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四節 永定的天後宫

  清·干隆版《永定縣誌》記載:

  天後廟

  祀五代閩王時莆田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也,在東關外。春秋擇日致祭,如祭城隍儀(其祝文曰:惟神菩薩化身,至聖至誠。主宰四瀆,統御百靈。海不揚波,浪静風平。舟航穩載,悉伏慈仁。奉   旨崇祀,永享嘗烝。兹届仲春[秋],敬薦豆馨。希神庇佑,海晏河清。尚享)。各鄉祀者不一。專祀者一在高頭鄉,一在鴨嬷潭(干隆十六年衆鄉合建)。

  民國版《永定縣誌》卷十四“祠祀”中記載:

  天後宫

  在東關大橋頭左,祀閩王時莆田都巡檢林願女,蓋孝女也。毗連有舊基,嘉慶十三年邑紳賴奎旺捐金建啓聖祠,祀後父積慶公,母積慶夫人,今亦廢。後廟改名爲林孝女祠。

  各鄉專祀者:

  在高頭東山圩前,江姓建。

  在鴨嬷潭,干隆間鄉衆建,今辟路廢。

  在西陂嶺,干隆二十五年林氏合族建,巨麗壯觀,廟後爲登雲館。

  在悠滿清水岩,干隆間簡氏建。

  在悠滿村頭,嘉慶間林氏建。

  在坎市,干隆間盧氏建,現爲區鄉辦公地。

  在爐下壩,嘉慶間建。

  在溪南務義坪水口,嘉慶初江臨海、江渭川、江昇騰倡建。

  在堂堡内水口,干隆間合鄉建。翠峰、虹橋、清溪、嘉卉,極清幽之勝,現堂三中心學校設此。

  在上湖雷陰橋頭,今橋宫均廢。

  在上青坑,干隆間闕調元等倡建。

  在東鄉之南。

  在峰市下更樓外小豀邊。

  在洪坑。

  在高陂,干隆間鄉衆建。

  國寶——塔式西陂天後宫

  西陂天後宫位處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東南部,爲西陂林姓合族修建,這座塔式天後宫,四百多年來,默默地巍然屹立於原野之間。

  一

  天後宫,閩南多稱“媽祖廟”,供奉女神媽祖。媽祖,原是北宋年間莆田湄洲嶼唐九牧林藴後裔,都巡檢林維慤第六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日生,據傳,出生至彌月不聞啼聲,故取名默娘。默娘聰穎善良,熟悉水性,善觀天象,精通醫理,常在波濤汹涌的大海中搶救遇難舟楫;還教人防疫消灾,濟世救人,深受人們愛戴。年二十八,道成,白日飛昇,眨眼間昇入雲端,恍聞空中絲管韵協,八音齊奏,奔往天際,時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日。之後,鄉親們便給她修廟宇奉祀,尊她爲媽祖娘娘。羽化後,常穿紅衣顯靈,出没海上,屢顯神威。傳説曾降魔伏妖,協助漕運,助戰克敵,破滅海盗,抗禦侵略,保國佑民。媽祖信仰很快從沿海傳播至内地,甚至山區。媽祖在民間有多種稱號,如“海姑”、“神女”、“通神玄靈女”、“海神娘娘”、“天妃”、“天後娘娘”、“天上聖母”等,林姓宗裔則尊稱她爲“祖姑”、“姑婆”。隨着媽祖地位的提高,媽祖信仰及於朝廷,自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開始至清道光年間,先後有十幾位皇帝對媽祖進行了二十多次褒封,封號由“夫人”、“妃”、“天妃”、“天後”直至“天上聖母”(道光十九年(1839))。明代鄭和下西洋,又把媽祖信仰推向海外,隨着航海事業的發展,中華民族向海外的播遷,媽祖信仰傳至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甚至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美國等華僑居留地,也出現了祭祀媽祖的廟宇。媽祖天後,已被尊稱爲世界和平的女海神了。

  二

  媽祖在永定的信仰,多爲清代康、干年間傳入。清康熙至干隆時期是永定建媽祖宫廟的鼎盛時期,至嘉慶間已近尾聲,道光之後鮮有發現建宫廟者。至於辛亥革命後,“閣議毁宫”,原天後宫紛紛改稱爲林孝女祠,才得以保全,就更談不上有新建者。永定建於明季的媽祖宫寥寥無幾。民國版《永定縣誌》卷十四祠祀志列有天後廟17處,均爲干隆、嘉慶年間建。其實,民國版所列媽祖廟是掛一漏萬的,不少規模宏大的天後廟均未入列,如下洋湯子閣天後宫、撫市社前天後宫和高陂富嶺的虎形天後宫等。而在衆多天後宫中,年代最爲久遠,建築最爲壯觀的就要數西陂天後宫了。

  西陂天後宫,是塔殿結構的天後宫,該宫有一個漫長的建造史。先建塔,後建殿。建塔之初,與媽祖信仰無關。寶塔建成之後,再擴建護塔房舍和殿堂,才迎來媽祖娘娘的神位。

  西坡林姓開基始祖付崧公,於元初至元間“歷覽山川形勝,卜兹西坡嶺下居焉”,旋即立籍建祠,傳至七世賁山公,以經商致富,人丁興旺,家大業大,便特聘江西贛州平川堪輿名師廖厚、廖錦魁叔侄爲師傅,對原有林氏西河堂宗祠進行大規模擴建。明弘治十三年(1500)庚申歲,廖錦魁爲新建西河堂大宗祠寫了祠課。祠課具體闡述了大宗祠地理位置之優越,言必主“人丁昌熾永無窮”,同時也指出宗祠之南方五天然山峰,因此“微嫌馬陷與禄空”,建議“速造秀峰,不致馬陷禄空”,“造作印星秀峰,必假人力而爲全。”

  西坡林姓欲“造作印星秀峰”之事一直擱着,直至一個驚天動地的人物出現,才將這一工程提到了日程上。此人便是狀元林大欽。

  三

  林大欽(1511—1545),字敬夫,號東莆,廣東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仙都鄉(今潮州市潮安縣金石鎮仙都村)人,祖籍福建莆田石榴花巷,乃林姓唐九牧世家西河堂人,上祖朝奉大夫林濟泉告老辭官,後回莆田不遂,乃遷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爲潮州仙都林氏開基始祖,大欽爲仙都林氏十二世。林大欽自幼穎敏嗜學,喜讀蘇氏《嘉祜集》,“操筆爲文,屈注奔騰,神氣宛肖”。嘉靖十年(1531),鄉試中第六名舉入。翌年壬辰(1532)開科,進京參與春闈(即由禮部主持的會試)。大欽在《廷試策》中直陳己見,主張“仁以政行,政以誠舉”,十分尖鋭地指出當時政治弊端,分析産生弊端的原因,指出聖上“惠民之言不絶於口,而利民之實至今猶未見者”,是“陛下未知斯民凍餒流離之實,未得足民衣食之道”,認爲天下所以“長坐於困乏”,原因在於“遊惰起之”和“冗雜病之”。前者指流民,他指出流民“蓋起於不均不平之横征,病於豪强之兼併”。後者指“冗員”、“冗兵”和“冗費”,指出“冗員之弊必澄,冗兵之弊必汰,冗費之弊必省。三冗去而財裕矣”。接着提出均田、擇吏、去冗、省費、辟土、薄征、通利、禁奢等八大興禾滁弊具體措施。當時,閣臣定孔生、高生二卷,都御史汪鋐見了大欽的對策,敬佩其文,太學士張孚敬也認爲這篇策文必能打動聖上,於是將大欽對策與孔生、高生二卷一起封進,果然,大欽對策深得嘉靖帝贊賞,“上覽之,親擢第一”。大欽終以其超常膽識、經世見解和敏捷文才欽點爲壬辰科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其時年方二十二歲。

  林大欽在京只爲官三年,便以母老乞歸終養,築室東莆山中,講學著述優遊,不再出仕,嘉靖十九年(1540)老母病逝,這給林大欽極大的精神打擊,終於一病不起,遂於嘉靖廿四年(1545)秋英年早逝,終年僅三十五歲。著有《東莆先生文集》行世。

