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敬老

  中華民族向來有尊老的傳統,永定客家人保持尊老敬老的傳統習慣。

  舊時,每個姓氏家族都有族長,族長由德高望重、有辦事能力的老人來擔任。宗族有“烝嘗田”,其收入除一部分錢支持學子讀書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錢用於祭祀祖宗,修祖墳、祖祠。大房宗族有這樣的規矩:祭祖完後,在宗祠裏將部分祭品分給族中長輩,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可分1斤猪肉,70歲以上的老人可分一只鷄或鴨,80歲以上的自主選擇。除此之外,比如,無論家裏喫飯和作客,都讓老人坐上位,讓老人先夾菜,同桌席其他人才能開始吃,而最好吃的要讓給老人吃。過年給老人發壓歲錢。老人的生活起居,子孫們都會照顧得很周到。

  一、敬老傳統

  人類生計從依靠體力獲取生存材料的形態逐漸轉變爲同時依靠智力的形態,體力衰弱的老人依然可以用年深日久而積累的經驗型知識貢獻於社會,他們不可再是累贅:一夫一妻家族出現後,血緣關係明晰起來,親情加重了份量,父母撫育子女、子女贍養父母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這種情况下,棄老風習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革除,其後,由於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經驗型認識、改造自然及社會的階段,在經驗知識方面處於優勢的老人便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園藝型農業爲基礎的國度。

  這些故事共同的一個中心情節是老人以自己豐富的智慧救國家於水火,解人民於倒懸。社會普遍對於經驗型智慧的渴求,使人們發現了老人的價值,從此,社會的天平便傾向老年。

  觀念形態的東西一經産生以後,必然反映在實際生活中。既然社會價值評價的天平傾向老年,那麽在實際生活中,老年尚齒、尊老敬老就一定蔚然成風。事實正是如此。

  尊老敬老的風尚首先體現在家庭裏。按舊禮,日常居家兒孫以及他們的媳婦每天鷄叫便起床,洗漱之後,衣冠整齊地先到祖父母處請安,然後省問父母:晚上臨睡之前,也要先伺候父祖安歇,這就是所謂的“晨省昏定”。一日三餐,子孫要殷勤侍奉飲食,撿老人喜歡吃的做。平常閒居無事,要隨時在父祖身旁服侍,繞膝承歡,設法娱親。容貌要恭順、説話要低聲下氣,和顔悦色。父祖不讓坐,不敢坐,不讓退下,不敢擅自離開。坐着的時候恰遇祖輩經過,必須起身相送。受到父祖的呵斥、責駡,不論是非曲直,只能俯首默受,不能辯解。

  更重要的是,我國古代的崇尚年齒、尊老敬老不只形如諸風如臭的禮俗,更有如石如鐵的法制規定。據《漢書·武帝紀》截,漢武帝十分注重養老尚齒之事,曾頒詔倡導養老,詔文中還提及“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育)法”,“受鬻法”顯然是當時的養老法令。又有人考證説甘肅出土的西漢竹簡《王杖詔書令》是我國最早的尊敬和贍養老人的法令。這項法令規定,對70歲以上的老人,由朝廷授予一種頂端雕有斑鳩形象的特製手杖——“王杖”。特“王杖”的人享受各種社會優待,如社會地位相當於年俸“六百石”的地方小官;侮辱或毆打這些老年的人要以大逆不道的罪論斬,等等。其實,遠在西漢以前,就有尊老尚齒的規制。《禮記》對此記載頗爲詳盡,大體的規定可分作三個方面。一是老年人享有的特殊待遇,如大夫70歲退休,若被朝廷留任,要賜給桌子和手杖、出門要有女人攙扶、乘坐舒適的車子;又如一般人50歲在家可以用手杖,其後依次爲60在鄉;70在國,80在朝廷,到90歲,天子有事要問,就要親自登門,還得帶貴重禮物;又如50歲不干費神的工作,60歲不服齋戒,70歲不管迎賓送客之事,到80歲,齊衰一類的喪事便一概不管了。二是家屬特殊的待遇,如家有80老人,獨生子不必爲國事奔忙,家有90老人。一家人便都免除了賦税、徭役、兵役。三是社會、國家給老人的福利待遇,如養老送終服,60歲老人以年爲單位準備,70歲以季,80以月,90則要以日計算,天天都需要預備着,只有被、褥、帽、帶之類死了以後才製作。

