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灣政局經歷了第三次政黨輪替,這是一次顛覆性的重大變局,不僅朝野政權更替,更使得長期以來藍大緑小的政黨格局發生了翻轉性的變化。而2016年的兩岸關係,在圍遶“九二共識”的較量與博弈中,從上半年的“冷和平”走向下半年的“冷對抗”。
一、2016年台灣政局回顧
(一)第三次政黨輪替,政黨格局發生重大變化
2016年1月的選舉,改寫了台灣的政黨版圖,長期以來藍大緑小的政黨力量對比發生了顛覆性翻轉,變成了緑大藍小,民進黨掌握了行政、立法、地方執政的絶對優勢,全面主道了政局。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啓的台灣政治轉型與社會轉型,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本土化和政治多元化雙軌並行發展之後的結果。總體來看,藍緑實力對比易位,但兩黨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藍緑板塊結構仍然存在。選後政局發展的主綫仍是朝野惡鬥與藍緑對抗。民進黨借由所謂“轉型正義”,通過追討黨産、清算威權專制等議題,力圖從根本上摧毁國民黨法統根基及經濟基礎,讓其衰弱成爲一個中型政黨,消除政治對手,確保自己長期執政。
(二)蔡英文施政開局不利,民調下滑,但總體尚能控制局勢
蔡英文上任之後,内政亂象叢生,接連發生桃園機場大淹水、“雄風三型”道彈誤射、台鐵爆炸、大陸遊客大巴車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等一系列引發民衆不滿的事件,亂象叢生。蔡當局與選民短暫的“蜜月期”迅速告終。上台百日,多家民調顯示,蔡英文的滿意度持續下降,不滿意度急昇,9月間開始呈現死亡交叉。蔡當局執政半年的執政民調,無論林全内閣還是蔡英文,不滿意度均超過50%,滿意度僅四成。2016年底,民調更顯示,蔡英文執政聲望再創新低,僅38%,對其兩岸政策不滿意度48%,對其拼經濟的不滿意度高達60%。
但總體上看,蔡尚能主控島内政局。一是民進黨全面執政,掌握行政、“立法”和地方執政的絶對優勢,可爲蔡英文施政保駕護航:二是蔡英文緑營共主及黨内權威穩固,蔡主道黨内權力結構及世代交替,老一代天王退位,蔡係、新係、正國係成爲黨内最大實力派;三是國民黨勢單力弱,無法對蔡執政搆成强有力的制衡與挑戰。
(三) 國民黨經歷慘敗後陷入内憂外患,2016年始終未能走出困境
敗選後的國民黨一盤散沙,陷入内憂外患。洪秀柱出任黨主席後,迎面而來盡是挑戰與危機。首先,民進黨上台執政後,全面展開清算,在“轉型正義”的旗號下,政治上全面否定“中華民國”法統及國民黨威權時代的政權合法性及正當性,經濟上通過“不當黨産案”清算國民黨,欲一舉將國民置於死地,洪秀柱孤軍奮戰護黨産,黨内大佬作壁上觀;其二,國民内不但未因爲敗選而痛定思痛,團結一致共度難關,相反内部矛盾與鬥争加劇,黨内路綫之争公開化,洪秀柱訪問大陸前黨内針對“九二共識”的紛争爆發,洪不僅面對本土派的反撲與圍攻,還面臨來自馬英九陣營“一中各表”的壓力,壓洪收回“一中同表”;三是黨主席選舉引爆黨内權鬥,12月,圍遶明年黨主席選舉黨内洪、郝、吴的黨魁之争拉開大幕。
客觀來講,國民黨雖然外臨强敵,内有紛争,但也並非完全没有生存與再起的機會。首先是從結構來講,藍緑兩黨格局的基本結構仍在,雖然發生翻轉緑大藍小,藍營票盤是潰散但並未大規模流動到緑營;二是兩岸議題仍是國民黨的優勢及長項,特别是兩岸關係進入對抗與緊張時,國民黨在兩岸關係的作用與功能會不斷突顯,當然這需要國民黨進行路綫論述與價值理念的建構與强化;三是隨着蔡當局施政失誤的累積,台灣社會面臨的經濟發展、分配失衡等結構性矛盾得不到解决,會戳破民衆期望的泡沫,這就要看身爲在野國民黨的能否抓住機會,鋭意改革,重心唤回人心。
但更多的是挑戰與困局:一是倘若内鬥不止,將再起無望。如何建立一個强有力的領道核心,整合黨内,團結一致再出發;二是民進黨的清算與追殺不會停止;三是論述與價值的重建;四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五是克服人才斷層,實現世代交替。每一道坎都是生死關,每一項考驗都逥避不了。明年的黨主席選舉,是國民黨能否結束内鬥、建立强有力領道核心的一個觀察點,之後的2018年“九合一選舉”是對其政黨實力及基層組織力的一次真實檢驗。
(四) 民生問題突出,社會運動頻發
蔡上台,連接爆發中華航空職員大罷工,引發台灣電力公司、台灣中油公司、台北地鐵公司工會的一系列“工潮”。圍遶修訂“勞動基準法”勞資雙方矛盾加劇,引發勞工抗議。開放美猪議題,引發島内猪農大規模抗議。軍公教人員大遊行、台南漁民爲“契作”怒燒民進黨证、912旅遊業者大遊行、反“勞基法”大遊行、反“同婚法”抗議等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幾成台灣社會生活新常態。在這些社會運動的後面,反映當前島内因經濟發展與社會分配失衡道致階層分化、世代對立等矛盾交織並日趨激化的現狀。一是全球化衝擊下台灣難以避免陷入社會貧富分化、分配失衡的狀况,草根弱勢階層被剥奪感强烈,民生問題突出;二是島内社會近年來因藍緑對抗、兩岸對抗、統獨紛争等多重矛盾叠加,社會整體情緒呈現不安、無奈與燥動的狀態。