  然而這位獨佔鰲頭的林大欽,童年時家境却很貧寒,曾只身流落至永定太平裏西坡村,邂逅了大富豪林賁山,與西坡結下了難解之緣。賁山見大欽氣宇非凡,且聰明伶俐,知書達禮,又是林姓同宗,便收爲養子,並延師供其讀書深造。賁山有親子名熙,字子昭,號獅崖,小大欽一歲,兄弟倆同窗共讀,情同手足,學習中互相切磋,常以對對子爲樂,此段故事,西坡林姓代代相傳,婦孺皆知,引以爲榮。民國版《永定縣誌》卷三十《義行》中載有:

  林賁山,西陂(坡)人,性慈祥,經商潮州時,有潮陽人士林大欽者,貧寒無依,賁山憐而資助之,勉成其學。後大欽登嘉靖十一年進士,廷對擢第一人。告養回籍,道經上杭,赴西陂(坡)造廬拜謁,執父子禮。今西陂(坡)林氏祠,尚有狀元匾雲。

  林大欽告養回籍時,赴西坡造廬拜謁養父,還辦了兩件大事,一是奏請嘉靖帝讓西坡林姓於正月立春日舉行迎春牛盛典,後來便成西坡林姓傳統民間活動;另一是根據《西坡林氏宗祠祠課》的要求,在村南端的溪壩中間“造作印星秀峰”,以避免“馬陷禄空”。經嘉靖恩準,便按北京文塔式樣,於嘉靖廿一年(1542)破土動工了。

  當時西坡林姓才一百多丁,二百餘人,要建造這項規模宏大的工程確實不易,所以進度緩慢,甚至常常停工。到嘉靖廿三年(1544),不料西坡出了一件大事。

  林大欽中狀元後,林子昭雖也才學兼優,可就是屢試不中,於是由林大欽向嘉靖保薦,令其爲蘇州吴縣知事,誰知在嘉靖廿三年赴任時,途經上海,却突患急病身亡,得年三十三歲。因此,族人都怪怨“印星秀峰”未造成,果然“馬陷禄空”,連一任縣官都無福分享受,於是也就更加堅定了建造文塔的决心,終於於明萬曆元年(1573)七層寶塔得以落成,稱之爲“印星台”、“文塔”、“狀元塔”。

  四

  文塔建成,擴建宫殿。清康熙元年 (1662)塔殿全部竣工,渾然一體,而後迎奉媽祖祭祀。至清康熙廿三年(1684),媽祖被褒封爲天後,始有“天後宫”之稱。干隆廿五年(1760)由西坡十三世祖林昇峻爲總理,完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工程。此次工程擴大了塔前拜廳和大殿堂,興建了戲台、酒樓,擴建了宫門門樓,始成現在之型制。林昇峻一心爲公,將自己建房用的石條悉數捐送給天後宫修建之用,其家只留劣質石條少許,至今仍傳爲佳話。這次維修擴建,距明嘉靖廿一年文塔奠基,屈指數來已歷二百餘年,所以至今還流傳有“西坡天後宫,七代人馬造成功”之説。然而這座寵然大物,在康熙、干隆、嘉慶各版《永定縣誌》均未列入,直至道光十年(1830)版《永定縣誌》才有以下記載:

  (天後廟)一在西坡鄉,干隆二十五年林登岱邀合族建。高閣七層,鉅麗壯觀,一鄉勝境。廟後爲登雲館。

  這裏所説的建築年代,是指林昇峻爲首對西坡天後宫大規模維修擴建一事,並非始建年代。現存明代建築石柱墩(柱基石)計24個,其中塔内底層10個,塔前拜廊並列4個,拜廊前環繞天井四周回廊邊6個,大殿堂4個(“四點金”)。明代石柱墩自麻石爲材,外形質檏粗陋,未雕飾花紋圖案;而清代擴建用的石柱墩則迥然不同,全是青剛石打造,雕飾精緻,有梅蘭菊竹,麒麟鳳凰,獅象鹿豹之類。塔上四、五層樓朝前方的大窗窗欞花格,圖案質檏,也是明代工藝風格。

  五

  與媽祖同姓同宗,是西坡林姓熱心於建造天後宫的起因之一,而西坡條絲煙業的蓬勃發展,則更顯現了建造天後宫的必要性,堅定了建造天後宫的熱情,同時也爲建造天後宫提供了堅强的經濟支撑。

  我縣種植菸草有着悠久的歷史,據縣誌載,早在明代萬曆年間,菸草就引進了永定。永定的土壤、氣候等生態環境極適合菸草的種植。至干隆年間,永定條絲煙以其優良的品質風行大江南北及海外,名氣艮大,曾獲干隆御賜“煙魁”稱號,定爲貢品。干隆年間,西坡村是永定條絲煙業最興旺發達的鄉村之一,境内煙廠林立,他介1在上海、南京、蘇州、杭州、潮州、江西、安徽、四川等地又有其相應的銷售煙號(公司),生意十分紅火。條絲煙的發展,也使水路交通繁忙起來,往外埠經營條絲煙的商人不斷增多,外出經商祈求一路平安,順風相送,希望水神媽祖給予庇佑,這樣,建造天後宫也就應運而生了。

  條絲煙業的興旺發達,也帶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的蓬勃發展種植曬菸的農民大量增加,開辦條絲煙廠又需一大批勞力,同時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當時,在西坡境内,煙刀廠、磨刀石廠、打鐵打銅店、裁縫布匹店、烟酒油鹽海鮮店、粉面作坊、豆腐坊、藥店、理髮店等星羅棋佈,一片繁華景象,晚上燈火通宵達旦,當時的西坡有“小香港”之譽。經濟的繁榮,使滚滚財源流入西坡,發了財的村民便大興土木,許多規模宏大、雄偉壯觀的土樓如雨後春笋拔地而起。西坡天後宫也就在這欣欣向榮的社會背景下得以建造、落成。

  六

  西陂天後宫四周緑水青山,層巒叠嶂,景色秀麗。西邊有大池塘,曰“鮮水塘”,塘内有涌泉,水鮮如鏡,游魚可數,七層寶塔倒映其中,微風漣漪,别有一番韵味。宫殿東邊有大榕樹數棵,其中一棵古榕須數人方能合抱,虬枝繁盛勁拔,濃葉蒼翠蔽日,樹洞玲瓏剔透。沙灘邊,一片杞樹參天,古老的杞樹上,大都又寄生着榕樹,成一奇觀。一條碧水清溪(永定河)從宫旁流過,溪流上數座大橋,連係着西邊古老的密密層層的房舍和東邊新建的高大華麗的新居和大片田園。真是勝景縈逥,美不勝收。

  西陂天後宫占地面積10173.6平方米,建築面積2726平方米。中軸綫通過寶塔,自南而北依次爲登雲館、小天井、寶塔、塔前拜廊、塔前小天井、大殿堂、大天井、戲台、宫門、宫前大坪。西陂天後宫“宫坐南離”,“門朝北極”,蝦公形,七層寶塔猶如蝦之身,而宫前伸向前方的左右兩條道路,恰似蝦之兩鉗。宫前大坪1062平方米,一對高3.55米的雌雄大塑獅雄踞左右。宫殿基礎寬37米,長63米,用天然巨石干砌而成,靠南端高出地面3米。宫門魁梧,重檐,門框青剛石打造,高3.42米,門楣浮雕雙龍勸珠圖案。綵繪門神,高大威武。門框前左右各有石鼓一個。門墻上,一幅幅山水、蟲魚、鳥獸、人物或綵繪,或泥塑,栩栩如生。自門左右各有邊門一。跨人宫門,便是由12支木柱支撑起的木結構戲台,戲台藻井呈穹窿狀,有集音作用,台上屏風綵繪工筆仕女圖,寓意爲團圓、平安、富貴、福禄壽。戲台兩邊樓上是化妝室和演員住地。

  戲台前方有横19米、縱13.5米的大天井,大天井兩邊爲回廊,回廊上爲下酒樓;大殿堂横13米,縱12.3米,高7米,三合土鋪地面,左右兩邊爲土墻,土墻外爲左右厢房,厢房上邊爲上酒樓。大殿堂後有六扇木格門拼接的大屏風。重大慶典時,此屏風可摺叠開啓。大殿堂前四支大圓柱並列,中間四支大圓柱排成正方形,俗稱“四點金”。抬樑式木搆架,樑、檩綵繪生動,鮮花瑞草、珍禽异獸、人物典故、山水樓閣,無不流金溢彩。斗拱款式豐富多樣,柱與樑、柱與檩相交處角飾雕刻精美,檐前垂籃縷空雕刻,玲瓏剔透。大殿堂後有一天井,天井兩邊爲回廊,回廊連接着大殿堂和塔前拜廊。拜廊上方靠西懸大鐘,靠東懸大鼓。塔兩邊有側殿,靠西安奉財神菩薩雕像,靠東安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泥塑像。

