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茫蕩洋的傳奇故事

  山勢陡峭,地形險要

  茫蕩洋山位於永定縣西北方,横跨兩縣,最高峰海拔1447.2米,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四周綿延百裏。山南爲永定縣虎崗鄉、堂堡鄉與合溪鄉,山北是上杭縣溪口鄉、太拔鄉。山中常年雲霧茫茫,故名“茫蕩洋”。山嶺崎嶇陡峭。茫蕩洋位於茫蕩洋山的山頂,平均海拔約1200米,面積約爲20平方公里,分佈着衆多的小山包,地形較平坦。四周則爲較高的山。

  干隆《永定縣誌》記載,茫蕩洋“爲邑之祖山。跨太平、豐田、勝運三裏,罩霧繚雲,非晴霄秋霽不可見。脈由中入,頂開三洋,平衍各四五裏。邊圍石垣,石垣中則水澤淫洿,是有倒生竹,本小末大,枝葉垂垂如倒生。鄉人有縛茅墾田於此者,苗而不秀,蓋高寒水冷雲。”

  康熙年間曾任廣東歸善縣令、著有《東山草堂集》的上杭人丘嘉穗寫給他的好友劉蔚文的一首詩説:“曾向黄岩頂上行,最憐碧幢入雲平。穴留古懺峰森立,地著神靈竹倒生。邃谷從來人絶迹,摩崖應待我題名。與君猶作宦遊客,歸去終期事耦耕。”盛贊茫蕩洋的巍峨雄峻,神妙奇异,表達了對茫蕩洋的鍾愛之情,發出願效陶令“歸去來兮”,與好友在茫蕩洋並耦而耕。

  茫蕩洋群山連綿,一個個山峰傲然挺拔,阻擋强勁的山風,山上崖陡壑深。各種珍禽异獸悠然出没。

  山之南雙峰對峙如山門,又十裏牛牯撲峰,山勢雄偉,端横如笏。 

  茫蕩洋地形復雜,便於屯兵和部隊戰術空降,是重要的空降與反空降的重要區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爲舊時軍事重地之一。

  茫蕩洋,也被人稱爲懵懂洋,説人到了山上仿佛置身在茫茫盪蕩的大洋之中,不知不覺會産生神奇難測、懵然無知的感覺。山上九十九個饅頭峰,山形各异,無邊無際;九十九個“生龍口”,雲纏霧鎖,迷迷茫茫,稍不留心,就會陷入“八陣圖”中,迷失方向,無路可出。

  動植物資源豐富

  茫蕩洋崇山峻嶺,山林茂密,藴藏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山脚到山頂,因生態環境逐漸改變,植被垂直變化明顯。其現狀植被的垂直分佈大致如下:人工植被帶、 常緑闊葉林帶和毛竹林、中山稀樹灌叢植被帶、中山矮林灌叢植被帶、中山草甸植帶。 沼澤草叢主要分佈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間盆地,生態環境特點是山高,年平均氣温低,霧日多,相對濕度大。地形低窪,排水不良。由於長期受山泉水浸漬,土壤温度低,有機物分解慢,底土常有泥炭層。中山草甸和山間沼澤爲福建省少有的景觀,尤其是山間沼澤爲福建省特徵的濕地種類之一。

  雲深林密的山間,歷史上是華南虎的栖息地。由於自然環境發生了變化,許多珍稀動植物已經消失,動物如虎、豹、猴、野牛目前已絶迹。

  近些年山林保護得好,雲豹、山羊、山鹿、野猪、蟒蛇又常在山中出没,鷓鴣、雉鷄、山鷄、竹鷄、山鷹飛竄山間,這裏又成了天然動物的家園。現今茫蕩洋山區還有的動物有:鹿、黄麋、野猪、山羊、刺猬、山兔、野鷄、米鷄、竹鷄、雉鷄、石斑、娃娃魚、田鷄、鯪鯉(穿山甲)、眼鏡蛇、龜、鱉(圓魚)、莽蛇等。

  這裏,春天山青草緑,杜鵑花香,春意盎然;夏天楊梅紅透,倒竹翠緑,百合盛開,凉風習習;秋天萱花滿山,野果飄香,鳥肥獸壯,天高氣爽;冬天臘梅怒放,偶爾見雪,銀妝素裹,宛然北國。環境良好,有利於植物生長。植物的品種豐富,有苦竹、斑竹、箭竹、觀音竹、蕩竹、胡枝子、烏桕、山梅、仙柑、山葡萄、山枇杷、酸棗、楊梅、栗子、梧實、山橄欖、獼猴桃、桃金娘、山龍眼、酸筒子、牛合卵、紅菇、鷄肉菇、野白木耳、靈芝、香菇、百合、巴戟天、茴香、天南星、七葉一枝花、六月雪、靈芝、斷腸草、兩面針、香薷、甘菊、七星草、素心蘭、山蘭、鳳蘭、風蘭(倒吊蘭)、蟹蘭、珍珠蘭(米子蘭)、梅花、梨花,山丹、山茶花、杜鵑花、鳳仙花、紫荆、薔薇、野玫瑰、玉簪、羊角、百合花、紫薇、野牡丹等。

