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成就人生

  永定客家人創建了舉世聞名的永定土樓,他們還通過設立烝嘗田、建祠堂、修族譜家譜、立牌坊、結社聯誼、建設公益事業等形式,讓族人知道自己的源流宗支,瞭解祖宗創業發展的經歷和業績,並把姓氏宗族的傳統美德,一代一代地記述下來,流傳下去,成爲子孫後代的道德規範和人生榜樣,讓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永定客家人把這當作人生的事業,持之以恒,厥功粲然。

  一、烝嘗田

  烝嘗本指秋冬二祭。《詩·小雅·楚茨》:“絜爾牛羊,以往烝嘗。”鄭玄箋:“冬祭曰烝,秋祭曰嘗。”後泛稱祭祀。永定客家人每個家族都有烝嘗田,其收益用來祭祀祖先。

  舊時,永定客家人兄弟分祖上遺下的田産時,先留出一份,作爲祭祖的公田,謂之“烝嘗田”。也有長輩在世時就確定烝嘗田的,永定城區吴姓人上祖吴常鎮(淡庵,1433-1516)曾立遺囑,其《遺囑》中記載,吴常鎮慷慨重義,與父源遠在箭灘、湖雷、田心購買田、塘,置儒資烝嘗。烝嘗田通常是耕地,祖業大的“烝嘗田”,除耕地外,還有山林、果園、店鋪或校産等。烝嘗田屬公産,又稱“嘗産”、“公嘗”,不許私人佔有。

  公嘗一般由本房衆人推薦辦事公正有威望的長輩負責管理,稱管理者爲“理嘗”或“管公嘗”。嘗産房店出租給人,由管理者收租金。烝嘗田多由本房子孫輪流耕種,也可以出租給外人耕種,不論是自耕還是出租,到了收成時,都要將租谷(或租金)交給烝嘗田的管理者。每年祭祖時,管理者會公佈收支情况。烝嘗田的收益除了用於每年的祭祖開銷外,盈餘的用來修墳、修祠等宗族的公共設施。

  永定的許多姓氏還有另外一種公田(公産),叫“儒資田”,也是祖上遺留下來的産業,其收益主要是爲本房子弟讀書上進提供資助。許多人因家庭困難得到儒資田的資助得以完成學業,不少人因此登上仕途。他們往往因感恩而捐金購田充作儒資,使“儒資田”不斷增加。這是永定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一大特色,爲永定的文化教育發展曾發揮過積極作用。

  二、建宗祠

  民國時期,永定縣城有39姓的99座宗祠,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突現永定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觀念。

  永定各姓的宗祠都采用平房式的建築,前低後高,主次分明,顯得莊嚴肅穆。大姓的宗祠則建得豪華壯觀。宗祠内的祖宗牌位,左昭右穆,宗支派衍一目了然。豐富的宗祠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宗祠如坎市的盧氏宗祠的墻壁上,寫着醒目的“忠孝”“廉耻”,讓入祠祭拜的子孫們不能不感動。宗祠前立的桅杆,記載着族中先人的業績功名、愛國愛鄉的事迹,成爲後輩的榜樣。以前,不少姓氏還在汀州、福州建家廟,不僅光宗耀祖,還爲本族子弟讀書、經商提供食宿方便,開發出宗祠的新功能。

  宗祠的建築在擇址、設計方面十分講究風水,注重“天人合一”的理論。宗祠在裝修方面,則追求工藝技術的精美華麗。祠堂大門、功名柱(俗稱桅杆),還有祠堂裏的梁柱、門窗、屏風、匾額、廳堂、厢房、過道等公共部分或顯眼地方,往往都有華麗、精緻、細膩的裝飾。其形式有木石雕刻、油漆綵繪、書法畫屏等,多種多樣;内容有花鳥蟲魚、山水樓台、人物故事、名言佳句等,十分豐富,而且往往還帶有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

