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經營事業

  永定客家人身處大山中,在以農耕求生存的同時,還從商致富,課讀求名:求富,條絲煙産業曾遍及大半個中國;求名,有“獨中青坑”的四代五翰林;在改變自己命運的同時,也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迹——永定土樓今天成爲世界遺産。永定客家人積極進取,形成了特有的風俗,無論家族或家庭,務從實業,挣錢除了維持生活,就是讓子女讀書上進,以求根本上改變個人、家庭和家族的命運。他們事業有成,則置田産,建土樓,興學校。

  一、農耕

  以前,生産力低下,農業生産的豐歉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因而農耕有許多習俗,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播種時,農民要在秧田掛一份香紙,祈求田頭伯公(土地神)保佑秧苗生長良好。中秋節備牲儀、月餅、地瓜、芋頭等農産品,敬田頭伯公。

  如遇大旱之年,就得隆重地舉行求雨的儀式。求雨時,全村男女老少齊出動,連衙門知縣和其他官員也參加。主事者要沐浴齋戒,請和尚、道士唸經和設道場“打醮”。求雨隊伍抬着龍王菩薩到田野巡遊,沿途放火銃,還將龍王菩薩反復投到水潭裏,以求老天下雨。

  永定農村有迎春的習俗。高陂鎮西陂村的“迎春牛”活動最爲有名。

  秋收之後,金豐地區的許多村莊都有舉行“作大福”的民俗活動,以此慶祝豐收,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爲著名的是湖坑李姓的作大福,規模宏大,場面壯觀。

  二、經商

  (一)菸草

  永定縣種煙始於明代萬曆年間。菸草傳入永定不久,永定的煙農很快就掌握了曬菸種植技術和“細切如絲”的加工技術。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先進的栽培、製作技術,使“永定曬菸獨著於天下,本省各處及各省雖有曬菸,制成絲色味皆不能及”,因而永定條絲煙成爲清代朝廷的貢品。

  干隆二十二年(1757)春,皇帝奉皇太后南巡,遊歷蘇杭等地。蘇州賴氏煙號老闆賴存覺(撫市社前人)在蘇杭運河上巧遇干隆皇帝,請干隆品嚐條絲煙,深獲帝歡,干隆乃賜蘇州賴氏煙號爲“煙魁”。賴存覺又傳回蘇州“五色鑼鼓”、“十番”,爲慶祝榮獲“煙魁”而發起延續至今的元宵走故事活動。以後又建立學校和天後宫等,促進了當地文化的發展。

  條絲煙銷路日廣,清道光年間,全縣年種植面積達2~2.5萬畝,産煙150~180萬公斤,價值400餘萬銀元。幾乎村村都有製作條絲煙的煙棚。永定人開設的條絲煙店(莊、行、號、廠)遍及大江南北14個省的40多個大中城市,有160多家。清宣統三年(1910)龢民國3年(1914),永定條絲煙在南洋勸業會和美國舊金山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萬國博覽會上獲優奬。

  1970年代以後,永定烤煙興盛,連續10多年被評爲全國烤煙生産先進縣,永定縣被評爲全國烤煙之鄉,全國優質烤煙生産基地。

  (二)煙刀

  條絲煙製作需細切(刨)如絲,大規模的條絲煙生産需要大量的煙刀,因而帶動了煙刀業的發展。其中,湖坑洪坑村的煙刀生産最著名。鼎盛時,洪坑村有大大小小的煙刀廠15家,成爲製造煙刀的專業村。洪坑“日昇”牌煙刀最爲有名,鋒利無比,經久耐用,深受刨制條絲煙廠家歡迎,除供應本縣外,暢銷全國各地,洪坑成爲聞名遐邇的“煙刀之鄉”。福裕樓、振成樓就是林姓人經營煙刀業發財後興建的。

  抗戰後期高陂睦林村的“勝利”牌煙刀,亦行銷浙江、江西、廣東等十餘個省市的幾十家煙廠。

  就連不起眼的小小煙刀石——磨利煙刀的石塊——也成了一種産業,撫市鵲坪村出産的刀石,被公認爲最佳産品,以至運銷江南各省,年銷量在3萬塊以上,産值6萬多銀元。

  (三)土紙

  永定坎市、高陂、湖雷、堂堡、合溪、歧嶺、陳東、古竹、湖坑、大溪、下洋等鄉鎮的毛竹豐富,是土紙的主産地,生産土紙的“紙寮”(加工生産土紙的手工作坊)遍佈大小山村。清代中期,全縣土紙年産量達1萬多噸。下洋初溪村的大土樓有的就是靠經營紙業發財建築起來的。

