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由閩江學院主辦,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等協辦的“首届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江論壇”,在福建福州·閩江學院舉辦。論壇以“兩岸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爲主題,來自兩岸三地的120多位專家學者和基層工作者等,通過綫上綫下相結合方式,重點圍遶“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理論與實踐”、“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與兩岸關係”以及“兩岸鄉村全面發展振興”等專題進行研討。
一、主論壇
上午的開幕式,由閩江學院黨委書記葉世滿致歡迎詞,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海峽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秘書長王憲、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作爲嘉賓致辭;接着是3位專家作“主旨演講”,5位基層實務工作者進行“典型發言”。
主旨演講環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綫上發言表示,解决台灣問題需要具備宏觀視野,要把推進國家統一要放在整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高度上來思考,要在國家的發展進程、在中華民族偉大進程和復興的過程當中,冷静地、全局性地思考問題。要在堅持黨的領導之外,還要把台灣問題的解决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定位,這就是統一的歷史方位的問題。解决台灣問題的實踐路徑方面,統一的戰略思路,一定要在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的基礎之上。至於統一的大政方針,在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統一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同時,也要堅持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統一的戰略支撑,是我們絶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要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利用我們强大的能力來捍衛國家的領土統一,來完整落實國家統一的具體政策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王建民綫上發言談到,近年來國際政經格局與境内營商環境均發生重大變化,台商對大陸及全球投資格局也發生重大調整與變化,台商對大陸農業投資與兩岸農業合作取得重大進展,呈現諸多發展特徵,有許多台商大陸農業領域投資及參與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值得研究解析與推廣。同時需要對兩岸農業農村合作資源互補優勢與未來發展有新的認識。近年在大陸大力倡導鄉村振興與建設美麗鄉村背景下,台商對大陸農業農村領域投資與兩岸農業合作出現一些新態勢,從早期單純農業投資經營轉向農業農村綜合性發展,農村一産二産三産融合發展成爲新趨勢,一些沿海省市出現台商台青鄉建鄉創熱,一些地方開始了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探索,台農二代、三代與台青逐漸成爲兩岸農業合作的新主體。
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閩都學者”講座教授、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鄧利娟演講談到,新形勢下,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就應在現有閩台農業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以新理念及新舉措,積極拓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這個新領域,推進兩岸基層先行融合,進而帶動整體兩岸基層融合,爲兩岸統一大業奠定扎實基礎。有效推進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這個新領域,首先需要達成思想共識,樹立新理念。“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長期工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兩岸基層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特色是以“鄉村”爲載體的兩岸融合發展。近年來,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踐已取得明顯成效,兩岸農業領域的交流合作已呈現深化拓展與轉型昇級的發展趨勢,目前存在三大新問題:缺乏統一領導,尚未形成有效運行的體制機制;對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尚未切實落實;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主體性不突出。鄧利娟建議,下一步要建立統一領導與合力推動的體制機制;發揮福建對台的獨特優勢,打造閩台特色的鄉村振興;切實落實對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措施;大力推進以村民爲主體、鄉村爲中心的兩岸鄉村整合發展;加强政府窗口作用,搭建宣傳推廣平台。
典型發言環節,來自海峽兩岸的五位嘉賓先後發言。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會長林深分享創新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之路;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北泉分享《漳平市打造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區探索》經驗;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壇片區的台籍營造師陳柏菁作《鄉村創生:參與主體、内在要求與實現機制》報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邵長專博士探討竹産業賦能福建鄉村振興的持續實踐;來自“海峽第一村”晋江市金井鎮圍頭村的黨委書記、村主任洪水平,以晋江市金井鎮圍頭村爲例分享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探索。
二、分論壇
當天下午安排了“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台鄉建鄉創發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發展振興”4個分論壇和“閉幕式”。
“兩岸鄉村融合發展”分論壇,由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吴巍巍研究員主持,浙江紅船幹部學院嚴志蘭教授和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彦彬教授點評。華僑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林俊國分享了仙遊台灣農民創業園的發展現狀,以實地調研的方式,對運行層次、組織模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科技評估五個方面對台灣農民創業園運行機制及發展模式進行研究,提出相應對策。廣東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伍曉軍分析了兩岸鄉村融合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意義、内生動力,提出了從以人爲本、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路徑。厦門市台灣學會副秘書長楊仁飛研究員從鄉村振興的視角探索了凝聚民間力量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徑。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鄧啓明教授以福建省漳平市爲例,簡要分析了海峽兩岸(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的環境,並圍遶鄉村振興戰略“五大振興”提出了進一步推進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的可行路徑與配套政策措施。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吴鳳嬌教授則從閩台基層交流的角度分析、總結了助推福建鄉村振興取得的成效,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福州理工學院傳媒藝術係副教授雷玉璽闡述了台灣地區高山族用社交媒介學習大陸文化,增進文化認同感的實踐,從而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三明學院閩台書院與經世致用文化研究中心安顯樓分享了三明市在推動兩岸鄉村融合發展的背景、内容和初步成果。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吴巍巍研究員以茶産業爲例,分析茶産業與鄉建鄉創工作和鄉村振興的密切聯繫,從而進一步提出兩岸鄉村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對策。