  撫市社前賴氏家廟爲賴月溪在明朝萬曆年間建成。月溪公(字廷富,1506-1578)是景讓公的次孫。一生修德行善,精通泥水、木匠,深研堪輿學,晚年積蓄頗豐。率兒孫齊心協力,蓋樓建祠。康熙六年(1667)重修,康熙壬午年(1702)改建,干隆三十年(1765)倒堂重修,1934年大修,1986年再整修。2002年正月二十三日丑時更换木主牌爲花崗石碑刻,並將先祖考妣名諱補齊。現今保留的房屋建造風格是清朝康干時代的基調,文化表達也是反映了當時的共識。社前《賴氏族譜》保存設計資料和進士公所撰寫的《社前祠記》。

  現今保留的建築,雖然經過多次修建,但是其式樣依然是按照族譜所記載的圖紙尺寸以及康熙壬午年(1702)江西堪輿家樂以貞的改建建議建造。門安在右邊,朝向坎方,稱爲“側天機門” ,巳山亥向兼丙,辛巳、辛亥分金,放癸水。“門大四尺七寸五分,門高六尺三寸,門廳齊兩檐塍深六尺,門後檐滴水上下高七尺九寸。”家廟門是堪輿家樂以貞在康熙壬午年設計建造的。

  康熙六年丁未歲重修祠堂,對明萬曆年間建造的宗祠進行重修,並將圖紙尺寸記録在宗譜内。“干隆三十年乙酉歲倒堂重修,仍用巳山亥向兼丙,辛巳、辛亥分金,仍放癸水。棟高一丈五尺七寸,廳比舊式加高三尺。廳闊一丈三尺七寸,廳深墻角至屏二丈零七寸,廳口檐塍大二尺八寸,座背深三尺三寸。屋正身大:左邊墻角至右邊墻角共計四丈二尺九寸,後檐塍大一丈六尺,後檐溝大二尺。花台坎下層高三尺三寸、闊二尺,上層高一尺七寸。廳口滴水檐齊坪,高九尺四寸。背後圍墻比舊式加闊三尺五寸、高仍照舊式四尺四寸,面前屏墻高仍照舊式五尺六寸,廳坪、門坪均照舊式並無加减。正廳比舊式加高三尺,廳堂右邊約挖進三尺有餘,門樓仍照舊式。查此次重修祠堂無甚更改,山向均照舊,只改過一分金,廳堂老基地脚磚仍存地下外四角,亦埋有火磚爲記,以存古迹。”

  三、修族譜

  族譜、家譜是記載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書。永定客家人無論大家小族,大多修譜。至今我們還可以見到一些姓氏明清時期的手寫族譜,成了十分珍貴的文獻資料。修家譜、族譜,成爲永定家族文化的一項重要内容。家譜、族譜連綿續修,可説永恒不斷。客家人視族譜如同聖經,譜箱放置於祠堂的禮龕裏,輕易不動。

  一部較完整的家譜,通常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譜名、譜序、凡例、姓氏源流、恩榮録、世系圖、世系表、人物傳記、像讚、祠堂、墳塋、家規家訓、典制、派語、纂修捐款人名、領譜字號等。

  1. 譜名、譜序。譜名是指某姓某支族譜,一般都標明該姓的郡望。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

  2. 凡例、譜論和目録。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論一般是摘録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録,也有直接把皇帝的諭民榜、諭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録又稱總目,説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内容。

  3. 姓氏源流。介紹姓氏的來歷,家族淵源,派系分支,傳承關係等。

  4. 恩榮録。又稱恩綸録、褒頌、誥敕、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奬文字,舉凡敕書、誥命、上諭、御制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5. 世系圖。又稱吊綫圖。圖實爲表,多採歐式,以五世爲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爲第一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内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内世紀則以當地始祖(或始遷祖)奉爲一世祖。