  (四)木材

  永定山區木材資源豐富,以前交通不便,經營木材主要靠水運。其中有不少木材的經營者發了財。高陂裕隆樓就是王姓人上祖經營木材發財以後興建的。

  (五)其他

  永定人到縣外、省外創業謀生者很多,他們從事各種行業,有行醫開店,有經營小生意,還有泥水、木匠、裁縫、鑄造、打鐵等工匠,其中有許多人是能工巧匠或商業高手或某種專才。

  三、讀書

  永定客家人崇尚儒家思想,有濃厚的崇文重教習俗。永定民間俗語:“蟾蜍羅,哥哥哥,唔讀書,冇老婆”;“養子不讀書,等於養頭猪”;“書愛讀,打愛練,老婆唔討隨方便”;“討食也要繳子女讀書”;“人不讀書,有眼無珠”;“赤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知讀書遲”;“山鷓鴣咕咕咕,唔讀書大蕃薯”;“星多天空亮,學多智慧廣”等,認爲只有讀好書,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永定客家人一貫重視子女讀書,千方百計讓後代接受文化教育。如果一個宗族都無人讀書,没有文化人,便被人小看,被認爲後代無出息,因此“家有半斗糧,也要送兒上學堂”。永定民間很早就有種種興辦教育,鼓勵兒童讀書的風俗。

  不但大户人家,就連許多窮苦人家也努力供子女讀書,希望子弟知書達理。鄉間的私塾、書院、義學,給家境困難的客家子女提供了啓蒙的機會。據史料記載,明崇禎至清雍正年間,全縣先後辦過書院8所。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6)廢止科舉,永定先後辦書院、文館等82所。永定的書院、文館數量居閩西各縣之冠。

  清代干隆二年,坎市青坑村廖鴻章點翰林後,延至嘉慶、道光、同治,其孫廖文錦、曾孫廖惟勛、廖壽豐、廖壽恒先後入翰林院,或授檢討、編修,或爲知府、尚書。廖氏“四代五翰林二進士七舉人”,成了“獨中青坑”的士林佳話。

  相傳古時候金豐大山下有個人叫張積谷,小時候入學不用功,功課很差,人稱其“馬古蟬”。一日,張積谷上山砍柴,聽見蟬兒在樹枝上不停地叫:“積谷、積谷,媽西、媽西,西!”“媽西”客家方言意思是差勁。張積谷認爲蟬兒都知道他讀書差,也奚落自己了,慚愧萬分,覺得對不起含辛茹苦的父母。後來他發奮攻讀,進步很快。他再次上山砍柴,蟬兒又叫起來了:“積谷、積谷,有希望,有—希—望!”他深受感動,更加努力,後來終於進入仕途。幾年後,張積谷在其砍柴的山上建一寺廟,命名“鳴蟬寺”,以激勵後人。

  四、出仕

  永定客家人崇文重教,讀書風氣甚濃,因此,明清時期不少永定人通過科舉考試,中舉考取進士而致仕。自明成化十四年(1478)建縣至清末,永定縣有文武進士36人(武進士7人)。

  走進仕途的永定人,大都秉承忠孝仁義的爲官之道,多有政聲。如:

  永定建縣後第一位進士賴先,鳳城鎮人。弘治十一年授户部主事,掃清歷年積弊。昇任户部員外郎後因剛正廉潔遭宦官劉瑾忌恨而辭職回鄉。劉瑾伏誅後出任常德知府,扺制宦官藉端搜刮再度觸怒閹黨,憤而辭職回家,絶意仕途。

  巫宜禊,大溪鄉人。聰穎好學,才華飈發。於嘉慶丁醜入選翰林。初任京秩,以奏對稱。旨簡放江蘇蘇鬆泰道,會粤督林則徐厲禁鴉片,銷燬英商烟土數萬箱。

  廖瑛,坎市鎮人,生於“四代五翰林”家族。廖瑛曾在江西任按察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怒斬道台,該事迹被編爲地方戲《廖瑛斬道台》。

  五、“過番”

  永定是全國著名的僑鄉,僑胞數量在閩西最多。永定縣現有人口48萬,而旅居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有30萬人。永定僑胞分佈在世界各地,主要在東南亞等國家。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永定,自清代康熙年間以後,許多人爲了生存、創業而漂洋過海去南洋。挣到錢後,有的在家鄉買地置田建房,有的將家眷帶出去,在外面發展。