  寶塔高約40米,七層。塔底長寬各9米(内空7米見方),墻厚1米,生土夯成。中間四根大圓柱呈正方形聳立,層層相接,直扺六樓,爲全塔重心支柱。一、二、三樓塔身正方形,土木結構。二、三樓外圍有走馬廊,遊人可於走馬廊上環眺四周景色,十裏平川,遠山近水,田園農舍,一覽無餘,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真是“干家樓閣畫圖中”。四至七樓,塔身轉爲正八邊形,四、五樓磚木結構,六、七樓純木結構。六樓中間立一大圓柱爲軸,俗稱“車心”,直接塔頂,“車心”四周用數十根方木條連接八支立柱,呈輻射狀,堅固結實。塔頂稱“葫蘆頂”,用特製各色大瓷缸倒扣叠成,上小下大,燦爛奪目,用八根粗鐵索拴牢,塔尖鐵柱直刺蒼穹。一至五樓有木梯供遊人登樓遊覽。各樓飛檐翼角高翹,每層的鴟尾圖案各具形態。飛檐翼角下係有風鈴,夜深人静之際,微風吹動,叮當作響,幾裏外猶聞珮環之聲。

  塔底層爲主殿,即媽祖殿,安奉天後聖母(媽祖)木雕神象,神像頭戴鳳冠,身披龍袍,面慈目善。神像前有金童、玉女、千裏眼、順風耳諸陪神。二樓“關帝殿”安奉關帝聖君及關平、周倉木雕神像。三樓“文昌閣”安奉文昌帝君木雕神像。四樓‘魁星閣”安奉魁星木雕神像。五樓安奉倉頡仙師神主牌。塔的一樓外側,左右及後邊建有八房一廳護塔房舍護住塔身;塔的左右及後邊,隔着小天井又建有房舍三十四間、會客廳兩間。苔後爲“登雲館”,掛孔子畫像。登雲館爲過去會文教學場所。官旁天井有丹桂、翠柏各一棵,均有數百年曆史。丹桂秋天開放,很遠就能聞到清香。宫後靠東有一側門,門前有一平台,此處稱“遥望東山”,站在台上可遥望隔河東邊的上洋山。孔子曾聚徒講學於東山之上,所以“遥望東山”一語雙關,還有勉勵學子勤學奮進之意。

  宫内文化底藴濃厚。計有楹聯三十餘對(其中木刻長聯十三對)、木刻横匾十七塊。媽祖殿前的神簽爲五言詩,共三十二首,其文化内涵與其他廟宇的神簽大相徑庭,該詩爲西坡林姓十三世嘉慶七年邑庠生林揆亮所作,詩風典雅,哲理深藏,琅琅上口,頗具文采,二百多年來被人們廣爲傳誦。

  這座始建於明、成於清初的七層寶塔宫殿式結構的天後宫,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她除了有祭祀媽祖功能外,尚具有文塔之功能。四百多年來她見证了多少時代的興衰,經歷了多少風雨雷電,至今依然保持完好,巍然屹立。西陂天後宫建築之牢固,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礴,造型之奇特,工藝之精湛,文化底藴之濃厚,在國内外衆多天後宫中殊屬罕見,她不但是研究媽祖文化的實物依據,而且在地方史、建築史、教育史上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她吸引了衆多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絶,是不可多得的旅遊勝地之一。早在1977年夏,上海同濟大學古建築學者陳從周教授帶領學生前來考察,對西陂天後宫的建築贊不絶口。不少國際友人也給予天後宫極高的評價。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教受及古建築專家鄭孝燮曾爲西陂天後宫留下了“文物精華,古建瑰寶”的墨寶。1983年7月西陂天後宫被列入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被列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又被國務院核定列入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西陂天後宫的價值,已更受各界有識之士的矚目。

  附録一:西陂天後宫大事記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壬辰歲,西坡七世祖賁山公養子林大欽欽點狀元。

  △1542年,明嘉靖廿一年壬寅歲,文塔奠基興建。

  △1573年,明萬曆元年癸酉歲,七層寶塔落成,初名“印星台”、“文塔”、“狀元塔”。

  △1662年,清康熙元年壬寅歲,塔殿全部竣工,渾然一體。

  △1684年,清康熙廿三年甲子歲,始稱天後宫。

  △1760年,清干隆廿五年庚辰歲,第一次大規模維修並擴建竣工,總理:林昇峻(1687-1770年)。

  △1810年,清嘉慶十五年庚午歲,第二次維修,總理:林就正(1750-1814年)。

  △1863年,清同治二年癸亥歲,第三次維修。

  △1935年,民國廿四年乙亥歲,第四次維修,總理:林坷垣。師傅:上洋田心廖光朋。

  △1983年7月29日,列入第—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2003年,第五次維修。由村兩委牽頭、群衆集資、省文化部門補助共計110餘萬元,分六次大規模維修,歷時18年。

  △1991年3月20日,列入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核定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春,由國家文物局出資百萬餘元對全部厢房進行全面維修。

  附録二:西陂天後宫楹聯

  宫門外墻:

  宫坐南離日永鬯和二鹵;

  門朝北極風熏琴奏五弦。

  大門:

  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

  曆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此聯康有爲撰)

  戲台屏風:

  爽籟發而清風生;

  纖歌凝而白雲遏。(此聯用王勃《滕王閣序》句)

  戲台前外柱:

  一派是西河,潺潺聲雜管弦曲;

  七層朝北鬥,叠叠影隨文武班。

  戲台前酒樓:

  扮净醜生旦惟妙惟肖;演悲歡離合有喜有憂。

  能茹苦方爲志士;肯喫虧不是痴人。

  借虚事點明實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閑觀世事若流水;澈晤人生如浮雲。

  洞明世事胸襟闊;閲盡人情眼界寬。

  大殿堂:

  杰構倚層霄,鳳舞龍飛,八面窗欞烟雨外;

  晴嵐收四野,溪聲樹色,干家樓閣畫圖中。

  水德告成,龍馬踵呈河洛瑞;

  神庥永托,仙槎泛入斗牛墟。

  險漈逼長沙,箭鳥停聲,片席高懸迎寶筏;

  暗洋迷曉日,劍鯊戢翅,萬帆飛渡照神鐙。

  氣懾蛟龍三雲贊順;恩深河海萬國傾誠。

  聲靈顯宋元明清,歷代褒封,赫濯神功崇北闕;

  惠澤遍江淮河海,宗支派衍,巍峨廟貌壯西坡。

  照神井以通靈,寶劍銅符,歷代絲綸昭胖蜜;

  溯湄洲而派衍,卿雲蟊霧,一家桑梓篤恩施。

  聖德配天,五洲共托餅檬下;

  母儀稱後,萬姓咸歸福庇中。

  孝敬本天成,終古鬚眉難比烈;

  山川因人重,只今桑梓尚增輝。

  九川昭利濟之功,聖德抑何神也;

  四海志安瀾之慶,母靈其在上乎。

  蜃閩靄祥雲,看龍女持花,香風静繞珊瑚殿;

  蛟台迎霽景,盼星妃跨鳳,仙樂時聞紫絳樓。

  塔前拜廊:

  四海龍魚歸聖化;

  千秋士女仰慈仁。(李光地書。李光地,福建安溪人,清康熙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補天配天,先後坤元壹德;

  治水濟水,古今神聖同功。

  忠信涉波濤,周歷五洲瑶島;

  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吴。

  塔側殿財王菩薩神龕:

  靈光威黑虎; 手執金鞭常進寶;

  瑞氣繞金鞭。 身騎黑虎廣招財。

  塔内二樓關帝殿神龕:

  志在春秋功在漢;忠同日月義同天。横聯:忠義參天

  塔内三樓文昌閣神龕:

  文正道心崇帝騭;

  昌明科學沐君猷。横聯:文曲增輝

  塔内四樓魁星閣閣神龕:

