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節 作大福

  作大福是永定許多地方舉行的一種較大型的民俗活動,一般以一個或多個鄉鎮同一姓氏爲單位進行,也有以一個村落同一姓氏爲單位進行,大多數在每年或每隔二三年秋天水稻收成之後舉行,但具體時間各地不盡相同。不同姓氏作大福,差异在於時間不同、規模有大有小、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比如,大溪鄉的莒溪村是每年正月初八,而聯和村作大福每3年一次,時間爲農曆九月二十六至二十八,二七日爲正日。

  一、湖坑作大福

  蘇志强

  作大福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湖坑鎮的李氏作大福。

  湖坑李姓三年一番作大福,遠近聞名,每逢子午卯酉年舉行。作大福的日期定在重陽節後農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

  作大福是民間的迎神賽會活動,清康熙以前稱爲“打醮”。相傳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借鄉間,村中請道士打醮,無奈瘟魔依舊横行。一日,湖坑有五個小童在河裏洗澡,突然都跳起神來,一直跳到馬額宫前,口中念念有詞,説要請保生大帝來降疫,必須先齋戒五日,九月十五日保生大帝出宫。於是,村民們在重陽節後便開始净身齋戒。保生大帝出宫之日,才祭以三牲。此後,瘟疫果然得以禳解。爲報答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陽節後,村民們敬神演戲,以謝神靈,甚是隆重。清康干之世,物阜民豐,迎保生大帝的習俗更加鋪張揚厲,逐漸演變爲三年一番的“作大福”。

  作大福是牽涉到千家萬户的活動,人多,場面大,耗時費力,要組織好,確非易事。一番大福結束,一個緊要的事項便是推薦下一番大福的“頭家”。各村都推薦那些經濟條件較好、有名望的人去争“頭家”。各村的“頭家”確定後,在他們中再以“擲珓”的方式選出總“頭家”。這樣,下一番大福的組織機構便産生出來了。

  臨大福之年,“頭家”們早早便分工籌劃了。有的聯繫大戲班子、木偶戲,有的主持收大福的經費。大福經費來源有三:一部分是按人口和竈分攤,一部分是自願認捐,不足部分由“頭家”墊。重陽節臨近大福的日期,“頭家”們組織人清理作大福的場地,搭神廠、戲台,籌劃迎神的各項事宜,家家户户都在準備各樣齋果供品,打掃環境。由於忙乎大福,湖坑李姓把重陽節也“改革”掉了。

  九月初十,全村開始齋戒,家家素食。市場上不許猪、牛、鷄、鴨、魚等葷腥上市,飯店不關門的,也只能做齋菜。各家各户極守規矩。抬神轎、放銃、做“頭家”的,齋戒更加虔誠,初十前三天就要禁葷、不同房、不入暗室。

  農曆十一日,各村的“公王”先到位於湖坑集鎮西南、兩曲清澈山溪交匯於其側的“馬額宫”匯集。該宫爲一小廟,漸寬的溪面繞宫西行半圈,緩緩向南而去。近爲碧水田園環拱,遠處重巒叠嶂屏護,馬額宫端立在高坡遽降與田野平疇連接的緩坡上,後山如馬額,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劉漢公王”神位。

  近辰時分,各村“公王”相繼到馬額宫,四周山坡、道路、豀邊,人如潮涌,旗似海洋。約莫九點鐘,三聲銃響,各路公王依次起轎上路,前往大福場。霎時,鼓樂喧天,銃砲連連,隊伍浩浩盪盪,旌旗遮天蔽日。行陣中,大旗最壯觀。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三丈高。旗有紅、黄、白等色,用整幅的紅布或黄布鑲邊,旗上畫着各種吉祥圖案,形態逼真。旗杆的尾部係兩條粗繩,有專人牽引着。扛旗的個個是壯碩的後生,三五個侍弄一杆旗,叫聲“一二三”,擎起大旗疾行數十步,旗始得飄起來,扯旗尾的,拉杆繩的,前後跟着跑,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吁吁。這樣的大旗就有20多杆。中小旗幟,不可勝數。

