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對兩岸“冷對抗”僵局的幾點觀察

  2017年“520”前後,各方圍遶台灣政黨輪替一年來的兩岸關係展開討論與評估,普遍認爲兩岸關係現狀及未來幾年的前景並不樂觀。審視當前的兩岸關係,持續僵持的“冷對抗”還要延續多長?有無對抗昇級的風險?兩岸的社會氛圍正發生怎樣的變化?如何化解僵局?筆者想就近期對兩岸的觀察提幾點看法。

  一、兩岸僵局的癥結:台當局拒絶“九二共識”

  衆所周知,自1992年來,“九二共識”作爲兩岸互信的基礎作用不容否認,2008至2016的八年間,兩岸在此基礎上取得交流合作、共贏發展的成果有目共睹,這些成果反過來又驗证並進一步强化了“九二共識”的地位與作用,或者説,“九二共識”是經過兩岸關係歷史檢驗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政治資産,是兩岸關係平穩發展的政治基礎。

  正因爲此,大陸方面始終堅定維護“九二共識”,從2016年台灣選舉結束後,大陸就多次明確表達了立場: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在於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係到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在這大是大非問題上,大陸的立場不可能有模糊和鬆動。希望通過發出明確信息,令台灣當局做出正確判斷采取理性務實態度,確保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既有基礎上維護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然而,蔡英文上任後始終采取打政治太極的方式,從2016年“520講話”、到7月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到9月“要力抗中國壓力”,再到2017年5月執政週年前夕提出的“三新”説法,自始至今蔡英文就没有完成“答卷”的意願和想法,虚與委蛇,推委逥避,外柔内剛,持續對抗。

  在這種情况下,兩岸關係因政治基礎被破壞,互信盡失,兩岸官方半官方對話交流機制全面停擺,兩岸交流急劇降温,陸客入島鋭减。兩岸在國際事務領域的較量與對抗昇級,2016年3月,中國大陸與岡比亞建交,同年12月,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大陸建交。台當局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受挫,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2017世界衛生大會受阻。大陸方面堅守原則底綫的做法以及兩岸關係降温的客觀形勢,表明没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難以爲繼。近期台灣各種民調顯示,民衆對一年來兩岸關係的惡化明顯“有感”,超過五成的民衆認爲蔡英文没有做到“維持現狀”,超過七成的人希望兩岸開展協商談判,近半數民衆對蔡處理兩岸關係能力“没信心”。

  大陸民間的不耐與反反彈情緒高漲,時至今日,蔡英文在兩岸關係上可轉圜的空間越來越窄。只有改變才能有改善,台當局如不改變立場與做法,繼續無視兩岸關係最根本的關鍵——“九二共識”,兩岸僵局就無從打破,拖下去,流失的是兩岸和平的機會與共同發展的時間。更有甚者,如果民進黨當局因執政不佳民調下滑,在“基本教義派”施壓下選擇回防固盤深緑,則兩岸關係降温,緊張局勢昇級在所難免。

  二、不容忽視的新風險:兩岸民意的落差與對抗

  2016下半年來,隨着兩岸形勢的變化與降温,兩岸民意氛圍也正隱然生變,特别是大陸民間對“台獨”的焦慮感與不耐情緒陡然增加,以武止獨聲浪漸起,應該説,這種聲音已經從網絡媒體、民間人士,向學界、智庫、軍方等層面延展,媒體公佈關於統一前景及統一方式的民調,退役將領關於“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宣示,在大陸引起熱烈呼應,大陸軍機飛越海峽、遼寧號外海巡弋備受關注,統一模式成爲網搜熱詞,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大至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綜合國力上昇,兩岸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國人自信心增加,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要求和信心也隨之增强。

  其二,也是最爲重要的原因,就是2016年民進黨上台後,始終拒絶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陷入僵局,對話協商機制中斷,交流急劇降温。不僅如此,蔡英文的内外政策采取全面“抗中謀獨”的做法,從降低“公投門檻”爲“法理台獨”清障、推新南向政策以“擺脱中國”,到“去孫、去蔣、去孔”、“去中國化”,推進“文化台獨”。不斷向外界傳遞的信號就是,蔡英文當局一心向“獨”,正在快速推進台灣走向“獨立”的不歸路。大陸很多民衆認爲,目前台灣内部在野政黨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阻止“台獨”脚步,只有大陸出手才能“以武止獨”,實現統一目標。

  其三,台灣民意二十年來“統降獨昇”和“中國人”認同持續弱化的趨勢,更爲嚴重的是,“台獨”執政當局的去中國化運動正在改變台灣民衆的國家民族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台灣的中國元素會越來越淡化,在大陸引發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無望”的擔心。

  其四,2014年“318反服貿運動”以後台灣社會對兩岸交流的抗拒與否定氛圍,加劇了大陸社會的“不耐”情緒。對大陸來説,兩岸是一家親,台灣民衆是同胞,惠台就是惠家人,“318反服貿運動”中反兩岸反大陸的訴求,以及其後在台灣社會頗爲流行的“對兩岸和平紅利無感”,“兩岸交流不利於台灣經濟”等説法,令大陸民衆感覺是滿腔熱情突然被迎頭澆了一盆冷水,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後來的不耐與反感,逐漸演生出對立情緒。加之一些偶發事件,如洪素珠事件,遼寧旅遊團事件等,加劇了這種不耐與對立的情緒,導致在民間及網絡上形成一波波“以武止獨”的聲浪。