  山的靈性在於水,山頂上有汩汩流淌的細流,有潜入岩隙的冷泉,細流冷泉匯成小溪,溪水清淅透明。溪水流入寨背山,是黄潭河的支流崇厦溪的源頭。

  山上天然泉水資源如此豐富,又清凉可口。水中含有多種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是製造礦泉水的潜在基地,當地人已開始加工“茫蕩洋”牌礦泉水,深受好評。

  萬仞山顛出水洋

  茫蕩洋山上全年氣候宜人,春秋季節長,夏季短而不酷熱,冬短而無嚴寒,雨量相對集中,干濕季節分明。山中風速較大,形成著名的峽谷風口——風車口。全年霧日多,能見度低。寒冷季節山頂有積雪,出現美麗的雪鬆景觀。 

  山之南有雙峰對峙如山門,又十裏牛牯撲峰,山勢雄偉,端横如笏,是永定、上杭兩縣之天然邊界。山中有棋盤石、燕子岩洞,其洞深且寬,可容幾十人。另有一山峰,地勢高聳且凸,如立一指揮官,傳説爲王母點兵之位。在此可見周圍百餘個小山頭。

  茫蕩洋山海拔 1447 米,山頂竟然“高山出平湖”,可算是奇迹。

  山頂最著名的就是“三洋”:竹子洋、草洋、石洋。

  竹子洋又稱頭洋,在“三洋”最有名。翠竹叢生,密密麻麻望不到邊際,微風吹過,碧波盪漾,浩瀚如海洋。竹子因生長在高海拔的山上,竹竿細瘦、竿高約四、五米,竹葉細密,竹須不像一般竹子往上伸展,而是向下垂立,因而形成了茫蕩洋的一大奇觀——竹倒生,竹子上大下小,就像倒插過來一樣,俗稱“倒插竹”。竹子每年四五月份長出笋子,有拇指頭那般大小,味道甘甜。1930年代遊擊戰争時期,這裏成爲遊擊隊員最好的藏身處,春夏之交正是青黄不接的時節,這裏的笋子又成爲遊擊隊員的佳肴,幫助他們度過了艱苦的歲月。竹子洋旁邊石壁上刻有文字,形似古籀,遊人莫能識。

  竹子洋北邊是一片叢林,叢林裏四季鮮花盛開:春天火紅的杜鵑花,夏日潔白的百合花,秋天漫山遍野的山菊花,冬季怒放紅白相間的臘梅花,真是萬紫千紅,競相輝映。還有野果四時飄香:山枇杷、山楊梅一串一串;山棗子、山葡萄一嘟嚕一嘟嚕,讓你看得眼花,饞得流涎。到了秋天山上野果正熟,山兔、野猪、山獐吃得胖嘟嘟的,藍天白雲,秋高氣爽,正是狩獵的大好時光,到這裏的獵人們往往收穫頗豐,滿載而歸。竹子洋的正下方是一巨大峽谷。峽谷裏原先有各類大大小小的蛇,因此又稱盤蛇谷。月明之夜,峽谷裏的蟈蟈的鳴叫聲像音樂般飄過,峽谷裏的蛇紛紛爬到青石板上,應節而舞。蛇舞婆娑,泉水丁咚,讓人仿佛置身於夢境一般。

  二洋與頭洋之間有天池闊數百平方米,曾建有寺院,遺迹尚存。

  草洋又稱二洋,面積最爲寬闊,約有十幾平方公里,長着齊腰高的青草,芳草萋萋,蝴蝶紛飛。齊腰深的青草,一歲一榮枯,年復一年,年長日久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地毯。踏在茸茸的草上,説不出的静。衰草慢慢又化爲泥土,格外肥沃。不少人還到這裏將泥土挑回去當作肥料用。這裏是一片沃土,難怪丘嘉穗先生會有“與君猶作宦遊客,歸去終期事耦耕”的想法。過去曾有人開荒墾植,終因山高水冷有種無收。小溪中石桶、石勺大小不一,仙人脚迹清晰可鑒。

  這裏夏天白晝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風裏飛;這些黑蝴蝶上下旋轉地飛,遠看像一根粗的圓柱子。秋天的雨後草地上空常有絢麗的彩虹出現。聽家鄉老人説他們還親眼目睹八仙在彩虹上鼓瑟吹蕭,好一個海市蜃樓。

