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過年

  春節俗稱過年,是永定客家人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據記載,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春節的來歷,通常説法是從原始社會的“臘祭”演變而來的。先民們辛勤勞作一年,在歲末年初之交,便以農獵收穫物來祭祀衆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之賜予,這就是“臘祭”。“臘祭”期間,人們停止勞動,聚飲娱樂,歌舞戲耍。年復一年,歲接一歲,“臘祭”從不間斷,沿習演變下來,就形成了民間的春節習俗。

  人們爲什麽稱春節爲“年”、“過年”呢?據記載,所謂“年”,是源於古代的計時單位。古文中,“年”字原是“稔”(rěn)字,是果實谷穗成熟的意思。古人注釋爲:“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古以爲歲名。”《谷粱傳·宜公十六年》中記載:“冬,大有年。五穀大熟爲大有年。”所以“過年”以示慶祝。谷是一年一熟,“年”以後就逐漸引申演變成爲時間概念,成爲歲的代稱。

  一、入年界

  春節前一兩個月,永定客家人除抓緊時間賺錢外,還把裁縫師傅請到樓裏來,爲各家男女老少量身定制新衣,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基本上改爲到商店去購買成衣。冬至前後,開始釀酒、臘肉。

  春節前10天半個月,家家户户要進行一年中最全面、最徹底的衛生大掃除,俗稱“掃屋”。人們把自己所住的土樓裏裏外外打掃得干乾净净,整理得整整齊齊,還把被單、床單、蚊帳、凳、桌等洗得干乾净净。婦女還要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原因很簡單,一是元宵節前一般不上山砍柴草,必須備足所需,二是春節後很可能進入雨季。春節氣氛從此開始逐漸濃厚。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竈君老爺回天堂奏事日。各家各户將烟囱等打掃乾净,晚上送竈君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到了除夕夜再請竈君回來。送竈君老爺,事先寫好竈疏(寫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齡),準備好元寶、香燭、供品,在竈邊置一“八仙桌”,將供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在竈君神像前祭拜,虔誠敬送竈君老爺返回天庭述職,祈求竈君老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賜福消灾,來年財丁兩旺,合家平安。一般人家拜祭時只向竈君老爺祈禱幾句“賜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類吉祥話。有的人家還要鄭重其事地擺祭,讀祭文,祭文如下:“惟君,仍合家之主,君爲五祀之先,朝炊墓厨,豈無褻瀆之處;合家興旺,全賴扶持之力,既感恩於平日,敬酬謝於此夕,伏冀神君,俯鑒微忱,保長幼以安寧,佑添丁而增福。尚饗。”這一風俗,如今除少數老人外,多已不行。

  有些地方如湖雷鎮弼鄱村,入年假前人們要向當年有人去死的孝家送年,即送些粉干、綫面之類的東西,謂之送福。人們認爲,過了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就不能再向孝家送年了,再送就是不吉利了。

  從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俗稱爲“入年界”,又稱爲“入年假”,家家户户備年貨,包括糖果、水果等。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不再上山砍柴割草。

  墟天,農村集市貿易的日子,俗稱墟日,永定各個鄉鎮墟天不一,或逢農曆二、七,或逢農曆三、八,或逢農曆四、九。春節前幾天最接近除夕的墟天,是一年當中人們采購年貨和進行集市貿易最重要的日子,永定客家人稱之爲“年墟”、“墟王”,所以這一天是每個墟場一年當中最爲熱鬧的。

  入年界後,外出務工、經商的人能回家的都紛紛回家過年,謂之“百鳥歸巢”。當遊子們一回到家鄉,便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氣氛,還有像客家酒娘那樣醇香厚重的親情、族情、鄉情。許多村落的孩子們興高采烈盼過年,天天敲鑼打鼓,喜迎春節。

  農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一般人備好過年用的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則殺一頭自家養的大猪,主要用於饋贈親戚、朋友,每一户親戚要饋贈二至三市斤猪肉,饋贈岳父家的肉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猪肉數量則更爲可觀,否則男家會被人耻笑爲“孤寒鬼”,即小氣鬼。這兩天家家户户開始蒸年糕(俗稱糖糕粄,厚達四五寸),芋子包、菜絲粄等等,家家户户忙到深夜。當年有老人去世的,不能蒸年糕,同宗的各家各户都會給有老人去世的人家送去一塊年糕,以示慰問。

