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産業是台灣支柱産業。近年來受新冠疫情反復、烏克蘭危機、美聯儲加息等因素叠加影響,台灣電子信息産業依然保持穩定態勢,特别是半導體産業貢獻突出。2022 年,台灣半導體産業産值爲 1623 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其中圓晶代工製造及封測産業産值爲全球第一,産業總産值及設計産業産值爲全球第二;同年,半導體出口額突破 1800 億美元,占總出口額比重近40%,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進一步加大。對於台灣而言,電子信息産業的主導地位亦是一把雙刃劍,面對以台積電爲代表的高科技産業向外遷移,以及新的電子信息産業集聚地的崛起,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將面臨産業結構轉型昇級,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信息産業迅猛式發展,成爲高新技術産業的核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同一時期,台灣島内土地、人力等生産要素成本上昇,國際市場競争壓力不斷加大,促使台灣當局抓住電子信息産業迅猛發展的機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台灣電子信息産業迅速崛起。1974年,台灣當局成立“台灣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並在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着力推動以半導體爲主的電子信息産業的發展,於1977年生産出第一個3英寸硅片,爲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台灣當局積極推動培育電子信息公司,在台灣新竹建立科技園,先後成立了25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和8家半導體制造公司,初步形成了集成電路供應鏈,並設立電子信息行業發展中心,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1990年,台灣當局啓動“亞微米製造工藝技術5年發展項目”,於1994年生産出第一個8英寸硅晶片;於1996年推出“深度亞微米製造技術發展項目”,推動集成電路産業發展的轉型昇級,並於2002年第一次實現行業貿易順差。經過長期發展,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産業在台灣經濟中的地位已舉足輕重,1990年至2019年,集成電路年出口值增長了70倍以上,在台灣地區國民生産總值(GDP)的比例超過17%;在此階段,台灣當局先後成立納米設備實驗室(DL)、芯片實施中心(CIC),後合併爲台灣半導體研究所(TSRI),專門從事電子信息産業的人才培養和芯片以及系統原型的開發等。此後,台灣電子信息産業應用領域不斷拓展,隨着半導體産業鏈的形成和國際上電子信息産業發展領域的不斷突破,台灣當局推出“智能電子計劃(PIE)”,積極推動電子信息在醫療保健、緑色能源、計算、通訊、汽車和消費電子等領域的應用發展,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爲主導,電子零部組件、通訊設備、通訊服務、光電、信息等同步發展的電子信息産業體系。
由於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産業的迅速發展,加上兩岸經濟交流日漸深化,兩岸學界對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的相關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電子信息産業方面,林世淵(2000)對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認爲經過20年的發展,電子信息産業已成爲台灣經濟的支柱,未來要調整産業結構朝向3C整合、大力開發技術含量較高的“信息家電”等領域;焦建華(2007)對2000年後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及其趨勢進行了研究,認爲要加强12英寸以上工藝的晶圓製造、加强顯示器産業及其面板技術的引進和研發,保证台灣在半導體和顯示器的生産優勢地位;高自旺(2021)認爲,台灣地區電子信息工業深刻嵌入全球價值鏈,且科技水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台灣地區電子信息工業從中國大陸獲利最多,但與東盟經濟體的雙邊嵌套地位很高。120世紀90年代,繼以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資金密集型産業爲重心的台商大陸投資熱潮之後,島内電子信息産業等技術密集型産業開啓新一輪登陸熱潮,促進兩岸電子信息産業深化合作成爲學界研究的熱點議題。