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王壽山

  王壽山是坐落於廣東、福建兩省交界外的一座大山,面積2萬餘畝,層巒叠嶂,修竹茂林,鬱鬱葱葱;嶙峋峭壁,岩洞幽深;清泉汩汩,瀑布傾瀉;奇峰异石,千姿百態;名勝景觀,星羅棋佈。王壽山之巔的棋盤石頂峰海拔1148米,僅次於梅州陰那山五指峰,是永定縣境内的高峰之一。王壽山的自然風光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王壽山南北山麓周邊地區很早就有畲族等土著先民聚居,到宋朝時,漢民南遷,蔡氏最先在鬆源開基辟祠,隨後衆姓接踵而來。歷經宋元明清,滄海桑田,於今千載,人口繁盛。山兩邊的居民利用自然景觀建立起了不少人文勝景,因此遊人不斷增多,王壽山逐漸受到賞識。

  早在七百多年前,南宋寶佑年間進士蔡蒙吉(1245—1276),梅縣鬆源人,命授韶州司户兼司法,義兵統督,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稱其爲“鄉賢”,當年遊覽王壽山風光時寫下了《游王壽山》七絶詩:

  王壽山頭石徑斜,不知何處有仙家?
  烟霞踏遍芒鞋破,一路春鳩啼落花。

  清嘉慶進士王利亨(1762—1837),梅縣鬆源人,翰林院編修,游王壽山後曾題詩留存老庵廣福寺。詩曰:

  壽山翠嶂似南洲,崗甲雲連鳳髻球;
  日到天爐烟霧起,雨餘仙井水清流。
  棋盤石怖千秋在,寒婆驚夢古悠悠
  笠麻崬上風光好,隆武岩中好潜修。

  王壽山新庵祥光寺存有佚名題寫的《壽山八景》七律一首:

  壽山八景古來稀,朱武寒婆左右圍;
  糠蟹日沉紅一洞,天爐仙躍白雲飛。
  手持楊筆點雲鬥,直到棋盤决是非;
  鳳髻下垂仙井飲,佛岩隆武咏如歸。

  上面二首王壽山勝景詩,確實概括了王壽山有代表性的精華景點。比如棋盤石、隆武岩、天爐峰、寒婆岌、崗甲湖(舊稱糠蟹湖)、楊筆(有稱陽持筆、多稱通天燭)、鳳髻崬等均收列其中。旅遊愛好者登上了王壽山,對這些景點都要先睹爲快。至於人們稱王壽山有“九峰十八景”,筆者爲此走訪過梅縣桃堯的黄沙,鬆源的荷畲及永定洪山的下逕、中村等山麓周圍村莊的多位老先生,所稱十八景一般是指:棋盤石、螳螂掛壁、崗甲湖(糠蟹湖)、笠麻崬、牛脊石、隆武岩、金子石、蛤蟆出洞、美女照鏡、寒婆岌、金香爐、(天爐峰)、百丈瀑布、文祠洞、鳳髻崬、仙人橋、漂洋過海、和尚拜燭、金龜入洞。其實也並非就此十八景,最近,我偕友人再次登山重游及探訪周邊山村親友知情者和山上寺廟僧侣,幾經指點,有所拾遺,比如:朱武石、真武殿、新庵祥光寺、老庵廣福寺、鷂婆嘴、一綫天、米子岩、大板石、雙乳峰、雙龜奔月、卧佛山、人子石(將軍石)、仙人井、半崗亭、山馬會師、水口宫(水母娘娘)等,也多被遊客贊賞。這些景點,有些是不能被忽視的;有的是二景一觀,比如人子石與遥遥相望的大板石二景並稱爲“童子拜觀音”,也有人稱之爲“和尚拜燭”,在遠距離的適當角度觀賞,栩栩如生,酷似人工雕塑,實爲天地造化,觀後感慨萬千!

  站在棋盤石的東南方向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那是永定縣境内的棉花灘水電站横截汀江,形成巨大的人工湖——“龍湖”。湖面上有百餘個島嶼、半島,無數個湖灣。湖面碧波盪漾,波光粼粼。

  此外,還有兩方面的景物可供參觀。一是楊子敬練武場。楊子敬是梅縣鬆口人,晚清時的武舉人,因對朝政不滿,削髮爲僧。清光緒年間在王壽山祥光寺當住持,招收門徒練武,有人説他是占山爲王,稱霸一方。練功石具如石斗笠、石磨盤、石條柱、石風爐等物,至今仍存放在祥光寺左測的荒地上,那是當年的練武場。二是革命活動遺址。革命戰争年代,劉永生爲首的王濤支隊在王壽山活動時,自力更生,做竹貨,燒木炭,炭窑分佈多處,好些已坍塌,至今仍有一座用青磚拱砌的,基本完好,坐落在祥光寺左邊500米左右的山坳口。這是革命活動的見证,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緬懷革命先烈,有參觀價值。