  迎神隊伍中有神轎11頂,鑼鼓吹唱班有10多個,還有舞獅隊、八音樂隊,舉牌隊高舉“兄弟翰林”、“狀元及第”、“文淵閣大學士”、“肅静”、“逥避”、“正堂”等鎦金牌匾;另有16人分别高舉木雕的大刀、長矛、拳頭、手掌,還有獅、虎、豹、龍、馬、羊、鷄、鳳、麒麟、象、龜、兔的木雕頭像;負責放銃(俗稱三把連)的有200多人,身穿白襯衣、司光藍褲,打綁腿,頭戴禮帽,各執一把土銃,接連不斷地放銃,地動山摇,濃煙滚滚。整個隊伍至少也有5000人,看熱鬧的則多達數萬人。

  各村還有“裝故事”。裝扮故事的人物,是經挑選的聰明伶俐的童男童女。他們有的坐“轎”,有的乘“船”,有的騎“馬”,有的駕“車”。這些轎船車馬,精工雕琢,紋飾豪華,各村都選俊爽的後生抬着,實在是在炫耀人才與技藝。

  作大福的中心場地俗稱爲大福場,設在西片村中心壩的空地上。大福場東頭的神廠是臨時搭建的。神廠的木質柱、樑和頂架是預製的,雕飾龍、虎、麒麟、獅、象、古代名人、花鳥圖案,需要時才臨時組裝,整體像一座宫殿。神廠中間置一屏風,此物爲湖坑李姓清代名賢受恩賜之品,屏前供奉保生大帝、劉漢公王等諸神像。兩側爲南廳和北廳,其中南廳爲執事人放東西和休息的地方,北廳爲奏樂師傅吹奏喇叭和休息的地方。前面設一個高10多米、寬約10米的牌樓,爲神廠的大門,其兩邊各樹一支高約20米的3級木質旗杆,杆頂上插五顔六色的彩旗。神廠的後邊以谷笪圍成半圓形空地,用於放置神轎、供品、香紙等。西頭搭起一座大戲台,寬12米的大戲台也是用預製的木構件臨時組裝的,正對着神廠,兩者之間可容納上萬人。南邊是吹唱班和木偶戲演出的場所,北面竪杆懸掛着放映電影的銀幕。中間是供場,供場上空用白布做的天幕籠罩着。

  上供是大福的主要活動。衆“公王”到了神台,便開始上供。十一日到十四日是齋供,因户數多,按村輪流,一村半天。

  十一日神迎到大福場後,新街村上齋供,後上齋供依次爲:十二日西片村、十三日五黄村、十四日湖坑村。大福場上的案桌每天上一供,按照各大房族長幼次序,自上而下輪流,每天安排一個房族。上供品時漢劇團要奏樂。

  保生大帝出宫,是大福的高潮。十五日一早,從坎市迎來的保生大帝,一進入湖坑,就受到了隆重的禮遇,到大福場的路上,迎接的喇叭、嗩呐、大鼓、鑼鈸,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場,“三把連”震耳欲聾,鞭砲聲此起彼伏,滚滚濃煙,彌漫開來。濃煙中透出殺猪的嚎叫,這是開齋戒,行葷腥之祭。

  十五日,湖坑李氏宗族五大房同時上供。主供的全猪、全羊等供品是“頭家”們籌辦的。供場擺滿了桌子。供桌上,猪頭、肝花、鷄、鴨、魚、酒、米飯、糖果、水果,應有盡有。上供時,道士讀表章,俗稱“請神”,並把每户人家的家長名字念一遍,足足要花3個小時,祈禱神明保佑,然後燒紙、放鞭砲。

  十一日到十五日,大福場夜夜演戲,大班戲、木偶戲、電影、唱班,同時演映。大福場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熱鬧非常。

  上供敬神結束後,在神廠的前面大擺酒席,各種工作人員200多人參加,俗稱吃“散福酒”。每家每户都要請很多客人,誰家客人多誰就有面子。

  農曆九月十六日是送神的日子。同迎神那天一樣,浩浩盪盪的隊伍抬着保生大帝、劉漢公王、民主公王、合溪口公王、石窟伯公、廣濟祖師、水口公王、宫背公王、鬼谷先師、本頭公王等10多個神明的造像,送回原來安放的地方。與迎神不同的是,神轎正面向後,而抬轎的人向前走,意思是神明在向送行的人們告别。

