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灣當局“漸進式台獨”透視

  陳水扁當局自2000年上台以來,利用執政地位和資源,以蠶食漸進、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斷地在政治、經濟、對外關係、文化教育、軍事、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推行“漸進式台獨”,並以此作爲“拒統謀獨”的主要途徑與手段。這一發展趨勢,不僅將不斷侵蝕、弱化台灣民衆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感,加劇兩岸關係的對立與緊張,而且對祖國和平統一和海峽兩岸關係的正常發展搆成嚴重威脅。因此,其貽害深遠,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惕與重視。

  一、台當局推行“漸進式台獨”的具體做法

  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陳水扁雖然一再口頭表示要緩和與改善兩岸關係,但兩年多來,人們看到,他的所作所爲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兩岸僵局不僅没有任何改善,反而因爲台當局在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對外關係等各個方面推行“漸進式台獨”的政策措施而潜藏着更深更大的危機。

  綜觀陳水扁當局兩年來的施政,其推行“漸進式台獨”的主要做法可以歸納爲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層面:全面去除帶有“中國”或“統一”象徵的政治符號與標誌,以“台灣”或“福爾摩沙”取代“中華民國”,鼓吹並推動只做不説的“兩國論”。

  一是冷凍“國統會”,鼓吹“統一不是唯一選項”,推動“實質的兩國論”。陳水扁上台後雖曾公開承諾任内“没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問題”,但時至今日,他仍拒絶召開“國統會”,甚至公開聲稱“國統會”只是個“名存實亡”的諮詢機構,“國統綱領”更是被束之高閣。不僅如此,陳在公開場合還多次鼓吹“統一不是唯一選項”、“台灣的前途要由2300萬人來决定”等論調。2001年陳水扁在元旦講話中提出所謂的“統合論”,企圖通過歐盟模式或邦聯架構將兩岸分離的狀况固定化、永久化,其實質就是搞“兩國論”。爲了表明這一點,他對“台獨”人士談話時道出了他的“統合論”的真諦,他説:“不要聽到‘統’就跳起來,對文字應有不同的解釋”,“統合論不是統一”、“統合是一個概念和過程,並非結論”。後來,他在《世紀首航》一書中毫不諱言地表示:“統合論”是在台灣已經確立“主體性”的基礎之上來談兩岸的長久互動關係;“統合論”的概念是需要兩岸雙方坐下來談的。2002年8月3日,陳水扁更公開抛出“台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的所謂“一邊一國論”,徹底撕下了僞裝,將其“台獨”面目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陳水扁上台後,“總統府”大樓上及其他地方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標語牌被拆除了。2001年初,軍隊中所有基地營區的有關宣傳“統一中國”“復興中華文化”反對“台獨”等標語和口號也被勒令取締。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要將長期以來形成的“統一”的觀念從政治生活及民衆思想意識中清除掉,將台灣的民意向“獨”的方向引導。

  二是全面清除象徵“中華民國”的傳統標記及符號。陳水扁上台以來,在公開場合盡量少提或不提“中華民國”而以“台灣”或“福爾摩沙”取代。台媒體統計,陳上台至今,在多個重要場合的講話中基本上不提“中華民國”,只提“台灣”或“福爾摩沙”。例如:2000年6月7日,他在CSIS台北圓桌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提到“中華民國”次數爲零,提到“台灣”的次數爲12次;2001年7月16日,在“經發會”預備會上,提到“中華民國”次數爲零,提到“台灣”爲14次……2001年“雙十節”發表講話提到“中華民國”的次數也竟然是零,而提到“台灣”或“福爾摩沙”的次數則爲15次。2002年7月陳出任民進黨主席後,短短幾天内四度公開宣稱“台灣要走自己的路”,絶口不提“中華民國”。

  在具體做法上,台灣當局還逐步取消凡是帶有“中華民國”的圖案、徽章、標誌、符號。例如:2001年12月,台“新聞局”公布新局徽,廢棄使用了多年的帶有“中國版圖”和“中華民國國旗”標誌的舊局徽;在2001年台“新聞局”出版的英文版“中華民國年鑒”封面上加注了“TAIWAN”字樣,原來首頁的“中華民國地圖”則被取消代之以“台灣全圖”,僅在全書末尾附上“中華民國地圖”,並在其下加注説明是“根據1947年憲法”,更有甚者書中還將兩岸關係的内容置於第九章“外交部分”。其用心十分明顯,意在表明“台灣主權和治權不及於中國”,將台灣作爲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2001年新發行的“國歌”影片中,也特意去掉了有“中華民國”内容歌詞。