  下南洋,俗稱“過番”。出遠門前,親友爲之餞行,所送的禮物中必定少不了鴨嬷,謂之“順風”。鴨嬷不僅善於覓食,而且熟諳水性能避險,寓意一帆風順,水陸平安。但不可用番鴨,避免與“番客”諧音,被誤認爲有意譏諷。

  “過番”要飄洋過海,媽祖是海上的保護神,因而,永定客家人祭祀媽祖的習俗十分普遍,全縣比較大的村莊幾乎都有媽祖廟。這與經營條絲煙也有一定的關係,當時運輸菸絲也大多靠水運。

  “脱草鞋”

  草鞋,是用稻草、麥秆等材料編制而成的一種鞋子,是從前上山砍柴、出行走遠路時穿的。

  舊時,出遠門者——尤其是僑胞、長期在外地爲官或經商而少還鄉的人回到家鄉,要跪拜祖宗,家裏的人要在廳堂内擺上香燭、全鷄或全鴨、紅米團、長壽麵、紅橘、紅酒等祭品;再拜謝父母及家人。這種風俗叫“脱草鞋”。脱草鞋,是爲出遠門回家的人接風洗塵。親戚好友備辦禮品前去接風,儀式隆重的,要備辦盤擔,盤内主要有長壽麵、豆腐皮、紅菇、黄花菜、鷄蛋、猪脚、公鷄、番鴨等禮品。儀式一般的,也要備辦一個禮盤的賀儀。主家要舉行宴會,出遠門者要按禮俗向前來的親戚好友回贈禮品,以示答謝。回贈的禮品一般是出遠門者從外地帶回來的物品。

  “脱草鞋”之俗起源很早。

  相傳永定豐田裏有一户人家,母子倆相依爲命。母親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兒子刻苦讀書。兒子要上京考試,母親爲他納了一雙布鞋和編織了一扎草鞋。隔壁鄰居也爲他送行。兒子不負衆望,高中後當上知縣,一生廉潔奉公,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一晃30年過去了,他帶着家眷告老還鄉,母親看到兒子非常高興,備了供品祭祀祖宗神位,兒子按儀式跪拜祖宗和母親。親戚好友知道後,備辦禮品前去慶賀。後來,這演變成俗流傳下來了,謂之“脱草鞋”,含有對改變人生地位、事業有成者的祝賀之意。

  六、置家業

  舊時,永定客家人有一定經濟積累之後,都熱衷於買田地、置家産、建大樓,爲子孫後代留下家業。在從事這些活動中,一般都要立簽各種契約。契約的種類很多,有買賣、典當、租佃、借貸、雇傭、賠償等,還有贈予、分産、遺囑、繼承等文書。各種契約的内容不同,文字也有一些差异,但格式大同小异。

  常見的是田宅買賣契約,是物權契約的一種。契約通常有如下内容:即買賣時間、業主姓名、標的(所賣田宅的座落和四至)、買主姓名、契價和交割、業主擔保事項、業主署名畫押、中保人署名畫押等。契約成立,同時履行。契約成立主要有3個條件:一是當事人對標的有完全的所有權或完全的處分權;二是標的須確定;三是當事人意思表示不得反於一般法律行爲及契約之原則。以下舉買賣契約格式二例。

  (一)買賣土地地契

  ×××自願出賣坐落××鄉××村××(地名)祖遺田丘壹丘,先問親房未有人承買,再托中人賣給××村×××。該塊田丘,東長×丈×尺,西長×丈×尺,南闊×丈×尺,北闊×丈×尺,計×畝×分。東至大河,西自××(指田界)至××,南自××至××,北自××至××,四址清楚。此田價款雙方按時價議定銀××兩,立字之日,當面交割清楚。田丘田塍田坎,田中之物,由買主×××完糧管業。雙方永不反悔,恐口無憑,立字存執爲據。

  立契人×××、×××(簽字)

  中見人×××、×××(簽字)

  寫字人×××(簽字)