  撫市鎮鵲坪村的黄泥丘自然村,過春節只做糍粑而不蒸年糕。相傳他們的上祖在某一年春節前幾天,剛出鍋一大“床”年糕,就有竊賊來偷,上祖大喊“捉賊”,那賊見不能得手,便把那“床”年糕放在大門檻下,然後撤腿就跑。上祖追賊心急,没留神脚下,剛跨出門檻時竟踩滚燙、尚未凝固的年糕上,疼得昏倒。那年春節全家感到晦氣,從此該村人過春節再也不蒸年糕,而代之以做糍粑。

  500多年來,每年除夕前一天,坎市鎮小溪村家家户户要到祖祠給祖宗送“歲飯”。他們用小的紅木桶盛飯,插上筷子、飯勺子,放一把芹菜、大蒜,並插上梅花,謂之“歲飯”,寓意勤勞聽算(聽算即如意),還要點亮油燈。祭拜後回到家中,放鞭砲迎接,把油燈放到竈爐上面,邊放邊説“福星高照、財丁興旺”等之類的吉語。

  二、除夕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有的年份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是農曆年中最後一天,又叫除夜、歲除、大年夜、年三十。

  這一天,大家更加忙碌。辛勤勞作了一年的婦女們不敢懈怠,早早就起床,到菜園去完成這一年最後一次爲蔬菜施肥、澆水的任務,農曆正月初五以前是不能挑尿桶的。早飯後,大家便忙於殺鷄殺鴨、買猪肉,祭拜天神、土地神、竈君爺、媽祖等諸神,張貼楹聯、門神、福字、年畫,掛燈籠。按傳統習俗,正月初一至初五以前,即使來了親戚、朋友,也不能殺鷄宰鴨,宴請用的鷄鴨一般都是除夕這天殺的,不過如今這一習俗已被逐步改變。。

  早飯後,凡是當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掃衛生。各樓祖堂掛起祖宗畫像,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供品等,祭祀祖先。午後,陸續有人携禮盒、三牲、鞭砲、元寶、香燭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進香。燒香時由老一輩人負責恭請祖宗,祭祀完畢,請祖宗歸位。每到除夕中午以後,祖祠香火繚繞不斷,鞭砲、土銃聲不絶於耳,一直延續到當天黄昏。近幾十年來,這一習俗已經逐漸淡化。

  除夕這一天,被認爲是上界神仙鬼怪下凡之日,因此永定客家人這一天要祭祀的神明特别多,如祭祀天神、觀音、媽祖、土地伯公等等。

  除夕中午,家家户户將柚葉放入鍋内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污穢、窮氣、衰氣洗掉,干乾净净地進入新的一年。然後换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换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乾净。每家每户都要在厨房内掛一把芹菜、大蒜,寓意來年勤儉、“聽算”(心想事成),一直掛到過完元宵節。下午兩三點鐘後,他們便開始準備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每座土樓大門貼春聯,兩邊懸掛大紅燈籠,燈籠上書郡望、姓氏;家家户户都把春聯貼於樓門、房間門上,門楣貼“利是”,門扇貼門神或“福”、“大吉”等字,寄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運已到”。還有精描細做各種圖案的福字,圖案有壽昆、壽桃、鯉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中國這一習俗起源於宋朝,在明代開始盛行。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除夕這一天的禁忌繁多,如忌説鬼、死、殺等不吉利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駡人,忌隨地大小便和潑污水,忌將酒、燈、油擱在地上等。如果小孩犯忌,家長應立即説“童言無忌”來補救。如果不慎打碎器皿,則應趕緊説句“歲歲(碎碎)平安”之言。如此等等,以求逢兇化吉。

  年畫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檏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年畫《福禄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滿足了人們喜慶新年的美好願望。除了貼春聯、年畫、門神、春牛圖之外,永定還有在厨房、糧倉、牛欄、猪圈、鷄栅、厠所等門上則貼上用紅紙寫有“財丁兩旺”、“六畜興旺”等紅紙桃符的習俗,甚至水缸也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廳和卧室、客房均貼上年畫,增添喜慶氣氛。

  當年誰家死了人,這一家便被稱爲孝家。孝家貼的春聯,當年死者是男的用藍紙,女的用黄紙。孝聯一般爲:“守制三年容易滿,思親百世最難忘。” “守我堂前三年孝,不知户外四時春。”横批:“音容猶在。”也有許多孝家此時不貼春聯。   