陳雅蘭、雷德森(2001)認爲,入世後閩台合作空間將進一步拓寬,認真研究入世後閩台電子信息産業合作趨勢,對於福建省新世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張建美(2004)認爲,江蘇與台灣具有各自的信息産業優勢,雙方存在着較大的合作空間,兩地交流合作在强大的國際市場競争面前,能創造雙贏局面;張麗華(2007)、王知桂等(2010)、周小柯(2016)研究認爲,海峽兩岸電子信息合作優勢顯著,應積極推動在高新技術、重大核心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柳英(2019)認爲,未來台商應積極融入大陸電子信息産業品牌價值鏈的構建,争取深度參與大陸“新經濟”發展,構建新形勢下兩岸電子信息産業合作平台與機制;趙蕾(2021)認爲,大陸已躍居台灣對外貿易的第一大出口市場且佔據絶對優勢地位,且兩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較弱,貿易互補性强。另外,朱筱(2021)認爲,要加强創新兩岸産業合作方式、推動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構建兩岸産業合作區,推動形成以大企業爲龍頭、上下游配套企業爲依託的合理分工體系,全方位完善集成電路産業鏈各個環節與配套設備資源。
台灣學者李仁芳、吴明機(2007)認爲,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産業由於缺乏技術標準的自主性,影響其國際競争力,應强化對技術標準的自主性,積極參與國際和中國大陸電子信息産業標準的制定;顔怡音、薛富井等(2009)認爲,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在大陸投資區位選擇上,可以優先考慮江蘇、浙江等地區,因爲該區域已聚集較多的台資電子信息産業,容易形成聚集效應;陳雯雅(2010)認爲,區域整合與全球化已是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台灣電子信息産業要因勢利導,再創産業發展新高峰。
從兩岸學界研究成果來看,大陸學者主要聚焦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前景、趨勢以及兩岸電子信息産業合作、融合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台灣學者主要集中在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影響因素以及投資布局影響因素的分析,鮮有對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競争力的研究。作爲在台灣極具影響力的電子信息産業,研究其國際競争力有利於進一步瞭解該産業在全球中的地位,進而研判該産業發展動向,也有利於推動兩岸電子信息産業的融合發展。
二、解構:台灣電子信息産業
根據《台灣工業發展年鑒》標準,台灣電子信息産業主要涵蓋通訊産業、電子産業、光電産業和信息産業四大領域,近年來,台灣電子信息産業除繼續在傳統優勢産業集成電路、半導體、通訊産品等方面的發展,也向光電、數碼、信息安全等領域拓展。
(一)通訊産業
隨着科技的不斷進步,通訊産業成爲全球關鍵産業之一,特别是近年來AIoT的應用逐步普及,在數字經濟、智慧城市、工業4.0等智能化領域等領域得到運用,爲通訊産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台灣通訊産業主要包括通訊製造和通訊服務,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體系,通訊設備製造方面主要包括通訊零部件、通訊設備、通訊軟件及檢測儀器。但從産值來看,從2015年的10480億元新台幣降至2020年的8350億元新台幣,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2020年的産值比2019年下降了14.2%。
從通訊設備分類來看,根據台灣工研院統計顯示,台灣網絡通訊設備産值在整個台灣通訊設備産值中的比重從2015年的43%昇至2020年的57%,智能手持裝置則從57%降至43%。2020年台灣地區通訊産業主要産品中,手機、WLAN、衛星定位産品、Ethernet LAN Switch、DSL CPE、Cable CPE占通訊設備産值83.92%,受疫情和中美貿易戰影響,移動電話、衛星定位産品和DSL CPE等産品的産量均下降,其中移動電話的産量下降高達32.3%。
(二)電子産業
台灣電子産業(Integrated Circuit, IC)主要包括半導體(3C)和電子零部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IC産業已經形成覆蓋設計、製造和封測上下游分工的完整産業鏈。因疫情催生“宅經濟”效應,2020年台灣地區IC産業總産值達3.2萬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增長20.9%。其中,設計産值爲8529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大幅成長23.1%,占全球20.4%,全球排名第二;製造産值爲1.8萬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增長23.7%,其中晶圓代工16297億元新台幣,增長24.2%,占全球産量的81.4%,記憶體制造産值1906億元新台幣,分别位於全球第一和第四位;封測産值達5490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增長9.6%,位居全球第一。從2014-2020年台灣IC産業發展趨勢來看,總産值及其他鏈條的設計、製造、封測年産值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
