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携手文化IP賦能扶貧振興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赴閩考察時强調指出: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海峽兩岸間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海峽兩岸(閩台)鄉建鄉創正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橋樑紐帶,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爲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戰略和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台灣青年範薑鋒和大陸青年雷希穎、林檬等携手合作的“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自2015年起,依託南平作爲理學大師朱子故里和原中央蘇區等文化優勢,以多元特色的卡通文化IP爲抓手,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推進以IP運營聯動區域鬆散資源,以IP空間承載區域産業人才培養,以IP融合賦能支柱産業增值,IP體系推動區域農文新旅模式孵化,從而推進兩岸携手助力“從扶貧到振興”的全國性示範案例的打造。

  如今項目實施已經覆蓋福建省南平市内的建陽松柏村、政和新康村和武夷山五夫鎮等多個村鎮,并且開始輻射南平市松溪、延平、建甌等縣區,以及省内厦門市思明區、漳州市前嶺村等其他地市區域,由點成綫、連綫爲面的區域文化IP鄉村振興農文新旅格局逐漸形成。“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不僅爲高質量推進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探索性作用,更爲閩台鄉村融合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提供了思考的新路徑。本文將從“兩岸融合發展”和“閩台鄉村融合”探索的源起與發展、“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的實踐與成果,以及衍生的啓發與思考角度展開剖析,希望能對兩岸融合發展在鄉村融合領域的理論與實踐提供積極參鑒。

  一、“兩岸融合發展”和“閩台鄉村融合”探索的源起與發展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十二届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期間提出“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强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是大陸領導人首次就“兩岸融合發展”概念做出表述,並逐漸被確立爲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軸,這一主張被譽爲“新時代國家統一理論創新和對台政策新思維”。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再次提及“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以上論述無不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關於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思考,反映了大陸爲台灣同胞謀福祉、辦實事,希望台灣同胞能搭上大陸發展快車、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的誠意。這對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增强對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形成共謀民族復興合力具有重大意義。爲了彰顯誠意,大陸方面積極出台措施,爲台胞在大陸工作求學生活提供諸多便利,讓兩岸民衆尤其台灣同胞從交流中更有“獲得感”。

  福建作爲兩岸融合交流的前沿,在“兩岸融合發展”的探索實踐中是當仁不讓的第一試驗區。2019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强調“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事實上,作爲大多數台灣民衆的祖籍地,福建不僅在閩南語、民俗文化信仰與台灣一脈相承,長期以來以“五緣”關係爲紐帶的閩台社會更是聯繫緊密,在經貿、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堅實的融合基礎。以黨的十九大報告爲起點,進入新時代階段後,閩台融合開始在鄉村振興領域推進新的探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被首次提出,同時報告還强調了我們“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要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就爲閩台融合在鄉村振興領域,尤其是文化助力鄉村振興領域指明瞭方向。

  自2017年至今,兩岸團隊合作服務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版圖在不斷擴大,合作層次在不斷提昇,合作模式在不斷創新,合作成果在不斷增加。截至2022年8月,已組建100多支台灣建築師團隊、300多名台灣人才參與閩台鄉建鄉創項目,陪護式服務也已覆蓋280多個鄉村(不含厦門)。合作的内容,也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拓展到集鎮環境整治、新時代農村社區建設、城市管理、産業培育、文創等多領域”。與之相伴的,“以兩岸同根的福建鄉村爲載體、以兩岸融合的發展目標爲依歸”的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亦不斷得到完善和豐富。其中,“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在兩岸携手文化IP賦能鄉村振興的方向上爲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鮮活的參鑒。

  二、“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的實踐與成果

  “2015年,雷希穎受南平市委組織部及團市委的邀請,携手台灣在大陸的青年範薑鋒……實施大話熹游項目……嘗試將兩岸新思維和優質資源導入家鄉,打造示範性文化IP,服務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推動數字文化緑色發展新模式”。自2015年開始,結緣於海峽青年論壇活動的兩岸代表性青年雷希穎和範薑峰呼應兩岸青年融合的需求,開創性地推出了以“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打造兩岸携手助力地方發展新模式”爲核心目標的“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該項目以致敬兩岸社會皆推崇的宋朝理學家朱熹爲源起和命名,以“互聯網+本土文化,賦能支柱産業,賦能地方發展”爲基礎模式,以福建省南平市爲首選試點區域,開啓了數字文化IP賦能地方緑色發展的新探索。