  下面對棋盤石、隆武石、崗甲湖、寒婆岌、楊子敬練武場及革命活動據點等6個景點作一些介紹。

  棋盤石

  棋盤石在王壽山主峰之巔,海拔1148米,是王壽山衆多景點中的第一景觀,素有“上看汀州八角亭,下看潮州湘子橋”的美稱。如果你上了王壽山,但没有登上棋盤石,可説美中不足。登上棋盤石頂峰,四周眺望,閩粤兩省梅、埔、蕉、杭、永五縣的十數個鄉鎮的山山水水,田園村莊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舒暢滿懷。棋盤石的頂峰險峻,懸崖絶壁,怪石嶙峋,不是人工鑿路,再加鐵管護欄,要想登上頂峰是極端困難的。膽小的遊客縱然攀上去了,探頭俯望,也不禁毛骨悚然。没有勇氣的人,往往望而却步。頂峰的巨石有數十平方米的平面,足以讓十數人席坐憩息。巨石的南邊角,有一幅人工雕鑿的不成規格的棋盤,既不是象棋盤,也不像圍棋盤,更不像跳棋盤,多數人説像六字棋盤。傳説古代神仙曾在那裏對弈,這是“棋盤石”名稱的緣由。

  隆武岩

  隆武岩位於王壽山笠麻崬左下方,是一處偏僻的天然岩洞,寬闊數十平方米,近處有泉水,洞頂有窟窿,通風透光,靠石壁有洞口去路,是一處隱蔽的躲藏之地。

  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農民軍李自成部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四月中旬,南京陷落,明唐王朱聿鍵(崇禎之子)流亡杭州。次年(1645),福建巡撫張肯堂等議奉唐王監國,閏六月二十六日,唐王於福州即皇帝位,改福州爲福京天興府,建元號隆武。隨後,局勢危急,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轉入山區,由南平府逃往汀州。時任連城知縣的曾暗奇,廣東梅縣王壽山南麓桃堯鎮黄沙村人,爲勤王籌措資金而拍賣祖業良田近百畝。他自告奮勇,效忠皇上,願護送隆武帝到自己家鄉王壽山躲藏。隆武帝在一些王室權貴及少數兵勇的擁戴下,由曾暗奇引路,直奔王壽山麓尋覓栖身之地。經過數天的日夜兼程,終於到達叢林茂密、地處偏僻的閩粤邊陲山區黄沙村,經當地老農的指點,隆武帝一行被安置在密林深處的一個石洞裏。據傳,隆武帝在此困居不足兩月,終日寢食不安,心亂如麻。一天夜晚的二更時分,隆武帝在深洞忽聽一聲吼叫長鳴,驚問左右這是何物叫聲?當地侍者回報是一只雄性黄獐在吼叫。黄獐!隆武帝一時驚恐萬分,心想此物竟能使“王驚”(黄獐諧音王驚),沉思片刻,隨後説:“此爲山獸哀鳴,乃不祥之兆也!”不日,隆武帝便和侍從離開了山洞。後來,此洞被稱爲隆武岩。

  崗甲湖

  崗甲湖原名糠蟹湖,是一個神奇莫測的怪湖,在祥光寺登棋盤石必經之路的一個小山窠路側。怎麽説它是怪湖呢?當遊客走進湖邊的小路時,路面不斷發出“嘭嘭”的響聲,聲從何來,無可判斷。遊人甚爲奇异。湖呈橢圓形,直徑約10米,即使多年乾旱不雨,湖水始終不干,湖岸緑草成茵。最早的《壽山八景》詩中有“糠蟹日沉紅一洞”的句子,即可説明糠蟹湖之名由來已久。糠蟹是螃蟹科目的一種,類似毛蟹。這個湖呈橢圓形,兩邊由矮泥墩伸出,就像田裏的糠蟹,這就是糠蟹湖名稱的來歷。崗甲與糠蟹音近,後人稱其爲崗甲湖了。