  永定客家人的族規,一般規定是:“敬祖宗”、“重宗長”、“共患難”、“禁亂倫”、“禁欺凌”。當族人違反了族規和家法的條款,族長爲了維護宗族内部的既定秩序,樹立宗族的對外威信,便會依據族規的基本準則作出决定,進行懲處。族長還處理宗族内部分家析産、婚嫁喪葬、鬥毆争論、置産買業等事務。一般由族長進行調解仲裁處理的决定,而族人必須服從。族長還要主持興建和維修宗祠以及修族譜,並組織和舉辦大型祭祀祖宗的活動。

  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永定客家人非常重視尊老敬老,贍養老人是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自古以來,永定客家人贍養老人都是以家庭爲主,而少數單寡孤獨的老人則由政府贍養。據《清朝光緒永定縣誌》記載:明朝洪武初年,詔天下郡縣,各立“孤老院”。明朝成化十四年成立永定縣後,首任知縣王環創建“養濟院”,原址在縣城南。明嘉靖十五年,知縣毛鳳將“養濟院”遷於縣東山麓;嘉靖三十七年,知縣許文重建。縣境内貧病孤老之民而養之,人月給米3鬥,薪30斤,冬夏布一匹,死則棺一具。清代永定養孤貧老人53人,每人每日給銀一分,每年發銀203.52兩;冬、夏布銀10兩。清道光十三年(1833),縣丞張煒倡在峰市設普濟局,凡旅途中死亡無親友及貧困死亡無法埋葬的,由普濟局供給棺材,雇人送厲壇殯殮。永定客家人還有利用公田的糧款來贍養單寡孤獨和給老人送終的習俗。

  總而言之,家庭、鄉社、國家,風俗、禮儀、法制,這一切都將尊敬、崇尚、禮遇獻給了老年人,由些,我們國家形成了世界公認的敬老傳統,同時也造就了二千年的老年文化。

  二、老年文化

  閲讀有關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一般都會碰到“文王訪賢姜子牙,輔佐周朝八百年”這則故事。據史載,姜子牙出來作宰相的時候,已經是年高80的白胡子老頭,有人很敏鋭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指出中國老年文化的歷史從那時就開始了。

  就現代文化學、社會學來看,老年文化僅僅是年齡文化中的一個部分,就如同青年文化一樣。然而,許多學者指出的傳統中國的老年文化,是指我們的整個傳統文化是老年文化,或者説具有某些年老文化的特質,之所經這樣説,恐怕有如下一些根由。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老年的特徵。它的歷史那樣悠久,説它有五千年的歷史、兩千年的傳統不算夸大其詞。比之於僅有幾百年曆史的美國文化來説,它確實是兩鬢皆白、銀須飄拂的老爺爺了。當然,這只是形似,更緊的是神似。中國傳統文化相當穩定,雖然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就象老年人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爲模式一樣。同時,它又相當地具有容攝力量,任何异質的文化都能被它溶解,吞食或者轉化、改造,一如老人施展權威與管束之網。

  其次,舉凡意識形態領域的各個方面,都將砝碼加在老人一邊,使天平絶對傾向老年。老年人是經驗、知識、智慧的代表,也是善良、正義、真理的代表。薑是老的辣、老人象老薑一樣經驗宏富、辦事穩當,一以當十。馬是老的好,老馬識途,老驥伏櫪、志在千裏,老人象老馬一樣足智、多謀、善斷、很少差錯,又不乏宏圖大志、衝天干勁,老鬆耐心寒,品格更高,老人也如此……。

  再次,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天平也傾向老年。家庭裏,老人獨尊,財權、家政之權在握,甚至握有生殺奪之權。在封建社會的歷史中,終身制統治政壇數千年,一如姜子牙80拜相,有老人政治之譏。

  在傳統中國,無論在政治、經濟生活中還是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始終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當然,誰都不能否認老年人優勢。他們見多識廣,經驗豐富,這些都是青少年所不及的。然而,這一點又不能强調過頭,否則就將從真理的此岸邁出荒唐的一步而走向謬誤的彼岸。同樣,我們民族有着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禮遇,在我們的國家基本没有形成西方國家那樣的老年問題,這是我們值得自豪和驕傲。然而,或許正是這種尊敬和禮遇的不正常發展,使我們的社會對待老人的態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從而發生一定的質變化,老年被從生活中捧上了聖壇,這是我們的悲哀和不幸。