  文光射鬥呈天寶;

  俊彩馳星顯物華。横聯:文光射鬥

  塔内五樓倉頡仙師神龕:

  百代人文淵藪;

  千秋書藝本源。横聯:始制文字

  登雲館孔子畫像旁:

  設庠序杏壇名蜚百代;

  供桑梓教垂功在千秋。横聯:萬世師表

  登雲館大門:

  出户須知由大道;

  入門還想上層樓。横聯:登雲館

  “遥望東山”門:

  觀瀾滋有術;

  破波快乘風。横聯:遥望東山

  元宵節宫門聯:

  聖代顯光華,逢此夕火樹銀花輝元夜;

  母儀昭盛世,遇今宵星橋鐵鎖罷金吾。

  聖誕(農曆三月廿三日)用宫門聯:

  後德配天祀隆千古;

  母儀稱聖壽祝三春。

  湄洲崇祀傳千古;

  桃月奉觴祝萬年。

  横匾:

  戲台上:鈞天雅奏和聲鳴盛

  大殿堂:

  圜海澂天 海不揚波 海國咸寧

  風和浪静 澤被桑梓 黎民景仰

  天地同佐

  大殿堂後(朝塔):對越在天

  塔前拜廳:河清海晏 德孚廣濟(干隆御書)

  塔内媽祖殿:神昭海表

  二樓關帝殿:忠義參天

  三樓文昌閣:文昌閣 文曲增輝

  四樓魁星閣:魁星閣

  五樓倉頡殿:始制文字

  (林立錦)

  虎崗天後宫

  虎崗天後宫位於虎崗鄉政府的東頭,兩支小溪水交匯的豀邊,是一座新建的天後宫。正殿坐南向北,2層;正殿前面的小平房在東北角開了一個小門,門頂上立着天後的神像。

  這裏原來是荒雜地和沙地。1990年,當地人林榮煌(他的家就在此地的對面)牽頭興建了這座天後宫。據他説,創建時,他自己出了約1.5萬元,還有就是當地善男信女捐獻的錢。農曆七月初三日動工,十二月初九日落成。當時只建正殿2層,磚混結構,占地108平方米。殿内的神像全是林榮煌自己雕刻的。底層正中供奉天後,天後像前還有順風耳、千裏眼和童男童女;天後兩邊還各有一尊神像。二層樓上的神龕中祀關帝,其前面還立着周倉、關平等神像。關帝的左邊有一塊神牌,上書“菩薩化解 福 十二生肖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布滿人間 敬 辛巳歲秋月善男信女同立”。這樣的神牌很少見。正殿的背面中間供奉觀音神像,兩邊還塑着財神爺等神像。

  林榮煌和他的妻子吴秀文是這個天後宫的管理人員。他們利用周邊的空地養猪,挖池塘養魚養母鴨。據林榮煌説,他養了8只猪、400多只母鴨,養殖收益用來不斷擴大廟宇的規模。現在已加建了正殿前面及兩側的平房。虎崗天後宫以生産的形式來維持廟宇的正常運轉,與一般的廟宇靠信衆捐贈相比,有其獨特之處。

  我們去采訪那天正好是農曆七月初一,有很多中老年婦女來到天後宫進香。她們説,初一、十五,虎崗附近的中老年婦女多數都會來燒香,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媽祖生日,比平時要熱鬧許多,這是信衆聚會式的敬神活動,林榮煌會殺一頭自養的猪來敬天後,猪肉用來招待前來敬神的香客。

  富嶺虎形天後宫

  富嶺虎形天後宫坐落在富嶺村口,富嶺溪的北畔,富嶺小學的校園裏面。富嶺虎形天後宫原來被當作小學校舍,後來,在天後宫前面建起了新校舍,天後宫才逐漸恢復成寺廟。

  虎形天後宫坐西向東,面寬約20米,進深約30米,占地面積近600平方米,是一座三堂式的建築。其“虎”形的建築設計,别具風格。

  進入天後宫的大門,一陣桂花的馨香撲鼻而來,正值仲秋時節,天後宫内天井北側一棵桂花樹開滿了金黄色的桂花,令人心曠神怡。門廳不大,門廳兩側各有一間厢房,靠北的厢房裏架一樓梯通二層樓,二樓有三個房間。門廳前的天井裏,中間是一條過道,與桂花樹位置對稱的南側有一口水井。厢房前面是過廊,南側的過廊現在仍爲廢棄的教室,北側過廊的墻壁上嵌着一塊刻有重修天後宫捐資人姓名的石碑。石碑上刻序文:“福建省永定縣太平裏高陂鎮富嶺虎形天後宫建於清代干隆四十四年,至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之久。這座古建築占地五百七十六點一九平方米,共三層,高十五米,全是土木結構。外觀建築獨特,形似一只蹲坐的華南虎……”過天井是一個單層的小中廳,中廳地基比前堂約高出40厘米。廳中有四根柱子支撑屋頂,石柱礎約有1米高,梁柱間的木雕裝飾工藝精緻。中廳後有極狹窄的天井,地面與後堂相連。

  後堂是虎形天後宫的主體,土木結構,底層3 開間,中間神殿3層,兩旁邊厢房2層。底層神殿供奉天後聖母,神台上天後聖母的塑像慈眉善目,端莊安詳。殿内寬闊,空間高曠,天花板上裝飾着八卦形的圖案。神殿後南側有一個石框小拱門,原來登二、三層樓的樓梯設在這拱門後,天後宫改作學校後,將樓梯改在神殿旁邊兩間厢房的外側。從南厢房邊的樓梯登上二層,出小門,有二層外南、西、北三向的小通廊。南面通廊的中間向外凸出一個小平台,平台外有欄杆,平台上立柱架樑成一小亭台,這是老虎的嘴,亭的頂部像老虎的鼻子。站在這個平台上,眼前是向西潺潺流過的富嶺小溪,近處阡陌縱横,村落田野交錯,遠處峰巒層叠,一派旖旎的鄉野田園風光,使人流連。從北厢房邊上的樓梯上去,進一小門,到了厢房二層,再上一短梯,登中間二層神殿,神殿的神台上供奉阿彌陀佛圖像,旁邊還有關帝聖君的神像。神台後面有樓梯通第三層。第三層供奉觀音,神台上有三尊觀音的雕像,神台上方寫着“光明寺”三字。左前方有一尊佛陀菩薩的塑像。在三層的南墻上開了兩個圓形的窗户,是爲虎眼。

  虎形天後宫前低後高,尤其是後堂中間3層挺拔高聳,屋頂九脊歇山頂,翹角飛檐,層層叠叠,氣勢雄偉,十分壯觀。其内部的梁架穿鬥製作精細,木刻雕飾刀功流暢;屋脊尚存的部分彩塑仍色彩鮮艷,造型生動。

  1950年代初“破四舊”時,虎形天後宫内的神像被毁。1980年代初,富嶺村王姓人開始維修虎形天後宫,戴秀卿等善男信女募集資金,出工出力,重新雕塑神像,將虎形天後宫整修一回。現在守宫的是林普慧老人,70歲,永春縣人,其丈夫王壽然(昆明鐵路公司退休幹部)是富嶺人。1992年,她開始管理虎形天後宫。除了宫裏收到的捐助款,她還把孩子們給她的生活費拿出一部分來作爲維修的費用,整修了部分的梁柱和屋頂。據林普慧老人説,平時有不少人到這裏來上香,特别是農曆3月23日天後誕辰的日子,來朝拜的香客有十多桌。1999年,虎形天後宫被列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坎市天後宫

