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爲人處世

  儒家思想的重要精髓是“孝悌”,就是孝順長輩,友愛兄弟。永定客家人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崇尚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兄弟團結、妯娌和睦,再由家庭擴展到家族、宗族,尊老愛幼、敦宗睦族。由此,永定客家人的生活習俗,形成了真誠團結、互助互愛的優良傳統。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永定客家人熱情好客,寬恕厚道,能相互包容,以和爲貴。因而,整個家族團結一心,能够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保持家族的興盛。

  一、家族倫理

  永定客家人的家庭成員,是指在同一個家庭生活的有血緣關係的人,包括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等。當然也包括收養的過房子、螟蛉子、繼子、童養媳、養女等。舊時,大家庭也把僕人、女僕算作成員。

  (一)養子

  永定客家人收養兒子,一是連續生女兒没有生育兒子的夫婦,爲了延續香火,收養兒子;另外是希望家族興旺的大家庭,即使生育了兒子,却認爲兄弟不多,收養兒子。收養的孩子既可以同宗人,也可以外地外姓人。

  (二)過房子

  兄弟中,有的多子,有的無子,於是無子者將兄弟(或同宗的堂兄弟)的兒子過繼來當兒子,稱爲“過房子”。或者寡婦無兒子而守節,爲使這一房的香火不絶,就爲其立一個“過房子”繼承家業。有的夫妻先生女兒,擔心自己以後没兒子,就立一個過房子,以爲這樣可以讓他“招小弟”。“過房子”是血緣關係上最親近的養子。如近親中無合適的人選,也可從本族同輩的子嗣、甚至擴大到遠族同輩的子嗣中選擇“過房子”。

  過房又稱過繼。過繼儀式要選擇好日子,然後誠備三牲果品,敬拜天神,寫上過繼神單,當天燒化,以示告知神靈作证。要由本族較有威望的文化人,具過繼契書,契書中過繼雙方簽字畫押,還要有中見人、在場人作证簽字。最後用一口攀楻(打谷用的大木桶),把底脱下成二頭通透,放在神靈前,生父從一頭抱着小孩,讓小孩穿過攀楻,另一頭由養父接着抱起小孩,交上一個紅包,説吉語:“一個好漢三個幫,長命百歲狀元郎。”過繼儀式就此結束。從此孩子就到養父傢生活,成爲繼承人。養父百年歸老時,過房子要承孝服,捧香爐,每年要掃墓。

  永定民間對過房子有如下限定:

  1. 某人無親生兒子,要從親房中迎立侄子爲子,以繼承家業和香火,當首先從五服以内的近親中過房立嗣。同宗族之間的養子,都稱爲“過房子”。

  2. 過房子的親族關係,和親生兒子的關係完全相同。長幼的順序,按年齡大小,過房子年長,而親生子年幼的,過房子爲長房,親生兒子爲次房。

  3. 財産的分配,作爲祖宗的祭祀産業的,其嗣孫所應分配的一份,往往給親生兒子。如無親生兒子,則由過房子承接。

  4. 立過房子的年齡,並無一定限制,多半在孩子三四歲到十歲之間。過房子通常都是親兄弟或叔伯之間的事,不必像螟蛉子那樣用錢來買。如果是立遠族的過房子,經過協議要出一筆養家費。這種養家費跟身價錢與聘金都不同,給生身父母養老之用。過房子也絶對不是賣斷,跟親生父母的家要保持良好的關係。

  5. 養父與過房子的年齡,也有一定的限制。過房子的年齡不得大於養父。通常養父的年齡必須比養子最少大16歲,才有資格收養他人爲子。

  (三)螟蛉子

  “螟蛉子”名稱的由來,出自《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蜾蠃常捕螟蛉餵它的幼蟲,古人誤認爲蜾蠃養螟蛉爲己子。後以之爲養子的代稱。

  收養螟蛉子很簡單,只要雙方談妥條件就可以。年齡越小身價越高,越大身價反而越低。年齡大的男孩,已經記住了生身父母,所以很少有人收養。

  (四)分家

  俗語説:“樹大要分枝,魚多要分塘。”舊時,一般家庭都多兄弟,他們結婚後都要獨立出去。兄弟分居時,原則上財産平均分配,但民間有“長子不離竈,滿子座廉窑”的風俗,即長子不離竈(居),厠所則屬於滿子(最小的兒子)。