  除夕吃年夜飯表示全家大團圓,充滿團結、祥和、敬老愛幼的氣氛。這頓飯是一年中最隆重、最豐盛的家宴,其中3樣菜和“壓年飯”必不可少:一樣是白斬鷄,鷄頭要向着家長,表示尊敬長輩,又寓意“金鷄報曉”、“來年順景”;鷄頭不能動,正月初五以前來了客人,便對着客人,客人多時便對着客人中的長者。另兩樣是豆腐與魚,“腐”與“富”、“魚” “餘”諧音,寓意“富貴有餘”。 “壓年飯”、“長年菜”,寓意長年有飯有菜、豐衣足食。

  吃年夜飯有不少規矩:一是分居後的兒子要與父母共吃“團圓飯”。二是年長老者一定要坐上位,然後按輩份往下排。舊時還有個規矩,上座要預留幾個空位,放幾個空碗和筷,意在讓已故的先祖也回來團聚,還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以示敬祖。長輩講幾句吉利話之後開始喫飯。三是所有製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樣至少要端一碗上桌,表示豐盛。四是平時不準小孩飲酒,但除夕團圓餐可破例讓小孩飲少量酒。五是男女老少不能説任何不吉利的話。有的人擔心小孩無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廳墻上貼上寫有“孩童之言,百無禁忌”字樣的紅紙條。六是如不慎跌了碗筷,邊收拾邊念:“大吉大利”。如打破了碗就要將破碗用紅紙包好放在不顯眼的高處。七是晚輩要給長輩敬菜敬酒,並祝老人福禄壽全,鷄腿只能讓老人小孩吃,以示尊老愛幼。八是鷄頭、鷄翅、鷄腿(俗稱鷄臂)要到正月五以後,没有客人來纔可以吃,鷄頭象徵“頭頭彩彩”;不能把魚全吃光,有些地方則規定整魚不能吃,謂之“放盤”,寓意“年年有餘(魚)”;吃帶骨頭的食物忌説“骨頭”,要説成“財喜佗”。九是有些地方如果農曆當年有老人去世,桌上要加放一雙碗筷。

  吃過團圓飯之後,晚輩給老人、長輩給孩子分發用紅包裝着的壓歲錢,晚輩對長輩要説“過年添福添壽”等好話,長輩對孩子要説“過了新年快高快大”、“讀書進步”之類的好話。家家户户還要在厨房燒香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奏事的竈君老爺回來。

  夜幕降臨後,樓内各處點上油燈(如今多以電燈代替),通宵燈火通明,俗稱“照歲”,從年初一到初十都要“照歲”。

  傳統的説法,初一鷄日,初二犬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初九豆日,初十麥日。從年初一至年初十,早上起床均要先煎茶,後焚香敬神,祈禱上蒼保佑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七回家要買豆腐、葱、芹菜,謂之聰明智慧,識劃識算。洪山鄉有些村子則僅在除夕至初五照歲,其中只有初三晚上不照歲,相傳初三晚上是老鼠嫁女,特意不照歲,使老鼠看不見路而跌死,來年無鼠灾。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於西晋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相與贈送,稱國“饋歲”;酒食相邀,稱爲“别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爲“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之夜,全樓的宗親聚集於祖堂、門廳等處守歲,期待着新春和來年幸福吉祥。大家歡聚一堂,聊天、品茶,喫水果、花生、糖果等,孩子們到樓外去競相燃放烟花、鞭砲,敲鑼打鼓。至次日拂曉,整個村落的鞭砲聲、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絶於耳。