  三、壽誕禮儀

  在人的一生中,壽誕禮儀雖説不是什麽重要的禮儀,上了年紀的老人即使不在意壽誕,看得可有可無,但他們的子孫們受“孝”的倫理熏陶,常常在老人壽誕上做文章。由此,壽誕禮儀在人生禮儀的鏈條上焕發出夕陽、晚霞般的光彩。

  1.壽爲五福之首

  中國古代有所謂“五福”,講的是五種人生理想。民間的説法是福、禄、壽、喜、財,壽爲其中之一。古籍的説法略有不同,壽排在五福之首。《尚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不僅壽居首位,而且其他幾福也多與此有關,比如康寧、考終命。古人解釋,考終命爲“皆生佼好以至老也”,與壽不無關係。可見,人之一生,壽是至關重要的。相對於壽來説,其他幾福要遜色一些,俗諺有雲“好死不如賴活”,可知老百姓也是首先重壽,不把其他幾項看得那樣重要。

  觀念上如此,行動上呢?翻翻經史便可以知道,中國古人爲長壽没有放不下的事情,没有没干過的事情。遠在神話傳説時代,后羿的妃子嫦娥爲長生不老,偷吃了奔月的仙藥,撇下了情人,只身飛到了月宫,寂寞凄凉度日。中國古代的煉丹術,也是希望得到長生不老藥。不只煉丹家,其他許多人也在尋找長壽之術,除了注意日常的飲食行止之外,人們不僅在現實生活領域千方百計地尋求、實踐長壽之道,也苦心孤詣地在信仰、禮儀生活裏創造、應用長壽之術。首先,人們創造了祝福、慶賀長壽的禮儀——壽禮,大肆鋪排,極盡所能。其次,人們根據社會價值觀等等賦予一些行爲以特定的意義,比如揀佛頭兒上壽,對人弄刀折壽……從而趨利就福、遠禍避患。再次,人們還創造了壽星這樣一位吉祥人物,時常加以禮俸;把壽字有用許多形體寫出來,組成“百壽圖”;擇定許多長壽的象徵物,入詩入畫,藉以寄託長壽願望。長壽象徵物諸如菊花、桃子、松柏、龜鶴、甚至花猫、彩蝶。

  2.壽誕禮儀

  壽誕禮儀是每當生日舉行的人生禮儀,終生要重復好多次的。不過,這些在生日時舉行的禮儀因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别。雖然這些禮儀的中心意義都在於祝福、慶賀健康長壽,民衆認爲,小孩子、青年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舉行壽禮。但現在受外來風俗的影響,城市的孩子也“過生日”。

  壽禮也叫“過生日”,此外還有“做壽”、“慶壽”、“賀壽”等名稱,特定年齡又有特定稱呼,如“慶八十”、“賀六十”、“古稀之壽”等。如稱88歲壽誕爲“米壽”,因漢字“八十八”竪寫與行書“米”字近似,藉以爲名。男女壽誕也有不同稱呼,比如男稱椿壽、女稱萱壽,因爲我國古代以椿萱代父母,“椿萱並壽,蘭桂(指子孫)齊芳”裏的椿萱指的是這層意思。

  壽誕禮儀古已有之,春秋時期就頗爲盛行了。金文中有多種寫法的壽字,《詩經》還記載了當時的祝壽禮儀。《詩經·豳風·七月》雲:“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大雅·江漢》雲:“虎拜稽首,天子萬年……作召公考,天子萬壽。”《詩·小雅·天保》雲:“如南山之壽,不寒不崩。”由些可知,《詩經》的時代就已經有了比較詳盡的壽誕禮儀,并且爲後世留下了“萬壽無疆”、“壽比南山”這樣的祝頌之詞。

  壽誕禮儀一般在40歲以上才開始舉行,甚至更晚,各地風俗不同,没有統一的年齡,但通常是:越做越大、越隆重,整數之壽(俗稱“整壽”)較零數隆重。古語雲:“人逢七十古來稀”,因而,這個年齡以後的壽禮很是隆重,“八十大壽”往往爲壽禮之極。逢10、逢5之外,其他的零數一般不大辦壽禮的,要辦規模也較小。