  台《中央日報》發表社論指出,“這明顯是要變更我們國家的立場,避免台灣與中國大陸聯繫與接近”。2002年5月,台法務部長”陳定南更以“憲法没有明確規定”爲由,質疑孫中山“中華民國國父”地位的合法性。

  三是鼓勵與縱容激進“台獨”勢力,大搞所謂“台灣正名”活動。兩年來,激進“台獨”勢力在台灣當局的支持與縱容下,掀起了一波波的“台獨”惡浪。2001年中,“建國黨”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掛牌運營;日本極右分子鼓吹“台獨”的《台灣論》一書在島内出版,“台獨”分子金美齡等人借機大肆鼓噪“台獨”;同年3月,島内外“台獨”分子在台北集會召開所謂“世界台灣人大會”,舉行“台灣人站起來、向中國説不”大遊行,陳水扁與“台獨”分子沆瀣一氣,高喊“台灣人站起來”,自稱“台灣總統”。6月,100多名“台獨”分子發起成立“台灣北社”,發表“台獨”萬言書,李登輝和陳水扁一起出席“北社”的成立大會。2002年3月,“台獨”團體召開以“台灣正名,國家制憲”爲主題的“世界台灣人大會”,陳水扁在大會上妄稱“台灣是一個世界島,台灣越國際化,就越有安全”“台灣一定要站起來、走出去”,他還宣稱,未來幾年的五大執政重點之一就是“拼正名”上,其全方位推動“漸進式台獨”的决心表露無遺。

  陳水扁當局的這些政策,得到了李登輝爲代表的“台獨”分裂勢力的支持與呼應。在當局的縱容與鼓勵下,激進“台獨”勢力開始大肆鼓噪所謂“台灣正名運動”。2001年12月,“台獨”團體“新世紀文教基金會”舉辦“台灣正名--台灣人民的基本權利”研討會,鼓吹“台灣是完完全全的主權獨立國家”,提出分三步走“爲台灣正名”,“恢復在國際社會的合法國號”,近程目標是争取在國際組織及活動國廢除“CHINESETAIPEI”(中國台北)的稱謂,恢復“中華民國”;中程目標仿照台灣加入WTO采用的模式使用“台澎金馬領土區域”(簡稱“台灣”)之類名稱;遠程目標是由“台灣”過渡到“台灣共和國”。而在台灣内部,則稱“只要是公家單位或國營企業,應一律去除中國或中華等字眼,民間企業方面,政府也應成立單一窗口鼓勵改名”。2002年5月,由李登輝擔任總召集人“獨派”團體組成的“台灣正名運動聯盟”、台聯黨和台灣各地“李登輝之友會”共同發起了所謂“五一台灣正名大遊行”,共有六十多個團體、近兩萬人參加,這是近幾年來“台獨”分子所搞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台獨”集會遊行活動。“台灣正名運動聯盟”等“獨派”團體在集會上發表共同聲明,提出所謂七大“正名”訴求,包括:1.“要求全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稱呼我們爲台灣人、台灣國”;2.“要求教育部重新制定以台灣爲主體的各級學校教科書”;3.要求中油、中鋼、華航等國營企業率先改掉中國或中華的名稱”;4.要求凡在台灣登記的社團總社名稱不得冠以中國”;5.“立法鼓勵並限制已登記立案之社團公司改掉中國或中華名稱”;6.“要求駐外單位以英文Taiwan名稱掛牌”;7.“要求制定台灣新憲法,换新國號爲台灣共和國”。他們還揚言,2002年是“台灣正名宣傳年”,2003年是“台灣正名行動年”,要號召“更多的台灣人站出來”,支持“爲台灣拼正名”的政黨及下届“總統”候選人,“共同爲台灣正名打拼”。爲呼應這次活動,陳水扁在次日接受《新聞週刊》專訪時一再聲稱,“台灣適合當一個獨立的國家,不管人家同不同意、接不接受,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外交”層面:千方百計凸顯民進黨執政後的“台灣獨立主權國家新形象”。