  項目運營至今,已經完成了80餘集《大話熹游》系列動畫的打造,超千幅IP衍生作品的創作。其中,通過在講述包括《24節氣》《中華傳統節日》《茶》《禮》等内容的系列動畫中巧妙植入南平市十縣市的支柱産業及文旅宣傳,依託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新媒體平台傳統文化公益流量傳播,獲得了超3.2億次播放。在卡通IP獲得一定認知度後,又將IP與南平地方特色産業進行系統融合,先後開發出了茶、竹、瓷、酒及文旅相關的近百款伴手禮,有效填補了大武夷地區具有本土特色的文旅伴手禮的空白。經過七年的積累,項目已經形成了大話熹游“文化IP策劃創作”、“支柱産業從業人員培訓”,以及“區域農文新旅運營”等三大體系。其中,“文化IP策劃創作”體系承擔以互聯網思維及手段融合目標區域本土文化,進行IP化創意轉化和體系化創作的職能;“支柱産業從業人員培訓”體系着力於解决目標區域勞動力大量外流,在地支柱産業基礎從業者匱乏的問題,依託項目在目標區域打造的文化IP空間,推動以公益培訓爲主導,以人社部門專業技能考試爲輔助的系統化培訓活動,以“規模化”换“轉化率”;“區域農文新旅運營”體系旨在通過多個村落聯動,以資源整合和項目化運轉的方式,化解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多數目標村落缺少基礎運營人員及能力的關鍵問題。

  在精準扶貧階段,項目通過助力省級重點扶貧縣政和縣的支柱産業政和白茶的綫上公用品牌宣傳,以及綫下基礎從業人員的培訓,有效助力當地精準扶貧目標的實現。在綫上,大話熹游項目“巧妙地將卡通IP與精準扶貧結合起來……將南平市政和縣的支柱産業‘政和白茶’品牌植入《大話熹游》動畫産品中……這種新媒體宣傳爲‘政和白茶’品牌所帶來的曝光量突破了1億次,提高了‘政和白茶’整體售價”。在綫下,“政和縣的常住人口17.9萬人,目前已有超1萬人次參加‘大話熹游·青年之家’提供的茶藝茶道公益培訓……2021年,政和白茶品牌價值上昇至50.34億元,茶産業已成爲當地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但在2016年之前,當地茶藝茶道人才極其匱乏,一度影響茶産業的後續發展。從2015年底開始,大話熹游團隊在積極打造‘大話熹游’文化IP的同時,針對區域産業發展的痛點,主動承擔本土産業人才培養的責任,爲政和茶産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有力的人才供給基礎。”[3]因爲助力支柱産業發展,助力精準扶貧成效顯著,大話熹游團隊不僅得到了來自政和縣委縣政府的致信感謝,還先後於2018年榮獲中央網信辦、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頒發的“網絡扶貧最佳創新案例”榮譽;於2019年入選共青團中央評選的“共青團扶貧實踐20例”。

  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發佈,宣告正式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後,大話熹游團隊迅速響應中央指導方針的調整,在鄉村振興方向積極發力。尤其是在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赴福建武夷山考察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的要求後,團隊更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立足朱子文化,擁抱傳統文化,融合特色産業,服務本土發展,力争爲南平留下兩岸携手‘從扶貧到振興’的緑色發展及數字文化經濟創新的示範性案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大話熹游團隊已經在至少三個村落推進了具有兩岸融合特色的助力振興的實踐探索。

  (一)朱子IP引流,多元文化體驗的松柏村實踐

  2021年9月,受村委的邀請,大話熹游團隊正式開啓對松柏村的振興規劃及助力。在此之前,松柏作爲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村子,在互聯網流量時代想要實現振興,如何獲得關注,就成爲了擺在團隊面前的第一個問題。通過調研得知,團隊發現松柏村曾是朱熹去晦庵草堂講課的必經之地,這就讓朱子文化IP與松柏村的結合有了文化基礎。隨後,團隊又繼續挖掘了松柏村的十大美食、十大景色,利用從村頭到村尾的村屋外立面,創作了超800平方米的美麗墻繪,以卡通朱子乘坐紙飛機遊歷松柏村的形式,展示了村落的美景、美食和文化,讓整個村子的歷史演變及特色通過卡通朱子IP具象地呈現了出來。因爲是全國第一個以卡通朱IP呈現村域文化的村落,從中央到省級的媒體流量很快就聚焦到了松柏。流量難題,迎刃而解。