台灣電子零部件主要産品包括電阻器、電容器、印刷電路板、IC載板和連接器。其中印刷電路板占主導地位,占電子零部件總産量的50%左右,産量相對穩定,相較於2019年,2020年較上年增長了3.2%;電子零部件主要用於外銷出口,在集成電路中的應用占該産品總産量七成以上,因此其生産與全球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息息相關。電阻器和電容器的生産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中低端産品的生産大多外移至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地區,2019年因美中貿易戰及景氣影響,産值下滑,而2020年則因疫情催生的“宅經濟”拉動了筆記本電腦的需求,帶動了電阻器需求量的增長。
(三)光電産業
台灣光電産業範圍主要包含平面顯示器、照明設備、照相器材光學元件和太陽光電等領域。根據台灣“工研院”統計顯示,2020年台灣光電産業産值爲14328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的産值14267億元新台幣,增長了0.41%。在光電産業主要産品中,平面顯示器的産值比重最高,2017-2020年間每年的占比均高達75%左右。
台灣平面顯示器産業已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産業鏈,上游零部件主要包括玻璃基板、塑膠基板、偏光板、觸控面板、液晶和光罩;中游是生産面板,主要包括扭轉向列型/超扭轉向列型液晶顯示器(TN/SIN 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 LCD)、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OLED、EPD和Micro projection,其中生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爲主;下游則是面板的應用,主要應用於影視産品、消費産品、電子産品、通訊産品和儀器産品等。台灣平面顯示器國際市場佔有率較高,早在2006年的年産值就突破了萬億元新台幣,占全球産值從2005年的30.8%昇至2006年的35.1%。2007年産值一度超過韓國成爲全球第一,占比40.8%。2016年至2020年間,平面顯示器的出口值均達3000億元新台幣以上,外銷占比均高達85%以上。隨着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中國大陸等其他國家地區在平面顯示器的發展,台灣地區的平面顯示器發展有所放緩,根據市調單位OMDIA對全球主要面板廠商營收狀况數據顯示,2020年台灣地區排名第三,占全球16.6%,位居韓國、中國大陸之後。
台灣太陽光電産業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産業體系。從産業鏈體系來看,上游産品主要包括多晶矽、矽晶片、矽甲烷、導電膠、玻璃基板,中游産品主要包括矽晶電池、矽晶機組、矽薄膜模組、鋁框、支架、連接器等,下游主要包括系統安裝、系統整合等。從産品産值來看,台灣太陽光電産業産值從2017年開始出現連續下降,從2017年2126億元新台幣降至2020年1605億元新台幣,下降了24.5%;其中太陽能電池産量從2015年的1027億元新台幣降至2020年的190億元新台幣,下降了90.1%,主導地位逐漸被削弱;矽晶片從2017年的540億元新台幣降至2020年的65億元新台幣,下降了79%;而太陽光電系統則逐漸成爲台灣太陽光電産業的主導産品,其産值基本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從2011年的60億元新台幣增至2020年的1001億元新台幣,增長了16倍多。
(四)信息産業
台灣信息産業特别是硬件設備産業是台灣傳統優勢産業,從2007年至2020年,台灣硬件設備産業年産值均保持在1000億元新台幣以上,從2007年1054億元新台幣增至2012年的1503億元新台幣,增長了42.6%,隨後不斷走向衰退,保持在1100億元新台幣左右;2012-2020年産值呈現U型狀,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高達14.2%。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人們生活從綫下轉向爲綫上,2020年台灣硬件産業産值達1288.6億美元,相比2019年增長14.2%;其中筆記本電腦産值爲737.13億美元,增長了28%;服務器産值爲129.65億美元,增長了3.2%;電腦主機板産值4.125百萬美元,增長了2.6%。