  坎市天後宫位於坎市雲川老街尾,坐干向巽,是一座三堂式建築。天後宫大門向着雲川街。進入大門,是門廳,門廳左右各有厢房,前堂是兩層的樓房。門廳後是過廊,穿過過廊,是中廳。中廳爲立柱架樑結構的寬闊敞廳。過廊和中廳的左右兩邊是狹長的天井。天井外側各有一排房間,房間内陳列着各種碑記,其中有兩塊是清朝干隆年間建造天後宫時記録捐款者芳名的石碑,一塊上首落款爲:“大清干隆二十一年丙子歲孟夏月啓建  天後宫衆姓捐助歷年匯成銀兩芳名開列於左”,其下記録個人捐款者的名字和數額,最多的盧遜蒲捐壹百貳拾兩。另一塊上首落款爲:“大清干隆二十一年丙子歲孟夏月啓建  天後宫衆姓樂輸銀兩芳名開列於左”,其下記録盧姓各蒸捐銀數,最多的有盧榮陂蒸、盧樂齋蒸、盧浯溪蒸各捐銀拾貳兩,而盧燕堂蒸捐神像樹壹枝。登上中廳後面的走廊便是後堂大廳神殿。殿堂爲梁柱搆架,高大寬闊,雕樑畫棟。殿堂後爲神龕,神龕上媽祖神像面容慈祥,神光焕發,左右的順風耳、千裏眼神像情態逼真。神龕前有一張大供桌,供桌前左右各有一根浮雕盤龍石柱,巨龍盤遶,揚髯顯爪,雕工極是精緻,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損壞。

  坎市天後宫香火旺盛。坎市範圍内及周邊的盧、張、簡、賴等姓人都來此祭拜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最爲熱鬧,來祭拜的人特别多,遠地的還留在此吃午飯。現在有兩個老人在此管理,一個叫盧春振(69歲),一個叫盧鬆鎮(70歲),他們已經管理8年多了。善男信女捐給媽祖的香火錢,他們用來修繕廟宇和維持平時的開支。

  坎市天後宫的對聯

  大門:天干逢壬十載一番行盛典;後德垂世萬衆三呼禳神宫

  中間敞口廳前柱正向:曲水回瀾滋聖澤;遠峰高聳靄慈雲

  中間敞口廳前柱側向:天上神光千秋貫;聖母普照萬年興

  中間敞口廳後柱正向:水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

  中間敞口廳後柱側向:神通遠及雲帆穩;功德長流川浪平

  神殿前柱:後德欽天普蓋靈霄昭日月;母儀雍聖功高寰宇鎮干坤。 海晏河清。匾額:德孚廣濟

  神龕前柱:天後布聖德普蓋九天昭四海;聖母施隆恩功同二聖撫八方。匾額:聖靈民樂

  撫市天後宫

  撫市天後宫位於撫市鎮社前村大洋段,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座三堂式建築。前向有三個門,中間大門的位置比兩旁的小門收進約2米。

  進入大門,門廳内搭戲台,從戲台下穿過,便是一個寬闊的河卵石鋪砌的大天井。天井的兩邊是厢房。天井左右各有一棵古柏樹,樹干直徑約有60厘米;右邊一棵枝繁葉茂,參天聳立;左邊一棵則樹皮剥落,却仍有一部分枝葉頑强地生長着,古老滄桑。

  天井後面是中廳。中廳爲敞口廳,廳前向兩邊有人頭高的隔欄;中間有4根合抱的石柱高接屋樑;後兩根石柱上方中間懸掛着“景福堂”金字匾額。梁柱間的鎏金木雕裝飾,仍然金光閃閃。中廳後爲小天井。小天井兩旁有廊道與後堂相連接。

  後堂比中廳高兩個台階。中間是供奉媽祖的神殿,左右各有一間房間。後堂前面的走廊兩端各開一個小門通左右厢房,厢房與中廳、後堂之間有狹長的天井。左邊厢房前面一間供奉觀音,對着後堂側門一間供奉關帝;右厢房對着後堂側門一間供奉武財神,旁邊還有土地神。左右厢房走廊的西南端開一小門與前面的卵石天井大坪相通。

  整座天後宫前低後高。屋頂爲歇山頂,飛檐翹角。屋脊上的彩塑色彩鮮艷。

  在前天井右邊厢房的墻壁上鑲嵌着幾塊石碑,碑上刻着建天後宫的緣由和捐資者的名字。摘録如下:

  “水,爲天一所生,故極之,斷港潢流而浸淫者罔弗遍;爲天生使獨,故極之,來今往古而利濟者靡不周。天子頻念後德,祀典特崇;下逮閭巷小民,亦思肅肅穆穆以答神庥。吾族來往江湖,被澤尤深。爰合父老子弟共建廟宇於本境大洋段,創自干隆五十年歲次乙巳,越己酉春落成。其中經營搆造,董事者,勤勞不息;襄事者,贊助有成。第見廟貌聿焕,後像如生,宫殿巍峨,洵極一時之大觀也。因念題捐諸人,出所有而樂輸將,固非爲沽名而設;而集乃心以崇廟祀,不可無載筆以垂。謹將字氏鎸石宫前,俾後之人摩挲碑碣,如見創立殷勤,且緣是蹌蹌濟濟,益思天後聖母之功德浩大,歷千百世而常新也夫!

  董事:賴文進

  襄事:文、文綉、清蓉、榮、鐘益、聚川、讚揚、利莊、斐英、王州、焕旺、璋

  時

  龍飛五十五年歲在庚戌季秋月沐恩弟子郡廪生賴天華謹撰。”

  從以上碑文可知,撫市天後宫建於清干隆五十年(1785),已有220多年曆史。

  天後宫對聯

  大門:宫殿九重瞻鳳翥;梯航萬裏沐鴻慈      天後宫

  中廳前柱:天上尊神世上親;後身聖母前身佛

  中廳中柱:德配干坤博厚高明彌覆載;恩同父母慈祥愷澤仰尊親      景福堂

  中廳後柱:聖德並九如到處蒼生歡頌祝;母儀齊六合登堂赤子樂帲幪

  後天井左右柱前向:普天厚德坤爲載;率土覃恩海不波

  後天井左右柱後向:聖祀馨香彌六合;神恩浩盪堪三春

  後廳前柱前向:澤國波臣趨蹌故命;海天民主陟降生春

  後廳前柱側向:績著古今允矣熙朝宏翊贊;德備天地休哉水國慶清寧

  後廳墻頭:聖功顯赫萬裏海航波不興;後德無量百年宫殿燈長明

  神龕前:聖德並九如到處蒼生歡頌祝;母儀齊六合登堂赤子樂帲幪    靈昭佑順

  關帝神位:心存漢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書    忠義參天

  觀音神位:萬朵蓮花涌寶座;千層貝葉靄瓊樓    慈航普渡

  文溪張屋天後宫

  文溪張屋天後宫坐落在文溪田心張屋的田野之中,坐亥向巳,建於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在宫内的墻上有一塊關於建宫的石碑,記載了建造此宫的緣由及機構。碑文爲:“上古開天,山河缺漏。人力補之,風水攸關。塞山缺以御風,鎮水口爲關欄。吾文溪一鄉,溪南之水口,南河東河,雖交會一,浪泊長空。歲逢嘉慶乙亥,斯地也,山方駿利,數姓咸邀,建立一羅心,抑爲之理闔,稱氣和逢。齊□金,贈其木石,踴躍戮力,撥鳩工建造,丁醜落成。於八月有六日安奉  天上聖母元君尊像,上層安奉  文昌帝君神位。宫之建也,士庶經商者、慶季者皆得其所以誠敬,敬其所尊,人喜神歡。將來殷實有家,人文蔚起,敢雲乎哉!謹將題捐開列於後。是爲序。

  總理:饒道顯

  副理:張廷儉、李崇闌、林日青

  協理:李秉常、嚴椿兆、張文志、林世洪、林祥玉。

  大清道光貳年壬午歲季秋月衆姓敬立。”

  另有一塊石碑,立碑時間比前一塊石碑遲五年,記録了60個捐款者的名字及捐款數額。上部兩排每排各有12個名字,爲捐款較多者;下部兩排每排各有18個名字,爲捐款較少者。碑的最上頭刻着“田心張屋”四個大字,碑右上款文爲:“嘉慶貳拾年乙亥歲啓建宫宇捐銀並助金身芳名列後”,碑左下款文爲:“道光柒年丁亥歲孟夏月吉立”。捐款最多的爲“廷彦公銀叁拾貳元半”,最少的也有壹元。除了個人捐款外,還有季會捐銀的,其中列了關帝季、湖廣季、家興季、五福季。從這兩塊石碑的碑文,大致可以看出當初建天後宫的情形了。至於總理、副理、協理九人中,有七人不姓張,他們的情况,如今則無從瞭解了。