  以此爲基礎,團隊在村兩委及下派書記的支持指導下,協助松柏村制定了以距離15分鐘車程的南平市行政中心“雲谷小區”爲精準目標區域的“賣出去,引進來”的運維方案,搭建綫上銷售平台,組建在村運營團隊,推進“悠然松柏”品牌建設,推動包括松柏農特産品及酸棗糕、仙草凍、素菜包子等幾十類特色小喫的常態化銷售,并且結合村裏現有的“櫻花園”、“水果園”、“體驗田”、“建盞窑”及“野蔓栖居民宿”等資源,借力“三胎”政策和“雙减”政策,錨定業餘生活需求强勁的親子群體,打造了多元文化少兒研學、農耕體驗、生態親子活動等系列業態體驗服務,形成了朱子IP引流,多元文化賦能文旅融合,賦能城鄉融合,賦能振興鄉村的良性循環模式。在短短數月的時間裏,松柏村已經實現月均收入超3萬的小目標,隨着平台覆蓋民衆數量的持續增加,收入仍將持續增長。因爲成效顯著,松柏村成爲了黨的二十大紀録片《領航》中特别露出展示的村落。

  (二)朱子IP引領,特色産業轉化的五夫鎮實踐

  與松柏村朱子文化僅作爲引流的實踐不同,武夷山五夫鎮是朱子“琴書五十載”的地方,歷史文化遺存遺迹豐富,并且已經具有了一定規模的鄉村旅遊的承載基礎,它所面臨的振興是已有特色産業如何導流及變現的問題,即傳統文化遺存遺迹作爲舊有文旅業態吸引力有限,變現能力不足,且與文旅新興人群的喜好及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等問題。

  對此,在武夷山五夫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下,大話熹游團隊爲五夫制定了卡通朱子文化IP特色小鎮提昇方案,分爲小鎮的IP化改造,融合傳統文化的農文旅體驗業態打造,以及多元需求人群的導入等三個部分。

  小鎮的IP化改造主要包括文旅識别體系的IP化融合,文旅産品的IP化打造,文旅體驗的IP化浸入及特色IP空間的建設等。在第一階段,五夫鎮已啓動文旅識别系統的建設;即在五夫鎮核心區域的廣告牌、宣傳欄、燈杆旗中已經逐步融入卡通朱子IP形象;在田園體驗小火車上,卡通朱子也已環抱稻草伫立車尾,成爲了特色打卡標識;以卡通朱子融合五夫文化的特色農副産品,在五夫衆多文旅産品中顯得獨具特色;在五夫科技及生態銀行展示館,以卡通朱子IP爲特色的“生態銀行”動畫,由可愛的卡通朱子爺爺爲聽衆詳細講述五夫鎮生態銀行的起源、演變及發展,讓觀衆在瞭解五夫鎮生態銀行的同時,也記住“萌萌噠”的卡通朱子。系統化地融入,讓廣大群衆及遊客對傳統的朱子文化有了强烈的具象化識别,爲後續的文化變現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全國第一個卡通朱子IP小鎮的定位,也爲持續獲得流量聚焦準備了條件。

  在推進小鎮IP化的基礎上,以卡通朱子文化IP爲呈現,以朱子文化研學體驗爲内核的農文旅主題産品也在逐漸完善中,包括古街遊覽、葫蘆雕刻、竹筒飯製作、投壺運動教習、台灣童謡手語學習、孝文化及古人用餐禮儀學習,以及“剥蓮子”“撈田螺”“瓜果采摘”“秧苗種植”等農事體驗等融合五夫現有特色産業的系列活動内容不斷地被打造出來,不僅有效豐富了遊客來五夫的體驗性業態,也爲持續地宣傳導流創造了新的增益點。不僅如此,兩岸携手打造傳統文化IP小鎮,在緩解了傳統文化遺迹遺存同質化情况嚴峻,吸引力不足,難以與其他産業靈活融合,進而阻礙變現實現問題的同時,還爲導入兩岸關注的流量,以及大話熹游區域聯動的流量準備了很好的條件。

  截至2022年12月,卡通朱子IP特色的“五夫鄉村振興館”正在修繕中,該館建成後將作爲大話熹遊鄉村振興文創産品及項目的綜合展示館,成爲五夫農文新旅的重要體驗店,這又將爲五夫農文旅變現能力的提昇,注入新的活力。

  (三)紅色IP引導,農文新旅融合的新康村實踐

  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不僅僅有對朱子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團隊會根據目標區域的文化特色進行融合轉化。2022年8月起,在政和縣委縣政府的邀請下,大話熹游團隊開啓對“政和最遥遠的鄉村”的振興策劃。經過調研,團隊結合新康村作爲“中共壽政慶中心縣委”的紅色文化,策劃推動了“小紅軍紅色文化IP”的“三活”賦能鄉村振興的新探索:

