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富嶺外翰第父子舉人的傳奇人生

  外翰第人家

  高陂富嶺山子下外翰第,正式名稱叫隆德樓,又名樂善堂,是富嶺王氏十四世王配干及兒子王遴先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建的。道光、光緒年間,隆德樓出了父子兩代舉人,享譽閩粤客家地區,“書香門第”名聲由此而來,其外大門門額刻“外翰第”三個大字。這是古時官府對没有進入翰林院、但學識超群、教育有功的名士頒發的榮譽匾。這樣的人家,在當地是很有身份地位的。

  王友鶴一生的漫漫科舉路

  樂善堂人王友鶴(名超,字秉清,號友鶴)是富嶺王氏歷史上的第六位舉人,王友鶴的塾師就是富嶺王氏的第五位舉人王卓峰(名勛,字立銘,號卓峰)。王友鶴在恩師指點下,從22至28歲,分别通過了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試各級科舉考試,獲得了庠生(秀才)、增生、廪生、舉人的功名;35歲通過舉人大挑的考試,以二等的成績作候補教諭用;光緒元年(1875),57歲時才獲得實缺,被正式授予福州府永福縣(今永泰縣)訓導,以教諭銜管訓導事;不久以病假請歸,於1878年逝於家鄉,時年60歲。

  王友鶴讀書談藝,向慕古人。曾應永定知縣翼公之聘,出任鳳山義學師席,在義學裏開設月課。他在縣城創立茹古課,在家鄉創立友仁課、新文課、聯英課,增捐太平書院。著有雜詩雜文稿數卷。他嘗手輯《孝經注》,刻送以感化鄉人。又立“義濟社”以賑恤饑荒。咸豐間,土寇猖獗,他舉辦團練。時城鄉多及於禍,惟高陂寇不敢近。鄉人溺女之風甚熾,他邀里人禀官示禁,兼設“廣生堂”,以恤貧窮産婦。

  在等候任職的漫長歲月中,王友鶴前往廣東老隆(今廣東省龍川縣)做生意,創建福建會館,擔任會館主席。又建回春堂醫所,以療病者;建黄塘水口橋,以惠行人。民衆稱頌不已。閩粤商人在老隆特建“友鶴樓”紀念他。老隆福建會館後來在抗戰中香港淪陷時,爲“香港大營救”作出過重要的貢獻,此是後話。在老隆,王友鶴還做了一件大善事:太平天國敗退時,他出資保全太平軍被俘虜者二千餘人,分别予以錢米、雨具、路票,打發他們回家。

  王友鶴逝世十多年後,汀州知府胡廷干奬予他“利濟爲懷”的匾額。

  王友鶴給後代子孫取名定下一首五言絶句“紹祖思爲善,光宗在建功,慎修家有慶,齊治國恒豐”,從王紹經第21代“紹”字輩起,目前已經到了第27代“宗”字輩。這首規定取名字輩的昭穆詩,表達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和“爲善最樂、光宗耀祖、建功立業”的情懷。

  “父子舉人”名聲揚

   1852年,王紹經出生在樂善堂這樣一個典型的鄉儒商賈之家。他是家中長子,幼承家訓,天資穎异。早期的王紹經,跟他的父親一樣走科舉之路。他拜上洋歲貢陳咸政爲師,勤奮讀書。1872年,20歲的王紹經前往汀州府參加考試,曾咏《雁字》、《雁聲》兩律,爲當時汀州郡守所賞識,以案首(第一名)的成績取得庠生(秀才)資格。1876年科試,又以優等的成績取得增生資格。1891年科試,以一等第二名的成績取得廪生資格。1892年歲試,又獲得一等第一名成績。1897年,王紹經在北京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次年考取會典館謄録官,保分省補用知縣。

  王紹經的科舉之路與他的父親一樣大體順暢,而且最終獲得的候補知縣資格,也比父親的候補教諭要高。一時間,“父子舉人”的名聲在閩粤客家地區傳爲佳話。

  此時,歷經二千餘年的封建統治已近尾聲,由客家人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盡管被曾國藩的湘軍鎮壓下去,但畢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頁。同治中興的局面維係不了多久,戊戌變法就接踵而來。王紹經後來的革命覺悟和教育思想,就與此有密切的關係。

  王紹經的湖南之行與戊戌變法

  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醜科會試,江蘇籍的江標(字建霞)殿試名列二甲第十四名,進入翰林院。那一科的會試總裁是祖籍永定、著名的青坑“四代五翰林”中職位最高者廖壽恒,因此廖壽恒與江標有同鄉之誼、師生之誼。