  如今,作大福這種古老的風俗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它除了表達向往美好生活之外,那種推崇正義,提倡真善美,加强鄉親情誼,鼓勵勤勞致富的内涵,越來越爲人們重視。這是作大福能在民間流傳的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來,僑台胞回鄉尋根謁祖不斷增加,有的觀看了作大福,重温鄉土風情,消釋積年的思鄉情結,唤起他們心頭遥遠的記憶,激盪起樹同根、水同源的綿綿情思。他們的深情厚誼,化作慷慨解囊,興辦公益事業的義舉。這又爲作大福增添了新意。

  二、竹聯村作大福

  岐嶺鄉竹聯村正月初二早上,在村五顯廟請出五顯大帝,五穀菩薩,千裏眼順風耳等,菩薩神像,放在神轎内敲鑼打鼓繞村一圈,接受鄉鄰的香火祭品,迎好放在公王亭的台座上,到正月初四早上每家每户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鷄鴨專供,舉行祭祀大典,爲全村祈福,有一稱謂十分貼切,叫“百壺宴”、十分壯觀,最後敲鑼打鼓把菩薩送回村五顯廟。敲鑼打鼓,請木偶戲。

  三、浮山村作大福

  舊時,坎市鎮浮山村每年農曆八月初四都要“作大福”。要請到很多神門,包括吴公真君、關帝聖君、七寶財王、天上聖母、東嶽大帝、觀音菩薩、太保侯王和本村所有的一切大小神只,都迎請到神廠來恭祭,祈求保佑。總理、福手等主辦人員事前要齋戒3天,其他善男信女齋戒一天,第一天在池口壩搭起大布篷,擺設香爐等,當日凌晨3點福手集中廠址,天剛亮,先祭觀音,而後殺猪宰羊,公祭諸神。上演木偶戲持續三五夜、十夜八夜不等,十分熱鬧。1950年代以後,没有再繼續。

  四、上蛟塘作大福

  蘇志强

  古竹鄉上蛟塘村作大福定於子午卯酉年農曆的十月,是上蛟塘村三年一番隆重的迎神賽會,是慶祝豐收、祈神賜福的民俗活動。

  一届大福結束後,各房推舉出本房下一届的頭家,一共推舉出11人。然後由這11人中推舉5人爲頭家,其中一人爲總頭家(也稱大頭家),其餘6人爲協理。

  到了作大福這年,通常在元宵節前,頭家們(含協理)要一同到村水口公王面前祈福,以擲珓的方式確定作大福的具體日期。如2014年(甲午年)作大福時間,正月初九,頭家們在公王前擲珓確定爲農曆十月廿二至廿四日。確定時間後,要在村中比較中心的地方將作大福的時間張榜公佈,讓村民知曉。

  到了臨近作大福的日子,大約提前半個月,頭家們要開一次會,安排作大福的各項事宜,做好準備工作。比如,收取各户的人丁錢和竈錢,布置大福場地,搭神廠和戲台,落實扛神的後生和鑼鼓手,打掃村道,張燈結綵,懸掛空飄氣球,等等。各項工作要落實到人。還要以抽籤的方式確定各房(各樓)上供的時間,並張榜公佈。

  十月廿二日前,各項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在下寨洋圓寨前收完稻子的田裏搭起神廠和戲台。神廠的兩邊柱子上貼着對聯:保惠一方衢歌巷祝;生成萬類物阜民康。横披:合境平安。保生大帝神位兩邊的對聯是:保惠無疆沾帝澤;生香不斷感神靈。横披:神光普照。神廠對面的戲台柱子上也有一副對聯:就幾個角色能文能武能黎聖;不大點地方可家可國可干坤。横披:事理通達。在神廠和戲台的周邊、整個村莊裏,懸掛着很多紅色的空飄氣球,這些氣球有的是頭家喜出祝賀的,有的是各户自己懸掛的。氣球上書寫着祝福的吉語,營造出深厚的喜慶氛圍。從公路進入村莊的道路上,竪起一個個充氣的大紅拱門,最前面的一個拱門上方貼着“蛟塘大福”四個金色大字。整個村莊充滿着歡樂、祥和、喜慶。