  第一“活”,IP融合,“激活”紅色文化。融合兩岸青年創意,挖掘紅色文

  化底藴,打造“新康小紅軍文化IP”,系統性地融入新康村農文旅業態建設及日常鄉村生活之中,對村建宣傳、村道標識、農特産品、示範空間等進行全面覆蓋,具化文化認知,激活紅色文化,形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紅色文化産業體系。

  第二“活”,業態塑造,“盤活”生態資源。整合現有生態資源,依託茶葉、田林、山食、星空、河流等優質資源,開發出包括采摘、製作及點茶在内的茶研學系列體驗,打糍粑、釀米酒、磨豆漿等爲特色的鄉村美食製作體驗,插秧、撈螺、捕魚等爲内容的親子農耕體驗,以及篝火燒烤、露營觀星等在内的十多項農文新旅内容,盤活鬆散資源,形成文旅産品,填補鄉村農文體驗空白。

  第三“活”,專業協作,“用活”兩岸人才。聚合兩岸人才優勢,推進專業協作,從項目的整體策劃,到具體内容的落地執行,再到優勢資源的協同導入,形成具有互補性的協作模式,探索兩岸携手的鄉村振興特色路徑及模式,爲未來兩岸深度融合打造新模板。

  在“三活”模式的引導下,短短兩個月内,“小紅軍文化IP”高效率地完成了對新康的村建宣傳、村道標識、農特産品、示範空間等内容的系統化融合,整個鄉村在觀感及活力呈現上焕然一新。融合紅色文化精神的農文新旅業態,尤其是極具紅色文化精神的“小紅軍授勛”儀式及象徵着成長的“小飯糰”、“小農人”、“小新星”、“小雛鷹”、“螢火蟲”、“小先鋒”和“小勇士”等七枚勛章及對應體驗内容的打造,更讓新康村的親子農文新旅體驗獨具匠心,吸引力滿滿。一時間,“新康小紅軍”成爲了區域熱搜,一個多月迎來了10輪近600人的體驗,爲新康帶來了超10萬元的增收,連央視新聞記者也聞風進村,系統地體驗了新康農文新旅活動業態。全國第一個兩岸携手以紅色文化IP賦能鄉村振興的村落開啓了生機勃勃的振興航程。

  在七年的積累下,尤其是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後,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以文化IP爲特色爲聯動的區域農文新旅模式已現雛形,除了在建及已完成的松柏、新康和五夫三個村鎮外,在南平地區,大話熹游團隊正在加速推進松溪、政和、延平、建甌、順昌等多個縣市區域的城市文化IP打造,推進以IP運營聯動區域鬆散資源,以IP空間承載區域産業人才培養,以IP融合賦能支柱産業增值,以IP體系推動區域農文新旅模式孵化。在三明地區,大話熹游團隊携手三明學院藝術學院團隊,完成了對三明學院校園IP“明日明月”的體系化建設,以此聯動三明學院,形成人才與産業的有效互補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及農文新旅的資源導入。在厦門及其周邊,團隊以位於思明區龍山文創園的“啓達台享”基地爲陣地,以漳州高車鄉“小蜜蜂IP”的打造爲抓手,探索“山水協作”IP融合及農文新旅模式的深化推進。

  三、“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衍生的啓發與思考

  “大話熹游文化IP”作爲現有鄉建鄉創項目中爲數不多的“由點成綫,連綫成面”的項目,它在秉持着兩岸協作,融合發展初心的同時,以打造“兩岸携手助力‘從扶貧到振興’的全國性示範案例”爲目標,探索可復製、可持續、可延展、可轉化的實現路徑。目前,“大話熹游”區域文化IP鄉村振興農文新旅格局已逐漸成型,它的運轉思維和基礎模式可以概括爲以下五點:

  (一)以文化IP爲核心,開啓兩岸融合新模式

  通過對目標區域的傳統或特色文化進行卡通IP化轉化,一方面,爲深入推進文化以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形式與區域宣傳、産業賦能和振興發展實現系統融合打開了通路;另一方面,采用年輕人共同喜愛的IP化協作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兩岸青年因爲文化認知、思維習慣和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帶來的協作及融合過程中的摩擦,還有助於激發協作融合的靈感。更重要的,每一個兩岸携手的文化IP區域和案例的成功打造,以及取得的遠超島内已有案例的成效,都爲更多關注美麗鄉村建設,關注文化創意領域的兩岸群體提供了案例示範,這將有助於扭轉島内人群在這兩個領域的僵化認知。