  1894年,江標出任湖南學政。此時的王紹經尚未中舉,僅是廪生,但由於之前的歷次科舉考試“輒取冠軍,文名日噪”,加上江標從恩師廖壽恒處聞聽王紹經“品學兼優”,遂把王紹經請到湖南,聘爲幕僚,幫助襄校試卷,選拔人才。江標到湖南後,大膽改革,頗有作爲,整頓校經、書院,增設史地、算學等學科,取得一系列成效。他在湖南任上所選拔出來的士子,後來都成爲名士,如蔡鍔將軍,就是1895年春江標帶着王紹經到寶慶府(今邵陽)舉行歲試時選拔上的秀才。

  當時,維新派人士巡撫陳寶箴、學政江標一手規劃的湖南新政,對王紹經産生了重要影響。作爲提督學政江標的心腹幕僚,王紹經與維新骨幹人士譚嗣同、唐才常等有密切交往。

  1897年,王紹經隨江標回到京城,聽從廖壽恒、江標勸導,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次年(1898),考取會典館謄録官的差事,保分省補用知縣。

  戊戌變法僅維持百日,遂告失敗,給了王紹經當頭一棒。在變法過程中,各省督撫(封疆大吏)中唯一公開表態支持變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受到“革職,永不叙用”處分,1900年猝然去世;變法中即將擔任四品京堂、總署章京軍機上行走的江標,尚未來得及就職,就被革職,永不叙用,1899年卒於家鄉。

  戊戌變法的失敗,徹底改變了王紹經的人生道路。從此,他絶意仕途,開始遊歷南洋,尋求救國真理。

  結識胡子春,在南洋辦學、從事革命活動

  永定華僑衆多,大部分僑居南洋各地,主要從事商業、廠礦和橡膠種植。他們大部分是小商販和工人出身,接觸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又受到外國人的歧視,深恨清政府腐敗無能,容易産生革命情緒。下洋中川華僑胡子春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這位學徒出身的錫礦大王,少年飄泊异邦,飽受祖國貧弱的苦難,發達之後,愛國熱情特别强烈。受傳統觀念影響,他的愛國思想最初是與忠君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他曾兩次各捐五十萬銀兩給清政府。

  王紹經到南洋後,以同鄉關係和舉人身份,深得胡子春的信任和崇敬,被胡子春奉爲上賓,以予重用。胡子春從王紹經那裏瞭解到清廷後黨殘民賣國、腐敗無能的種種内幕。王紹經與胡子春從此由相識到相知,成爲知己,開始了長達一輩子的友誼。在王紹經的影響和幫助下,胡子春長期熱心於實業救國,曾對京滬、蘇浙、漳厦、粤漢等鐵路及瓊崖地區的墾礦事業連續投資幾十萬,這些在國内的各種實業,均委托王紹經一手代辦。但由於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實業難以救國。

  正當仿徨之際,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使王紹經明確了救國的方向,他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認識到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統治,才是救國的真正道路。王紹經勸胡子春從教育入手,從長計議,走教育救國之路。胡子春也常説:“當今之世,中國非發展教育、昌明科學,無以振興。”於是,胡子春又先後捐資三十餘萬,出任檳榔嶼中華學堂正監督、檳榔嶼勸學所總董,委托王紹經創辦南洋各埠六所僑民學校和家鄉永定的師範、勸學所、猶興學堂等。這南洋六所華僑學校分别是:馬來亞第一師範傳習所、壩羅女學堂、吡叻育才公立兩等小學校、拿哈樂育兩等小學校、拿哈女子小學校以及客籍五屬(永定、惠州、嘉應、大埔與增龍)僑民子弟就讀的崇華兩等小學堂(民國元年改名“時中”)。1907年8月,在樂育學校補行開校禮時,胡子春曾朗誦一首開學詩“天下文明賴學堂,人才蔚起振朝綱。諸生勉赴艱危局,奮發精神爲國光”(王紹經代撰)。拿哈女校的開辦,是檳榔嶼開辦中華女學之先聲,後雖停辦,但全部女生並入崇華學堂,開檳榔嶼男女同校之風氣。王紹經在辦學中堅持“有教無類、中西兼通、正音教授、兼用土音”的辦學理念,這六所學校都是馬來亞新式學校開風氣、領群學的代表。這些學校除教化僑民子弟外,客觀上爲革命黨人宣傳革命道理,進行秘密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造就了一批新生的革命力量。

  華僑對祖國和家鄉正處在醖釀階段的民主革命變得十分關注。到南洋活動的革命黨人,抓住這大好時機,不辭勞苦地四處奔走。王紹經深深地服膺孫中山的主張,結識了大批的革命黨人,並協助他們在華僑中闡述救國道理,進行廣泛的募捐活動。胡子春則秉承一貫熱心愛國的傳統,屢屢帶頭捐給巨資,華僑們踴躍支持。