  這座天後宫規模較大,是一座三堂二進的建築。前面開三個門,中門屋面建得華麗壯觀,飛檐翹角。中門内是一個寬敞的門廳,門廳前面是一個長方形的天井,門廳兩邊和天井左右有厢房,搆成前堂,主要是厨房和住房。中堂是立柱架樑的大廳,廳中間有一個小天井。中堂比前堂高三階。天井後爲後堂,後堂前走廊兩端各開一小門通左右的横屋。後堂中廳爲神殿,安奉媽祖木雕神像。神殿左右各有一間厢房,左厢房前走廊的樑上懸掛着一座大鐘。大鐘上有銘文,記録着捐錢鑄鐘者的名單,還有“照耀神宫”、“千載光隆”、“有靈則鳴”、“感而道通”等文字,以及“匠人江西吉安胡祥發造”、“道光甲申四年冬月吉旦”等落款。鐘的下沿還鑄着八卦的圖案。後堂又比中堂高二階。左右横屋爲卧室和雜物間。

  現在,守天後宫的叫黄建蓮,49歲。她8歲到此,在這裏生活了41年。她熱心宫内的建設,近年,她引來了自來水,供全村人飲用。據鄭仰周(81歲,離休幹部)先生説,原來這裏的主持叫鄭拔榮,曾經在鐵道部工作過。他會木匠、泥水,還懂得風水,會“看日子”,經常方便群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他住持的時候,各地都有人來,香火特别旺盛。鄭拔榮1998年85歲時去世,才由黄建蓮負責管理。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後生日,湖雷、撫市、上杭等地的信衆還會來進香。

  文溪張屋天後宫對聯

  大門:聖德遍萬方上下尊卑共景仰;神光同六合士農工賈盡輸誠    横披:海不揚波

  記昔湄洲昭聖迹;即今寰宇付慈雲

  寰中慈母女中聖;海上福星天上神

  中堂門:海不揚波隱渡星槎遠邇;民皆樂業遍歌母德恩深

  中堂中柱前向:四海龍魚歸聖化;千秋士女仰慈仁     横額:德孚廣濟

  中堂中柱後向:世間無水不朝宗豈止黄河一脈;天上有妃能降福何愁碧浪千重

  中堂側柱前向:海筮恩深恰似陽春有脚;江湖浪静炯然秋水無私

  中堂側柱後向:辟地爲宫廟貌宏開勝境;回瀾作障慈恩遠播文溪

  後堂前柱:虔意焚香何須遠朝南海;誠心禮拜即此便是西天

  後堂側柱:戰水火以成功德高北闕;忘頂踵而濟世威鎮南離

  後堂前:度出衆生不學佛;恩周四海直同天

  海静波恬共仰神光普照;民康物阜咸沾德被無私

  後堂右厢房前壁,中爲“福”字:顧渚雲香端溪玉潤;右軍書法中散曲情

  神龕:英風遠届江天外;坤德常垂澤國中

  每從海島渡慈航萬裏烟波成彼岸;亦向人間看玉燕千門弧矢祝西天

  後堂右側門門額:殊宫;門扇聯:覺路;金繩

  後堂左側門門額:玉宇;門扇聯:寶筏;迷津

  高頭天後宫

  高頭天後宫坐落在高頭圩場後面小溪對面的豀邊石壁上,坐巳向亥,背靠石壁,面臨山溪,名爲石泉宫。因地形所限,此宫規模較小,總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2層,每層3間,樓上中間一間爲神廳,名爲“聚福堂”,安奉媽祖神像。據説,“聚福堂”三個字,還有一番故事。天後宫建成後,籌建者在高頭圩場上請鄉紳耆老題寫“聚福堂”匾額,老者們謙讓一番,這時一個乞丐過來凑熱鬧,見大家謙讓,便毫不客氣説:“你們不寫,我來寫了!”大家見這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口出狂言,有人便輕蔑地説:“你會寫?”有人説:“讓你寫,只是徒費紙墨。”乞丐聽了,脱下草鞋,蘸上墨水,寫下“聚福”二字,扔掉草鞋揚長而去。衆人看了目瞪口呆,確實是一手好字,等回過神來,乞丐早已不知去向。“聚福堂”三個字少一個“堂”字,怎麽辦?各人只得都寫一個,但誰寫的都比“聚福”二字稍遜一籌,也只好將就制於匾額上。後來,那幾位老者看着這個匾,都自覺羞愧。

  高頭天後宫雖小,但它是永定最早的天後宫之一。據清干隆版《永定縣誌》記載,“天後廟專祀者一在高頭鄉,一在鴨媽潭(干隆十六年衆鄉合建)”。高頭的天後宫是江姓人建的,當時是何人、何故建天後宫,又是怎麽建起來的,現已無從查考。高頭江姓人的族譜記載,在清朝康熙、干隆年間,江姓就有很多人渡海去台灣謀生。媽祖是海神,江姓人爲求渡海平安,將沿海地區信奉的海神迎到山區來敬奉,也就可以理解了。

  從前,天後宫還是高頭的“八景”之一,名爲“石泉勝境”。“文化大革命”時,天後宫被毁。現在的天後宫廟宇是改革開放後一位旅居國外的華僑江伍娘集資在原來的位置上重修的。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高頭江姓人都要祭祀媽祖,十分隆重,從廿二日至廿四日,還要在高頭圩場上連演三個晚上的戲。

  天後宫的對聯

  大門:石居天宫衆仙聚;泉映神堂萬民福

  二層門:石扉藏洞府;泉脈輸醍醐   横披:石泉勝境

  二層神廳前柱:石君天宫衆仙香火結緣三百萬;泉映神堂顯靈星移斗轉九重天

  中柱:四海龍王歸聖化;千秋士女仰慈仁

  後柱:天澤無私聖德常照高頭;後民有感母恩永耀全鄉

  陳東天後宫

  陳東鄉共星村的水尾岡聚真樓内,有一個房間供奉媽祖神像。其實它不是廟宇,而是一户人家,住着許東瑞一家人。

  據當地的人説,陳東原來的天後宫,其位置就在聚真樓那個地方。原來的天後宫建得非常壯觀,雕樑畫棟,飛檐翹角,廟中供奉着大尊的媽祖神像。1950年代初“破四舊”,基本上毁壞了。到1970年代,連木料、磚頭也被拆卸下來,用來建學校。原來看守天後宫的和尚姓許,是坎市許家山人,即許東瑞的祖父,便落户到當地的生産隊,成了普通的社員,於是結婚生子。後來,許家人多了起來。1977年,他們便在天後宫的原址上建起瞭樓房,並在樓中用一個房間來供奉媽祖神像。把媽祖神像供奉在家中的特殊現象很少見,這是特定的歷史環境造成的。

  聚真樓坐西南向東北,後向8間2層,媽祖神像安放在後向底層南頭的第三間。聚真樓左右横屋與前面的圍墻包圍出一個天井,倒也寬敞整潔。

  由於媽祖的神像供奉在一户人家裏,據住在這樓裏的人説,除了過年過節有人來祭拜媽祖外,平時連初一、十五都很少有人來上香。

  洪坑天後宫

  洪坑天後宫位於洪坑村入口處的金豐溪畔,巽山干向,由洪坑林姓第十七世發佑、活佑兄弟合建於清朝嘉慶年間。洪坑天後宫平面爲長方形,前向面寬約15米,前後進深約26米,宫前有一草坪,共占地約650平方米。整座建築爲磚木結構,單層,最高的屋頂達10米。

  1940年代初,林靄民、林蔚民等人重修了天後宫。1950年代初土改時,宫内的神像被毁壞,到“文化大革命”時,天後宫屋頂上的雕塑、彩塑被當作“四舊”砸毁。改革開放以後,1984年,洪坑村旅居香港的林哲民牽頭,募集資金重修天後宫,旅居香港的洪坑人紛紛出錢,寄回家鄉重修天後宫。重修天後宫的具體事務則由林日耕和林汀開牽頭落實。

