、舞獅隊伍到各樓首先向該樓祖先參拜表示敬意,而後在樓内巡逥一圈,最後由領隊人將花燈分别交給户主,一家一盞,並向他們客客氣氣地説“添丁發財” 之類的好話。

  永定城鄉鬧元宵活動各具特色:有些地方鬧元宵,從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開始,鬧至正月十六日或十七日才結束。迎燈隊伍每天傍晚出發,不但在本村活動,而且還到别個村落同宗族聚居地去巡遊。有的地方幾個村落都同一宗族,各村的迎燈隊伍則按約定的日期,全部集中到本姓宗祠和共同的老祖宗墳上祭祀祖宗,而後各村隊伍回到各自村落鬧燈,向各家各户分送花燈,分送花燈結束時已是次日凌晨二三點鐘了。有些村落的習俗是十五日晚上花燈隊、舞龍隊、舞獅隊先在村内巡遊,到每樓每户。游村結束後到祠堂後山進行接龍、搶龍,以示日後會添丁興旺。元宵節表演的節目豐富多彩,如城關的走高蹺和走古事,撫市鎮的走古事、木板龍,下洋鎮的迎花燈、十番(即十歡)音樂和大鑼鼓吹,高陂鎮的十番(即十歡)音樂,坎市鎮的龍燈;湖雷鎮四姓迎花燈;高頭鄉高東村的迎龍燈;湖雷鎮的舞獅;合溪鄉湯湖村的摇船燈(劃旱船);歧嶺鄉的“弄竹馬”等……隨着時代的進步,元宵節表演的節目更加多樣化,内容和形式不斷創新、發展。

  永定也有元宵節没有迎花燈的地方,如湖坑鎮以及其他鄉村的李姓人家。傳説唐代李治皇帝於公元684年正月十五日觀燈時,薛剛鬧事踢死太子李奇,他被嚇得從觀燈樓欄杆上摔下致死。從此後李家把這一天視爲忌日,唐王下旨每年正月十五日李氏後裔不準鬧花燈。

  元宵節這一天,永定縣不少地方有頭一年新婚夫婦和生男孩(俗稱新丁)人家拜祭祖墳的習俗,祈求上祖保佑大家添丁添財,萬事順利。當天晚上7點,各家各户拿着燈籠,火把、香紙等,敲鑼打鼓到指定地點集中。長龍搬的隊伍到新婚、新丁祖墳拜祭,燈火通明,鑼鼓喧天,鞭砲禮砲聲震耳欲聾,場面十分壯觀,而後大家沿着出發的路綫回家舉行接丁接財儀式。

  元宵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上燈、貼名單的習俗。比如下洋鎮東聯村、沿江村,誰傢生了男孩,便有義務組織做花燈,迎花燈,請燈酒。添新丁的人家在春節前便向各家各户收點喜砲錢,用於年初一去祠堂拜年,年初二給公王老爺拜年,正月十五迎花燈。新丁家庭出大錢,宗親樂助。正月初五、六,新丁家庭要先做一盞花燈,組織鑼鼓到各家各户炒燈(邀請大家做燈),正月十五(新丁家庭必須在迎燈後方可掃祖墓),燈頭一架大花燈,迎後掛在葉吉堂,燈二也一架大花燈,迎後掛到南慶堂,由燈頭打砲組織迎燈,按商量好的路綫走,先到楊婆太墳上鬧燈,最後到兩個祠堂鬧燈、上燈。貼名單則在敬公太婆太時貼在祠堂或自家上廳墻上。貼名單用蛋白作漿糊,不易蟲蛀。迎完燈則擺酒。全村不分姓氏,敲鑼打鼓來慶賀、喝酒,男丁多時,吃到天亮。

  鳳城鎮下坑十八羅漢表演至今已有200多年,當初爲凝聚族衆,强身健體,組建了十八羅漢隊。十八羅漢約25人,其中大羅漢9人,小羅漢9人,觀音一人。打鼓一人,打大小鑼各一人、大小鈸各一人,領隊一人。表演羅漢者都需要有武術功底,要練功。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參加演出,表演的主要節目有《觀音過橋》、《卷龍尾》、《觀音座蓮花》。

  仙師鄉三壩村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舉行“趕龍”活動。二三十名青年人,打着鑼鼓,提着燈籠在最高山嶺上追逐回家,其他群衆則圍觀、呐喊,看誰最先到家。裁判員是大家公推出來的。村中家家放鞭砲接燈,謂之接龍。

  虎崗鄉虎西村賴氏自開基祖以來都是正月十五日黎明祭祖廟,只有鬆陽賴氏正月十五日“祭天明”。古竹鄉大德村蘇氏每年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爲祭祖祠日,届時祖祠裝燈結綵,蘇姓宗親都來祭祖,祈求祖宗保佑合族平安,財丁兩旺,萬事如意。在祖祠設宴請宗親梓叔,夜間迎龍舞獅,演大班戲,燃放鞭砲持續數小時,烟花照亮夜空,全村燈光輝煌。

  西溪鄉等地在元宵節這天,早餐家家都要煮金瓜(南瓜)吃,祖輩相傳説是“十五吃金瓜,一年不會被鬼瓜”。吃了金瓜可闢邪趨吉。

  永定縣有個别地方不是正月十五過元宵節。鳳城鎮下坑社區,以前過元宵、七月半、八月半都和大家一樣過十五。據説傳到十四祖時,家家户户在月半準備吃豐盛的晚餐時,來了一群土匪把東西搶個精光,害的大家過不成節。另一種傳説是過元宵節的頭天夜裏,每家都準備好第二天過節食品,不想晚上來了小偷把東西偷個精光,爲了不再被搶、被偷,就提前一天過元宵節,至今下坑正月十四日過元宵、七月十四日過中元節、八月十四日過中秋節。嫁出去的女兒一家和親戚朋友都在十四日這天到下坑作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