  十月廿二日早上六點半,全體頭家和協理及部分村民來到村水口公王壇,由道士拜請公王,總頭家奉公王神牌到大福場神廠神座上。接着迎漈口伯公到神廠。吃過早飯,便到高頭大嶺下廣濟廟迎保生大帝。

  迎保生大帝最隆重,全村男女老少都非常虔誠,一同乘車前往廣濟廟請神。迎神的車隊浩浩盪盪,有小轎車60多輛,還有摩托車,每輛車上都有彩旗,在村口的公路上整隊出發,車隊前後約莫一公里,蔚爲大觀。迎神隊伍每人胸前披着紅綬帶,綬帶上印着“神光普照吉祥如意”“神光普照合境平安”等吉語。迎神車隊來到廣濟廟前集中,全體迎神的村民下車到廣濟廟大帝爺神像前上香,然後由道士請保生大帝出宫。保生大帝神像坐在一頂神轎上,由未婚的八個男青年抬上一輛工具車。八個男青年護着神轎,大頭家奉着令旗、令牌、寶劍,同在這輛車上。迎神隊伍回村,第一輛車上坐着鑼鼓隊,鳴鑼開道,接着是保生大帝,其餘車輛緊隨其後,魚貫而行。一路上,開道車上鑼鼓喧天,還不時鳴放響砲,隆重而莊嚴。

  保生大帝迎回上蛟塘村,開始巡行全村。後生抬着大帝爺坐的神轎,前面是鑼鼓隊,後面是全體頭家,跟着還有彩旗隊、化裝的戲班和虔誠的村民,逐樓巡行。巡行的路綫爲:從景德樓前出發→下老樓彩宏樓→賜欽樓→本宏樓→鏡宏樓→標宏樓→德昌樓→强波樓→崗子尾→强電樓→開海樓→鈞宏樓→安瑞樓→漢夫樓→石豐圓寨→萬瑞圓寨→金瑞樓→榮華樓→漢林樓→漢銘樓→漢周樓→村部→來瑞樓→平宗樓→龍耿樓→勝揚樓→培豐樓→開輝樓→開錦樓。各樓各户都恭候大帝爺,鳴放鞭砲迎接。

  大帝爺巡遊全村後,到大福場神廠内上座。

  接着,開始殺猪,由頭家籌辦五牲上供。頭家們先在保生大帝、公王、伯公的神像前上香,道士爲全村祈禱。接着,按照抽籤確定廿二日上供的樓屋的村民上供。上供時,道士要在神前爲當天上供的村民祈福。

  神廠對面的戲台上,請來的漢劇班子開始演戲。主要是“打八仙”,即爲新婚夫婦(或欲求子者)“送太子”。

  夜幕降臨,便在神廠前燃放鞭砲和烟花。爆竹聲震盪,夜空中五顔六色的烟花綻放,釋放出太平盛世、喜慶祥和的濃厚氣氛。放過鞭砲和烟花,便開始演戲。請來的漢劇班子,雖不是很專業,但演出的傳統古裝劇目,有《藍繼子》、《二狼山》、《白良關》、《探母見娘》等,也頗能吸引人。

  廿三、廿四兩天,照樣白天上供,晚上燃放烟花爆竹,演戲。特别是廿四晚上,燃放的烟花爆竹特别多,要一個多小時才能放完。這是年輕人的喜好,但未免浪費。

  廿四日這天,各房又要推舉出下一届本房的頭家。晚上,新老頭家、村中70歲以上的老人、還有各執事人員(鑼鼓手、抬神的青年等)、戲班人員等一起會餐。

  廿五日,大福進入尾聲。頭家們先送燈,即將神廠掛的燈送到新老頭家的竈下(厨房)門上掛起來,然後把公王、伯公、大帝爺的神像送回原處。然後清理大福場地,最後進行結賬,並張榜公佈收支情况和下一届大福的頭家。

  作大福,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會回來,而且家家户户都有很多親戚,有的一户一天就有十來桌的親友。村裏比過春節時還熱鬧。大福的頭家們趁年輕人回來得齊,就把村裏的一些公益事業向他們介紹,争取年輕人出錢出力。這時,年輕人往往不甘落後,互相攀比,慷慨解囊,爲家鄉的公益事業出錢出力。頭家們則及時把他們的貢獻公之於衆,彰顯、鼓勵他們的善行。這讓作大福具有新的意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