  當時,請湖坑黄泥石壩的阿瑞師雕刻神像。他先把神像的尺寸開列出來,一共是五尊:媽祖、順風耳、千裏眼、金童、玉女。雕刻神像要用樟木,當時哪裏去找樟樹?説來也真巧,林洪華的姐姐嫁大溪和順堂,她得知要重修媽祖廟,雕刻神像要用樟樹,特地回到洪坑告訴林日耕,説她那裏有一棵大樟樹。她帶林日耕等人來到山上,四周一棵大樹都没有,唯有孤零零的一棵樟樹挺立在山坡上。這棵大樟樹在主幹上分出兩個大枝枒,一枝枒長,一枝枒短。主干連同根部,剛好可以雕刻媽祖的神像,順風耳、千裏眼、金童、玉女則從兩個大枝枒裁取,長的可以雕刻兩尊,短的只可裁取一尊,仍少一尊。林日耕他們又犯難了。當年,山林經過幾番亂砍濫伐的浩劫,幾乎已經不見什麽大樹了,何况樟樹?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棵樟樹,已經是十分幸運了。還少一尊神像的樟樹到哪裏去找呢?他們在回家的半徑山路上,林汀開突然眼睛一亮,叫了起來,“大家看,路坎邊有一叢樟樹葉!”幾個人跳下路坎,撥開草叢,見有一截樟樹頭,拿尺子一量,雕一尊神像正合適。大家高興極了,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阿瑞師把神像雕刻好後,要從湖坑運回洪坑,當時,搬運神像還不敢從鄉政府的門前經過,而是繞了一個大彎,從赤朱甲抬回洪坑。

  1985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昇座,請了和尚、道士前來開光。當晚,還請了木偶戲班來演木偶戲,戲台就搭在天後宫前面的草坪上。演出開始之後,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只是雨没有落下來。待演戲結束,石灰坑來看戲的親房回到家後,才下起了傾盆大雨。

  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媽祖的生日,九月廿三日是媽祖昇天日。洪坑村林姓人每年三月廿三日和九月廿三日都要祭祀媽祖,特别是九月廿三日,祭祀活動十分隆重。各家各户都要準備齋蔬、三牲等祭品到天後宫祭拜。村裏還設主祭,主祭的費用近二三十年來全都由僑台胞從外面寄回來,本村村民也有自願喜出的。

  洪坑天後宫是一座前低後高的單層方形建築。前向開三個門,開門處向内收進約90厘米。中間的門爲方形,立石門框,石門檻有48厘米高,門枕石上有一對抱鼓石。門枕石除前向雕刻麒麟外,外向兩側有“四角”“葫蘆”浮雕,内兩側爲卷雲浮雕,下邊框内飾有花紋。兩個抱鼓石上的雕刻很精細,前面爲“壽”字圖案;左邊一個前下方爲松鶴,内側爲荷花;右邊一個前下方爲竹鹿,内側爲梅花;兩個外側均爲卷草。中門左右各有一個拱門,稍小。

  進門是前廳,與左右的過廳組成“凹”字形的前堂。凹字形的中間是天井,天井前方置一大香爐,天井後方中央設壇與後堂地面相連。壇前設五級石階登臨,左右過廳後方也都設五級石階登後堂。壇前的石階左右各有一棵古柏樹,壇左側的天井中有一個焚燒紙錢的塔爐。後堂地基比前堂高約90厘米。後堂前面爲走廊,走廊兩端左鐘右鼓。後堂中間爲神殿,神座上,媽祖神像金光閃閃,神像前牌位上書:“安奉勅封護國庇民九天天上聖母神位”。神牌左邊有一小牌,其上書:“安奉林積慶公積慶夫人位”。神像兩邊是金童玉女。神像前方爲神案,神案上,左爲千裏眼,右爲順風耳。神案前面是供桌。神殿的左右各有一間厢房。

  洪坑天後宫裝飾華麗。宫内雕樑畫棟,漆門彩柱。大門扇上是神荼、鬱壘漆畫。前廳、後堂前向的石柱挺拔,左右過廳前爲圓形磚柱。宫内地面全用三合土鋪設,檐廊邊上鑲青石板。屋頂爲斷檐歇山頂,層層叠叠,瓦口溢翠,檐牙高懸。屋脊端朝天笏高翹,前堂屋脊上彩塑雙龍鮮艷奪目。大門左右兩邊的墻上,還各有一個圓形的花窗,花窗的圖案美觀大方。

  天後宫的門廳等處有不少對聯,兹録於後:

  大門:垂母範以濟慈航西方有佛西河有聖;膺龍綸而光譜系九天爲後九族爲姑

  左小門門額:寶筏

  右小門門額:金繩

  門前左右墻壁:女中豪杰恩澤天下;西河之神光昭後世

  後堂前中柱:自晋安錫爵以來有母亦稱天上聖    (辛巳仲春月吉日)

  溯湄嶼飛昇而後無人不拜海中仙    (裔侄孫靄民敬書)

  後堂内柱:巾幗有英靈護國庇民歷代褒封光梓里

  裙釵多浩氣降魔蕩寇普天瞻仰切葵忱      天上聖母

  後堂神像前:聖德配天閲宋元明清以祀隆大典

  母儀稱後奠江淮河海而慶溢洪川      德孚廣濟

  下洋湯子閣天後宫

  從下洋鎮沿着金豐溪的東岸往下走大約2公里,河水在這拐了一個大彎向東南流去,拐彎之處形成一個深潭,叫做蛟潭。河對岸懸崖壁立,名爲旗山。緑樹葱鬱的陡峭山腰間,貼着峭壁有一座廟宇,便是湯子閣天後宫。其左下方是建得富麗堂皇的西覺寺,寺前有一大橋飛架,連接東西兩岸,往來十分便捷。

  過了大橋,沿着西覺寺旁邊的水泥小路上天後宫。雖是初夏五月,火辣辣的太陽蒸得人汗流浹背,而一踏上小路,頓感凉氣襲人,舒爽極了。

  天後宫的廟宇緊貼山崖,由於地形所限,規模不大,占地約200平方米。主殿兩層,坐西向東,殿前是在崖壁上用水泥梁柱懸空托起的狹長院坪。院坪的北端設一山門,山門外緊靠着山有一塊流芳牌和一座迎聖亭,其上都有碑記。流芳牌和迎聖亭前有小坪,連着上山的小路。院坪的南邊爲一座兩層的小舍,對着院坪的是厨房,厨房後面是房間,西頭連着山體設置樓梯。主殿一層有3間,前面有走廊。中間正殿較爲寬闊,供奉天後媽祖,門的上方有一塊“天上聖母”的匾額,其上落款爲“乙醜年春月吉旦  弟子胡慶湘敬奉”。殿内立四根大柱,前柱間擺供桌。神龕上媽祖和順風耳、千裏眼都爲木雕神像。正殿右邊一間放置一些雜物,左邊一間内設有樓梯登臨二層。二層只有一間,内供奉魁星神位,爲讀書人求功名而設,據説慕名前來朝拜者不少。站在二樓前的走廊上,放眼望去,遠處青山叠翠,近處緑水逥環,令人心曠神怡。難怪民國時的教育次長顧毓琇到此遊覽會寫下“溪有蛟龍山有虎,如此溪山第一溪山”的感嘆。

  湯子閣天後宫始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但經曆數次重修擴建,都有碑文記載。兹録四則碑文如下:

  一、重修天後宫記

  鄉之東南有湯子閣,因温泉而得名。其上有宫曰天後,據旗峰之腰,臨蛟潭之畔,一泓環繞,萬石嶙峋,洵吾鄉風景區也。只以年久失修,墻頽梁壞。值此昇平伊始,舉國咸新,鄉中父老有函致月梯叔與餘,以修復爲請者。餘首善之,蓋童年釣游之地,又爲先輩手澤所遺,雖萍踪遠寄,亦未嘗一日去懷,爰邀族僑共襄盛舉。不期月而善款集,不一年而工事竣。此叨建設諸君之擘劃,亦賴吾鄉福地有所感召也。從此俎豆千秋,豈僅神庥共耶?而鶯花三月,游屐可追,更使海外旅人前思有托,异日秋風江上相競來歸,則蘭亭可續,豈必持羲之重作乎?特勒記之,且勵來者。

