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葬禮

  埋葬,是喪事中最重要的一環。自古以來,人們就把生和死聯繫起來,死後還與生人發生關係。《葬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比喻死者可以蔭佑生者。當然這是唯心的迷信觀點,但它却在民間長期地流傳着,迷信人死後,還有靈魂,所以喪事都圍遶這一觀念辦理。因死者可以蔭佑生者,所以必須把他安頓好,使其靈氣得以昇騰,也就涉及陰宅的問題。古人把墳墓與房屋相對稱呼,房屋是生人居住爲陽宅,墳墓是死人葬身之地,視爲陰宅,陽宅、陰宅都必須講究風水。《黄帝宅經》雲:“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爲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岡,並同此説。”所以很古以前便有各種《宅經》、《葬經》或《葬書》問世,流傳甚廣,影響很深。同時,也就派生出種種安葬禮規習俗。在葬禮中,就有擇地、開塘、出殯、送葬、路引、撒金錢、下葬、築墳、超度等等。

  一、擇地

  晋·郭璞《葬書》雲:“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爲風,昇而爲雲,降而爲雨,行乎地中而爲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内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雲: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地之止。丘壟之骨,岡阜之支,氣之所隨。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爲止,藏風次之。”説明什麽叫風水,爲什麽要講究風水。這一思想體系流傳至今。客家人擇地也非常重視,客家人確有不少因找不到好風水,而拖延葬期,有的不遠數十裏、數百裏尋找風水;有的在生前就請風水先生尋找風水,甚至把風水先生養起來;有的爲瞭風水相争鬥毆。迷信風水而陳屍不放的陋俗,雖常受社會批評,而且清代就規定,職官庶民,三月而葬,若惑於風水及托故停柩在家,經年暴露不葬者,卑幼發尊長開棺見屍者,棄屍賣墳者,買買地人及牙保矯情者,及教誘之地師,俱各有應得之罪。盡管如此,因風水停屍不葬的現象直至民國時期,仍有所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不斷移風易俗,因風水停屍不葬現象已無,但“風水”意識仍存,如今民間仍然講究風水,但只是一般要求。争風水之糾紛也時有所聞。

  二、行祭

  出殯之前,要舉行祭奠,意作送行之禮。

  三、出殯

  堂奠禮畢,一般是第二天上午就是護柩還山(現在叫做送遺體火化)。因是土葬,所以也叫“還山”、“歸山”。時間都在清晨。行祭之後鳴砲舉哀,吹奏哀樂。一面由“土工”用繩索綁扎扛喪棍“起棺”;一面由僧道念“起柩文”。出發時,全家嚎哭。抬棺柩人數,視死者年歲輩份、官階和喪家的經濟狀况而异,一般8-16人,也有多達數十人的。抬棺材的人,有的是專業的“土工”,農村許多是帶互助性的,本族兄弟或鄰居朋友,互相幫助。

  第一步是化靈屋,就是將竹片扎、彩色紙糊好的、供亡者在陰間享用的紙紮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竈以及紙糊的家電、汽車等全套設備“紙活”放在喪家門外的柴草等可燃物上面擺好,然後點火燃燒,據説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而且傢具齊全。孝子孝孫們圍着燃燒的靈屋走圈,篩紅酒的要繞着火堆一連篩3圈。這時,孝聯等表示喪家的擺設要在這時一同燒掉,火勢最旺時開始放紙錢,一張張紙錢隨着熱氣昇騰在空中飄盪。

  第二步,在靈屋燒完後,整隊出殯。五服内的要披麻戴孝,除喇叭、樂隊外,其他送葬的人全部要戴白頭巾(現代對一般親友,只要求在胸前插一朵白紙花即可)。有人站在路邊專門負責分香,所有送葬的人手裏都要拿一根香。放銃、放砲的走在隊伍最前面,然後,依次是銘旌前導,開路神,紙扎祭品、撒買路錢、高燈、彩旗、挽聯、花圈、挑盛(客家常用的一種用細條竹篾編成的、有3層重叠的盛器)、喇叭、樂隊、孝子孝孫、親戚、朋友、親房等等。孝長子捧香爐,二子捧神主牌,三子拿遺像護送遺體。出殯時,喪家於出葬沿途抛撒“冥幣”,以打發野鬼,不要攔住死者的去路。走了一段路,到了岔路口時,舉行辭棺儀式。孝子孝孫向棺材跪着,哀樂隊圍遶着棺材走圈,走圈的還有拿着火把、擱籮和秤的人,還有撒米的人不斷向棺材撒米,撒完後將碗對着石頭摔下,摔碗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爲按習俗,這碗是摔給死者的,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帶。瓷碗一摔,“八仙”起身抬棺上山,現在是靈車啓動出發。