  民進黨上台後,台“外交部”大樓屋頂顔色即被漆成代表民進黨的“緑色”,並按台領導人的指示首先在國際場合使用“台灣”稱謂以取代“中華民國”。2000年11月,台“外交部”通令各“駐外”館、處,稱由於現使用“中華民國國徽”與國民黨“黨徽”雷同,因此取消使用“國徽”爲官方標誌,改以“國旗”實際上是“梅花”標誌,駐外機構使用的車座、請柬、及其他用品也一律改用“梅花”圖案。自去年上海APEC會議後,在國際場合民進黨已正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祖國大陸。2001年,台“外交部”甚至以凍結補助款爲手段强令台“中國國際法學會”英文年報更名爲“ROC-Taiwan”,2001年12月,台“中國國際法學會”召開理監事會,决議通過將對外發行的“英文年鑒”名稱由CHINESE改名爲CHINESE(TAIWAN)。今年5月,在台灣謀求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日内瓦造勢會上,配合進行“文化外交”的高雄市國樂團在宣傳海報和邀請函上將其慣用名稱“ChineseOrchestra”改爲“台灣樂團”(TaiwaneseOrchestra)。據台北市國樂團的一位幹部稱,“未來國樂團出國,英文名稱都要拿掉Chinese,改掛Taiwanese,藉以凸顯台灣的存在”。台當局的這些動作,其主要目的,就是爲了使國際間忘掉“中華民國”的存在,習慣於以“台灣”作爲“國家”的名稱。

  另外,“中華民國”護照上加注英文“台灣”也是台灣當局處心積慮推動的“外交正名”動作。2001年6月20日,陳水扁對民進黨“立委”説,在“中華民國護照上加注台灣字樣已是勢在必行”。2002年1月,陳水扁在“台獨”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年會上正式宣佈,“外交部”將在新版的“中華民國護照”上加注英文“台灣”,還説這是他“送給FAPA成立20週年的最好的賀禮”。

  推動駐外機構“更名”,是台當局在國際上推行“漸進式台獨”的又一重點。據台報報導,陳水扁上台之初就開始醖釀“駐無邦交國代表處的更名案”。2001年12月,台“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在日本透露,台當局準備將駐外機構一律改爲“台灣代表處”。2002年2月,台“外交部”正式推出所謂駐外館處“更名”計劃,第一階段優先處理駐美14個“館處”,將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直接改爲“台灣代表處”,第二階段漸次擴大到日本以及歐洲等地區,最後將推動所有“非邦交國家”駐外機構全面更名,以“落實台灣主權獨立國家地位”;同時,未來新設的駐外代表處將全面以“台灣代表處”名義對外掛牌。輿論認爲,駐外機構更名的目的“無非是借由凸顯台灣而遠離中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爲台獨鋪路”。

  此外,今年3月民進黨32位“立委”連署要求修改“立法院程序委員會組織章程”,希望將大陸事務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掌理事項的相關議案,由現在“内政及民族委員會”審議改爲“外交及僑務委員會”審議,以將兩岸交流明確定義爲“國際事務”。

  文化層面:鼓吹所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極力割裂“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内在聯繫,推行“文化台獨”。

  其一,刻意區隔“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彰顯所謂“台灣本土文化”。2000年5月,陳水扁在就職演説中,大肆鼓吹“台灣文化”,並以“華人文化”取代“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將台灣文化稱爲海洋文化,提出要“讓立足台灣的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軌”,刻意將“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分割開來。2002年3月,陳水扁又表示,台灣文化“除了根基於傳統中華文化之外,更要將世界進步文化融會發明,轉而成爲世界華人文化中最爲燦爛的海洋文化代表”;妄稱“台灣有了文化的主體性,民衆就有了對土地、歷史、社會的認同;有了文化上的自我認同,台灣就能够無懼於全球競争,無懼於經貿開放,更無懼於兩岸交流”。“陳上台後,還相繼邀請一批主張“台獨”的學者赴“總統府”,以台灣史、台灣文化等爲内容作專題演講。