  胡曰皆識於怡保旅次    □□一九五七年秋月

  二、天後宫修復碑記

  吾鄉天後宫位於湯子閣旗山之腰,漫山怪石嶙峋,鬆竹相間,匝地濃蔭,蒼翠欲滴。俯視蛟潭,一灣碧水自八頭排蜿蜒而來,噴珠濺玉,浪花頻起,深得山石水木清華之極致。且與雙湖書院、猶興學校、西覺寺鼎立,大有集儒釋道共冶一爐之概。惜自本世紀以還,灾禍迭乘,或震或火,悉遭毁屺。今西覺寺首先恢復舊觀於前,而本宫亦得海外鄉僑之助,於今春修葺竣事。從此,緑瓦紅墻足爲河山生色。所憾者,雙湖書院與猶興學校埋没於荒煙蔓草中。但願有力者亦出而倡修,使前人手澤一一重現眼前,是不特吾鄉勝景,亦將爲吾鄉文化中心。衰老如餘,不禁馨香以禱兹,爲崇德紀功,謹將修復本宫熱心人士,不論出錢出力,羅陳如下,借勵來兹。

  旅星華僑胡浪曼敬撰

  建委  胡瑞東、胡夢賢、胡敏開、胡果芳、胡禄湘仝敬立

  一九八六年丙寅歲秋月

  三、碑誌

  一九九六年八月八日,一場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金豐溪兩岸村落山崩地裂,房倒路垮。洪魔肆虐,天後宫也慘遭損害,宫門倒,圍墻塌,天井、門坪大面積滑坡,險情嚴重危及主殿。蒙海内外僑胞和港澳台各界熱心人士關心,慷慨解囊,捐資修復擴建。衆擎易舉,曷以告成,面貌全新。功德無量,立碑紀念。

  天後宫媽祖會敬立

  二零零零年冬月

  捐款人芳名列下(略)

  四、芳名碑

  媽祖聖母威靈顯赫,天後宫香火興旺,遊客絡繹。然天井狹窄,每逢盛典,擁擠不堪。經熱心人士發起擴寬天井倡議,荷蒙各界人士積極響應,慷慨捐資,共募集人民幣叁萬玖仟元。現大功告成,凡樂捐資伍拾元(以上)者鎸刻芳名,以志紀念。

  二零零四年冬月立

  以上碑記表明,近50年來,下洋人以及下洋的旅外鄉賢對媽祖的崇敬没有間斷,對天後宫進行多次重修和擴建,使天後宫具有現在的規模。湯子閣天後宫是下洋各姓人共同敬奉的神只,附近鄉鎮包括廣東大埔的臨近鄉鎮的百姓也會前來朝拜。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紀念日,這裏更是香客如雲,絡繹不絶。

  湯子閣天後宫有許多對聯和詩歌,兹録於後。

  山門:門近洪涯千尺浪;恩覃淮海一家親

  山門墻前檐口:鶯飛有屈地;魚躍水中天

  山門墻後檐口:幽静陶人醉;神怡萬念空

  山門前右壁:一扇旗山半掩宫,元君清殿月明中。

  香菸浮作寒林帳,流水聲停刹木風。(李白心乩筆)

  山門前左壁:一潭秋水月當中,倒映雲天一色同。

  仿佛石磯清静處,廣寒宫接水晶宫。(李白心乩筆)

  山門前左壁外上:溪有蛟龍山有虎,如此溪山第一溪山。(民國顧毓琇   庚辰歲冬月)

  山門前左壁外下:初夏游天後宫

  小徑鬆間屈曲通,樓台倒影碧波中。山無仙境知何益,水有龍居自不同。

  此地尚能消夏日,兹游仍似逐春風。短橋流水無人處,一角夕陽分外紅。

  (清·貢生胡少雲詩)

  正殿内前柱:毓秀自湄洲靈貺常昭河海已符清宴頌

  化身原大士慈航共濟梓桑猶起敬恭心

  正殿内後柱:

  ……天之功海可宴河可清屢代褒封重曠典

  ……水而起波復平浪復盡千秋頌祝慶安瀾

  神龕:水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      誠求必應

  二層魁星殿門:萬丈紅光騰紫氣;一支文筆點青雲      文明正氣

  神龕:足踞鰲頭探盡海湖經賦;筆冲南斗轉移天地文章

  仙師務田天香閣

  據民國版《永定縣誌》記載,務田的天後宫“在溪南務義坪水口,嘉慶初江臨海、江渭川、江昇騰倡建”。現在的庵堂已不是當初所建的了。當地83歲的老人江大貞説,原來的庵是2層的小樓,後來開公路從庵址經過,庵則遷到公路後邊的山坡上。1950年代初期,庵内的神像毁了,庵也拆了。改革開放以後,務田村中崇拜媽祖的善男信女,募集資金,重建庵堂,重刻神像,恢復了天香閣。1990年代,公路擴大,天香閣再一次往後遷移,便是目前的庵堂。

  務田的天後宫名叫天香閣,坐落在務田村水口公路後坎上。從公路登上5米多高的石階,便是天香閣的大門,大門朝東,上方寫着“天香閣”三個大字。進門是一個小天井。天井後邊是一座三間的單層建築,坐干向巽。中間一間稍高,是敞口間,後方擺放着天後媽祖和順風耳、千裏眼的神像。左邊一間爲厨房,右邊一間爲守庵人的住房。天井左右爲搭起的敞口廳,供上香者休息和用餐。厨房旁邊開一小門,門外就着地形建了一個不規則的亭子,亭内可供人休息,向前遠眺,層巒叠嶂,阡陌縱横,近處永定河從跟前折向西南,好一幅自然優美的田園風景畫。庵堂的後面有一澗山泉流過,山泉切割出一丈來深的山溝,使天香閣有一種突兀峰顛的韵味。

  民國以前,天香閣每五年要迎天後一回,十分隆重。江大貞説,他年輕時就見過這種熱鬧的場面,最後一次迎天後是在1947年正月,自那以後就再也没有舉行這種活動了。現在,天香閣每年都有三次祭祀活動,是務田村江姓人舉辦的。一是每年的正月,選擇一個好日子,在天香閣敬祀媽祖,祈求全村人丁興旺,萬事如意,謂之“啓福”。一是在農曆十二月,選擇吉日敬媽祖,叫“還福”。還有就是在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生日,也要舉行敬拜媽祖活動。三次活動,各家各户都會參加,費用各户自願喜出,參加者在天香閣聚餐一回,一般有10來桌。如果費用有餘,則當作庵堂的維修費用。棉花灘水電站建成後,移民到葛布段、恩前村的人,也會來祭拜媽祖。

  天香閣没有固定的管理人員,有的人管理了一段時間,就走了。現在看庵的賴月華是恩前村人,60多歲,看庵的時間也不長。

  仙師瑶上水口庵

  據民國版《永定縣誌》記載,爐下壩有一座天後宫,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如今,當年的天後宫已不復存在,只是在仙師瑶上村的水口有一座“水口庵”,是座極小的廟宇。據今守水口庵的78歲老嫗王成娣説,此庵是8年前建的,因原來的天後宫(即爐下壩天後宫,在今水口庵上游約200米處)位置上要建一個鐵廠,當時由建廠者給予一定的補償,作爲重建的費用。現在庵堂位置的東頭約30米處,原有一座“水口庵”,爐下壩水電站已在其遺址上架設變壓器。水口庵原奉祀觀音。重建的天後宫被叫作“水口庵”,不過在庵内既奉祀觀音,又奉祀天後。庵門前的一副對聯把這裏一庵兩祀的情景貼切地表達出來:南瞻紫竹參佛境,海國慈帆濟世人。

  瑶上水口庵位於仙師至爐下壩的舊公路旁邊,永定河南岸的山腰上,坐南向北,永定河從前面由東向西流去。水口庵後面4間。其中間2間,東間供奉天後,西間供奉觀音;旁邊2間是住房。前面有一堵矮墻,圍出一個極小的天井,天井的東頭是一間厨房,厨房與矮墻之間向東開一門。

  王成娣説,如今僅有瑶上村的老人在農曆正月廿日、三月廿日、五月廿日、八月廿日等日子前來燒香。媽祖生日農曆三月廿三日,來燒香的人也不多。平時,就連初一、十五也很少人來上香,跟以前是没法比了。她説,以前,永定河上有通航,爐下壩天後宫的香火十分旺盛,永定河上游的高陂、坎市、撫市、湖雷等地人都會來拜媽祖,連廣東也有很多人來,特别是那些在水上往返運輸的商人、艄公,拜得最勤。現在,没有水運了,加上這裏又比較偏僻,香火就冷落了。

  庵内媽祖殿對聯:渡出衆生不學佛;恩周四海直同天

  (本節除署名外,作者爲蘇志强)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