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院士盧衍豪的科研故事

  讀書時就探究自然界奥秘

  盧衍豪,又名盧萍。1913年4月16日出生於永定縣坎市繩德堂一個書香家庭,自幼就讀於祖父開設的私塾。祖父去世後,轉入坎市小學。少年時期,就讀於永定縣中學,後隨父親生活就讀福州三民中學。1930年以優秀成績考取福州理工中學,選讀理科,對生物、化學尤感興趣。他熱愛大自然,對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很興趣,在中學裏就曾以“事事問個爲什麽”爲題發表講演。1933年夏,他同時考取北京大學理學院、浙江大學化工係、上海暨南大學化學係,後選擇了北京大學專攻地質學。他學習勤奮,成績優异,在校獲甲等奬學金。1937年夏畢業於北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留北京大學地質係,任世界知名的古生物學家.葛利普教授的助教。

  研究初露鋒芒

  盧衍豪與郭文魁被地質係派去河北磁縣考察煤田地質,適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平漢鐵路北段交通阻斷,無法返校工作,遂輾轉返回故鄉,任福建省建設廳礦産事務所公務員,在福建永定、上杭、武平一帶調查地質礦産。“七·七”事變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搬遷雲南昆明合辦西南聯合大學,盧衍豪經長途跋涉至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復職。1938—1941年,在西南聯合大學任職期間,到東川銅礦、滇東等地進行地質礦産調查及古生物標本采集,先後寫成數篇論文。1941—1945年間,赴重慶北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任技佐、技士。他曾隻身一人出秦嶺,奔大巴山從事地質調查,孜孜不倦地投入地層古生物學研究,先後發表論文多篇,獲得了當時中國科學界的最高奬——中央研究院丁文江先生紀念奬。

  赴美留美,拓寬學術領域

  1945年7月,盧衍豪考取公費赴美國深造,留美期間,他勤奮努力,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先後在華盛頓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地層古生物室研究三葉蟲,考察田納西州阿巴拉契亞山早古生代地層,在德克薩斯州和新墨西哥殻牌石油公司實驗室學習微體古生物在石油開發中的應用,參觀訪問了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大學和地質機構,拓寬了學術領域。1946年回國,仍在中央地質調查所任技正。1948年被增選爲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對古生物研究進一步探究

  1950年,盧衍豪參加了太子河流域勘測煤田工作。經過長達半年的野外實踐,詳細測制了地層剖面,采集大量古生物標本,於1954年發表的論文《遼東太子河流域地層》,徹底更正了日本學者半個世紀建立的地層系統。這一成果獲1956年中國科學院首次頒發的全國自然科學奬三等奬。1950年,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成立,盧衍豪任副所長,直至1984年春。在他任副所長的34年中,積極參與領導古生物研究所的專業設置及學科發展規劃,組織重要研究課題,培養專業人才,爲古生物研究所及中國地層古生物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爲國家經濟建設需要和學科的發展,他先後在東北、山東、浙江、鄂爾多斯等地進行地質調查,測制地層剖面、采集古生物標本,發表論文近50篇。1959年,組織並參加《中國各紀地層總結》和《中國各門類化石》叢書的編寫,主編了《中國的寒武係》和《中國的三葉蟲》。這兩套叢書後來均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奬和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奬,《中國各門類化石》又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奬二等奬。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雖身處逆境,仍潜心於科學研究,著書立説。

  對地層古生物學的研究貢獻突出

  1970年代後期至1980年代,盧衍豪更加精神焕發,並賦詩表達他的心情:“莫嘆時失十數春,分秒必争扭干坤。四化征途人不老,八十年代顯雄心”。

  1970年代他創立了“生物—環境控制論”的學説,爲解釋全球早古生代動物群分佈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並在國内應用於多元素金屬和非金屬礦床。

  他多次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除台灣和西藏以外的祖國各省市。1982年,他主持中國科學院地學部組織的各紀界綫地層協作攻關項目,精心籌辦1983年在南京舉行的寒武—奥陶係、奥陶—志留係界綫國際學術討論會和現場野外考察;倡導出版《中國各係界綫地層及古生物》叢書,已出版的《中國寒武係與奥陶係界綫》、《奥陶係與志留係界綫》和《二叠係與三叠係界綫》獲中國科學院1986年科技進步奬二等奬。這一時期,他撰寫并發表中、英文論文和專著70餘篇。其中有花費了十個春秋於1964年完成、1976年發表的巨著《華中及西南奥陶紀三葉蟲動物群》,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奬三等奬,得到國際古生物界的贊賞;發表的《浙江西部寒武紀三葉蟲動物群》,獲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奬一等奬。