  石羊又稱三洋,是經茫蕩洋進入上杭的通道,虎崗去太拔的山路從這裏經過。這裏的石頭千奇百怪,像奔馬、像雄獅、像老虎、像蒼鷹,栩栩如生,置身其中令人浮想翩翩。相傳古時有一落第舉子,漂泊到此,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節,他站在一塊大青石板上,遥望故鄉,心裏涌起一股强烈的思鄉之情,泪流滿面,在青石板上揮筆提詩:我望鄉,鄉何處?隔春煙,渺春霧,梅子纍累不知數。後人將此詩刻在青石板上,將大青石板取名爲思鄉石。石砌古道蜿蜓而去,小橋古亭依然屹立,溪中魚兒嬉戲,一點不畏生人。道旁矮鬆連片,楊梅遍野。清末,美國傳教土衛英土曾在這裏建房避暑。

  倒插竹來歷的傳説

  茫蕩洋山上倒插竹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説。

  很久很久以前,在茫蕩洋的山麓住着相依爲命的爺孫倆。爺孫倆長年累月給一個財主放羊。天天趕着羊上茫蕩洋山頂七大洋裏放牧。這裏一年四季山花燦燦,緑草如茵。

  一天,他們爺孫倆又趕着羊群上了七大洋,像往日一樣,讓羊悠閒自得地吃着青草。孫兒又像往常一樣去採蘑菇,抓蝴蝶。當爺爺的看孫兒鑽入密林,隱入青草叢中去了,便來到那座香椿樹掩映、藤蘿蔓纏的烏黑烏黑的石壁前,手叩石壁,一邊叩一邊念道:“石門開,石門開,白須老子要進來。”三下敲完,聲音剛停,“啪”的一聲,金光一閃,石門吱啦啦的自行開了一條剛能容白胡鬚飄拂的人進去的縫。白須人進去後,石門又一聲響,金光一閃自行合上了。

  這天,這個做爺爺的白須人進去後,不像往常一年,不久就出來,招呼孫兒,看好羊群。當紅日快要捱到西山頭,孫兒早就採了滿筐的蘑菇,抓蝴蝶,捉蟬,逗小鳥玩够了。三四十只羊也只只吃得肚皮圓鼓鼓的,在頭羊帶領下,躺在回家的山路上,專等爺孫倆一起下山回家。

  做孫兒的老不見爺爺的踪影,漫山遍野,鑽密林,尋石縫找爺爺,眼看太陽就要下山了,還是不見爺爺的踪影,便一屁股坐在石壁前地上嚎啕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爺爺、爺爺……”的大聲叫。

  孫兒正哭叫着,爺爺不知什麽時候已從仙石洞出來,没聲没息的站在身後摸着他的頭説:“孫兒,你哭叫爺爺,爺爺聽得肝腸都快斷了,你也不小了,跟爺爺放了幾年羊,要學會獨立生活了,不能老跟着爺爺啊!”

  “爺爺,我不跟你跟誰?”孫兒看着爺爺回來了,一邊抹眼泪一邊反問。

  “哎喲,乖孩子我現問你,你要風水,還是要爺爺?”

  “爺爺,什麽風水啊?”

  “風水就是爺爺保佑你,不久就不要給財主放羊,去讀書,聰明發達,富貴綿長,説明白了就是有吃有穿,要啥有啥,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給財主放羊,天天上山累得半死,吃的是地瓜拌酸菜根的苦日子。”

  “爺爺我不要富貴綿長,更不要什麽風水,我要爺爺,我寧願過苦日子。”

  爺爺聽孫兒這麽一説,長嘆一聲道:“哎,傻孩子,那我們回家吧,你看天就黑下來了。”

  爺爺臨下山想起,洞裏的仙機老人告訴他,此次出洞不回去,機緣就斷了。他怕以後找不到這仙機洞,就從孫兒手中拿過趕羊的竹技條,倒插在石門邊做個記號。

  怪异的是,次日清晨,爺孫倆又上茫蕩洋裏放羊時,那座高入雲端的大石壁一夜間不見了,仙機石門也找不到了,倒插的竹技條也看不到了。而在原來石壁處却長滿了大人手指粗的倒插竹。趕羊的竹技,已成了奇异的倒插竹。

  這倒插竹就像頭重脚輕,技竹尾兒倒回來,像縱門,像薄扇,更像穿着緑衣的仙子在埋頭梳弄裙衣,山風吹來翩翩起舞,一邊舞一邊“玉鈴玲,玉鈴玲”,像彈琴吹笛響着。爺孫倆哪能不被此奇景吸引住。

  從此,茫蕩洋七大洋面上,三大洋面都長滿了倒插竹,成了茫蕩洋的奇景。

  千年驛道成古迹

  茫蕩洋山從南面的山脚至山頂,從山頂到北面的山脚,都有千級石磴供行人上下。原來這是唐宋時期的古驛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從龍岩到上杭的驛道,就是從龍岩出發,經牛押嶺、南陽壩、船巷、富嶺頭、平寨往虎岡,再上茫蕩洋山,下茫蕩洋山,然後前去上杭城的。歷史上,不知有多少旅人通過這上山、下山的石磴往來於山南、山北。茫蕩洋山的千年石磴如今真的已成爲地地道道的古迹。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