  兄弟分居也叫分家。分家涉及到家庭財産的分配。家産有不動産和動産之分,不動産主要有田地、房屋、山林等;動産主要指耕畜和農具,還有傢具、家禽家畜、金銀財寶等。分家時,如果父母健在,由父母主持,或者邀請宗親參加;如果父母去世了,則請家族尊長主持,除養老、祭田、公物外,兄弟均分。分的方式用抓鬮來確定,然後立契約。

  田地、耕牛、居宅都屬家産的範疇,甚至老婆、孩子也不例行。家産在社會意識與實際行爲中占重要的位置,在傳統社會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産可分動産和不動産兩種。不動産主要指田地、房屋、林圃以及墳塋等,是傳統社會的人們最爲重要的。在傳統社會,田地是家庭的命脈,也是國家的命脈,無論是貧民百姓還是貴族大家,保有祖宗留下的田地、增置田産是家庭事業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發了財的人常常不是投資於擴大再生産,而是回老家廣置田産,甚至買幾塊墳塋地。除田産外,人們重視的是被古人稱之爲安身立命之所的房産。這一點在現代社會表現得也十分突出。

  家産是所有家庭成員共有的財産。合族而居的大家庭財産歸公,小家庭或個人不得私蓄。

  假如家庭成員中有人要獨立出去,或者兄弟分家,那就涉及到了財産分配、轉移問題。在民間,財産的分配、轉移體現爲分家的習俗,這種習俗也叫“析産”、“析炊”、“分析”。舊時,“凡析炊,父母在則父母主之,或邀戚族參加、殁則遵遺囑,並請戚族尊長主之,大率除養老、祭田、公物外,皆兄弟均分,並祭告祖先,即位前拈鬮爲定。女子無論已嫁未嫁,皆不得預。拈後則立分書或分單。若長子特除,則謂‘長子份’。”從這一則簡短的資料可以看出民間分家格産的幾條原則來。第一,不分光分净,而要留下一部分公産,客家人稱之爲“公嘗”,其中有田地、財物等,用途爲養老,祭祖,以及扶助族中貧者,支持子弟求學,興辦公益事業。第二,女子没有財産繼承權,無論已嫁未嫁。假如女子逾婚齡而未嫁、已婚夫殁在娘家守寡,則要爲他們提供衣食住行。第三是兄弟均分財産,這是一般的原則。由於宗法社會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也因爲長子繼嗣應酬的客觀需要,有時候分給長子的財産要多一些。此外,幼子也可能分得多於兄長的財産,這純粹是出於撫養幼小的需要。

  分家並非只是權利的轉移,同時也包含義務的轉移,這義務主要是老人的贍養、孩子的撫育以及祭祀、婚嫁喪吊、親友來往等禮儀活動的施行。分家者獲得權利的同時,要接受這些義務。權利、義務都要在契約是寫清楚,幾方都要簽字畫押。兄弟分家契約的一般格式爲:

  兄弟×××、×××,均成家立業,恐生嫌隙,兄弟商量,請到親族,將祖父遺下以及所置田産、錢財、山林、器具等搭配均分。逐條記載分明,鬮分以後,彼此照單管業。各立門户,永無争差,立分單各存一紙爲據。

  在一些貧困地區,父母在世的時候也有分家立業的,主要民俗形式爲:每當家中有子娶婦一二年後,便擬分家。所分動産不動産都有,同樣也不分光分盡,并且可能不是均分。這是分家析産的一種過渡形式。分出去的兒子媳婦自立家業,從此自己管理生計,也不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幼弟弱妹則仍由父母照管。這種情形多在父母尚有生活能力的時候發生,子媳想分去另創好日子,同時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家庭糾紛。

