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一節 人生禮俗概要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儀的傳統不僅源遠流長,而且無處不在。《中庸》有言:“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在我們國家的文化傳統中,禮儀實際上包羅萬象,上至國家政治,下至平民生活,人們每天幾乎無不與禮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禮記》載:“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記·經解》雲:“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所希望的是建立禮治的理想社會。他對禮的思考追問,才有了“仁”,這既是天性,就像鳥知道反哺,人更應該知道孝,知道誠信。在孔子看來,禮不僅僅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繁文縟節,同時也是一種生活藝術,是一種道德實踐,也是一種教化實踐。

  永定客家人的生活實踐,包含着許多古代的禮儀,我們從這些最底層的生活習俗中,可以瞭解傳統禮儀的傳承與變遷。

  一、什麽是人生禮儀

  有人説:“人的一生就像竹子,其過程並不是平直的,而是有許多‘節’,表示着其階段性的特徵。人生是由若干階段組成的,人就是在具備某些條件時,通過一個個‘人生之節’,發育成長,走向終點的。”[1]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個人必須接受與其地位、職責相關的價值觀念和行爲準則,其目的之—就是以此確定人們的身份、地位、角色及與之相應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人生的歷程就是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的過程,也是人們的身份、地位和角色不斷變换的過程。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嬰兒期到兒童期的育兒和家教。在這個階段,人們接受了形成日後人格的生理習慣和社會習慣。

  第二階段是青春期走向成熟的各種角色準備和訓練。與前一階段相比,有着更爲定型的模式。

  第三階段指成年後的學習。與成年人的各種人生路程相應,人們繼續學習、完善,它對職業角色來説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在生活中,人的一生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往往需要藉助於特定的儀式,這些儀式被稱爲“人生禮儀”。

  人生禮儀,主要指圍遶着人的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時刻或時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儀式活動。儀式的主要目的是標記或幫助人們成功或順利地度過這些關鍵時刻,完成人生角色的轉换。人生中的重大禮儀包括出生、成年、成婚、入會和死亡等。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禮儀活動,如滿月、百日、周歲、生日、職位昇遷、畢業典禮等也都屬於人生禮儀的範疇。

  二、人生禮儀的基本原理

  所有的人生禮儀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功能,人們是怎麽把某種儀式與其特定的目的聯繫起來的呢?

  傳統人生禮儀最初源於人的生理狀况和遠古巫術、宗教信仰,因而與巫術、宗教的原理和基礎密切相關。

  無疑,人生禮儀最原始的動因是人體的生理狀况,包括與動物的區别,新陳代謝,生老病死,性的成熟,死亡的迫近,等等。如果没有這些人體的生理變化、差异,很難想象人生禮儀的誕生和存在。正是由於人體本身不斷地變化,存在時空的差异,而且這些差异、變化又經常作用於個體、群體的心理、生活等諸多方面,人們才對此加以注意,并且逐漸總結出一套規律,創作出許多活動來標誌這些差异和變化,解决因差异和變化引起的個人問題和社會問題。

  人生禮儀的基礎思想之一,也是支持巫術與宗教信仰的思想之一,是泛神論思想。泛神論的思想指的是人們相信所有的事物都具有生命和意識,無論是山川樹木、風雨雷電,還是日月星辰、飛禽走獸。總之,它們都像人一樣是有生命和獨立意識的。泛神論思想是中國巫術與宗教信仰的主要基礎。一直到現在,我們信仰的神還是不計其數,任何一種事物都可以成爲我們的崇拜對象。

  人生禮儀的另一種基礎思想是“靈物崇拜”思想。靈物崇拜指的是對那些被認爲是具有神奇力量的人工物或自然物的信仰。“這種崇拜的對象常係瑣屑的無生物,信者以爲其物有不可思議的靈力,可由以獲得吉利或避去灾禍,因而加以虔敬。”[2]這裏的所謂的“靈物”可以是石頭、樹木、神或聖人的遺物、護符、鎮物等。靈物崇拜在中國可以説是隨處可見。

  除此之外,圖騰主義、靈魂説、多神論、一神論等思想一起爲人生禮儀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根據人生禮儀所依據的不同的原理,阿諾德·凡·熱納(A.VenGennep,1873—1957)把人生禮儀分爲如下幾種:

  交感禮儀:建立在相似的、相反的、接觸過的、局部與整體的、影像與真實事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的信仰上的禮儀。例如,人們相信兩個相似的事物之間一定有某種聯繫。