二、2016年兩岸關係回顧
2016年兩岸關係的總體狀况可以概括爲一句話:在大陸與台當局圍遶是否接受“九二共識”的持續較量與博弈中,兩岸關係由“冷和平”逐漸進入“冷對抗”狀態。
(一) 我强台弱的差距繼續加大,兩岸圍遶“九二共識”的較量中大陸始終掌握兩岸關係的主道權
2016年,兩岸實力差距繼續加大,大陸雖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2016仍保持7%的增長,沿海六省GDP分别趕超台灣總體量,而2016台灣經濟仍處於低迷狀態,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保1失敗。從選後大陸就明確要求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雙方圍遶這一焦點展開多個回合的較量,但蔡始終采取打政治太極的方式,從520講話、到7月22日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到“雙十講話”,以表面柔軟的身段,實際頑固的立場,拒絶完成答卷。大陸方面全方位保持高壓,嚴守不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難以爲繼的原則立場,采取一系列相應措施,漸次推出步驟措施,把握並調控兩岸關係的狀態及兩岸交流的温度及節奏。
(二)國共兩黨交流平台與對話機制在兩岸關係中發揮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在兩岸關係急劇降温的同時,國共兩黨平台及對話交流機制,成爲2016年兩岸關係總體“低温”中難得的“熱點”,從三個層次的發揮不同的作用。 一是兩岸領道人的高峰對話機制——“習洪會”。11月舉行的“習洪會”上,習近平發表了“習六點”,系統地論述了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思考與政策主張,洪秀柱也就“九二共識”提出了“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异”,體現了共國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等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共識與互信,表達了雙方共同推進政治談判、兩岸和平協議制度化的未來努力方向。二是國共兩黨對話交流機制。12月23日,兩黨爲落實“習洪會”的共識與主張,就基層黨際交流、兩岸青年和基層交流、兩岸民衆權益保護等三項議題開展對話,共達成八項重要共識,取得四方面成果。這一機制的運行,在兩岸官方半官方對話協商機制全面停擺的情况下,成爲維護兩岸交流不中斷,和平發展成果不逆轉,兩岸關係總體方向不偏航,照顧民衆利益措施能落實的渠道與平台。三是泛藍八縣市首長登陸。9月,由認同“九二共識”的藍營八縣市長訪陸,大陸釋放多項利多,充分體現了“九二共識”是决定兩岸關係能否正常健康發展試金石。
(三) 民進黨當局對内施政大力推進“台獨”,嚴重挑釁兩岸和平穩定現狀
表面上,民進黨當局標榜“維持現狀”,但事實上,上台半年來,蔡英文在内外施政上全方位穩步推進“台獨”。
政治上,推進“促進轉型正義”,妄圖切割與大陸的法統連結,築牢“台灣是民主國家”的政治認同,迎合民粹,催化反中國社會情緒,撤銷對126名參加2014年“反服貿運動”激進分子的控告。上台百日,提名田弘茂擔任海基會董事長,10月,又提名許宗力等主張“兩國論”的緑營人士出任司法部門首長,爲通過“釋憲”謀求“法理台獨”創造條件。12月,民進黨又推動通過“公投法”修正草案過關,大幅降低“公投”過關的門檻,爲未來推動“修憲公投”、落實“法理台獨”掃除障礙。
經濟上,推出“新南向政策”和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謀求加入TPP) ,積極與日本協商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告别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現象”,以降低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反制大陸對台灣的政經影響。