  春節開門,“開大門”。時辰一般是除夕夜11點(交子時)後的吉時,不應與家主生肖相冲。等到好的時辰,每座土樓的大門和厨房門洞開,樓主以年高長輩爲首,在大門口擺上菜酒、齋蔬果品,選定大利方向,對準喜神,或者貴神,或者財神,焚香敬神,鞠躬祭拜,口中念着“手擎門閂合樓平安,正月初一大門開,富貴丁糧福進來,東南西北皆吉利,合樓老少皆順遂”。 “開門大吉,順順遂遂,脚踏四方,方方得利”。“開門大吉,大吉大昌”等希冀、保佑全樓宗親新年吉祥如意之類的話,祭拜之後,把香火插在大門門框一側,並燃放長長的鞭砲,有的還要放烟花禮砲。鞭砲聲、烟花禮砲聲震耳欲聾,此起彼落。這一儀式表示辭舊迎新、迎春接福。上世紀初以後,逐漸發生變化,主持這一儀式的不一定是年高長輩者,有的樓各户輪流主持,有的樓各户代表都到場,無所謂由某人主持。廳堂、竈堂、大門、小門均點上大紅燭,焚香禮拜,迎接新年,迎接財神。與開大門的同時,樓内各家各户也分别以同樣的方式在自家厨房門口舉行“開門”儀式。如今各樓開大門的鞭砲,或樓内各户人家合資購買,或一年一户輪流準備,也有經濟條件較寬裕的家庭另外購買,合併燃放。

  “開門”之後,進厨房點蠟燭、燒香、拜竈君老爺,迎福、貴、喜、財諸神進厨房,最後化彩(燒紙),放鞭砲,燃禮砲,以求全年大吉。大門、厨房門直至天亮都敞開着,謂之招財進寶。

  三、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這天,人們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起床後,女的下厨房準備早餐,事實上飯菜隔晚已經做好了,再熱一次就是。男的到祖祠拜祭。祠堂祭台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素食貢品,老少行禮,禮畢回家吃早餐。早餐後,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長輩家中拜年,見了長輩行鞠躬禮,送上“利是”(紅包或禮物),並祝長輩“長命百歲”、“新年快樂”。長輩也還禮,向小孩發“利是”和糖果,並祝福晚輩“合家幸福,萬事如意”。那些輩份高、年歲大的老者,幾乎一整天都要接受晚輩登門拜年,雖累點但也感到欣慰。平輩見面互相道賀、祝福,恭喜發財,互送“利是”和糖果給對方小孩。大年初一相互見面忌問病討債,否則不但討没趣  還會引發糾紛。

  上午,人們聚集到樓内的祖堂,互相祝願新年快樂、萬事勝意。在族長的主持下,全體宗親祭拜列祖列宗的遺像,並由族長講述祖宗的功德,向孩子們訓示一番做人的道理,晚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接受親情、親族教育。接着,各家各户除了留下負責接待來客的人之外,人們紛紛到别樓去向族人拜年、饋贈禮品,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逢人要説上祝福之類的好話。進過門的新婚媳婦,在婆婆或者嫂子的帶領下,挨家挨户去向鄰里親房拜年。

  許多地方大年初一要舉行新丁、新婚酒禮。男丁均到本姓祠堂喝新丁、新婚酒,花生、大荳配酒,大人們坐在正廳酒桌喝,小孩們圍坐在“谷笪”鋪好的地板上吃,之後看舞獅。下午婦女集中在居住地的下廳,以青菜配酒。晚上,長輩們在住居大廳上喝酒,菜肴豐富,酒菜均由新丁、新婚家負責,然後看舞獅表演,放禮砲。

  正月初一,培豐鎮孔夫村張姓四房特别重視“挑新丁”。這一天,上年生過男孩的家長要備好“鷄、猪、魚”3牲,猪頭一個,大雄鷄一只,魚一條和酒茶。只要有祖祠都要去,先到7世祖祠再到3世、4世祖祠,最後到開基祖祠敬上祖,到了3世祖祠時大家都要來齊,統計好新丁人數後再到開基公祖祠。整個四房在過去的一年裏添了幾個人丁,一目了然。

  舊時,城關片(含鳳城鎮、仙師鄉、峰市鎮、金砂鄉、西溪鄉等)有大年初一送春牛的習俗。每個隊由三五人組成,有吹嗩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每户門口吹打,送上春牛圖和“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年初一禁忌多,除了不能説不吉利的話外,還不能换衣服,不能掃地、倒垃圾,連放鞭砲時落下的碎紙片也要等到第二天才可以清理,以免財氣外流,不能放牛、放猪、放鷄鴨,不能打駡小孩,不能動土,不能打破家雜,萬一打破了,忌説“打爛(破)”,要説“打碎”,可以兆示“歲歲平安”。這一天還不可汲水,要讓井神休閒,水缸要預先挑滿水備用。還有許多人家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