  公元×年×月×日

  (二)出賣房屋杜絶契

  立出賣市房(或住房)杜絶契×××。今因正用,自願將祖遺(或自置)市房(或住房)一所,共幾進幾間,上連天空椽瓦,下連磚石地井,以及後面餘地,四面出路,陰溝天井樹木一切在内,共計官地幾畝幾分幾厘幾毫,坐落××省××縣××區(鄉)××街(村)××巷第幾號,挽中説合,賣與某君爲業。時值公估,議定絶價銀若干元正,當日收足無誤。自賣之後,任憑買主收册過户,完糧管業,拆卸改造,陰陽兩用,永與出賣人無涉。此房是出賣人自己名下之産,日後如有房族人等争執混鬧,當由出賣人自行承擔,不涉買主之事。此係兩願,各無翻悔,恐後無憑,立此出賣市房(或住房)杜絶契存執爲據。

  附房屋圖樣一紙,基地官單一紙。

  四址:東至××,西至××,南至××,北至××。

  公元×年×月×日立賣房杜絶契×××押

  中人×××押

  地保×××押

  親筆無代

  説明:購買人家房屋,須要探聽清楚,如有要緊房族,均須載入契中。如出賣人有母在堂,可於姓名下添“同母某氏”四字。契紙如係自寫,書“親筆無代”四字,如上式。如係代筆,則書“代筆×××押”。

  七、建土樓

  永定客家人把建造土樓作爲人生的一件大事,是他們事業成功的標誌,是人生旅途上的一座巍峨里程碑。建造土樓,也有一套完整的禮儀風俗。

  (一)選址

  中國傳統建房擇址都講究“風水”,永定土樓也不例外。

  永定位於福建省西南,博平嶺西麓,地處東經116°25′~117°05′,北緯24°23′~25°05′,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境内山多田少。永定客家人的生産生活無不與這種自然、地理環境有直接的關係。永定土樓擇址正是對外部環境的綜合權衡,利用適合於人生存的地形地物,避開危害人健康的瘴濕之氣,趨利避害,以期獲得最佳的居住效果。

  土樓宅址要選擇在避風聚氣的地方,即左右有山脈護衛,前方開闊有青山緑水屏護,後方穩固有岡巒屏障的優美環境中,即風水學上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寶地。永定客家人還講究在後山、水口立風水林,使得居宅(村莊)周圍緑蔭環抱,四季常青,賞心悦目,空氣清新,從而搆成一個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居住環境。

  故此,永定土樓大都坐北朝南,也有一些根據地形坐東向西或坐西向東的。坐南朝北的土樓,一般是受地形的局限所致,不得已而爲之,爲數較少。選擇宅址還講究“避煞”,就是選擇地勢高爽,避風向陽,水源充足,出入便利之處,宜人居住,即所謂“風水”好;而低窪、狹長的山窩,陰濕之氣凝結,稱爲“窠煞”,不宜住人,則認爲“風水”不好。

  有些建築物的地址選擇還有其特定的環境要求,如圩場建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之處,學堂選在安静優雅之所,寺廟立於僻静清幽之境。這些選擇都有符合該建築特殊功能的合理性。

  選擇樓址有諸多忌諱。樓址要取來龍順勢,忌逆勢;要前低後高,忌前高後低;忌諱在塔冢、寺廟、爐冶、草木不生之處建土樓。

  (二)布局

  是指土樓的坐向,樓大門、小門、中(正)廳的位置、方向、大小、高低,樓内水的排放方向及出口(俗稱“放水”)、樓外道路的安排等涉及“風水”的事項。樓的大小、層數、圈數,主樓、横屋、天井等的布置,屋頂瓦面的式樣,底層開間數及間份的大小等。

  樓門取向應視當地水流而定,所謂“以水定向”。通常大門應朝着河流的來向;若向水流去的方向,則謂“退水門樓”,不吉。大門遠處有秀麗山峰爲吉,謂之“山巒培秀士,代代有文人”;忌對着山坑、溝壑、深巷、高塔,也不能讓别人的房屋所遮擋,如避不開,則在正脊安置陶制獅子、八卦圖、“泰山石敢當”碣等,以避煞除祟,或在門前挖一池塘,民間認爲池塘可以吞食風煞。

  永定土樓的設計也有極大的靈活性,許多土樓根據實際地形因勢造型,靈活應用。如土樓大小、圈數、層數(高度),要依據選擇樓址的地理條件來决定,開闊地帶可以建得高大一些,圈數、層數多一些;大的土樓可以建高一些,小的不宜過高,過高會妨礙採光、通風;地基堅實,土質好,可以建得高一些,反之,寧可矮一點。在土樓群中建樓,還要考慮到與前後左右鄰里的關係和影響。