從産業市場佔有率來看,2020年台灣主要電子産品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有所提昇,其中台式電腦從53.1%提昇至53.2%,筆記本電腦從80.3%提昇至81.5%,服務器從35.7%提昇爲35.8%,主板從81.2%下降爲80.9%。根據台灣資策會展望,台灣硬件設備主要産品全球佔有率將進一步提昇,到2024年,筆記本電腦、台式電腦、主板和服務器的市場佔有率將分别達到84.2%、55.9%、83.2%和36.7%。
人工智能産業方面,2018年台灣當局推出“台灣AI行動計劃”,全面啓動産業AI化,根據台灣資策會調查,2010-2020年台灣新設AI公司共218家,從應用技術來看,新設的AI公司主要以機器學習、機器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爲主,其中機器學習占24.77%、機器視覺占21.26%、自然語言處理占17.89%;從投入的應用領域來看,銷售/客服服務占16.51%、醫療健康占16.06%、製造領域占9.17%。信息安全産業方面,2020年台灣信息安全産業産值達552億元新台幣,較2019年增長了11.9%,遠遠高於全球平均增長值的2.8%。目前從事信息安全的企業340家,從業人口達9000人。台灣信息安全産業主要以硬件出口爲主,在整個産業中的占比爲52%左右,主要包括網絡安全和終端與行動裝置防護,而近年來信息安全服務業在整個信息安全産業中的占比持續上昇至2020年的38.7%。
三、出路: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競争力分析
(一)研究設計及數據説明
1.本文分析理論。産業國際競争力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理論。亞當·斯密的絶對優勢理論是比較優勢理論的起源,主張每個國家都具有某些産業的獨特優勢,如果每個國家都按照絶對成本差异進行國際分工,那麽資源將得到最終的的利用,也將大大提高各國的物質福利;大衛·李嘉圖從更廣泛的國際貿易現象拓展了絶對優勢理論,發展爲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和俄林從國際貿易要素分析角度出發,形成了要素禀賦理論;隨着新的貿易模式出現,克魯德曼等人從競争過程和發展的角度解釋了競争力的來源,發展成爲新貿易理論。以波特爲代表的競争優勢理論,提出了經典的“國家鑽石模型”,認爲一個國家能否在某種産業的國際競争中凸顯,將由“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産業和支持産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争”等四項關鍵要素以及“機遇”和“政府”兩項輔助要素共同搆成了“鑽石體系”來决定,該理論後經杜寧、Wayne、Kim D、Marion、Moreno等學者的進一步完善和豐富。
作爲國際競争力的兩個基礎理論,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理論各有側重,比較優勢理論强調的是各國不同産業之間的生産率的比較,而競争優勢理論强調的是各相同産業之間的生産率的比較,在一國(地區)的産業發展中,比較優勢和競争優勢有可能同時發生作用。
2.本文分析方法。國内外學者采用多種方法對國際競争力進行研究,主要有進出口數據評價方法、主觀經驗賦權法、客觀賦權法以及主客觀賦權相結合等。本文借鑒張金昌的進出口數據評價方法,從市場佔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和貿易競争力等指標評價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的國際競争力。
其中,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RCAXij =(Xij / Xi)/(Xwj / Xw )其中,Xij表示國家(地區)i出口産品j的出口值,Xi表示國家(地區)i的總出口值;Xwj表示世界出口産品j的出口值,Xw表示世界總出口值。一般而言,RCA值大於1,表示該商品在國家(地區)中的出口比重大於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則該國的此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比較優勢;RCA值小於1,則表示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有比較優勢;如果RCA﹥2.5,則該産業(商品)具有極强的比較優勢,如果1.25≦RCA≦2.5,則表明該産業(商品)具有較强的比較優勢,如果0.8≦RCA≦1.25,則表明該産業(商品)具有中度的比較優勢,如果RCA﹤0.8,則表明該産業(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比較優勢。