“閩台鄉建鄉創發展”分論壇,由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蘇美祥研究員主持,厦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林子榮研究員、福州隆雲設計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吴正隆點評。福建程翔文化旅遊發展有效公司總經理、福建省青少年建築師協會執行秘書長曾芝穎用“辯古、識金、民心”三方面分析鄉建鄉創的重要意義。中共順昌縣委宣傳部陳光興部長分享了當地推動閩台大聖文化交流助力鄉村振興初步實踐,全國青聯常委雷希穎等以“大話文化熹游IP”項目爲例分享了兩岸青年携手文化IP賦能扶貧振興實踐。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施沛琳教授以司馬庫斯爲例,從文化自信的視域初步探索了台灣少數民族産業發展。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研究基地尚光一研究員以“閩東之光”畲族村寨文化集聚區構想爲例,探索畲族村寨文創,構建了集聚區的宏觀理念與具體思路。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史瑞民副教授以南平市洋坑村爲例進行調查分析,得出有關鄉村人民與當地政府、台灣設計團隊三方之間的關係,提供鄉村設計的參考意見。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博士生王麗君以福建傳統建築石雕裝飾爲例,分析其發展源流與現狀,總結當前面臨的困境,提出搶救、保護與傳承海峽兩岸傳統建築裝飾的舉措。泉州市泉港區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主任林進輝以晋江市爲例,介紹閩台“三同文化”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泉港模式。厦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江詩琪從金融支持的角度分析了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其建議。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分論壇,由閩江學院人文學院院長薛菁教授主持,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劉澈元教授和厦門啓達台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第一家園台青鄉建鄉創聯盟”發起人範薑鋒點評。國際關係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鐘厚濤從群際互動、認同轉换與時空重構的關係,從而探索了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路徑。龍岩學院師範教育學院、閩台客家研究院副教授張正田以兩岸“客家方言共同體”爲例,探索以“方言共同體”爲基本文化加强兩岸客家交流合作,促進兩岸關係和諧共榮。《湖州民國史研究》編輯部執行主編許心恒分享了台胞參與湖州鄉建鄉創實踐、發展成功的主要路徑。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張晋山副教授以陸配密集地區廣西桂林市爲樣本範例,對“廣西新娘”返鄉創業與生活個案進行跟踪調查,提出了提昇政治認同感積極參與國家統一的有效路徑。閩江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翁偉志以馬尾區閩安村爲例,對福建涉台古村落文化資源開發進行了深入思考,分析原因並提出對策建議。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曹海濤教授以台灣半導體産業爲例,分析了台灣地區經濟近年來的發展情况、存在問題及其大陸的對策。閩江學院海峽學院副教授夏青雲基於閩台兩地的剖析,聚焦“不充分就業”問題,對閩台兩地産生不充分就業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探討,對如何促進閩台兩地高質量及更充分就業提出政策建議。
“鄉村全面發展振興”分論壇,由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陳旭英副研究員主持,福建農林大學國台辦台灣農民創業園科技服務中心主任、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範水生教授和龍岩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鄭國詵副教授點評。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研究員、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鄭小玲通過對福州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及其助力鄉村産業振興、增進農户增收等方面的路徑、制約因素與政策需求進行調查分析,提出做强做大農業龍頭企業引領鄉村産業振興的對策建議。寧波大學法學院教授何躍軍以寧波市部分鄉村爲例,以村民規約爲載體,分析德法兼容“异化”與“虚化”背後的原因,最終達到實現德法兼容、協調共存建言獻策的目的。維哲建築設計工作室、環境與設計理論研究室主持人張示霖以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爲例,分析了傳統村落民居類型爲現代鄉居的營建與村落風貌的維持提供了有效的規劃設計方法。龍岩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鄭國詵從城鄉等值的視角,分析閩西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黄志凌分享了福建中行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探索推進農村綜合政務應用場景建設服務,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管理、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銀農直聯在綫審批等金融科技助力措施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浙江紅船幹部學院宋愛明以内蒙古伊嘎查實踐項目爲例,投建了行動干預者身份的社會學式介入方法,運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回應生態移民社區文化困境,提出以文化建設爲核心的生態移民社區行動社會學實踐路徑。
閉幕式環節,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鄧啓明表示,此次會議以“兩岸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爲主題,是二十大後舉行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區域特色的重要會議。來自海峽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基層代表在此暢所欲言,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收穫滿滿,期待下次會議再次相聚。
三、編輯出版
本次論壇由閩江學院主辦,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聯合承辦,中評智庫基金會、閩江學院人文學院、閩江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協辦。論壇共收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閩台研究院、福建省台灣農業研究中心、浙江紅船幹部學院、湖州市委台灣工作辦公室、蘇州市社會科學院、厦門市台灣學會、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區管委會、順昌市委宣傳部、晋江市金井鎮圍頭村、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以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厦門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寧波大學、温州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州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閩南師範大學、三明學院、龍岩學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的78篇論文;經評審,有62篇論文按“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閩台鄉建鄉創發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發展振興”四個專題匯編成册與研討。在此基礎上,經專家評審並結合作者本人意願等,我們精選了其中23篇進行編輯出版;鄧啓明擔任主編,鄭小玲、鄧利娟擔任副主編。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有關單位與人士的關心、支持與指導。感謝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等單位的大力支持;感謝孫亞夫副會長和葉世滿書記百忙中爲本書作序;感謝王玲院長和陳興明副校長等領導的關心和指導;還要感謝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鄧雪、賴白鑫、郭偉展、詹琳、張呈潔等老師,在論壇舉辦和會議論文徵集、編排與美工、印刷等過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
當然,本書難免存在一些疏漏和偏頗,歡迎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編 者
2023年6月於福建·福州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