  傳遞禮儀;建立在認爲某種具有魔力的“靈物”可以通過身體或意念的接觸而傳遞能力。

  直接禮儀:不需要通過第三者來進行溝通,人們或者用語言,或者用行爲直接作用於對方的禮儀,如祝辭、咒語或詛咒。

  間接禮儀:要經過第三者的傳達,或舉行特殊的儀式來達到與靈界溝通的目的。

  積極禮儀:通過主動舉行或參與某些儀式活動而希望事情能向預定的方向發展。

  消極禮儀:主要指的是禁忌,爲避免受到傷害而拒絶做或説什麽事情。

  阿諾德·凡·熱納認爲:人生禮儀從理論上雖然可以分爲以上六種類型,但實際上,任何一種禮儀都應該是複合型的,是幾種不同類型的禮儀組合在一起的結果。

  如祝壽禮儀就有可能同時包含着“交感禮儀”、“直接禮儀”、“積極禮儀”和“消極禮儀”四種不同的禮儀類型:我們給壽星老送壽桃、煮長壽麵的行爲屬於“交感禮儀”;我們向壽星老致辭“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鬆”的行爲屬於“直接禮儀”;我們爲壽星老舉行“祝壽”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禮儀;而“祝壽”儀式中往往有很多語言或行爲上的禁忌,這就屬於“消極禮儀”。

  三、禮儀的功能

  把人的一生劃分爲許多不同的階段純粹是一種社會行爲,—種文化的産物。自然狀態下的生命歷程實際上是一種漸進的過程。但是,爲了合理劃分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人們把生命的歷程劃分爲不同的階段並運用儀式來標記或幫助人們完成生命的過渡,順利地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人生禮儀具有多種功能:首先最明顯的是它們的標記功能。其次是它們的社會功能和心理功能。

  1.標記功能

  禮儀具有明顯的標記功能。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儀式活動是爲了標記人的不同的生活階段。例如,在中國古代,幼年時期無論男女都不結發,多爲垂發。到了一定階段,女子要行“笄禮”,即用簪子把頭髮盤起來。“笄禮”是女性進入成年時期的標誌,也就是説到了可以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此後,如果女性已經訂了婚了,則要係纓。《禮記·曲禮上》:“女子許嫁,纓。”鄭玄注:“婦人十五許嫁,笄而禮之,因著纓,明有係也,蓋以五採爲之。”纓是一種五色絲繩,凡女子許嫁,使用它來束發,以示確定了婚配的人家。到了成婚之日,這條絲繩須由新郎親手取下,標誌女性已經成人婦。

  因此,儀式活動中髮型和發飾的改變均標記了女性一生中的幾次身份的轉變。

  畢業典禮也是一種禮儀,其象徵意義在於它標誌着一個學生學業的結束和完成。實際上學業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畢業典禮之前,學生必須修完所有的課程,完成各項學習計劃。也就是説,在完成學業之前,畢業典禮是没有任何意義的。而在完成學業之後,是否參加畢業典禮都不會影響到學業的完成,但人們還是熱衷於參加典禮,因爲它是一種象徵,一種標記。似乎只有在參加了畢業典禮之後,學業才是真止的結束,没有典禮.就體現不出一個完整的過程。

  2.社會功能

  在儀式中人們可以實現自己在社會中角色的轉换,如成年禮儀的功能實際上是使一個人告别自己的兒童時代,而進入到成年人的階段。還可以説是從一個“無性”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有性”世界的過程。因此,成年儀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於使一個人的身份通過儀式活動而得到社會的承認,從而可以享有另一個社會層次的人所享有的權利和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傳統的喪葬禮儀在很大程度上説不是爲了死者,而是爲了生者。人們舉行的一系列儀式活動,以及通過穿插於其中的飲食、服飾習俗,都是爲了通過喪葬儀式重新强化和整理家族或宗族之間的關係和秩序,並期待得到社會的認可。

  3.心理功能

  人生禮儀並非僅僅具有象徵性的意義,它具有一些實質性的作用,對個人,從心理等許多角度作用於其成長、成熟;對社會,又有調節因個人身份變化導致的社會關係失衡和社會紛争的功能。人生禮儀在協助人們實現角色轉换的同時實現心理轉换,安撫人們在角色轉换時期不安的心理狀態。例如,在很多地方,新娘子出嫁前要唱《哭嫁歌》。

  《哭嫁歌》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表達女兒與父母及親人的難以割舍的親情和女兒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哭嫁歌》的另一個主要内容則是父母對女兒出嫁後身份和角色變化的擔憂。在“娘哭女”中,母親會一再告誡女兒出嫁以後必須要牢記的一些事情.如:“從今以後要獨立,不可拗性惹是非。”“説話輕言又細語,切莫大喊放粗聲;對待公婆要恭敬,對待小姑要細心;妯娌之間要和氣。”

  另外,還要晚睡早起、燒萊煮飯、善待小姑小叔、遇事忍讓等等。其實,婚禮的過程就是女性“脱胎换骨”的過程,她必須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少女變爲一個全職的媳婦:上有公婆必須侍奉孝敬,下有小姑小叔必須撫養,在照顧丈夫飲食起居的同時,還要學會適當處理妯娌、鄰里之間的關係等等,面對這樣的身份轉换,任何一個女性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中國有句俗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結婚,對女性與其家庭來説就是一種生離死别。女性出嫁時,心理活動很復雜;這裏面有對父母的依戀,也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對新身份的恐懼和擔憂。《哭嫁歌》從某種意義上講,便是情緒宣泄的一種主要途徑,人們在哭嫁聲中放縱着對父母的依戀,重復着嫁爲人婦後自己的責任。出嫁儀式及其《哭嫁歌》可以幫助婦女完成一種心理轉换。