  四、年初二

  初二是走親訪友的日子。彎彎的山道上,一群又一群回娘家的婦女及携帶的孩子,一撥又一撥到别個村的朋友家去做客的男男女女,魚貫而行。這是一年當中難得一見的風景綫。媳婦要回娘家給父母拜年,有孩子的要帶上孩子一同前去,禮物有鷄腿、年糕等,女兒要給父母親紅包。母親要交待小孩,喫飯時,不能吃鷄頭。過去的人認爲鷄頭,諧音吉頭,萬事由它帶頭。這天新婚女兒女婿回娘家,送禮切忌單數,應送雙數。這天如有登門售財神像者,不欲購時應説“已有”,切忌説“不要”。婦女們若初二没有回娘家,則要到初四那天才能成行;若回娘家的當天没有返回,就得到初四那天才能返回。初二開始就可以到井邊提水了,大家都搶先去提水,説是去挑金挑銀。

  永定有的地方認爲初七、初八是不吉利的,因此有“七莫去、八莫歸”的説法,即初七不走親戚、初八不從親戚家回來。

  五、年初三

  初三,俗稱爲“窮鬼日”、“送窮日”。永定客家人年初三早晨起床後,全家便動手大掃除,俗稱“掃窮鬼”,掃得越乾净越好,地上有一點點紙屑之類東西没掃净就會視爲“窮鬼”。打掃時還要念“窮鬼出,富貴入”。打掃的垃圾集中起來,連同3支香(不點燃)3張紙送至遠離家門的野外河邊、路邊點火燒掉,並燃放鞭砲,表示已將“窮鬼”趕走。其實,初一、二没有掃地,初三進行大清理也是應該的。

  因爲初三是“窮鬼日”,永定客家人有不去别家串門及婦人不宜回娘家的習俗,以免把“窮”送給别人。

  六、年初四

  初四,開展文娱體育活動,又叫“鬧新年”、“搞新年”。永定客家春節期間的民間娱樂活動内容非常豐富,節日主要舞龍舞獅、踩船燈、高蹺、十番音樂、漢劇、木偶戲、武術表演、籃球比賽、放烟花、唱山歌、唱小麯、彈琴、拉二胡、吹笛子、吹樹葉、下象棋、打紙牌等。

  初四這一天,也是走親友的好日子,是年初二的補充。所以初二、初四成了親友互訪的日子。

  七、年初五

  初五謂之“開小正”,十五謂之“開大正”。 早飯後家人要擺上3牲敬神,然後在大門兩側插上燭火,俗稱“火燒門前紙,各各尋生意”。俗話還説“初五初六,有酒也無肉”。意思是過了初五,春節高潮已經過去,各人要去干各人的活幹了。“小正’後可以開始到田間勞動。“大正”過了,春節就告結束。“小正”和“大正”之日,家家也要燒香放鞭砲、拜天神。

  初五以後,如果立春已過,就開始有人祭祖了。一般是先祭近祖,而後祭遠祖,按血緣關係由近至遠逐次進行。近幾十年來,因爲許多人初五以後必須出遠門從業,便破除舊習俗,無論立春是否已過,初五後即上墳祭祖。

  有些村落的人每年正月初五吃完早飯後,由本村去年産生的總理牽頭進行一切祭祀活動,然後重新在諸神面前再次産生明年的總理和高名。

  祭祀開基祖或年代久遠的上祖更爲隆重,通常都有約定時間,每年祭祖活動以各房輪流抽頭(一般爲頭年添新丁之家),負責籌備,向各房收錢。届時,輪到值年的裔孫要準備好喇叭、樂隊和所有供品,早上先到祠堂祭祖宗,擺上供品,由宗族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長輩主祭,值年的裔孫作爲陪祭,禮生(司儀)根據情况主持單獻禮或者雙獻禮。專事念祭文的祝生念完祭文後,進香、跪拜、燒紙、化財寶、放鞭砲。祭完宗廟,祭祖大部隊出發,土銃開頭,鳴鑼開道,接着是高燈、條幅,條幅上寫着公祭某郡某府始祖某公等字樣,樂隊和抬(挑)着供品的隊伍緊隨其後,浩浩盪盪走到墓地。到了墓地之後,衆人先割草,打掃墓地,而後壓血紙、掛白,擺上香案、供品,點上蠟燭、香,開始參拜祖宗。禮生在旁唱禮,主祭跪在墓堂中間,陪祭跪在主祭後面,其他裔孫也要在墓地上跪拜,禮生讀祭祖文。喇叭奏樂後,燒紙,放鞭砲。祭完後,衆人將猪羊五牲等切好下鍋煮熟,大家在墓地上喫飯喝酒、猜拳、行令,商討建設家鄉的公益事業,酒酣飯飽後大家才回家。有些地方祭祖之後不在墓地用餐,而是到負責牽頭的那房人家喫飯(最多達八九十桌)。