  盧衍豪在地質科學特别是在地層古生物學上的突出貢獻,得到地學界的尊敬。1959年第一次全國地層會議被選爲全國地層委員會常務委員,1979年任副主任委員。1962年以來長期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在1979年爲中國古生物學會以團體會員參加國際古生物協會作出了努力,1983年任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1984年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1980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常務委員。

  爲中國地質古生物學科走向世界做出貢獻

  1978年以來,盧衍豪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來中國進行學術交流、考察、訪問的外國學者。先後應邀到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法國、日本及印度等十多個國家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野外考察,訪問許多著名的大學、博物館和地質古生物機構,多次作學術報告或講學,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爲中國地質古生物學科走向世界,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做出貢獻。他分别被選爲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寒武係分會、奥陶係分會及寒武—奥陶係界綫工作組的選舉委員。1985年,盧衍豪被選入1984—1985年英國名人傳紀出版社出版的《當代國際功績卓著名人録》。

  他在1941年發表的《雲南昆明附近下寒武紀之地層及三葉蟲》一文,至今仍爲中國早寒武世地層分層的標準。中國東北南部的寒武紀地層系統是日本人在30年代至40年代建立的,雖在國際上廣爲流傳,但錯誤甚多。1950年重新劃分東北南部的寒武紀地層,徹底糾正了日本學者長期造成的錯誤,在國際上引起强烈的反響。1953年,他與董南庭合著的《山東寒武紀標準剖面新觀察》一文,進一步詳細劃分華北寒武係,建立了中國中、晚寒武世地層分層的標準。1959年發表的《中國南部奥陶紀地層的分類和對比》及1962年發表的《中國的寒武紀》,首次對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寒武紀、奥陶紀地層的調研工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所獲得的大量資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和系統總結,對中國寒武係、奥陶係各區域特徵、劃分對比、上界和下界、沉積物和生物群分佈與古地理環境,以及礦産等方面作了全面論述,大大提高了中國寒武紀、奥陶紀地層研究的水平,後來,又發表多篇論文,進一步充實、完善寒武紀地層建階、分帶系統,確立中國寒武係爲10階32個化石帶,並作爲亞洲、大洋洲、南極洲的標準分層和對比依據,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1954年以來,他與穆恩之等多次研究浙江西部下古生代地層,1989年完成專著《浙江西部寒武紀三葉蟲動物群》及《浙西寒武—奥陶係界綫》,對寒武係作了精確的劃分和化石分帶,建立了中國東南類型寒武紀地層系統,爲解决中國各區域之間及洲際間寒武係對比作了重要貢獻,爲寒武紀地層的國際對比提供了重要依據。

  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國際寒武—奥陶係界綫工作組於1974年成立,其目的是選擇國際界綫層型。70年代末期,盧衍豪根據國際科研動向,組織了寒武—奥陶係界綫研究課題,召開國際學術討論會,1979年至1987年先後發表多篇有關寒武—奥陶係界綫論文和專著,通過生物地層學、沉積岩石學、地球化學及古地磁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論述了寒武—奥陶係界綫的劃分與國際對比,使中國寒武—奥陶係界綫研究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引起國際寒武—奥陶係界綫工作組的高度重視,爲1985年中國吉林渾江大陽岔寒武—奥陶係界綫剖面被國際寒武—奥陶係界綫工作組選爲兩個候選層型之一創造了條件。

  盧衍豪在1944年發表的《新疆庫車附近庫車層之輪藻類》是中國研究此類微體古生物的第一篇論文,1945年及1948年又發表有關輪藻化石的論文3篇,是中國輪藻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他1945年赴美深造期間,除研究三葉蟲外,還學習了介形蟲、有孔蟲及牙形石等微體古生物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微體古生物學的蓬勃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現在微體古生物學的研究在中國石油開發及其他礦産勘探方面廣泛應用,也有盧衍豪的一份功勞。

  學識、品格激勵後人

  盧衍豪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關懷青年,奬掖後進。他對中青年同事和學生言傳身教,精誠合作。他認爲做學問最關鍵是要有持之以恒、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見异思遷,終將一事無成。中國地質條件“得地獨厚”,要立足於本國的自然條件,不斷創新,才能踏踏實實地走向世界前列。他博聞精研的學識、光風霽月的品格激勵一代代後輩研究者。

  盧衍豪1955年加入九三學社,1964年以來選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五、六、七届人民代表。1979年榮獲江蘇省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0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