  其二,重用一批具有濃厚“台獨”文化傾向的文人學者接掌重要文化學術機構,加强和推廣各種“本土研究”。陳水扁上台後,將一些“台獨”意識較强的人士安插在“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會”、“國史館”、故宫博物院等重要學術團體和文化機構要津。在這些機構的扶持與推動下,一批“台獨”御用學術力量大肆開展台灣史、原住民史、“二二八事件”、台語研習、台灣文學、美學、台灣人傳記、台灣鄉土藝術民俗等本土問題的歪曲研究,吹捧殖民文化和西方文化,鼓吹所謂“台灣人的意識”已經超脱了“强調血統的‘中國人’論”,“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形塑當中”等謬論。由於執政當局的財政支持,一些大學還成立了“台灣研究社”,台灣各項“本土研究”成爲熱門學科。

  其三,圖謀用民進黨史取代台灣現代政治史。2001年3月,隸屬“總統府”的“國史館”停止了例行的編纂工作,編著出版了《從“戒嚴”到“解嚴”》一書,將民進黨的所謂“民主運動史”定位爲台灣政治史,用民進黨史取代台灣現代史,“國史館”變成了“(民進)黨史館”。同年,“國史館”在排定的人物擬傳計劃中,已確定爲鄭南榕、黄信介等民進黨人物作傳,以作爲未來重修“中華民國史”的重要依據。

  其四,對故宫文物進行更名,以否定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及文化淵源。民進黨及“台獨”勢力一直認爲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是“正統中華文化的象徵”,是他們搞“台灣民族主義的障礙”。杜正勝接掌“故宫博物院”院長後,主張“故宫博物院”要具有“本土化”和“世界性”色彩,增列台灣“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而現有的文物則列爲“中國文物”,以突出民進黨“台獨”勢力一直鼓吹的“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的理念。2001年12月,杜又聲稱要對“故宫博物院”進行“三化一改造”,即“去蔣介石化”、“去國民黨化”、“去政治化”和“改造成爲台灣共和國的文化標誌”。台聯黨“立委”甚至建議,台北“故宫博物院”應改名爲“福爾摩沙博物館”。

  其五,着手改變公務録用考試文史科目内容。爲體現公務員録用的“本土”色彩,陳水扁上台後,“台灣教授協會”會員劉初枝出任“考試院考選部長”,主管公務員録用考試。劉一上台,即推動檢討公務員考試制度,並成立專案法規研修小組,對公務員録用和考試的科目與命題進行研究。2001年2月,“國史館”長張炎憲建議“考試院考選部”應將公務員高普考應考科目中的“中國史學史”與“史學方法論”合爲一科,將“中國制度史”改爲“台灣近代史”,再增考“日本近代史”。4月,“考選部”召開“考選制度與政府再造研討會”,公務員考試廢考“國文”“憲法”“本國史地”等科目成爲主流意見。8月,“考選部”提出將建制台灣史地題庫,在未來各項“國家考試”中逐步提高有關台灣史地的命題比例。

  教育層面:重點强化大中小學生的“本土教育”,企圖弱化台灣廣大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情感與認同。

  一是弱化國語教育,强行推動“台語”教學。2000年10月,在當局的授意下,台“教育部”通過所謂符合“台語”習慣和鄉土語言、具有更高相容性的“通用拼音法”。2002年7月,台“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在任期結束前夕,再度通過中文譯音采用“通用拼音”的决議,摒棄了現行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其目的是爲了建立一套有别於中國漢語文化系統的“台灣獨立運用的拼音系統”。2001年3月底,台當局又决定在中小學開設“鄉土語言”課,規定中小學生必須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原住民語中選修一種,以弱化和冲淡“國語”(普通話)在台灣的地位,改變青少年的母語認同。2001年8月,前“行政院長”張俊雄出席“台語文研討會”時宣稱,台灣“應先建立自己母語的主體性,台語文主體價值的建立將可引領台灣走向國際化”。今年3月,台新任“教育部長’稱,“將研擬語言文字基本法,將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都列爲國家語言的重點語言”,並“將在三年内針對各種國家語言提出教育部版統一文字與拼音系統,作爲各語言文字化的建議版本”,以配合鄉士語言教學的推行;同時,該部也準備將目前的“國語文推動委員會”改爲“國家語文發展委員會”。

  爲彌補鄉土語言教師的不足,台“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着手研擬對會説、且能教鄉土語言的人士進行教師資格“認证”的辦法。今年3月,台“教育部”進行了首次“鄉土語言支援教學人員”檢定測驗考試,以鼓勵具有閩南語、客語等專長的人士能參與國小的鄉土語言課程教學,據初步統計有近7400多人參加檢核測驗。“教育部”還表示,“未來師資檢核將授權由各縣市地方自辦,以利甄選出更符地方鄉土語言教學需求的師資”。