  永定客家人建五風樓,整體布局最爲講究。“三堂二落”式五鳳樓,主體三堂由前往後依次昇高,中堂(中廳)要比下堂(門廳)高、闊。左右横屋的高低配置也有規矩,横屋的高度要比對應的主樓低。另外,正樓、中廳設有廊道通向左右横屋。

  (三)施工

  1. 動工。開工動土要請風水先生選好日期,擇定吉時,舉行開工儀式,祭拜楊公先師,謂之“施楊公”,意爲請楊公先師到場保佑建樓平安順利。風水先生將楊公先師符貼在約1米長、6厘米寬的木條或竹片上,竪立在樓基中軸綫前端,象徵楊公之神位,也標明樓的中軸位置。與此同時,泥水師傅要祭拜“五尺”,象徵荷葉先師;木匠師傅要祭拜墨鬥、曲尺,象徵魯班先師。建樓主家須備三牲供品、香紙蠟燭,在施工場所與師傅們一起虔誠恭祭三位祖師。祭畢,便鳴砲開工動土,挖石脚溝。

  施工期間,施工現場忌説諸如跌死、倒塌之類不吉利的話。

  2. 放五星石。石脚溝挖好後,砌石脚前,要在中軸綫後端的大墻石脚溝内放“五星石”。五星石,是選五個形似木火土金水之狀的石頭,按五行相生的排列次序或方位置於石脚溝内,取萬物生生不息之寓意。放好五星石,接着開始砌石脚。

  3. 上墻枋。石脚砌好後,擇定吉日良辰上墻枋夯墻。墻枋架在石脚上開始夯墻之前,要用三牲祭墻枋,祈求夯墻順利。祭畢,鳴砲開工夯墻。夯墻一般在中軸綫後方大廳的位置開始夯築,或者當年大利的吉方起夯。

  4. 立柱架樑。大墻夯至一層樓高時,開始立柱架樑。立柱架樑包括安放柱礎,立間面柱(金柱),架横樑(扛身)和樑(龍骨)。横樑及柱上要貼上紅紙對聯慶賀。主家這天都會特地準備糍粑作點心,讓師傅們吃個够。

  5. 下墻枋。墻體竣工,俗稱“下墻枋”,並不一定是將墻枋從墻頂上放到地面上來。“下墻枋”儀式很隆重,親友們都會送鞭砲祝賀。墻枋從墻頂上放下來時,鞭砲轟鳴,硝烟彌漫,一派喜慶氣氛。爲慶賀墻體竣工,主家要宴請師傅和工匠,表示酬謝。

  6. 上梁架桁。上樑是專指架設大樓正廳屋頂的脊檩,稱爲“棟樑”。有的土樓在正廳脊檩下方專設一梁木作爲“棟樑”,以示鄭重。樑身要油上朱漆,畫八卦,披紅布,懸掛五穀包、書卷等。上樑要揀吉日良時。上樑前,要用五牲(猪、羊、鷄、鴨、魚)三素(豆腐、木耳、米糕)祭樑;風水先生要給八卦“開光”、“點眼”。先用紅布係緊大樑兩端,然後,由泥水、木匠師傅各主一端,逐層將樑抽上屋脊,安放在脊柱上,俗稱“安樑”。上樑完畢,燃放鞭砲。主家給風水先生、木匠、泥水師傅發紅包,並備辦酒菜,宴請建築的師傅及工匠,以示慶祝和酬謝。

  桁木一般應桁頭朝左,桁尾朝右。但正廳兩邊桁木,桁頭對着廳,桁尾一律朝兩邊。

  7. 釘桷板。桷板多用杉木做成。一種爲長桷板,與屋頂斜坡的長度相當,稱爲“透桷”,另一種爲可拼接的較短桷板。桷板一般厚3厘米,一頭寬12厘米,另一頭寬13.5厘米,釘時大的一頭朝下。桷板從樓的正廳屋頂或門廳屋頂起釘,起釘的前後四塊“透桷”釘在門、廳中綫的兩邊,俗稱“合桷”,合桷須是一根杉木鋸成的4片桷板。不能釘在中綫上,謂“克中”。其它房間的四塊“透桷”分别釘在屋頂内外坡瓦桁的兩端,有較好的固定作用。其餘的桷板則可拼接,或二接,或三接。