  永定客家地區都有子女給老人做壽的傳統習俗。60歲以上的老人就可以做壽,“男做齊頭,女做一”,即男60歲、70歲、80歲……做,女61歲、71歲、81歲……做壽時,一般發紅帖宴請親友,親友們要備禮物祝壽,多爲活鷄、壽麵、壽桃、花砲等。壽家廳堂中掛壽幛,擺香案,做壽的老人由配偶陪坐廳上,接受兒孫和女婿及至親晚輩的拜壽。壽宴的特色是宴席是要有壽麵壽桃。開宴時,最先上壽麵(必須用綫面,以示長壽),席間,還要由厨師在每桌去添面,稱作“添壽”。

  壽誕之禮有一套儀規。先要設壽堂,擺壽燭,掛壽幛,鋪排陳設,張燈結綵,布置一新。届時,壽堂正中設壽翁之位,司儀唱贊,親友、晚輩上壽。輩份不同,禮數有别。平輩往往只是一揖,子侄則爲四拜。有的並不設壽翁,客人只是往壽堂禮拜,兒孫輩齊集堂前還禮。

  壽筵是壽禮的重要一環,主家往往大開宴席,款待來客。宴席的肴饌無非山珍海味之類,但少不了的是面,俗稱“長壽麵”。富貴人家的壽筵往往十分排場闊氣,儀式也較平常爲多,除上壽、唱戲之外,請出家人念“寶安延壽經”,還要焚天地壽星紙,放生。

  賀壽的來客都要携帶壽禮,諸如壽桃、壽糕、壽麵、壽燭、壽屏、壽幛、壽聯、壽畫、壽彩、萬年傘等等。這些禮品中但凡能綴飾、點面圖案的,一般都要加上一些象徵長壽的圖案等。永定客家人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爲父親祝壽,一定要準備祝壽禮物,有……。

  壽聯與婚聯、挽聯一樣,是運用於人生禮儀的藝術樣式,很具代表性,最能表現中國文學藝術人文性的特點。一般的壽聯不外乎寫些吉祥祝福之辭,是類型化的,但有的壽聯則簡要地點出壽星與祝壽者之間的友誼,對壽主的生平業績給予評價。此外,壽聯也有男女之别,自壽他壽之分,不同年齡的壽誕也有不同的壽聯。有時候,壽聯也被當做逞才顯藝的園地,或者用作譏諷、嘲弄的武器。

  自壽的壽聯是用以抒發個人感慨、抱負,或者用以自勉的,往往題作“×+”自壽。更多見的是寫給别人的春聯,通用的如: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北南山不老鬆。

  壽男或壽女的如:

  椿樹千尋碧,

  蟠桃幾度紅——男壽

  萱草凝碧輝南極

  梅花舒芳繞北堂——女壽

  寫給不同年齡壽星的壽聯:

  二回甲子春初度

  舉國笙歌醉太平——60壽聯

  從古稱稀尊上壽

  自今以始樂遐齡——70壽聯

  人近百歲猶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孫——兒孫壽90老人

  紀昀爲清代大才子,學富五車,才思機敏,他爲干隆皇帝五十壽誕撰寫的壽聯,堪稱絶妙:

  四萬裏皇圖,自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裏;

  五十年聖壽,從今而後,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3.人壽俗信

  人生禮儀的許多俗信都是建立在民間信仰基礎上的,壽誕禮儀也不例外。這方面的俗信很多,諸如:

  小孩10歲的生日由外婆家給做,稱“愛子壽”:青年20歲生日由岳家做。

  客家人40歲不做壽,因“四”與“死”諧音。

  百歲壽誕有提前一年做的,99與“久久”諧音,以示提前過百歲大關。

  數人年齡相加,合作80、90、100歲大壽,以鋪排張揚。

  做冥壽,也叫做陰壽,指祖先亡故以後,每遇整十,子孫設神象或神位於堂中,對之行禮,或設壇延僧,誦經禮懺,以此表示後人的孝念。冥壽親戚朋友有送紙扎錠者,也有登堂拜祝者。