貿易競争力指數,即TC(Trade Competitiveness)指數,是對國際競争力分析時比較常用的測度指標之一,它表示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即TCi指數=(Xi-Mi)/(Xi+Mi)。其中TCi是指i國(地區)的貿易競争力指數,Xi是i國(地區)的商品出口額,Mi是i國(地區)的商品進口額。一般來説,TCi指數介於-1~1之間,數值越大表明該産業的競争優勢越强,反之則越弱。
3.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相關産品界定。與台灣地區相對應的電子信息産業相關産品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國際貿易分類中,主要包括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電器或非電器的制冷設備等(HS8418)、包裝或洗滌用的封裝機器等(HS8422)、打印機/複印機或傳真機相關零件(HS8443)、家用洗衣機或烘干機(HS8450)、HS8450外的特殊洗滌機器(HS8451)、計算機器或售票等其他專業用途機器(HS8470)、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HS8471)、其他辦公室機器(HS8472)、自動售貨機(HS8476)、半導體零部件(HS8486)、照相機(HS9006)、醫用儀器(HS9018)、射綫設備(HS9022)、理化分析儀器(HS9027)、車費計等類似儀表(HS9029)、電量測量或檢驗儀器和裝置(HS9030)、電風琴等樂器(HS9207)。
本文實证分析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的全球市場地位、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争力指數(TC)中涉及的進出口額均數據來源國際貿易中心。
(二)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在全球的市場地位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産業因其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點,持續高速發展,充分發揮出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進步的的引領帶動作用,年均增速是同期全球GDP增速的兩倍以上,已成爲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支柱性産業之一,占發達國家GDP的比重高達25%。作爲外向型經濟體的台灣地區,其電子信息産業及其相關産品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特别是優勢産業集成電路(HS8524)、半導體(HS8486)和通訊設備(HS8517)生産快速發展,其對外貿易也持續擴大,在國際市場上發揮着愈發重要的作用。
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統計,2020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出口額達1923億美元,占全球電子信息産業出口額的5.3%,且2016-2020年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出口額和在全球的占比均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從全球十大電子信息産業出口國家/地區來看,2020年電子信息産業中的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85)排前十的分别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美國、韓國、德國、新加坡、越南、日本,其中台灣地區占比爲6.3%,較2019年增長了8個百分點;2020年電子信息産業中的集成電路(HS8524)排前十的分别是中國香港、中國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美國、日本、菲律賓和越南,其中台灣地區占比爲15.7%,較2019年增長了14個百分點;2020年電子信息産業中的半導體(HS8486)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日本、美國、荷蘭、新加坡、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大陸、德國、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其中台灣地區占比爲3.8%;2020年電子信息産業中的通訊設備(HS8517)排在前十的分别爲中國大陸、中國香港、越南、美國、荷蘭、韓國、德國、墨西哥、捷克和新加坡,台灣地區則排在第11位,占比爲1.6%,較2019年增長了三個百分點。