  圓樓房間爲扇形,爲了使門廳、後廳顯得端莊美觀,在設計時將門廳、後廳的間份取方正布局,加上圓形的屋頂内坡與外坡屋面的曲面不同,内外瓦口與脊頂的周長内小外大,因此其内外坡的桷板釘法不同。一般直徑大的圓樓,内外坡都不分岔槽,内坡的桷板大頭朝上,外坡的則小頭朝上。中小型的圓樓,有的房間桷板則采用“剪桷”的釘法,外坡釘“人”字桷,内坡釘倒“人”字桷。每間(尤其是門、廳)釘桷板的塊數也有講究,要“合字”,俗話説:“釘天釘地莫釘人,釘富釘貴莫釘貧。”

  8. 出水。新土樓蓋瓦完工叫“出水”,至此,土樓的外殻(主體結構工程)便已全部完成,建樓告一段落。主家用牲儀供品答謝楊公先師,並將楊公(神符)請到樓内廳中安放。有的則當空焚化神符,送神歸天。

  9. 安樓門。永定人有“千斤樓門四兩屋”的俗語,説明對樓門的高度重視。因此,安裝樓門要請風水先生擇日選時,校準方向,以期招祥納福。永定土樓的樓門,有的直接安裝在土樓主體的大墻中,有的則在大樓的主體之外另建門樓作樓的大門。樓門的大小依樓的大小而定,其尺寸也有講究,要“合字”,即合魯班尺的“財、吉、義、官”吉字。安樓門要先祭門神,灑雄鷄血驅邪,根據樓的坐向取吉位、吉嚮用羅盤校準,合吉時安放,燃放鞭砲慶賀。樓門安裝完後,還於其上張貼對聯,披掛紅布,以示吉慶。

  安樓門的祝詞:

  伏以

  三才毓秀,二五浮光。巢昭祖澤,堂焕門揚。前峰挺秀,後嶂包藏。美輪美奂,結構軒昂。千祥雲霞,萬福榮昌。時届三秋,日吉時良。帝生正照,光耀宗枋。虔修牲醴,用薦華堂。盈門瞻拜,降福無疆。丁糧丕振,日盛月昌。科第綿遠,奕禊書香。

  (四)作竈

  竈與一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作竈有許多規矩和禁忌。如選擇竈的方位、坐向、竈的大小尺寸都有講究。竈門要避免直對厨房門,否則稱爲“脚踏竈”,被視爲不吉利。作竈還要選擇吉日良辰,擇定動工砌脚和落成起火的時辰。動工前,要在竈位四角埋下五樣主副食物如稻、麥、豆、薯、菜的種子和錢幣,竈堂下方要放置油燈,同時還要掛紅殺牲。竈的式樣有牛尾竈、老虎竈、單竈。新竈落成點火俗稱“發火”,首先是“打禾砲”(即爆谷花),谷黄米白,寓意金銀開花,接着是煮“湯丸”,象徵團圓、圓滿。厨竈作成之日,便是新居遷入之時。

  (五)喬遷新居

  裝修完畢,建樓大功告成,便可遷入新居了。遷新居是一件大事,舊時,遷入新居之前要舉行“出煞”儀式。然後,選擇吉日良辰,全家人要按輩份、年齡大小排隊,長輩在前,晚輩在後,每人手中都要拿着東西,如燈盞、火把(稱“轉火”)或家庭日常用品,熱熱鬧鬧地搬進新居。

  喬遷新居時,要請本族多子多孫的老年夫婦來開大門。他倆門内,一俟外面祭過門神,便在鞭砲聲中打開左右兩扇大門,並邊開邊念頌詞:“左門開,財丁來!”“右門開,富貴來!”兩人再齊聲説:“財丁、富貴一齊來!”

  大門開了,一家人按次序進入大門。走在最前面的人挑炭火通紅的火爐,第二個挑一擔米谷豆類,第三個擔柴,第四個挑清水,第五個挑豆腐和發粄,第六個提着一籠母鷄和小鷄。跟着這6位家人後面的,不論男女老幼,人人都得肩挑、手提各種傢具、用物,忌空手入門。這是企盼一家遷入新居後像爐火那樣紅火興旺,財丁旺盛,子孫發達。

  喬遷之日,主家必定隆重慶祝一番,新樓裏熱鬧非凡,喜慶氣氛濃烈。一般都要舉辦大型宴會,宴請參與建樓的師傅、工人、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客人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營造“鬧丁鬧財”的好彩頭。親友多送賀屏、賀幛、賀聯等禮物,主婦的娘家則送家常用具等。不過,親戚送的賀禮中必有芹菜、青蒜、豆腐、發粄、喜砲、門紅。這些除了喜砲、門紅外,其餘都借其諧音祝福主家勤勞、善算、發家、致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