文教上,藉助行政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台獨”,蔡英文上台後,台教育部門負責人就宣佈將以行政命令廢止2014年馬英九執政時回歸中國認同的“課綱微調”。“雙十”又借向原住民道歉,以所謂“原住民史觀”取代“漢民族史觀”,强化“去中國化”的歷史觀與民族觀。
對外奉行“親美媚日反中”政策,對外事務上,從出席巴拿馬運河會議簽名“台灣總統”,到11月運作跟特朗普通電話,打破中美建交以來美台高層互動的界綫,公然挑釁、壞破台海現狀。蔡的所謂“踏實外交”大有演變成“烽火外交”之勢,其目的對内而言是爲了製造所謂的“外交突破”拉抬其因施政不彰屢屢下滑的民調支持度,同時彰顯不承認“九二共識”也能拓展國際空間,企圖以此緩解兩岸關係倒退的壓力。對外而言,是想依仗美國庇護對抗大陸,以台美關係平衡兩岸關係。
蔡英文之所以有恃無恐,主要基於幾點判斷:一是認爲大陸目前要集中精力拼經濟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無暇顧及也不可能對台動武;二是特朗普上台後中美對抗會昇級,加上日本,台灣可以從中國與美日對抗的大棋局中奮力一搏,火中取栗;三是在野的國民黨無力挑戰其執政地位;四是台灣主流民意趨向本土化,主體意識繼續上昇,可以挾民意與大陸對抗。
(四) 兩岸關係急速降温,從上半年的“冷和平”進入下半年“冷對抗”狀態
2016年,兩岸互信喪失殆盡,官方半官方對話交流機制全面停擺,兩會協商談判中斷,國台辦與陸委會對話停止。兩岸經貿交流大幅降温,陸客入島鋭减,台方損失嚴重。台灣當局的對外交往嚴重受困,5月、大陸與岡比亞建交,12月,聖多美普林西雙與台灣“斷交”與大陸建交。台當局參與國際活動舉步維艱,在參與國際民航組織、國際組織上受挫,參加聯合國氣候大會受阻。台灣當局與美國的打破現狀的挑釁,己嚴重衝擊兩岸穩定,兩岸關係“冷和平”己走向“冷對抗”,未來不排除對抗昇級、走向“熱對抗”的可能性。
(五)特朗普上台後,兩岸關係面臨的外部形勢更趨復雜及不確定。
特朗普當選後,率先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了放了三把火:一是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兩人互稱“總統”;二是在其推特發文稱蔡爲“台灣總統”。並稱,美國每年向台售出上億軍火,爲什麽不能接蔡的祝賀電話;三是接受“福克斯周日新聞”采訪時稱,除非美國在與中國貿易等問題上有更大的利益,否則爲什麽要受一個中國的限制。與此同時,12月23日,奥巴馬簽署了“2017國防授權法案”,首度納入“美台資深軍事將領與資深官員交流”的内容,未來將突破以信台美軍方部長級官員不互訪的限制,美台形成準軍事同盟關係。其中透露出的政策信號:一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有巨大戰略利益,亞太地區的經濟活力及諸多的戰略熱點,决定了美國不會放棄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霸權。二是美國認定中國是少數有能力挑戰美國霸權的重點國家,而崛起的中國越來越不好對付需要加以遏制。三是台灣曾經是未來仍然是對付中國的一張好用的牌,可以用來作爲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四是特執政團隊中共和黨傳統親台反華力量强勢並對特的政策發揮影響,推動其提昇美台關係。五是特朗普的强勢、隨性、不守常規的行事風格,以及唯利是圖的商人思維,未來不斷給兩岸關係製造麻煩與突發性事件的風險性極大,特别是有可能將對華貿易與對台政策掛鈎,將台灣作爲勒索中國的籌碼。
(六)兩岸民意加速逆向發展,對抗性上昇
台灣民意持續趨獨趨緑,支持“獨立”的民意高於支持“統一”的民意,“統降獨昇”趨勢明顯。拒絶統一成爲一種政治正確,統一的聲音被打壓,“台獨”的話語霸權上昇,“國族認同”持續异化,中國人認同下降,台灣人認同上昇。相當一部分民衆對兩岸現狀的定位傾向“兩岸兩國”。而大陸對台灣民意變化、和平統一可能性下降的焦慮情緒也在上昇,支持“以武止獨”的網絡及民意輿情熱度上昇,兩岸青年網民在網絡上的對抗情緒不斷昇温。
2016年的兩岸關係在圍遶“九二共識”的較量與博弈中,進入“冷對抗”。2017年,兩岸關係面臨的内外因素更趨復雜,國際戰略格局波譎雲詭,台海局勢風雲變幻。大陸保持戰略定力的同時,展現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的鮮明立場與强大意志,堅守“九二共識”、反對任何形勢“台獨”的政策底綫明確而清析。台當局如果做出誤判,認爲可以依美抗陸,在“拒統謀獨”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挑戰大陸的政策底綫,則兩岸關係不容樂觀。
(2016年12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