  以上的俗信多與壽誕禮儀的儀注結合,反映人們關於人的壽命的信仰,此外,與日常生活聯繫的此類俗信也還很多。

  首先,人的壽命與人的身體是緊密聯繫的,人們認識了它們之間的直接聯繫,便從身體上尋找、發現影響壽命的因素,由此形成了有關壽命的相術。比如認爲長如壽星的眉毛爲壽眉,是長壽的標誌,不得損傷,否則就要損壽。據説,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徐坊長有壽眉,小皇帝看了有趣,要摸着玩,當老頭子謹遵聖命低下頭來的時候,他則冷不防拔去一根,後來徐坊去世,太監們都説這是被“萬歲爺”拔掉壽眉的緣故。

  其次,壽命與年齡聯繫着。其實,年齡不過是壽數的記録標誌,並不能絶對地體現人的身體狀况。可是,民衆依據經驗,通過直覺聯想,把年齡與壽命絶對地聯繫起來,形成了許多俗信。其中有的具有經驗型的科學性,諸如年齡越大,活下去的日子就可能超短。許多俗諺講的都是這種經驗型的科學:年紀活到六十三,棺材沿上爬哇爬: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有的則純粹是觀念的産物,是信仰所規定的。這也是中外文化共有的現象,比如日本有“厄年”,中國有“劫”,這些都是注定要有灾厄的年份,需要特别注意。在這方面,我國普遍的俗信是“9”,又分“明9”、“暗9”,前者是帶有9的年歲,如59、69、90等,後者指9的倍數,如81、63、72等。年歲逢9就是厄年,就是劫,注定要兇咎禍患的。因此,需要千方百計地化解,民間的方法是穿大紅色的衣服,小孩子可作外衣穿,大人則穿内衣,還要係紅腰帶。

  民間信仰認爲,個人行爲與壽數也是相關的。小孩的無意識、非社會行爲可以顯示他的壽數,比如“手搬脚,活一百”,是説嬰兒常有以手搬脚的動作。可以長命百歲,這類似於抓周的預示未來。與壽數有關的更多的是有意識的社會行爲,二者聯繫的基本規則是:行善積德延年益壽,損人利已减歲折壽。俗説“支刀三分罪”,即拿刀向人是罪過,要折壽。所以如此,是因爲“支刀”乃非禮之舉,違背了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的行爲規範。因而,抱持着長壽的理想,人們往往做一些扶弱濟貧、修橋補路的事情。然而,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於是,人們更試圖以簡單易行的手段達到長壽的目的。儀俗提供了這種手段,充當了由難到易的轉换媒介。這樣就生産了一些可以積壽、增壽的象徵性行爲,諸如誦經禮懺、燒香禱告,廟觀施捨,放生(從市場上買來活魚、活鳥等,然後放掉),鈔寫經卷,等等。有的象徵性行爲形同兒戲,但由於是屬於信仰、禮儀領域的行爲,所以人們做起來認真虔誠,心裏又信其爲真。

  人壽俗信中還有一種“借壽”的習俗。民間信仰認爲,壽命在天,壽有定數,該活多大年紀就能活多年年紀,不會少也不會多。“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之説,因此,壽數就象個人財産一樣,可以出借、轉讓、借貸了。“借壽”習俗就建立在這種信念的基礎上。凡家人有病,醫治無效,深知再無活命可能的時候,人們便認爲此人壽到,只能借壽給他,以圖延壽。借壽者多爲病人子女,或親戚至交,并且必須自覺自願,否則不會靈驗。借壽時,出借壽數者要齋戒沐浴,虔誠拜禱,泣告上蒼,表達自已願自减壽數若干以延長某人壽命的願意。病人偶或轉危爲安,人們便認爲上天的神只已經准許借壽,進而焚香許願,答謝蒼天。倘若病人一命歸天,出借壽數者也要燒香禱告,取消前言,以免冥府陰司的閻羅判官陰差陽錯,把出借的壽數誤給别人。

  人壽俗信與壽誕禮儀一樣,是人壽信念在禮儀風俗中的反映,此外在文學藝術等領域,人壽信念也得到了象徵性的表現。

  4.人壽信念的象徵表現

  既然希圖長壽是人們一種頑固的信念,那麽,這種信念就必然表現在人們創造的文學、藝術以及其他領域,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中國,反映人們長壽信念的象徵(包括圖案等)多而又多,難以枚舉,透過它,可以窺見一個聲勢浩大的創造運動。這類創造性的行爲不僅來自普通民衆,也來自文人墨客、官家富紳,甚至和尚道人。全民的合力所造就的這個象徵體系豐富多彩,神异迷人。