  寒婆岌

  寒婆岌位於王壽山腰老庵廣福寺(也稱下庵,原名華光寺,又稱壽山古刹)水口一裏許的山坳口。岌崗是一條崎嶇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向梅縣鬆源方向延伸,是廣東方面攀登王壽山的必經之路。岌長千米。相傳清康熙年間老庵廣福寺香火興盛,梅東地區的香客上庵求神者衆多,特别是時届年終,許多歸僑、僑胞及商賈前往寺廟“完福”、“求福”、“出花園”、“做生齋”、“架橋”、“拜紅福”的一批接一批,庵堂終日頌經,鐘鼓不停,人來人往,煞是熱鬧。有一年冬天的一日,寒風刺骨,路上行人稀少,梅縣鬆口一老嫗,年逾七旬,體弱多病,爲了擺脱病魔,求個平安吉利,冒嚴寒,只身孤行,前往廣福寺進香祈福,行至半岌,飢寒交迫,終於體力不支,倒在路旁凍僵而逝。事後,有香客爲老嫗不顧生死的拜佛誠心感動,心懷惻隱,募集資金在坳口建一露天神壇,祀奉香火,以爲紀念。從此,那條長岌被叫作“寒婆岌”。神壇遺址及部分石柱至今仍一目了然。

  楊子敬練武場

  楊子敬,梅縣鬆口人,清代後期武舉人,因仕途坎坷,不滿當朝,棄官削髮爲僧。他發動當地僑胞及宗教界人士募集資金,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以花崗石爲主要建材,將王壽山新庵祥光寺重修擴建並裝飾一新,建有石門樓、石窗、石室、石台階、石甬道、石天井、石柱、石水缸等,隨後任祥光寺住持。楊子敬是武舉,少林武功高强,傳説能飛檐走壁,在粤東地區頗有名氣。他住持祥光寺,安排有聲望的老和尚管好庵堂佛事,其精力花在招收武僧門徒,早晚習武練功上。一時間該寺和尚、居士近二百人,非常熱鬧。練功器械有耙頭、鈎刀、棍棒等行當,還有練武石具,如石斗笠(重約100公斤)、石磨盤(約50公斤)、石風爐(約25公斤)及石柱條、大小石球等等。這些練武石具基本上保存完好,至今仍在祥光寺左側當年練武場的荒坪裏。石斗笠爲四方形,尖頂,戴在頭上練頭勁、頸勁、腰勁。傳説當年楊子敬戴上那頂石斗笠從祥光寺下山前往10公裏外的堯塘圩趕集,一來遮凉,二來顯顯武舉的威風。石風爐是峰市副榜爐的模樣,爐膛燒木炭,是爲煮鴉片而特製的。要扇去炭灰旺火時,楊子敬隨手將風爐托起,用嘴巴向爐門吹風,以此練功。

  楊子敬後期沾染惡習,迷戀酒色,激起民憤,群衆稱他爲“妖禾”(即不正派的和尚),於光緒末年被寺廟附近的壯漢設計毆打重傷致死。

  革命活動據點

  革命戰争年代,王壽山還是共産黨革命活動據點。1929年10月間,紅四軍二縱隊司令劉安恭率部隊數千人,從上杭中都浩浩盪盪挺進永定洪山,紮營在王壽山麓的田梓、老圩等地,並登上王壽山布置瞭望哨所。司令劉安恭、團長饒化龍在洪山圩場召開群衆大會并親自講話,宣傳革命道理。抗日戰争時期,劉永生、馬發賢、範元輝等在王壽山茫茫林海中的老庵、新庵和石坳、横崗背等幾處活動,以祥光寺爲聯絡中心,裝有電台。他們進行軍事訓練,開展生産自救。墾荒、燒炭、做竹器、抓石蛙,每位戰士都鍛練成生産的好把手。劉永生每逢三六九鬆源圩期,挑木炭、菜藍子等竹貨到圩場出售,一來解决生活費用,二來刺探敵情,爲了安全不暴露目標,他經常在衣著、鞋帽上喬裝打扮,使敵人難以識别。深山密林中挖掘的一座座炭窑、窑洞、坑道及搭蓋的山寮等栖身之地,也僞裝得極爲隱蔽。如今,大部分已經坍塌,僅有殘迹可辯,惟有祥光寺左側500米的山坳内一座用青磚拱砌的炭窑還基本完好。

  1945年6月,劉永生任王濤支隊長,8月,粤東一支隊前來王壽山與王濤支隊會師,爲打擊國民黨民團的囂張氣焰,先後發動了梅縣鬆源鷂子頂及永定洪山何家寨兩處的激烈戰鬥。因而,國民黨民團對王壽山範圍内的革命據點進行報復,石坳基點村慘遭兵燹。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