  此外,一些民進黨執政的縣市已紛紛着手編纂台母語教材和鄉土教材。今年3月,台聯黨“立委”又在“立法院”提案,認爲“語言與國家認同密不可分,將北京話定爲唯一的國語不合理”,要求“修改政令”將所謂“河洛話”(即閩南語、台語)定爲第二官方語言,赤裸裸地表達了其企圖從語言文化着重手改變台灣民衆“國家認同”的用心。

  二是推行教育“台灣化”,進行“脱中國化”的歷史文化與社會教育。2001年3月底,台當局公佈了“本土化教育”政策,决定從2001年8月開始,小學、中學9年義務教育開始推行“鄉土教學”,大量删减中小學教材中關於中國歷史、地理、人文的内容,將李登輝任内完成的具有濃厚“台獨”傾向的《認識台灣》教科書作爲教材,從中學推廣至小學,强行對台灣中小學生進行台灣歷史、地理、社會、人文、風俗等教育。台“教育部”還將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全面審視九年一貫新課程中的本土教育内容,並瞭解“認識台灣”等本土課程是否已列入新課程;同時要求新課程應增加本土文化和語言等内涵。此外,一些民進黨執政縣市的中小學校園已不再搞昇旗儀式,並在校園内取締任何象徵“中華民國”的傳統標記。

  爲配合“鄉土教學”的推動,台有關部門還鼓勵各大學增設“台灣文學係”或“台灣文學研究所”。真理大學於1997年最早設立了台灣文學係,同年新竹師範學院成立了第一家以台語文教育和研究爲主體的台灣文學研究所。2000年9月,台“教育部”宣佈,負責提供師資員額,鼓勵各公立大專院校設立台灣文學係、研究所,要求將原有的“中文系”歸併至“外國文學係”或“東方文學組”。同年,成功大學成立了全台第一所台灣文學研究所。目前,包括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静宜大學、台北師範學院、高雄師範大學等也已設立或正在申請籌設台灣文學係、研究所。

  軍事層面:加緊推行“本土化”和强化“台獨化”的政戰教育,竭力淡化台軍的反“台獨”意識。

  第一步是推動軍方高層人事“本土化”,培植軍隊中的“親扁”力量。2000年台當局發表的“國防白皮書”强調,2001年台籍將官要由過去的20%上昇到30%,台籍校官要達到60%。爲實現這一軍隊“台灣化”的目標,近兩年台軍中提拔“本土”將領的力度及速度都大大提昇。陳在上台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先後晋昇了100多位將官,僅2001年一年時間就提拔了1位上將、5位中將和30位少將。經過數次調整,台軍現役上將中,台籍上將占2名、中將10餘人、少將100餘名,所占比例已達將官總數的20%,中、下級軍官中台籍比例分别達到40%和50%。2001年8月,台當局又對“國安局”“中央情報局”等情治系統的人事進行了大幅調整,一批與民進黨高層關係密切的人士接掌了“國安會”、“國安局”“軍事情報局”的重要職位。第二步是着手改革軍隊政戰教育,淡化傳統的“中國統一”及“反台獨”思想。長期以來,台灣軍隊中一直有反“台獨”的傳統,政戰系統則是貫徹反“獨”意識的重要機構。民進黨上台後,立即對政戰系統進行了大幅度調整,根據新版的“國防組織法”,總政治作戰部將改爲總政治作戰局,未來3-4年内再逐漸降格爲政治作戰局,各級部隊的政戰系統也相應降格,政戰系統在軍隊中的職能與地位明顯削弱。同時,爲弱化軍隊“追求國家統一”的信仰,政戰教育的方向也進行了重大調整。2001年2月,台軍取消了長期以來堅持的反“台獨”教育。2001年3月和5月,台當局指使“國防部”連續兩次發文,强令三軍全部清除基地營區所有有關宣傳“統一中國”、“復興中華文化”、反對“台獨”等標語和口號。在台當局的主導下,台軍演習或召開大會呼口號時已不再呼“國家統一萬歲”,而改呼“台灣人民萬歲”。爲配合台當局培養軍隊“爲台灣而戰”、“爲主權而戰”的政策,2002年4月,由“泛緑”“立委”主導,“立法院”院會通過了要求台“國防部”將“國史館”所編1945年以來的“台灣奮鬥史”系列書籍列入“莒光日”電視教學、甚至列爲軍校必修課程的提案。台“國防部”發言人宣稱,對此“已請相關業務單位進行研議”。民進黨“立委”還建議軍隊早晚點名時應改唱具有本土意識的“軍歌”,所呼口號也應由“奉行三民主義、服從政府領導、保衛國家安全、完成祖國統一”改爲“奉行民主自由、服從政府領導、保衛台灣安全、效忠台灣人民”。