  首先,人們在文字上做文章。壽繁體作“壽”,這本來不是一個特殊的字,但由於它所表示的意義爲人所重,人們便將它圖案化了,由此産生了許多變體,有圓壽、團壽字,有長壽字,還有100個篆書排列在一起組成的百壽字、百壽圖。這些壽字圖案廣泛應用於畫稿、文具、家俱、什器、衣物、建築等,隨處皆是。

  中國民衆信仰多神,而每位神只又具有多種功用。拜菩薩既可求其保佑平安,也可求子,其他好多神只也是如此。這樣,爲實現某一願望,便可拜倒在衆多神佛的脚下,壽亦如此。不過,長壽既然爲五福之首,人們最大的願意,便不好不設專神。於是,壽星誕生了。壽星本是星名,即南極老人星,《史記·封禪書》載“於社亳有…壽星祠”,《索隱》的解釋是:“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到天下理安,故祠以祈福壽也。”後來却發生了變化,在小説戲曲中變成了神仙,《西遊記》第七回寫道:“霄漢中間現現老人,手捧靈芝飛藹綉,長頭大耳短身軀,南極之方稱老壽——壽星又到。”不過,其間的淵源關係是很清楚的,故壽星又有“南極仙翁”之稱。壽星的形象是民間年畫中常可見到的,長頭大耳,皓首白眉,長髯遮胸,手把拐杖,杖頭掛一葫蘆。他的使命是祝人長壽,同時又可保人平安。

  除壽星之外,瑶池的西王母也是一位與人壽有關的神仙,這是因爲她的蟠桃乃長壽之果。僅次於西王母的另一位仙女麻姑,曾見東海三次變成桑田,也極長壽,故又有“麻姑獻壽”之説,用以祝壽,特别是祝女壽。道教中的八仙也與人壽有關,民間吉祥圖案中有“八仙慶壽”、“八仙拱壽”等紋圖。還有一位普通人東方朔,他本是漢代的文人,極其幽默,頗善諷諫。據説他三次偷吃西王母人仙桃,可居壽一萬八千歲以上,因而也是用作祝壽的人物。

  人作爲“萬物的靈長”,常是“譬如朝露”、“生年不滿百”,這幾乎是人在其他萬物面前唯一不可驕傲的。對神龜仙鶴、蒼鬆翠柏、乃至高山流水,常有羡慕之情。中國人向來是平和主義的,與自然萬物相處和諧、融洽如一,我爲萬物,萬物爲我,於是自然界的長壽之物便都用來作了人壽信念的象徵物,廣泛地動用於各種場合、情境,抒發人們希冀長壽和理想、意願。這些自然物或者因其本身壽命的綿長而被取用,如龜鶴松柏梅竹,乃至泰山、壽石:有的因其爲傳説中可使人長壽的物品而被取用,如桃子、芝草、枸杞、菊花等;有的則僅是利用某物名稱的字音,詣音取意,如長青滕、長春花、緩帶鳥、猫、蝴蝶等。花猫、蝴蝶本與長壽無關,但因古語有“耄耋”二字,“七十曰耄,八十曰耋”,是年歲的别稱,且都是較大的歲數,後世便用來指代長壽,又因“耄耋”與“猫蝶”諧音,於是花猫和彩蝶就成了長壽的象徵物,畫一幅山石花艸的紋圖,再配上飛着的採蝶,蹲着瞅蝴蝶的花猫,便是“壽登耄耋”或“壽居耄耋”可以用來祝壽。

  長壽象徵物並不僅僅單獨使用,它還動用類似漢字卞書中“會意”造字的方法,與其吉祥象徵物合成,創造出許多包含祈願長壽等多重意義的圖案來。這裏列舉數種,以見其概:

  五福捧壽——五只蝙蝠圍遶壽字的紋圖。

  長春白頭——長春花、壽石和白頭鳥的紋圖。白頭鳥又叫“長春鳥“,表示白發長壽。

  杞菊延年——菊和枸杞的紋圖。

  芝仙祝壽——靈芝、水仙、竹和壽石的紋圖。

  龜鶴齊齡——龜和鶴的紋圖。

  松鶴同春——鬆、鶴的紋圖。又稱“鶴壽鬆齡”、“松鶴遐齡”、“松鶴長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