  接下來是“辭客”,孝子孝孫面向送葬的親戚朋友親房等跪着,表示謝意。之後,親戚、朋友、族人等開始“去白”,即將白毛巾收起來,去香,將剩餘的綫香插在路邊,然後沿着來路回去。送葬時兒媳只需送到路口,跪過外家後便可返回家中清理死者遺物。[注:此俗各地有差异,有的地方是在火化後“做懺”,送骨灰盒還山。]

  四、下葬

  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都鄭重其事。

  所謂入土爲安,墓地是死者的最終歸宿,所以墓地的選擇是埋葬死者的頭等大事。風水上,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氣凝結的吉穴,從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興旺發達。

  下葬之前要先打“墓壙”(就是存放棺材的洞穴)。在打穴之前還要祭祀開山,孝子燒香點燭行開山禮。有的地方,風水先生還要畫太歲,開山的時候避開太歲的方向,不然就是“太歲頭上動土”,民間迷信認爲喪家就會遭受禍害。開山的時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後打個木樁,然後讓孝子在打木樁的範圍内用鋤頭挖3下。接着“八仙”就過來做穴,做好之後再把太歲的畫像燒掉。這種墓穴,是要把靈柩推進去的,推棺柩前要先在壙洞底部墊上兩條光滑的長竹片,將靈柩放在竹片面上才比較容易推動。在舊時,人們是很看重祭祀墓穴的。祭祀時要殺公鷄,用它的血滴在草紙上用來祭奠。下葬之前還要由死者的兒子在墓穴裏放一些五穀雜糧。

  呼龍安葬。孝子孝孫等至親者送親人棺柩到達墓地,待八仙將棺柩推進墓穴後,要用泥磚封墓門。子孫跪在墳堂前,同時風水先生手托羅盤和谷頭鹽米,站在墳頭大聲呼喊(民間叫“呼龍趕煞”),邊呼邊撒谷頭米,通常的呼辭有:“手把羅經八卦神,盤古初分天地人,九天玄女來下降,傳與凡間楊救貧,前面有山山朝拱,後面有屏鎮龍基,手把羅經摇一摇,二十四山都榮耀,手把羅經照一照、二十四山都來朝、前有朱雀人丁旺,後有玄武鎮高堂,左有青龍招財寶,右有白虎進田莊,正是人間安葬時,此時聽我將話斷,年通月利百無忌、今日打開生龍口,輕輕引進大封君,從此子孫萬代興。”墓門封好之後,把無用的東西棄之河邊。花圈、招魂幡送到墓地後置於墓頭上。

  在高頭鄉,葬禮上棺木入土時,請師傅呼龍(即高聲唱讀)。一是壓煞,二是請龍神到此,保佑孝家全家人平安富貴。道士在墳頭畫個圓圈,在圈内加個井字,才開始呼龍:“吉日良時,天地開張,亡魂安葬,時候正當。天煞打從天上過,地煞打在地中藏。”邊呼邊撒谷頭米。

  在培豐鎮,下葬時要請人用黄紙寫一個“地契”,地契文字的表述各地略有不同,大致意思如下:

  天蒼蒼,地黄黄,太陽月亮照山岡。今有×地姓名××,前往南山採茶,北山採果,忽遇神仙賜酒3杯,酕醄大醉,一夢南柯,已離陽間,未有安葬。陽上孝子賢孫之敬愛,特備地價銀錢若干,今憑中人張堅固、李定奪,前來説合,到龍子岡上,買到牛眠吉地一穴,坐落土名××坐×向××分金,東南西北疆界分别是甲乙木、丙丁火、庚辛金、壬癸水,在中央戊己土落穴,地師正穴,玄女擇定,四界分明,兩相交付,不欠一文,青龍白虎、玄武朱雀,端正來朝,年通月利,日吉時良,榮登禄位,快樂永昌,逍遥自在,世代榮光,蔭子蔭孫,丁財兩旺。不許一切無主孤魂前來争占,如有此情,即差横天破土大將軍前去追捉,先斬後奏不留情。借問契書何人寫,白鶴仙人寫後上天堂,契書何人讀,黄龍讀完下長江。在場人、中介人、作證人分别是西王母、李定度、東王公。玉封敕賜號全一張,附與亡者永遠收執爲據,交契武夷王示。