  6. 世系表。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詳具名、字、號、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7. 人物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讚、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讚。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讚,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誌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8. 祠堂、墳墓。記載祠堂的名稱、位置、四址、建築、文化等。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况。

  9. 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内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内容外,還有諸如財産繼承、婚姻糾紛、禁盗禁賭、封山禁林等。

  10. 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産、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内。

  11. 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没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派語在譜中占的份量極小,但却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横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12. 修譜、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機構名單。捐資修譜人名單。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録。

  家譜的内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没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而世系圖、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内容。

  頒發族譜一般選擇在春天,意爲春天萬物萌發,家族才更人丁興旺,繁榮昌盛。舊時族譜一般要放在祖祠裏,每年春天擇吉日焚香點燭祭告祖宗後才能翻閲。

  1990年代以後,永定又一次掀起了修譜熱潮。

  四、立牌坊

  牌坊是舊時爲表彰某人的德行而設立的一種紀念性建築物。如貞節牌坊、功德牌坊等。柱間上部爲横向匾額,題有文字。1950年代以前,永定鄉間可以看到許多牌坊。如撫市的節孝坊、孝子坊、雙節坊,高陂、高頭、峰市都有貞節牌坊,可惜後來被當作“四舊”毁壞了。目前僅存的是大溪鄉的都閫府牌樓。

  清道光年間,在歧嶺鄉湖河村中心靠河邊路旁,爲湖河村儒林郎雍正進士李章彩原配張氏立一牌坊。張氏長壽(107歲)孝義,教子有方,子孫昌盛,百齡五儀。翰林巫宜福上奏朝廷請旨立牌以表彰。此牌坊在張氏103歲時立,1960年代“文革”中被毁。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牌坊所體現的觀念並不值得提倡,但在當時,確實是許多人心中的向往。

  五、宗親會

  宗親會是同姓同宗族人爲加强溝通、聯絡感情、交流經驗、謀求福祉建立起來的民間組織。永定的各個姓氏幾乎都有宗親會,有的宗親會還有專門的會所。宗親會在祭祀祖宗、對外聯誼、修編族譜、處理宗族事務、發展壯大家族、資助學子上學、發展地方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當然,舊時,宗親會在宗族派系的鬥争方面也曾起過負面的作用,這是值得引起警惕的。

  六、結社

  永定民間組織除了宗親會以外,還有以某種特定的行業、特定的人群搆成的組織,如文友會、孝子會、同鄉會、同業會,近年還有同學會、戰友會等。這些組織由於其性質不同,有不同的功效。

  1. 文友會。干隆十七年(1752),王見川受聘在原深渡橋畔的太平文館設帳講學,前後共六年時間。他在文館創立“汲古文會”,經常舉行筆會,談詩論文,切磋科舉時文,大大提高了太平裏文人學士的學識與水平。“汲古文會”的文化活動一直延續至清末廢科舉時。

  2. 孝子會。舊時農村普遍存在,是某個姓氏(或村莊)以家庭爲單位,在老人去世時以財物(或人力)互助解困的民間組織。其形式有二:一是以固定份額的實物(大米幾鬥或谷子一擔、銀錢幾元)相互資助辦理喪事的。凡會員家中老人過世,各會衆即自動挑着份額實物(或銀錢)來到孝主家中,予以資助。由於每個村莊入會者人數不少,孝主會收到爲數可觀的谷子或銀錢。喪事中大家也幫助料理事務,費用及人力就由衆人分擔了,孝主負擔於是大大减輕。人人皆有父母,所以孝子會大多世代相傳。二是出力的,就是會員家裏的青壯年後生,主動到孝主家中,幫助扛棺材(做“八仙”),只是吃一餐飯,分文不取。農村習俗,辦喪事極爲講究,選日子定時辰,報喪回禮,大殮設祭,一般都需三四天,甚至有一周、十幾天才送上山的。由於參加者人數衆多,喫喝就是不小的支出,普通農家大多要花幾年的收入,方可支撑過去。有此孝子會就可大大减輕一時的大量支出,以免造成家庭經濟困難。