  (二)傳播高位嫁接,挖掘文化賦能新活力

  在大話熹游項目推進過程中,團隊順應國内新媒體領域對於優質傳統文化内容産品的强勁需求,打造了“卡通朱子”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系列動畫,因爲内容及形式新穎,很快就得到了來自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傳統文化公益流量的助力,系列動畫累計播放量超過了3.2億次。藉助公益流量,動畫中大量靈活植入的南平十縣市特色産業産品及文旅景點也很好地得到了宣傳,有效突破了基層宣傳的瓶頸。在這個成功經驗的啓發下,大話熹游項目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直堅持對文化挖掘的精準定位,充分順應重大政治關切,迎合關鍵市場需求,積極争取和嫁接高位傳播資源,爲區域發展注入强勁的文化賦能新活力。

  (三)産業深度融合,助推扶貧振興新成效

  在持續推進“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團隊深刻感受文化IP的成功打造,離不開與區域支柱及特色産業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推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同政和縣的支柱産業政和白茶的剛性需求進行深度融合,無論是項目本身得到的認可、支持和成效,還是對當地脱貧攻堅助力的實際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果没能和區域支柱及特色産業,以及文旅産業的深度融合,項目將只能停留下文化呈現的層面,很難在業態形成、變現轉化上得到有效支撑。也正是因爲和區域産業的深度融合,讓團隊在不同區域打造的文化IP能各具特色,各有活力,並最終能够推進區域文化IP鄉村振興農文新旅模式的成型。

  (四)堅持價值引領,實現傳統文化新傳承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大話熹游項目團隊始終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的價值準則,在堅定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初心的同時,還堅定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以《節氣》系列中的《清明》爲例,不僅細緻地介紹了清明節的産生、演變及經典故事等傳統文化知識,還結合中外文化對比,以及現代社會對於家國親情的情感訴求,對當下網絡進行積極的引導,讓傳統節日在現代理念上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傳承了文化,彰顯了自信。正因爲如此,才讓項目能够得到宣傳高位資源的認可,最終與地方的發展需求嫁接成功。

  (五)積攢規模效應,探索凹地發展新思維

  在以南平爲代表的落後凹地區域推進項目,最深切的感受就是需要“積攢規模效應”。面對舊有眼光和保守思維的阻力,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只能靠七年來一個又一個成功果實的落地,才逐漸地讓雜音弱化,讓更多人群和區域開始接受文化IP化的推進。面對在地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和能動性不足的現實,項目想要爲支柱産業培養確實可用的基礎從業人員,便只能“用規模换品質”,依靠對於在地人員盡可能廣泛的覆蓋,來争取培養出一批符合基礎要求的從業者。面對鄉村振興目標村落在地人口不足,外來人流稀少,發展資源鬆散,運營團隊難以維係的困局,更是需要跳出單個村落的局限思維,打破常規運營邏輯,通過機制創新,資源整合,效應累積,最終形成可循環、可持續的新機制、新範式。

  四、結語

  得益於較早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及文化創意實踐,台灣地區在鄉建鄉創領域培養出了不少專業人才,但受制於市場規模小、實踐項目少的現實,許多人才的專業技能無法得到施展,更無法取得與其才華相匹配的市場價值。反觀大陸,隨着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祖國廣袤大地上無數禀賦獨特,期待建設的鄉村,都爲台灣專業人才提供了可以施展才華的空間。福建省作爲台胞登陸“第一家園”,堅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持續加快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建設,在鄉村振興領域,更是首創“以鄉建鄉創爲主題的閩台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輔導服務模式和兩岸建築師聯合駐村模式,探索閩台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新路”。

  “大話熹游文化IP”項目作爲順應兩岸融合發展需求和福建積極探索的代表性案例,它以兩岸青年的協作融合、携手奮進爲基礎,以“助力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打造兩岸協作的全國示範案例”爲初心,以文化IP爲核心,推進傳播高位嫁接、産業深度融合、堅持價值引領,以及積攢規模效應爲通路,推進了可復製、可持續、可延展、可轉化的案例打造。該項目積累的成果和經驗,爲持續探索閩台鄉建鄉創和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有益參鑒。作爲兩岸青年携手打造的代表案例,大話熹游項目希望能够激勵更多台灣青年和企業來到福建,融入鄉村振興,融入兩岸融合的偉大事業中,爲福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提供支持,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