  “契書”在葬前跪在山龍口(即壙洞口)宣讀,讀完後燒在壙内。

  在靈柩放進墓穴的時候放砲,爲死者餞行去陰間。通常在墓穴的底部鋪墊着兩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潤澤的小杉樹。放的時候,把靈柩擱在棍子上面,再將棺材徐徐推進去。接着,用掩門木插好,掩門木上寫上郡頭幾代顯考(妣)××公(孺人)之墓,外面用磚頭或者石頭砌好。而後點上香燭,放鞭砲。孝子孝孫圍着墓頭轉3圈,然後折青,通常是折山茶樹枝,拿回家後插在門上,之後還要舉行辭靈儀式,祭拜死者的靈位。

  舊時,永定民間認爲人死後的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裏跑出來,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須繞墓轉3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踪迹,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舉措。不然的話,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説的。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反映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願望。

  五、入祠

  靈柩入土安葬後,挽軸隨道士、孝子孝孫到祠堂.挽軸放在祠堂門口,撕去字聯,挽軸布拿回交還物主,其餘人等到祠堂登祠合火。

  從盛籮中取出三牲五果,在祠堂祭祀,其目的是引導死者的靈魂進入祠堂昇座,與列祖列宗一起,可以享受節期的祭祀,其名字也就可以寫上祖宗名諱牌上。然後點亮船燈(孝男須交紅包給發燈道士),由樂隊,喇叭吹奏着樂曲送到各孝男家中,接燈時要放鞭砲,意示後代財丁興旺。

  有些鄉鎮的規矩,孝子孝孫在辭棺後,還要將香火送進祠堂。在祠堂門口,割雄鷄,喪家兒孫必須脱去麻衣,祠堂是不允許穿麻衣進去的。進入祠堂後,將盛籮裏備好的三牲、果酒等擺好,然後昇座,喝彩,拜祭祖宗,禮生要念昇座文。喝彩昇座文曰:

  “伏以,日吉時良,天地開張,吉星拱照,惡曜潜藏,今乃某某公(某孺人)合火昇座之良辰,配享宗祠烝嘗,禋祀綿遠,世代榮昌,孝子孝孫捧主高登寶座。”

  昇座後,還要祀后土。祀后土文曰:

  “維神德厚,永鎮宗祊,維祖恩深,庇蔭無疆,宗支一脈而共享,千秋萬世以共堂,兹維我父(母),忽返仙鄉,涓吉祔廟,合享宗祊,仰神力爲護衛,永錫福以無疆。世俾德澤,長發其祥,具杯酒以獻奠,冀神祖共來嘗。謹告。”

  禮畢後,放鞭砲,每人提着一對燈回家,燈丁諧音,象徵着將來密密添丁。

  衣冠冢。有些親人在外地死亡日久,已經無法找到其屍骨的,便在家鄉建立衣冠冢,照樣要用骨頭盦,裏面放一塊銀牌及幾件死者生前用過的東西,刻上死者的姓名,還要滴上死者親骨血(子孫)的血液,然後按照常規作墳墓埋葬。

  六、謝客

  客人在送葬完畢後,主事者請他們入席喫飯。主家孝子孝孫從祠堂回來後,重新穿上麻衣,這時喇叭吹起來,孝子孝孫在禮生的引導下,對着在座的賓客拜二拜,表示感謝,這就是謝客。喫飯時,空的碗碟不能重叠。

  宴席完畢,主家要回給客人財食和禮粄。財食一般是豆腐2塊,鷄蛋2個。現在也有用錢充作財食和禮粄的。女喪的,回謝禮一般是財食、米粄、充豕、充帛禮。娘家回去時,樂隊奏樂,孝子孝孫要穿麻衣跪送。晚上,以前是要宴謝大力(八仙),實行火葬後就革掉了。

  城關地區的習俗是,靈柩出門,送葬親友到半路適當的地方,被辭謝回來後,還要先到孝家吃紅豆腐,表示吉利。孝子孝孫送柩上山,待風水先生及“八仙”師傅處理完畢“下葬”各項事宜後,有些也還要回祠堂“引魂上座”。回來就可以脱去喪服,並將家中一切哀悼對聯及有關喪葬事物拆除乾净。一般在當晚設席宴請協助處理喪事的工作人員及有送“代燭”或 花圈等其他喪儀的就近親友。喪家主人要向賓客講話表示感謝。不過,此時已經將宴會當作紅好事來處理,甚至可以飲酒。

  附帶説明:有些親友在該喪葬期間外出,來不及回來弔唁,在出殯以後才回來的,要去看望死者遺屬時,就不能用“代燭”形式,而是送紅包,表示慰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