  3. 扣會。扣會是一種經濟上互惠的集資形式。其操作各地不一。有以股份的形式,入會者每人交一定的等額資金,按一定的次序集中給一個會員,如有會員急需用錢,也可以調濟。有的爲“標會”,出標高者中標。也有“接會”,會首先後接續,而利息高低相對固定,一時可以取得大量的資金(或谷子),是融資的辦法之一。

  4. 同鄉會。永定出外謀生的人很多,他們背井離鄉,十分需要同鄉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因而在外地建立同鄉會。尤其是遠渡重洋到异國他鄉謀生的永定籍華僑,都有同鄉會。如新加坡永定會館、緬甸(汀州)永定會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永定會館、印度尼西亞萬隆永定會館、馬來西亞霹靂永定同鄉會、緬甸仰光永靖同鄉會、美國北加州永靖同鄉會等。在台灣、香港、澳門,都有永定同鄉會組織。同鄉會在鄉親聯誼、服務同胞、謀求福祉、支持家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華人盛會之一,是海内外客屬鄉親聯絡鄉誼和進行跨國跨地區交往的重要載體,也是各國各地區客家人開展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現在已經召開了23届。第一届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香港崇正會於1971年9月28日在香港召開的。香港崇正會是胡文虎生前創辦的在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客屬組織。

  2009年,首届永定同鄉懇親大會在永定縣隆重舉行。

  5. 同學會。是以某個學校,或某個年段、某個班級的同學組織起來的團體。

  6. 戰友會。是以某一年參軍,或以在某個部隊服役的退伍軍人組成的團體。

  同學會和戰友會都是新近才興起的民間組織,主要起團結互助的作用。

  七、公益事業

  永定客家人有互助友愛精神,樂善好施,助人爲樂,對於公益事業更是熱心,慷慨解囊,這有歷史的傳統。清干隆年間,王見川在高陂鎮太平文館講學時,就曾募捐建高陂橋。他爲此橋撰寫的對聯“一道彩虹,飛架青雲路上;半輪明月,深藏丹桂宫中”被廣爲傳誦。

  海外僑胞熱心家鄉公益事業建設,不勝枚舉。胡子春致力於海外和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先後捐資30多萬元,不但在海外創立華僑學校,還在家鄉創辦永定師範、猶興學堂等。捐建千所小學和百座醫院是舉國轟動有口皆碑的胡文虎宏偉奉獻。胡文虎對小學教育特别重視,認爲這是提高整個民族文化素質的基礎。1930年代後期,胡文虎宣佈捐款350萬元,十年内在全國各地建立1000所小學,後來永安堂獲利激增,主動將期限縮短爲五年。抗日戰争爆發前兩年,福建已建成小學20所,全國共建成小學300餘所,用費150萬元。抗戰開始後,這項計劃中斷。

  游範吾,祖籍永定縣大溪鄉,1902年生於印尼雅加達,1952年回國。游範吾在家鄉創辦商業專科學校,建設大溪華僑新街、華僑墾殖場、華僑衛生院、幼兒園、大溪華僑漢劇團、農村華僑水電站等,還捐建一些小學校舍和道路橋樑,在海外産生了積極影響。他的事迹受到了時任全國人大僑委會主任何香凝親筆題辭褒揚,欣然爲大溪華僑新街題寫“溝通内外關係,繁榮農村經濟,促進物資交流,利便僑鄉供應”,充分肯定了游範吾建設家鄉的功績。

  1996年8月8日,永定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冲毁了無數的村莊、房屋和道路。灾情發生後,“三胞”聞風而動,慷慨解囊,賑灾捐款達200多萬元,以及大批物資。

  永定客家人捐助醫院、學校,修建道路、橋樑、宗祠、寺廟等,不可勝數。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