  其五,美日長期插手台灣問題,而蔡英文當局甘當棋子,挾洋自重,特别是李登輝爲代表的深緑勢力親日言行,一再刺激大陸民衆内心最爲敏感的神經,唤取近代被列强欺凌的記憶,無异於在民族歷史的創口撒鹽,激起了大陸民間的民族主義高漲。

  此外,筆者還發現兩岸民意對一些重大問題的認知還存在較大的落差。一是關於兩岸統一,對於達成統一目標,以及統一對於國家民族的强盛與復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大陸各方具高度一致的認同。而台灣對此並不了解,甚至還有很多人認爲大陸要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無暇顧及解决台灣問題,統一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二是大陸民衆一般認爲即使有美日爲後盾,大陸完全具備武力統一台灣的實力,支持“以武止獨”民調一路上昇,網絡上熱議,從政治、經濟、法律、民心、外交、輿論等各方面羅列對台動武的有利條件與可行性。而台灣民間民則認爲大陸對台使用軍事手段的可能性較低,甚至有深緑人士在台灣政論節目:“大陸不可能對台動武,因爲他們兵力不超三個師,没有渡海能力”。這説明,在目前情况下,兩岸民意雙方對彼此的瞭解還是遠遠不足的,雙方認知上存在巨大差距,隨之而來的對立情緒昇高,以及由此造成的誤判,無助於兩岸的和平穩定,更無助兩岸分歧的解决。應該説,就目前的情况看,大陸民間“以武止獨”情緒上昇,但尚未形成主流意見,亦未成爲對台政策,但這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其中真實地反映出大陸民間社會對當前台灣局勢、兩岸關係及統一前景的焦慮與擔心,客觀上有其必然性。筆者在與台灣學界交流時,非常認同一位資深台灣學者的觀察,即:過去二十年來台灣安全最大的依託,其實是大陸民衆對台灣的善意,視台灣民衆爲同胞,而一旦這種包含骨肉同胞的感情與善意消失,兩岸和平最重要的基礎就會被損毁。

  三、戰略棋子的迷思:倚美媚日能對抗大陸?

  民進黨上台以後,在“倚美媚日抗中”的政策思路下,全面迎合美國的亞太戰略以求换取安全保障,2016年特朗普當選後,更是努力運作,率先投靠,蔡英文於12月與特朗普通了電話,成爲了1979年“斷交”以後美台關係的突破。但是這種突破同時也意味着兩岸之間本已脆弱的平衡現狀被破壞,而且主動挑起的是台方。當時就是台灣學者及輿論警示台灣可能要爲此付出代價。果然,此後幾個月中,中美兩大國之間在朝核危機等重大事件上競合交手,發現無法忽略彼此的利益關切,於是,台灣最擔心的情况逐漸顯現。2017年2月10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特朗普通話,美方表示:美中作爲合作伙伴,可以通過共同努力推動雙邊關係達到歷史新高度。美方致力於加强兩國在經貿、投資等領域和國際事務中的互利合作,表示美國政府堅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3月,美國務卿蒂勒森訪華期間表示“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認可了中方對新型大國關係的内涵。白宫高級官員4月4日在關於“習特會”的記者會上也表示,美國將遵守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基礎之上的一個中國政策。海湖莊園“習特會”時,中方重申了在台灣、涉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希望美方在中美一個中國政策基礎上予以妥善處理,防止中美關係受到干擾。中方並重申了在南海問題上的原則立場。這一系列事實可以得出幾個結論:

  其一,中美兩個大國各自有戰略目標,在戰略層面有競争、有分歧,同時也互有需求。既然如此,雙方努力擴大互利合作領域,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管控分歧,防範衝突就成爲最佳的共贏之選,這一點習特會的結果説明雙方是有共識的。

  其二,一個中國和台灣問題事關中國核心利益,始終是中美關係中最爲核心最爲敏感的問題,這一點,特朗普經過此前幾個月的試探、學習之後有了較清楚的認知,基本回歸到了美國既有的一個中國政策,即中美三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雖然此次會談没有台灣議題,但這出説明雙方在此問題上的謹慎、低姿態與心照不宣。未來美國在對台方面雖然還存在製造麻煩的可能性,例如對台軍售、提昇軍事合作交流層級等,但在可預見的時期内,不會從根本上顛覆美國政府行之多年并且被認爲是有利美國的既有政策選擇,這一點,對於兩岸關係總體穩定是正面的。

  其三,在中美關係正向因素增長的背景下,中美元首會談時没有突出台灣議題,表明雙方有一定的共識,會更謹慎地加以處理,習特會談前後台北當局的擔心與無力感,特朗普520前對蔡要求通話的拒絶表明,台灣作爲棋子的價值與份量,或許並不如蔡英文當局所期待的重要,只是在美國需要時才會動用一下,台當局可利用的空間十分有限。

  不可否認,中美競合關係會持續,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也會在多個領域展開,涉及台灣的如對台軍售、提昇美台實質關係、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活動等,但總體來講,美台關係始終無法突破中美關係的大局。

  (發表2017年“天府論壇”論文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