  伴隨分家立業還有一定的儀俗,主要功能是岳父家携帶具有象徵意義的禮物來祝賀女婿女兒奠基立業,有的甚至要資助一些財物,以便新家庭能够順利起飛。在廣東客家人那裏,當女婿開門户的那天,岳父家清早便在鞭砲聲中挑着大米、木柴和一擔水桶來了。水桶裏裝的是鍋碗瓢盆和發糕、葱、蒜、芹菜。他們一來幫助女兒女婿開家立業,二來借“芹”與“勤”、“葱”與“聰”、“蒜”與“算”的諧音,勉勵他們勤勞、聰明、精打細算,使光景象發糕似的興旺發達。至於送木柴,則是借“柴”和“財”的諧音,祝賀婿家八方來財、發財致富。

  二、家世家風

  在傳統中國,家庭是一個獨特的、重要的社會共同體,它不僅默默地承擔着衆多的社會職能,也高揚着自己的旗幟,在一些領域鮮亮地打出自己的招牌。它有象徵標誌,那就是“家號”;各家有各家的道德風範,俗稱“家風”、“家訓”;又有世代相傳的事業、學問,稱“世業”、“家學”;家族的源頭、世系以及重要人物的行迹被記録下來,成爲“家譜”……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這裏的家規還被稱作家儀、家範、家法等等。所有這些,無不在説明家的獨特與重要。

  家世是家庭、家族的固有形象。具體指社會地位、職業傳統等等,表現爲家族的世系、世業、門弟、門祚、門閥,大約相當於今天所謂的家庭出身。常言所説的“將門之後”、“官宦人家”、“書香門弟”、“耕讀之家”、“祖傳名醫”、“世代務農”等都是指家世而言的。家世如何,在家族成員的社會地位、社會生活中具有强力的影響。社會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它對家世的興趣和重視,從官吏遴選、配偶選擇等重大問題,到交友、貿易等瑣細的問題,都是如此。在唐代以前的世族門閥時代,社會的門閥等級觀念極强,世族大家之間相互交往、通婚,决不將女兒嫁給寒門庶族。那裏,擇偶不重錢財與官職,首重家世。

  家世的好壞,直接産生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或消極的、反面的影響。這些影響的方向如何,當然首先又在於社會對家世的評價。在傳統社會以至於現代社會,官一直是居於社會重要地位的,因而官宦之家是受肯定、尊重的家世,世人多願與它的成員接交,甚至建立實質性的關係。此外,士在傳統社會也不容忽視,不只書香門第受人的稱贊、尊重,就是耕讀之家也爲人所肯定、禮待。現在,這種家世還爲人所稱道。過去,“七十二行,種田爲主”,“天大地大,農夫婦大”,農家雖貧寒、艱苦,但也受到了應有的尊重,人們往往將勤勞、質檏、誠實的美德與這樣的家世聯繫起來。此外,某一代祖先的功業、才能、學問、技藝就如具有運動慣性一樣,産生久遠的影響。相反,權姦、降將、貪官、污吏、惡霸、地痞、庸醫以及職業上的下九流等,也象遺傳性疾病一樣代代相傳,受到世人的否定,鄙視。社會對某人家世的態度、會直接影響社會成員與他的交往。認爲他有好的家世,他便受到不言而喻的信任、重視,人們願意與他結識,交往,提供幫助。一個好的家世就如同現代社會的某種合格證書或榮譽證書,走到哪裏都是一串緑燈。相反的情况也可想而知。正是因爲社會對不同的家世態度的截然不同,那些有榮耀家世的人們不失時機、不遺餘力地宣傳、張揚,以傳承好的家風。

  顯然,家世的思想基礎是家族觀念以及血統觀念。在這裏,世代之間不僅實現了生物遺傳,也實現了社會遺傳。重家世、重門第的風氣在現代社會仍然風行不衰,可以是我們民族的不幸。

  家學是只就學問而言,這無疑根源於傳統社會士的特殊地位以及人們對讀書和讀書人的重視。不過,作爲世代相傳的事業受人注目的還有其他職業以及其他興趣、愛好和專長,統稱“世業”或“家業”、“家傳”。從前,一個家庭、家族往往能起到現代社會某種專業協會的作用,它不僅是一時的事業協作單位,更是歷時的事業繼承集團,它能够將一門特殊的技藝、學問延續下去或發揚光大,我國許多的絶技、絶學多由這一渠道而保存下來。

