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王壽山的歷史故事

  閩粤界山多美景

  王壽山聳立於閩粤邊境的萬山叢中,東爲閩西永定縣洪山鄉,西爲粤東梅縣鬆源和桃堯兩鎮。最高處海拔1148米,山勢雄奇。滔滔汀江流經東麓,匯入韓江奔向南海。站立山巔極目遠眺,閩粤兩省邊境方圓數百裏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從王壽山東麓永定縣洪山鄉柘林村登王壽山,自古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如今,此古道已整修拓展成一條全程五六公里直通頂峰的爬山嶝道,大大緩解了攀援高山的艱辛。沿溪谷緩緩上行,脚下小溪被植被遮掩,溪水流淌,不見溪流,只聞其聲,徐徐行走其間,聽鳥之歡歌,水之吟唱,十分愜意。行約二裏,過溪谷小橋,山路一改平緩之勢,變得彎多路陡,然樹高林密,蔽可遮陽,落葉鋪路,清風吹拂。漸行漸高,覺心快氣粗,腿脚沉重,然愈近峰頂,景色愈美,雖舉步艱難,却興致盎然。

  慢步登山,見山間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山道旁,一條清澈的澗流,跌宕成了多姿多彩的瀑布群:時而在你脚下恣意傾瀉,時而又只聞其聲不見其踪,時而訇訇然震耳欲聾,時而又清脆如珠落玉盤,爲遊人演繹着一曲曲“高山流水”的古韵。

  爬山嶝道向上蜿蜒,一直伸向遠離塵世的原始密林深處,每棵樹都變得朦朧、詭异、神奇,人仿佛走進一個清幽的夢幻,好像墜入人間仙鏡。雲霧彌漫,沿途隱約可見出米石、船首岩、仙人橋、天爐峰、陽持筆(一石二景。此岩峭立千仞,遇雲霧天氣如一座高入雲端的焚香銅爐。從側面看恰似一支飽蘸墨水的如椽巨筆,雅稱“陽持筆”)、斗笠崬、雙龜奔月、卧佛山、仙人脚印、三將軍石、帝子岩等奇峰怪石,無不惟妙惟肖,令人驚嘆。有的景點還伴生有趣的民間故事。

  王壽山上,隨處可見古藤盤錯攀緣,百態千姿;隨路可聞山澗清泉潺潺,鳥啼蟲鳴。古樹、异木、山花、芳草點綴着山間古道,争妍鬥勝,令人流連忘返。

  王壽山共有九峰十八景,古人曾用一首詩來概括山中風景:“壽山風景古來稀,朱武寒婆左右圍。崗甲日沉紅一洞,天爐仙躍白雲飛。手持揚筆描星鬥,直至棋盤决是非。風髻下垂仙井飲,佛岩隆武咏如歸。”

  王壽山之巔——棋盤峰

  王壽山之巔——奇崛陡峭的棋盤峰,由數塊巨石天然堆積而成,人站立山頂,山風吹拂,脚下輕浮。峰頂有石棋盤,相傳古時八仙雲遊到王壽山,鐵拐李同吕洞賓在棋盤石對弈。鐵拐李輸了棋,一怒之下,揮杖把身旁巨石劈成了兩半,此石至今仍聳立峰巔。

  伫立棋盤峰頂,只見閩粤兩省群山叠翠,山峰林立,方圓百裏風光盡收眼底。遠處房舍稀落,田疇塊塊,朦朦朧朧。東望福建千島湖,半島縱横,湖灣曲折,波光粼粼,美不勝收。東北向下方“蠟燭峰”孤峰突起,如碩大蠟燭,氣勢磅礴。古人有詩讚頌王壽山“上看汀州八角樓,下看潮州湘子橋。汀江飄帶繞山脚,梅江滚滚向東來。”若天朗氣清,據説可遠觀汀州、漳州和潮州。

  無限風光在險峰。峰頂一側的懸崖上,有幾塊奇石壘砌堆叠,狀如螳螂爬壁,惟妙惟肖,見者無不稱奇叫絶。站在棋盤石放眼遠望,只見四周“仙桃獻佛”、“千年神龜”、“蛤蟆出洞”、“通天蠟燭”等隱現其間,真是天造地設,鬼斧神工。薄霧輕紗似地從眼前浮過,山花幽香。

  千年古刹祥光寺

  王壽山上有兩座千年古寺,一叫老庵,名“華光寺”,建於唐朝永貞年間;一叫老庵,名“祥光寺”,建於宋代。祥光寺深藏王壽山中,是一座千年古刹。在一處濃蔭蔽日的山坳,跨過省界碑石,不久便來到祥光寺。據説,該寺鼎盛年代曾有過大小和尚200餘人。進入寺内,安祥深遠,靈光神秘,似乎能聽見流自心底的清泉,看見養在内心的燈盞。天籟般的誦經聲,滌盪着心靈的塵埃。