  爲從思想上保证台軍接受陳水扁的領導,鏟除軍中的“反獨促統”思想體系,台當局領導人還刻意加强其“三軍統帥”形象,强化對台軍的“擁扁”教育。在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先後視察了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部、憲兵司令部、聯勤總部、軍情局、中山科學院、陸海空軍軍官學校等軍事機構;調整軍方媒體主要負責人,鼓動軍方輿論吹捧其爲“全世界公認最年輕、有活力、最用功、最有政治智慧和魅力的領袖人物”,並將其《台灣之子》一書下發到台軍基層,讓基層官兵瞭解其成長歷程,認同其理念。2001年5月,在其就職滿一週年之際,台“國防部”策劃編印了“陳總統對國軍講話”文集,將他上台以來視察三軍的講話30篇結集出版,並正式下發部隊作爲官兵讀本,要求官兵領會其“台獨”理念,“忠於憲法、效忠國家、效忠元首”。在“統獨”問題上,頻繁向部隊官兵灌輸“統一不是唯一選項”、“兩岸無92共識”等分裂思想,攻擊“中共依然是威脅台灣安全的敵人”,强化軍隊官兵的“反共意識”和“憂患意識”,以確立官兵“與大陸作戰是台軍方主要任務”的意識。

  社會生活層面:大力扶植本土社團,打壓原有的冠以“中國”或“中華民國”名稱的社會團體。

  民進黨上台後,迅速打破了國民黨執政時期禁止成立冠以“台灣”名稱的全台性政治團體的禁忌,由當局策劃、主導成立了一些本土性政、商團體,除李登輝的“台灣團結聯盟”“群策會”之外,其他如“台灣管理科學協會”、“台灣産業科技推動協會”、“台灣智庫”、“台灣心會”、“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等紛紛登場,這些團體從人事到政治傾向都帶有明顯的“李扁”色彩,被譽爲“緑色智庫”。同時,在民進黨當局的縱容下,2000年5月以後,“台灣南社”、“中社”、“北社”和“東社”等一批“台獨”團體也粉墨登場,肩負起“在社會中推動本土化的任務”。同時,伴隨民進黨上台,長期以來有關全台性民間學術社團“一律冠以中華民國、中國或中華名稱”的慣例被打破,由“中華民國經濟學會”和“中國比較法學會”更名的“台灣經濟學會”、“台灣法學會”已正式取得“内政部”登記,一些民進黨執政前成立的全台性社團如澄社、台灣政治學會、台灣哲學學會、台灣宗教學會也獲合法資格,而台灣記者協會、台灣人權協會等原在台北市登記的社團也取得了全島性社團的資格。對另外一些帶有“中國”、“中華民國”名稱而不願更名的民間團體則以凍結補助款等手段向其施壓。台灣媒體分析,台當局掌控的一些“國營”大型企業,如“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公司”和“中國石油公司”等也面臨更名的命運。今年5月,中華航空公司客機在澎湖外海發生重大空難,台聯黨立即借此大做文章,聲稱華航飛安紀録不好是因名字不好,應改名“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

  此外,民進黨上台後加緊推動落實“中央銀行”發行“新台幣”,並欲將之由地方性貨幣昇格爲“國幣”。2000年7月起由“中央銀行”首次發行所謂的“國幣”新版2000元鈔票,2002年7月起將全面以新鈔取代舊鈔。