  世業主要是指學問、技藝上的家庭傳承及其特點,與之相對而言,家風則指德行、操守、作風方面的家庭傳承和特點。家風也稱門風,是一個家庭在世代承續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爲穩定的生活作風、生活方式、傳統習慣、家庭道德規範和爲人處世之道等等。我國歷代小家大族都十分注重家風的培養和維護,《顔氏家訓》“風操”篇幾乎都是談論這個方面。永定客家人也十分注重家風,如張鼎丞相……,又如許多姓氏族譜上的家規……,又如土樓楹聯……。家風的培養、維護與倡導,對維護家庭、家族有着積極的影響,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多所裨益。傳統家風中提倡的尊老愛幼、互相謙讓、家庭和睦、鄰里相安、勤儉持家以及戒賭、戒嫖、戒酗酒、戒毆鬥等等,在今天社會也是應該倡導的。

  永定客家人秉承儒家孝悌倫理觀念,極力推崇“百善孝爲先”,教育後代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尊敬長輩,關愛子孫。永定民間有“不孝父母,敬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生時敬他(她)一碗湯,勝過死了祭猪羊”、“家和萬事興”、“家裏慈和得富貴”等俗語,就是用最檏素的語言來宣揚孝悌的道理。千百年來,形成良好的家風,由此養成敬祖睦宗的好傳統。在好家風的熏陶下,永定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古時候出現過一些五代同堂、人口衆多的大家族。

  永定流傳着許多孝敬父母和長輩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至今仍傳爲佳話。

  湖坑鎮洪坑村和陳東鄉岩太村相距二三十裏,兩地的始祖都是林茂青的原配詹氏所生。當年兄弟倆爲報答老母養育之恩,商定輪流奉養的辦法:春節至端午節前夕,在洪坑奉養;從端午節至中元節前夕,由岩太迎養;從中元節至重陽節前夕,復接受洪坑贍養,重陽節起又供養於岩太。因此,洪坑分别於農曆五月初四和九月初八日,趁娘親還在家而提前過端午節和重陽節,而岩太亦仿洪坑之法,於農曆七月十四日提前過中元節,多年相沿,成爲慣例。

  旅居泰國華僑吴錦桂,1912年出生於鳳城鎮。他4歲那年,被寄養在仙師鄉務田村外婆家,一直到12歲。後來,他漂泊泰國謀生,事業有了發展,生活開始富裕。他始終把外婆的養育之恩銘記在心。1991年,他回到故里,特地探望闊别44年的務田村外婆家。雖然外婆早己不在人世,他在村中的溪口拱橋邊建起一座“望外婆亭”,以爲紀念。

  永定客家人把祭祀祖宗當作家族的大事,十分隆重。祭祖活動,不但表達對祖宗的崇敬,而且加强宗親的聯絡和團結。特别是祭祀開基始祖,場面更是壯觀。如蘇姓祭一世祖,分佈全縣各地的蘇姓人各房各支都派代表參加,到一世祖墳前祭拜的不下千人。又如江姓人祭百八郎公,其墳在塔下山,祭祖當天,還要在其墳前演戲,江姓的男女老少前往焚香、看戲的絡繹不絶。還有一些很獨特的祭祖活動,如坎市盧姓的“打新婚”,成爲聞名遐邇的民俗活動。

  永定客家人居住大土樓,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平日裏,大家和睦相處,高北承啓樓内的一副對聯“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太分你我;同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重法人倫”是最好的詮釋。以前,樓内哪家殺了一頭猪,都會給各家分送煮熟的猪血。誰家來了客人,全樓人都熱情接待。遇上婚喪喜慶,全樓人主動相幫,不用吩咐,不計報酬。哪一家有困難,大家都會出錢出力幫助解决。

  尊老愛幼、團結和睦風氣的養成從孩提時候就開始了,從最細微之處入手,小孩開始學説話,就要讓他懂得“哥是哥,叔是叔”;不能説粗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客人到家裏來,要懂得禮貌,請坐,敬茶。在這種風氣的熏陶下,永定客家人養成了熱情好客的傳統。不但對長輩有禮貌,對親戚朋友也熱情周到,平日來往,以禮相待,逢年過節,禮尚往來,不敢馬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