  1910年底,孫中山爲組織準備發動廣州黄花崗起義,親自來到南洋。王紹經代表胡子春與孫中山見了面,並給予了巨額資金支持。

  胡子春不但自己帶頭,還吁請廣大華僑慷慨解囊,支持革命,并且在實際行動上也有大手筆支持革命。1911年11月,他和王紹經一起倡議建立一個包括嘉應州(今梅州)、潮州與汀州的保安會,協助廣東、福建兩省在上述地區建立革命政府。事實證明,這一舉措爲這三個地區的最終光復,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曾有詩人寫詩讚頌胡子春、王紹經這批華僑“捐助共和非易事,嘉潮光復又汀州”,後一句寫的就是這一事實。

  1911年12月,廣東都督胡漢民給予胡子春、王紹經領導東南亞華僑社會籌款資助革命的任務,胡子春、王紹經繼續積極地投入這一光榮任務之中。

  光復永定,王紹經立大功

  1911年,胡子春和王紹經籌集到一批槍支彈藥,由王紹經親自偕同小他30歲的林漢琴(名上楠,字漢琴,曾任永定勸學所教導,省議會議員)秘密運送回永定,創立永定地方保安團,爲迎接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配合革命黨人光復永定作好準備。

  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軍在一夜之間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廣東、福建最先響應,宣佈獨立,接着全國各省也紛紛響應。但是汀州知府來秀、總兵嵩煜却冥頑不化,負隅頑抗,他們在永杭地區集駐重兵,妄圖頑抗到底。

  這時,與閩西相連的潮州、汕頭也於11月起而響應。閩粤邊境的革命黨人一舉光復大埔。之後,客籍革命黨人成立了埔(大埔)、永(永定)、杭(上杭)光復聯軍,擔負光復汀江流域各縣的任務。光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永定縣城。

  爲避開峰市清兵重點封鎖的鋒芒,聯軍决定取道下洋中川。這正是愛國僑領胡子春的家鄉,革命基礎相當好。到達下洋後,由中川革命黨人胡建揚帶領一隊人馬做開路先鋒,直奔縣城,沿途受到群衆的熱烈歡迎。此次行動,王紹經之前運送回來的槍支彈藥起了重要作用,王紹經對光復永定作出了重大貢獻。

  早在科舉制度廢除的第二年,即1906年,由胡子春捐資促成,永定勸學所成立起來,事情主要由王紹經操辦,首任所長爲陳東人蘇亮寅(字星鑾,清末優廪生)。福建一宣佈光復,王紹經就到縣城,以自己的威望,在縣城文教界努力擴大影響,争取許多人士同情或參加革命。之後,他又争取到同是舉人出身的知縣金秉琮支持。此次事前金即表示,只等革命軍一到,就敞開城門迎接,並宣佈巡防隊起義和交出所有槍械。胡建揚先鋒隊伍一到,王紹經馬上組織這批人起來策應,使和平光復永定得以成功。這是王紹經對光復永定作出的第二個重要貢獻,

  永定光復慶祝大會在胡建揚主持下於縣署衙門(學宫)舉行,成立縣革命軍事總部,推舉原知縣金秉琮爲總部長,原勸學所總董蘇亮寅爲副總部長,分别組建民政、軍政、財政、教育、參謀、外交等部。

  積極辦學

  永定和平光復後,王紹經認爲革命大功告成,遂實施教育振興中華的理念,致力於發展家鄉教育事業。

  民國元年(1912),王紹經任太平裏道山高等小學校長。道山高等小學,是廢科舉後鄉人士廖海航、王紹經、陳靄丞等在原道山書院的基礎上創辦的,首任校長爲清末永定歷史上難得的一位外交官廖海航。

  民國二年(1913),永定縣立中學成立,王紹經任首任校長,同時還兼任永定教育會長、永定師範講習所所長。王對開辦教育、樹立師長威信、發展學務,出力甚大。此前,胡獻玙於民國三年(1914)到永定擔任縣知事時,即於上洋百尺軒與王紹經會晤,知道其道德文章具優,對其十分尊重,因而對王辦教育很支持。

  然而,民國初立,百廢待興,時局却依然混亂,永定縣立中學由於經費支絀,翌年即告停辦。有識之士要踐行教育振興中華的理念,實屬不易。

  縣立中學停辦後,王紹經經廣東老隆的福建商界人士力促,前去繼續其父創立的福建會館事業,在龍川住了幾年,擔任會館主席,爲當地福建商界興旺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一如既往,盡力資助家鄉的教育事業、公益慈善事業。1927年病逝於家鄉富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