  四、人生禮儀的結構

  人生禮儀就是一個人從一種社會地位轉向另一種社會地位時所舉行的禮儀,如誕生、成年、結婚、死亡等人生重要轉折關口的禮儀,這些禮儀顯示個人通過關口,從而獲得身份的變化和新的權利、義務。每個完整的禮儀是由三個階段搆成的,這三個階段是:分離的禮儀,過渡的禮儀,統合的禮儀。

  1.分離的禮儀

  人的一生可以分爲許多不同的階段,例如從出生到成年,從入學到畢業,從成年到訂婚,再到結婚,從生到死等。每到一個特殊階段,人們都面臨着脱離前一個階段,進入後一個階段的轉折。因此,禮儀的開始首先是分離。

  2.過渡的禮儀

  過渡禮儀顯示的是一種既不在原有狀態、也不在新狀態的過渡的、無限定的狀態。被分離出來的人們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考驗或訓練,然後才能進入到下一個階段。這期間的人們處於兩個階段的中間狀態,當人們認爲他們已經經受足够的考驗,或證明瞭自己的能力之後,才會被允許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3.統合的禮儀

  第三階段的統合禮儀,是經過分離禮儀和過渡禮儀的個人進入新狀態、重新被社會接受的禮儀。我們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人,他的思想觀念、責任、義務或權利,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從理論上講,人生禮儀都應該包括這三個組成部分。但實際上,每一種禮儀都有其側重點。如在出生禮儀中.如果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的話,幾乎没有“分離儀式”,只有“進入”儀式。剛出生的孩子談不上和什麽狀態進行分離,只是作爲一個新生命進入到這個社會當中,社會只存在一個接納的問題。因此,出生禮儀强調的是孩子的社會化過程。

  而喪禮則重點强調的是“分離”儀式。因爲死亡標誌着一個生命的終結,我們爲死者舉行喪禮,一方面是爲了表達我們的哀痛之情,但另—方面,或者説更重要的一方面,我們是在把一個人的“死亡”公衆化,把一個人永遠“脱離”社會的事實公衆化,並藉助於喪禮重新整理因死者的死亡而導致的財産、權利、責任和義務的重新分配,人們希望通過喪禮使得這種重新分配的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當然,喪禮還包含着復雜的“過渡”儀式,因爲,喪禮中的很多活動都是爲死者進人“信仰”中的另一個世界或另一種狀態做準備。

  中國的傳統婚禮基本上包括了“分離”、“過渡”和“統合”三個部分的儀式,但突出强調的是“統合禮儀”。因爲中國傳統婚禮主要是對女性或者説新娘子而言的,新郎由於不存在離開家的問題,所以也就談不上“分離”、“過渡”和“統合”。傳統婚禮的主要過程就是把女方娶回家的過程,因此,對女性來説,就有一個與自己的父母“分離”或“脱離”自己家庭的儀式。

  另外,新娘子前往夫家的路上的儀式活動就相當於“過渡”儀式,而到達夫家之後舉行的一系列儀式活動就屬於“統合”禮儀。

  總之,從實踐的意義上看,“分離”、“過渡”和“統合”禮儀在每一個具體的禮儀當中的分配不一定是均衡的,也不一定都會被充分展示。

  五、人生禮儀的特點

  1.人生禮儀與時空變化緊密聯繫。歲時禮儀建立在年年反復的可逆時間概念基礎上,而人生禮儀則以不可逆的時間爲背景,旨在説明不可逆的經過。隨着人生孕育、誕生、成熟、死亡等不可逆時間順序進行。

  2.人生禮儀有“通過”的性質。時間對人生禮儀來説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而“通過”除了隱含着時間的背景外,還暗示出考驗、測試等因素,因此,禮儀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有時間的推移轉换。這樣,完整的人生禮儀就包括了三個階段:分離的禮儀,過渡的禮儀,統合的禮儀,這種階段性也是人生禮儀的一個特點。

  3.超越肉體生命和現實生活。人生禮儀是與人的一生相始終的,就時間而言,它是前超後越於肉體生命史的。人生禮儀有時是與當事人自身的肉體生命存在或現實行爲脱離的,是由别人進行的。喪葬禮儀就是如此,當事人生前所舉行的那些禮儀也是如此。

  注釋:

  [1](日)祖父江孝男等:《文化人類學事典》(喬繼堂等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93頁。

  [2]林惠祥《文化人類學》第236頁,商務印書館,1991年2月第2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