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節 戲劇

  請戲班子到村裏或樓裏來演戲,對永定客家人來説,既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娱樂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可謂寓教於樂。

  漢劇是永定縣最流行的劇種。1950年代末以前,永定縣有不少村落自發辦起了漢劇團,謂之業餘劇團。經費由華僑資助或鄉親們集資,演職員均爲本村具有一定演技的熱心人士。勞動之餘,他們經常在晚上利用村裏的舞台爲本村和别村義務演出傳統古裝漢戲,因此這些村落的客家人涌現了不少漢劇迷。大溪鄉漢劇團辦得最成功,聞名縣内外。後來縣裏辦的漢劇團,常常到各鄉村巡逥演出,甚至到廣東梅州市等許多地方演出,深受歡迎。1990年代以後,不論哪個地方逢到重要節日、慶典或迎神賽會,都會請外地的漢劇團來演幾個晚上,甚至白天也演出,可見漢劇在永定客家人中扎根之深。

  提綫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由演員在屏幕後提綫操控木偶來表演人物和故事的一種戲劇藝術形式,明末清初由上杭縣太拔鄉傳入永定。清道光三十年(1840),培豐鎮長流村張兆登創辦“明鳳堂”,爲永定第一班提綫木偶戲班。自此,全縣陸續組織演出的提綫木偶戲班有22班,最有名的除張兆登家族的明鳳堂和張美全(藝名學老妹)的正明鳳堂外,還有培豐鎮大排村丘三滿(藝名三滿啄)的老隆順,蔡玉林(藝名積鬼)的大雅堂,長流村陳可庭(藝名老姐殻)的榮華堂,陳東鄉古龍村藝名爲牛舌的榮貴華堂,大溪鄉莒溪村陳濟龍、陳濟先的中雅堂和小雅堂,以及陳洪筠的文雅堂。從業人員達300多人。近20年來,洪源村蔡層木偶戲班傳承長流學老妹戲班,活躍於閩西各地,演出傳統劇《大全鐲賣相音》、《高望下山》、《大紅袍》、《王虎之争》、《郭子儀拜壽》、《二度梅》、《海瑞罷官》等,深受客家人歡迎。

  提綫木偶戲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廣受群衆喜愛,在永定縣流行了近200年,至今仍爲永定客家人所喜聞樂見。爲適應社會民間多種需要,提綫木偶戲班上演的劇目不斷豐富,有150多出,最流行的如《雙麒麟》、《大名府》、《摇錢樹》、《雙槐樹》、《高旺下山》、《困河東》、《薛平貴》、《韓湘度妻》、《生死牌》、《珍珠塔》、《何文秀》、《游西湖》……其中還有不少連台戲出,如《五虎平西》、《龍鳳再生緣》等。許多農村每逢迎神賽會,一般都會請本縣或外縣的提綫木偶劇團到村裏演出傳統的古裝戲。連續演四五個晚上,甚至10天半個月,每場觀衆都爆滿,坐着的,站着的,擠得水泄不通。

  提綫木偶劇團人數少、台面小,成本低廉,因此有不少大型土樓的樓主平時也有請他們到樓内演出,請村裏的宗親觀看。土樓内的祖堂面積較大,布置一番便成了舞台,觀衆則分佈在天井、廳堂、廊道等處,甚至連二樓的内通廊也容納了不少觀衆。樓内演戲有兩個優勢,一是不用擔心下雨,二是回音效果好,大家都聽得清清楚楚。有些大型土樓則在樓内專門建造了戲台。比如,湖坑鎮奥杳村盛全樓樓内的戲台,每年木偶戲團在此至少也得演出一二十場。

  永定涌現了許多表演木偶戲的高手。如長流的張鬆芬(藝名可九),出身於木偶藝術世家,人們説他把木偶演活了;他的高徒張美全被喻爲木偶劇壇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此外,丘三滿、蔡玉林、陳可庭、陳可淵、簡洪德、陳濟龍、陳濟先、黎桂熙、童慎東、張洪恭等,無論唱功或演技堪稱一流,在永定木偶劇壇上都是名噪一時的優伶,至今仍舊被觀衆稱賞。人們這樣稱贊他們:

  簇簇人群看出神,台上傀儡活生生。
  簫笛鑼鼓吹敲緊,不覺東方天已明。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