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老人

  步入老年,首先表現出的是身心變化,這本來應該是最重要方面。然而,作爲文化的人,年齡的變化更突出地表現在社會文化方面,更重要的是社會文化意義。

  一、老年界限

  人的衰老與否,本來只應該從生理的角度界定,然而,人類創造的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反作用於其身,因而,老年的界限就出現了民族、文化、時代的差异。

  我國古代禮制也有過退休年齡的明確規定,《禮記·内則》曰:“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學無方,遜友視志。四十始仕,方務出謀發慮,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五十命爲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致事就是交差、離職,由此可知,古時的退休年齡爲七十(僅指男性而言)。而退休年齡也正是老齡界限。同是《禮記·曲禮》雲:“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陳皓《集説》解釋:“傳,謂傳家事於子也。”這樣看來,退休年齡與老齡界限是統一的,老了就該退休,退休了也就步入老年了。不過,古禮規定七十方始步入老年,而我們今天的中年又特别長。二者和諧默契,頗耐人尋味。

  二、年齡稱謂

  關於年齡的稱謂,根據其稱呼對象、使用範圍的不同,可以約略地分爲三類,一是基本稱,一是概稱,一是特稱。基本稱是年齡最一般的稱呼。適用於任何一個年齡,也就是語言理論講到的量詞。比如漢語裏的“歲”,日語裏的“才”等。在中國,基本稱呼除“歲”之外,還有“年”、“齡”,比如説“年方二八”、“年高八十”,“九齡童”、“八十高齡”。中國人以長壽爲生活理想。故而舊時也常有以“壽”標年齡的,如“壽八十”、“壽幾何”之類,但大多用於較大年齡,此外,古人以十年爲一“秩”,就如同今人稱七天爲一“周”,“秩”本身是一個基本稱謂,30歲可稱“三秩”,70歲可稱“七秩”,但同時又由此衍化出了一些概指稱謂。

  概稱,顧名思義,是不確定年齡的稱謂。它與特殊稱一樣,具有與基本稱呼迥异的旨趣,從根本上來説,它們才算得上稱謂,才更具有文化意義,而基本稱呼則多爲量詞,并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通的東西多一些。比如“秩”,一秩等於10歲,可以説是一個年齡數量單位,由此衍化出的概稱則不同。60以外稱“開七秩”,白居易詩:“已開第七秩,飽食仍安眠”,又雲:“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當時詩人六十有二。依次而序,自70以外稱“開八秩”,又白詩雲:“行開第八秩,可謂盡天年”,自注“時俗謂70以上爲開第八秩”,80以上叫“開九秩”,司馬光作“慶文潞公八十會致語”雲:“歲歷行看九秩新”。由以上例子可知,概指稱謂指稱的是年齡的一個段落,而不是特定的年齡,比如“開七秩”指61歲到69歲這一年齡段落。其他年齡概稱謂還有:

  顔。人的長幼的外部特徵比較清晰地體現在容顔和髫發上,故而有從顔、發出發而創作的年齡稱謂。由於這種體現不那麽精確,因而又多以概稱出之。比如以“顔”爲基礎的有朱顔,指青少年,明王士禎詩有句雲:“尚書北闋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誰識朱顔兩少年,王揚州與宋黄州。”此外有童顔,亦指少年,但童顔與鶴發相配,則指年高而氣色尚佳的老年人。

  以鬢髮爲基準創造的年齡概稱更多,比如:

  留頭——指女童的年齡。舊時女孩子幼年剃發。年齡稍長,先蓄頂心頭髮,再蓄全部頭髮。全部蓄發叫“留頭”,又叫“留滿頭”。

  總角——指兒童的年齡。古人不剪發,孩子的頭髮長了就緊貼着髮根扎在一起,垂於腦後,叫“總發”,如果不是把頭髮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兩股,就叫“總角”。

  髫。本指兒童頭上垂下的短發,引伸而指兒童、兒童的年齡,另外,這些稱謂常與副詞合用。如前邊提到的“才留發”、“才總角”。

  牙齒也是年齡識别標誌。年齡的“齡”本身與牙齒有關。此外如齠、齔,都指兒童换牙,引伸指兒童、兒童的年齡,有時單用或加副詞用。

  身體裝飾也可以標誌年齡,古代的冠、笄就是如此。笄指婦女用簪子將頭髮簪起來,古時女子15行笄禮,故15—16歲稱“笄年”,“及笄”稱已經成年、可以嫁人的女子。古代20行冠禮,故20又稱“冠年”。《禮記·曲禮上》説“二十曰弱,冠”,故有“弱冠”之稱,指20歲、成年。好多年齡特稱加副詞而變爲概稱、除未冠外,還有未艾、未壯、未耆、踰壯等。這是搆成年齡概稱常用的方法,後邊講到特殊稱時也可舉出許多例子來。

  特指稱謂是特定年齡的稱謂,它大多來自古代典籍、詩文,兹舉例如下:

  花甲——由干支紀年法而來,指60歲,又稱“花甲子”。宋範成大詩句:“行年六十舊曆日,汗脚尺三新杖藜。祝我賸周花甲子,謝人深勸玉東西。”

  古稀——也作“古希”。杜甫“曲江”詩雲:“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又蘇軾詩雲:“令閣方當而立歲,賢夫已近古希年。”

  而立——指30歲,源自《論語·爲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例見前引蘇軾詩。

  不惑——指40歲,語亦源自《論語·爲政》。

  弱冠——指20歲、成年。方勺《泊宅編·卷二》:“王君儀年弱冠,寓陸農師佃門下,力學工文,至忘寢食。”

  壯——指30,《禮記》:“三十曰壯”,《泊宅編·卷一》:“朱行中自右史帶假龍山出典數郡,年才踰壯”。

  艾——指50,《禮記》曰:“五十曰艾”。“艾老”指50以上的老人,漢桓寬《鹽鐵論》雲:“五十已上曰艾老,杖於家,不從力役。”

  耆——指60,《禮記》:“六十曰耆”,後泛指老年。《觚賸·卷二》:“先生耆年碩德,與主人爲老友……”。又《柳南隨筆·卷三》記有康熙甲戌上已的崑山耆年之會,與會者12人從50到80都有,可見耆年指稱之泛。耆與艾合稱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爲師”。

  老——特指70歲,《禮記》曰:“七十曰老”。

  耄——指80—90歲,《禮記》曰“八十九十曰耄”,泛指老年。《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耋亦指年高,耄、耋又合稱老年、年高。

  期——指百歲,《禮記》:“百年曰期,頤。”陳皓《集説》解釋:“人壽以百年爲期,故曰期;飲食居處動作,無不待於養,故曰頤。”又期頤合稱百歲。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