2020年台灣電子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中出口額排在前十的分别是集成電路(HS8542)、存儲器件(HS8523)、電話機(HS8517)、印刷電路(HS8534)、部分裝置或設備的零件(HS8529)、半導體器件(HS8541)、電感器(HS8504)、電容器(HS8532)、電路開關等(HS8536)、機動車輛裝置(HS8512),在國際市場上占比分别爲15.7%、14.9%、1.6%、11.8%、9.4%、4.1%、2.0%、5.9%、1.7%、4.9%;屬於電子信息産業範疇的機器及機器零部件(HS84),2020年出口額占全球的18.3%,其中的計算機器或售票等其他專業用途機器(HS8470)和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HS8471)占比分别爲4.1%、2.8%;屬於電子信息範疇的HS90,2020年出口額占全球的8.4%,其中的電量測量或檢驗儀器和裝置(HS9030)占比5%。
(三)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根據台灣2020年電子信息産業出口市場佔有率的分析,選取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及其中出口額排前十位的集成電路(HS8542)、存儲器件(HS8523)、電話機(HS8517)、印刷電路(HS8534)、部分裝置或設備的零件(HS8529)、半導體器件(HS8541)、電感器(HS8504)、電容器(HS8532)、電路開關等(HS8536)、機動車輛裝置(HS8512),以及HS84和其中的計算機器或售票等其他專業用途機器(HS8470)、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HS8471)和半導體(HS8486),HS90及其中的電量測量或檢驗儀器和裝置(HS9030)。
從電子信息産業及其相關産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CA)看,2016-2020年間,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及其相關産品絶大多數有着顯著性的比較優勢,大部分産品的RCA指數均在2.5以上,説明具有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及相關産品在國際市場有較强的比較優勢。其中,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從3.07昇至3.17,集成電路(HS8542)均保持在7.5以上,存儲器件(HS8523)和印刷電路(HS8534)大多數保持在6以上,部分裝置或設備的零件(HS8529)從6.48降至4.7,半導體器件(HS8541)從4.15降至2.04,電容器(HS8532)從3.09降至2.94,機動車輛裝置(HS8512)大部分保持在2.5以上,計算機器或售票等其他專業用途機器(HS8470)從3.37降至2.05,半導體(HS8486)從1.75昇至1.91,電量測量或檢驗儀器和裝置(HS9030)從2.29昇至2.5。其他電子信息産業相關産品也保持着相對比較優勢,而台灣地區的電子信息産業及其相關産品在全球市場的出口力有所下降,如部分裝置或設備的零件(HS8529)、半導體器件(HS8541)、電容器(HS8532)、電感器(HS8504)等的RCA指數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見表6)。
(四)貿易競争力指數(TC)
對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産業及其相關産業的貿易競争力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存儲器件(HS8523)、印刷電路(HS8534)、部分裝置或設備的零件(HS8529)、機動車輛裝置(HS8512)、計算機器或售票等其他專業用途機器(HS8470)等産品的貿易競争指數大多在0.5以上,説明具有較强的競争優勢,但2016年至2020年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表明台灣的電子信息産業的國際競争力不斷减弱;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電話機(HS8517)、集成電路(HS8542)、半導體器件(HS8541)、電容器(HS8532)、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HS8471)等産品的貿易競争指數介於0~0.5之間,説明具有較弱的國際競争優勢,其中集成電路和半導體器件的國際競争優勢呈現不斷减弱,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等(HS8471)則從1.16昇至1.45;而其餘的半導體(HS8486)、電量測量或檢驗儀器和裝置(HS9030)等電子信息産業不具競争優勢。