  二、“漸進式台獨”的實質與危害

  “漸進式台獨”是民進黨上台後,在不敢公開宣佈“台獨”的情况下迂逥前進,以時間换取空間,積小成多,從量變到質變追求“台獨”的過程。

  (一)“漸進式台獨”更加隱蔽、更具欺騙性。

  毫無疑問,“漸進式台獨”比赤裸裸的“激進式台獨”手段更隱蔽,做法更有欺騙性。如果説,李登輝推行分裂路綫的主要特點是千方百計地突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急於在國際上樹立一個“法理上獨立”的台灣,而“漸進式台獨”則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潜移默化、日積月累地“去中國化”進程,將“台獨”根植在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這是一種迂逥式的、更加隱蔽、更具危害性的“台獨”。“漸進式台獨”的若干做法利用了台灣民衆希望當家作主的心理,打出“台灣主體意識”、“本土化”和“民主化”的旗號,不會像李登輝“兩國論”那樣立即引發兩岸的衝突與危機,因而更不易於讓台灣民衆認識清楚。

  (二)“漸進式台獨”的核心是“去中國化”。

  台灣當局的“漸進式台獨”涉及面非常廣泛,基本表現是在“四不一没有”的幌子下,利用執政地位和資源,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與社會生活各個層面全面推行“去中國化”或“去中華民國化”的活動,進行“台獨”的内化和深化。從“漸進式台獨”的種種動作來看,强調“台灣文化不同於中國文化”、回歸“台灣主體意識及主體文化”,搞“正名”活動以及在文教及意識形態領域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的政策與措施,都是企圖將台灣與中國分割開來,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現實,從而爲最終實現公開“台獨”創造條件。“台獨”分子毫不隱諱地表示,“台灣的正名運動,本質上是去中國化的運動”、“是要恢復真正能代表台灣的名稱,是要使台灣人瞭解,不但中國不能代表台灣,台灣也不代表中國”。

  (三)“漸進式台獨”的目的是要弱化台灣民衆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培植分裂主義土壤。

  長期以來“台獨”分子一直强調,“台灣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已形成一個獨立的民族”,民進黨的“文化政策白皮書”曾經提出“當前台灣民族主義的最高層次是對中華民族、中國人及相關的中國政府的反抗”。爲塑造所謂“台灣民族認同”“台獨”分子還不斷地鼓吹“台灣文化主體論”。陳水扁上台後的一系列論調無不與上述“台獨”主張一脈相承,其最終目的是要從根源上割斷海峽兩岸的天然聯繫,淡化中國文化與歷史對台灣民衆的影響,用“台獨文化”對他們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洗腦,弱化其對中國與中華民族的認同,使其遠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從意識形態上拒絶認同中國,進而抗拒統一。“台灣教授協會”成員、獨派文人施正鋒稱:這“是一種自信的自我宣示,要將台灣島上的所有住民鑄爲‘台灣民族’,要爲建構台灣成爲現代民族國家發出先聲”。前“台灣筆會”會長李喬則講得更明白,何以要從文化層面來主張“台獨”呢?因爲這才是“台獨論”的“根本”,只有這樣,“台獨”才“最有效果,也最徹底。”

  (四)“漸進式台獨”是台當局推行以“兩國論”爲核心的大陸政策的主要手段。

  從台灣當局領導人兩年多來的所作所爲,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兩岸政策實際上分内外兩層,外層是以所謂“四不一没有”作爲承諾的保護殻,其主要作用是應付來自大陸及國際社會的反“獨”壓力,維持一個穩定與安全的外在環境,争取時間和空間;内層則是通過各種“去中國化”的動作,孵化並催生實質上的“兩國論”,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量化積累,最終破殻而出的是“台獨”的最終實現,這就是島内媒體歸納的“孵蛋論”。在台當局看來,要使“兩國論”最終成爲現實,目前需要的是培養一個“全新的、完全局限於對台灣的認同”的社會環境,等到時機成熟,一切水到渠成,“届時美國對已經成爲現實的獨立無話可説,中國大陸則已不再可能對台使用武力”。

  民進黨這幾年來爲了突破“台獨”的政黨發展瓶頸,已逐漸發展出“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的新原則,這也是台當局推行“兩國論”的最高指導原則,可以説,上述種種“漸進式台獨”伎倆與花招無不是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的實踐與必然結果。可以預見,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隨着民進黨實力的增强和陳水扁對政局掌控力的提昇,其推行“漸進式台獨”的力度將會繼續加大、步伐將日趨加快。

  (作者與劉佳雁合著,發表於《台灣研究》2002年第3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