  舊時,代耕上祖“烝嘗田”者,每年可用規定數量的糧額,以扺田租折錢,負責購買祭祖的食品和用品,供掃墓祭祖用。有的還要購一頭大生猪到墓地宰殺。祭祖完後,祭祀用的鷄、猪、鴨、魚等食品,或在墓地當場烹煮用於午宴,或當場按人分配。而大房宗族祭祖完後,則將供品集中在宗祠裏按規矩分配:男丁老人60歲以上、70歲以上,80歲以上到場者分配數量有差别,有文化者分肉半斤等,剩下的按人丁平分。

  有不少地方除了春祭外,還有秋祭,秋祭一般在農曆八月十五日前後,儀式與春祭差不多。春祭一般從立春至清明;秋祭一般在農曆八月中、下旬。

  祭祀祖宗最隆重、規模最大的,是元宵節之後高頭鄉江氏祭祀高頭江氏開基祖百八郎的第十世孫江東峰,從明代嘉靖年間到現在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因東峰公傳下的子孫特别多,分佈很廣,加上東峰公“顯靈”保佑人的種種傳説,把他近乎神化,所以受到特别隆重的祭禮。每次參加祭祀的省内外、海内外江氏宗親有上千人,最多時達數千人,場面甚爲壯觀。

  東峰公墓距高東村有10公里之遥。祭祀前一天晚上,許多江氏人家半夜出發去争燒“頭香”。天未亮,在首事們率領下,吹喇叭的、擎凉傘旗幡的、抬猪的、牽羊的、挑酒和坐轎的、扶老携幼的,絡繹不絶向墓地行進。數十把土銃接連不斷地放,直到墓地。上午10點多鐘參祭人大致到齊,人山人海,長達兩小時的祭祀儀式才正式開始。祭畢,銃砲聲四起,人們圍成四五十個小圓圈,“做新丁”的人便把祭品全部分給大家。活動結束後,由首事們席地擺出幾十桌酒菜宴請异姓來賓。晚上,首事們則大擺宴席,歡請親朋和村裏有名望者。

  岐嶺鄉下山村每年祭祖只祭一次,清明前結束。正月初十日全村陳姓人去祭總墓即田婆太墓,田婆太未祭之前任何人不準在正月初十前祭私墓。正月十五日公祭新丁地,全村陳姓剛到60歲的男丁,第一次可以坐在地墳塘,61歲以上老人則在墓堂外聚坐,酒席錢由新丁家長支付,正月十五日夜在添新丁家的祖墳大鬧花燈,祈求全村財丁興旺。鬧燈後,各户把燈迎回家,家家户户放鞭砲,迎燈進竈台。

  在永定溪南地區家祭的日期爲除夕、清明、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除除夕日掛祖宗像、立祖宗牌位外,家祭儀式都一樣。

  家祭、春祭、秋祭的禮節都一樣,即一就位,二奉饌,三上香,四酌酒,五叩首,六禮畢。

  春節習俗的社會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

  第一,春節的哲學意義

  春節是夏曆一年的開端。夏曆作爲一種陰陽合歷,它的制訂是兼顧太陽和太陰──月亮的運行情况。這體現了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追求陰陽調和的思想境界。陰陽和諧,才能生生不息。正月初一是個朔日,月亮即將從三十日的“晦”走出,重新顯現。正月是太陽從南逐步返回、大地即將回春的時刻。

  總之,春節是陰陽雙方重新結合的開端。不僅是春節,其他節日如夏至、冬至、中秋等等也都和陰陽和諧的哲學觀念和價值觀密切相關。而陽曆是無法體現這種傳統哲學觀念的。使用陽曆替代夏曆,要付出很大的文化代價。