台灣的電子信息産業從集成電路起家,從台灣當局主導自美國引進專項技術、培養半導體人才,到以台積電爲代表的電子信息産業龍頭企業誕生,台灣的半導體産業引領全球,並首創專業圓晶代工模式,形成完善成熟的半導體産業集群。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芯片生産和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實力雄厚,市場競争力强,是全球最大的代工産地,并且擁有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産流程技術。近年來,由於來自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地區的激烈競争,同時台灣電子信息産業遇到新技術突破瓶頸、人才不足等原因,台灣電子信息産業中相關産品的競争優勢均有不同程度减弱。當前,由於台灣當局鼓動台商回流以及中美貿易戰影響,大量人才和企業迅速回流本地市場,台灣地區的電子信息産業特别是半導體産業有望繼續保持發展。
四、結論及展望
電子信息産業是台灣的支柱性産業,並已形成完整産業鏈,其中半導體和新型顯示器在全球電子信息産業價值鏈中具有重要地位。從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的國際市場佔有率來看,其出口額及在全球的占比不斷提昇,其中集成電路和存儲器件約占全球的15%左右;從顯示性比較優勢來看,集成電路、存儲器件和印刷電路均有較强的比較優勢;從貿易競争力來看,存儲器件、印刷電路等具有較强的貿易競争力,但是集成電路的競争優勢不斷减弱。
隨着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演進,硬件、軟件、服務等核心技術體系加速重構,電子信息産業正經歷新一輪變革。同時,世界各國也在搶佔電子信息産業新一輪變革帶來的新發展機遇,而作爲具有半導體産業優勢的台灣成爲全球争搶的重要戰略資源,美、德等西方國家紛紛加强與台灣在半導體産業的合作,這可能將進一步提昇台灣電子信息産業特别是半導體産業在全球的地位。在加强與美、德等西方國家合作的同時,台灣地區電子信息産業將進一步加强半導體新技術的突破、提昇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的“自主性”、强化兩岸電子信息産業融合發展等。
首先,推動半導體産業的技術革新。根據IC Insights預測,到2024年底,180nm以上制程芯片市場佔有率將從當前的22.1%下降至18.6%,而10nm及以下先進制程芯片市場佔有率將從2020年底的10%提昇至29.9%。2021年底,台灣半導體手機芯片技術迭代再創新品,推出4nm 新處理器,高通在年度驍龍技術峰會上宣佈了爲2022年下一代智能手機打造的新處理器——驍龍8Gen1(Snapdragon8 Gen1)。驍龍8Gen1 移動平台整合了驍龍X65 5G modem 芯片,采用先進的4nm制程工藝。驍龍8Gen1 的CPU提昇了20%,功耗降低了30%;GPU 比上代快了30%,功耗降低了25%。同時,驍龍8 Gen1移動平台的AI性能比前代提昇了4倍多。台灣當局將進一步發揮半導體産業人才充足等優勢,進一步開發半導體領先技術。
其次,拓展電子信息産業新領域。發揮原有電子信息技術優勢,從當前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熱點領域新型顯示設備、通訊傳輸設備、智能視聽設備、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安防設備、汽車電子設備、醫療電器器械等,推動AI、VR、物聯網、機器人等智能硬件專用芯片的研發生産;順應傳統消費電子産品轉型昇級,發展手機顯示面板的柔性屏,據HIS Markit預測,到2025年,可摺叠AMOLED面板出貨量將達0.5億台,2022年全球柔性屏市場規模將達到160億美元;利用全球通訊設備技術的换代昇級,開發應用於5G通訊主設備所需的上游核心器件5G高頻射頻器等;抓住智能車載設備等汽車電子的市場熱點,加强在智能車機、HUD抬頭顯示、智能泊車設備、智能節油設備等領域分研發生産;强化醫療領域的納米機器人、神經義肢、人體器官、各類智能導入式醫療器械等方面的研發生産,不斷拓展電子信息産業新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强化兩岸電子信息産業的合作。兩岸經貿融合發展趨勢不可逆,即使在當年兩岸關係情况仍然嚴峻復雜情况下,兩岸經濟融合却在深化發展,兩岸貨物貿易額高達3283.44億元,同比增長了26%,其中集成電路是兩岸貿易中最爲重要的産品,大陸對台灣的集成電路進口額爲1558.7億美元,占集成電路整體進口的36%,台灣集成電路相關産品的出口中,出口大陸占60%左右,兩岸電子信息産業特别是在集成電路方面顯示較强的黏性。同時,隨着中國大陸近年來在電子信息産業的不斷發展,在全球電子信息産業扮演者越重要的角色,2020年中國大陸在電機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等(HS85)、集成電路(HS8542)、電話機(HS8517)的出口在全球分别排在第一、第三和第一。台灣要發揮兩岸已構建的電子信息産業鏈特别是集成電路産業鏈的作用,利用大陸廣闊的市場需求,加强與大陸在電子信息産業的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昇級兩岸電子信息産業鏈。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