  相傳清朝康熙年間,祥光寺香火興盛,香客上寺求神者衆多,有一年冬日,梅縣鬆口有一年逾七旬、體弱多病的老嫗,只身前往祥光寺進香祈福,行至半岃,因體力不支倒在路旁凍僵而逝。事後,有香客募集資金在坳口建一露天神壇紀念。從此,那條長岃被人稱作“寒婆岃”,神壇遺址及部分石柱至今仍在。

  昔日高僧王岐、曾卓釣曾入主祥光寺,梅縣鬆口武舉人楊子敬不滿清廷統治,也曾棄官在此削髮。

  傳説明末李二何携崇禎皇帝太子朱慈朗潜遁歸裏,住在山間石洞(後人稱“太子洞”),後因清朝勢力日大,只得携太子到祥光寺削髮爲僧。

  清朝末年,抗日保台志士、愛國詩人丘逢甲回閩西上杭縣時,曾登臨王壽山,入祥光寺考察,欲擇地安營、重振復台大業,但事與願違,壯志未酬。他在寺内留下一副親筆長聯:“此山介閩粤之交,自成丘壑,任仙人竈冷,帝子岩寒,群峰拱揖尚依然,看殘世界空華,萬柄青蓮,九品台高開寶座;我佛以慈悲爲念,何惜津梁,幸西竺經遺,南宗砵在,末劫挽回原易事,留得英雄退步,一庵黄葉,三生石古证情禪。”

  王壽山摩崖石刻

  王壽山上分水凹(民國《上杭縣誌》稱“鮮水塘隘”)有一處干隆時的摩崖石刻,字爲楷書,每字長寬均40厘米左右,至今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見。石刻文字全文如下:

  干隆二十七年,奉總督部堂楊、布政使司德、府主太爺高、連城上杭縣主王、潘、張勘訊詳結飭令,立界“劉廷嗣裔照契管業,契載‘土名西至分水凹’”在此。

  此摩崖石刻上方約30米處有塊閩粤界碑,一面刻“福建”,一面刻“廣東”。此段摩崖石刻文字,明顯就是記載立界碑之事。石刻文字中心詞是“立界分水凹在此”。“立界”即指立閩粤界碑於摩崖石刻上方之分水凹。

  王壽山現屬洪山地域,明清時一直爲上杭縣所轄,屬上杭縣來蘇裏下都,1936年屬峰市特種區,1940年才劃歸永定。

  騷人墨客留詩篇

  王壽山的雄奇秀麗風景曾吸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造訪,並留下了詩文墨迹。

  南宋愛國詩人、抗元英雄蔡蒙吉曾遊歷王壽山,留有《游王壽山》詩:“王壽山頭石徑斜,不知何處有仙家?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鳩啼落花。”

  清末台灣抗日愛國志士丘逢甲也曾登臨該山,作有《王壽山詩》十首:

  百盤路盡是山門,避世人猶宅址存。
  消受桃花千萬樹,梵王宮占武陵源。

  廣福庵寒鎖落花,看山初祖屬吾家。
  欲尋鳳髻峰前塔,斜日秋林噪暮鴉。

  下方僧院眾山巔,百折林梢路更前。
  絶頂别開新世界,蒙矇花雨散諸天。

  秋河掛樹露華濃,殘月銜山起聽鐘。
  花影滿身寒不寐,不知身在最高峰。

  仙人去後碧雲寒,丹竈無煙玉井干。
  留得殘棋一枰石,秋風吹客話長安。

  眼底閩山與粵山,霸圖山色有無間。
  老僧不管人間世,黃葉滿林秋閉關。

  鳴鳩春路憶幽探,耆舊遺聞選石談。
  埋碧千年應不化,重鎸詩碣蔡梅庵。

  遺墨殘山覓舊劖,空林涼碧墜鬆杉。
  珊瑚寶玦消磨盡,滿目寒雲帝子岩。

  何處寒薇問首陽,名山竟遣落蠻荒。
  秋心瘦入詩人骨,箬笠峰頭夕照黃。

  萬方多難此登臨,滿逕幽蘭石氣陰。
  欲把離騷當梵唱,讖除香草美人心。

  上杭藍正春亦有《過王壽山》詩:“丹峰翠巘迥無邊,閩粤中撑半壁天。汀水伏流繞石底,梅川好月出山顛。鶴巢猿壁藤蘿掛,虎窟龍湫瀑布懸。一筆陽持雲霧裏,扶筇何日嘯峰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