  第二,春節燃放鞭砲象徵着時間的新開端

  放鞭砲還隱含着混沌初開、宇宙起源的象徵意義,只是這種象徵意義深藏在民衆的潜意識之中,不爲人們所直接認識而已。鞭砲的形狀、聲響和結果都與混沌神話一致。三國時代徐整《三五曆紀》雲:“天地混沌如鷄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在這段最具經典意義的宇宙起源神話中,類似於鷄蛋這樣一個封閉體的混沌被打破,天地由此開闢。而竹筒和鞭砲就像混沌一樣具有封閉形狀;竹筒被燒而炸裂,鞭砲被炸而粉碎,清煙上昇而爲空氣,其他較重物體落而在地,也仿佛混沌初開、天地分離的瞬間。

  所以,放鞭砲習俗實際上是模仿開天辟地的過程。瞭解了這一層象徵意義的存在,我們才能够理解爲什麽放鞭砲(或爆竹)總是春節第一件事!

  宗懔《荆楚歲時記》説“鷄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王安石《元日》詩説得更加清楚:“爆竹聲中一歲除”。現代人在除夕之夜徹夜不眠,等待着初一零點的到來,並隨即點燃自己的鞭砲,其他習俗活動都放在其後。原因在於天地開闢是一切一切的起點,只有在完成了象徵天地開闢的放鞭砲儀式之後,其他儀式才有可能去象徵别的事物。總之,放鞭砲標誌着春節開始的時刻(即除夕午夜子時到來之際)正是宇宙開闢那一刹那。

  第三,初一畫鷄和初七人日習俗是創造萬物的象徵

  據葉舒憲先生的考證,我國古代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存在着神靈在七天之内依次創造動物與人類的神話,這種神話直接影響到春節的習俗。現在民間年畫中出現的鷄被民衆説成是諧音“吉”,其意義和過去比實在相差太多了。接受這種意義的人也很少,畫鷄在年畫中已經越來越少見。由此可知,單純的“吉利”含義根本不足以長期支持這種習俗形式。

  第四,春節是人類文化生活開端的象徵

  春節祭神、拜祖、拜年是對人神關係、人倫關係的重新確证,即對於人類作爲一個文化存在的確证。换句話來説,這些儀式乃是我們中國文化開端的象徵。人類當然不僅僅是一種自然存在,還必須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有自己的社會關係和價值觀。

  春節祭神、祭祖是對國人傳統信仰的全面展示與重新確证!作爲孤獨於世的人們由此建立起人神關係,獲得神靈的庇護。這是我們宗教文化開端的象徵。春節所祭的祖靈也很全,總是從家族始祖開始,囊括一切祖靈。

  春節拜年則是人倫道德的體現。大臣爲皇帝朝正,下級官員向上級拜年,晚輩爲所有長輩拜年;而皇帝賞賜大臣宴飲、樂舞,長輩賞賜晚輩壓歲錢。表面看來,繁文縟節,不勝其煩。但是這一拜一賜之間,長幼尊卑等基本人倫關係與相關的道德規範就得到重新確認。其意義非同一般!這是倫理道德建立的象徵!

  通過以上這些儀式,傳統中國人的人神關係、人倫關係得到新的確证,於是自然人作爲一個具有文化意義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中國人就得到確認,他們的人生就得到了意義。

  第五,春節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徵

  由於春節成爲一切開端的象徵,所以春節的一切行爲(包括日常行爲)也都具有象徵性、儀式性,具有决定在新的一年裏命運如何的意義。春節時住的房子要裝飾一新。穿的衣服也必須是全新的,據説這樣新的一年裏才能總有新衣服穿。吃的飯要有剩餘,以求“年年有餘”,爲此還産生了把魚作爲重要主題的年畫。表面上看,春節期間似乎浪費太大。其實,春節的“鋪張浪費”行爲是一種文化象徵!象徵着未來的生活就象現在一樣豐盛!

  春節不能説倒霉的話,孩子打碎了碗,也不能責備,要説“碎碎(歲歲)平安”。消除過去的一切不幸,迎接充滿希望的未來……所以,春節實際上又是我們除舊布新的機會,是我們表達美好願望的機會。

  總之,我們的祖先根據自己獨有的“陰陽和諧”觀念發現了早春時節一個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見月亮的日子的價值意義──開端,於是把它確定爲自己曆法制度中一年的開端,這就是春節。

  此後,人們陸陸續續創造了神話和種種儀式行爲來標誌這個開端,説明這個開端。不同的社會階層按照自己的理解,賦予春節不同的文化意義。但是,春節的全部傳統意義都是圍遶着“開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誕生、萬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開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