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仁者無敵:王道文化是兩岸携手引領世界的實踐途徑

  一、前言

  根據可考歷史,人類歷經幾千年的戰争殺伐。人類歷史充滿了對戰争的厭惡與對和諧社會的向往。20世紀歷經兩次大戰的洗禮,人類再次思考避免戰争的議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聯合國的成立,就是希望透過國家之間的政治協商機制以避免戰争的構想。然而,20世紀後半葉,雖然没有發生類似兩次大戰的大規模戰争,在美蘇兩個敵對陣營劍拔弩張的對抗之下,世界各地仍然是衝突不斷,煙硝彌漫。

  本文旨在從宏觀的視野,檢視中華文化主流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終極價值與實踐途徑;闡釋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時代意義;進而論述如何發揚此一中華文化特質,爲21世紀國際環境建立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體系,以引領世界邁向一個没有戰争、和諧互助、資源公平分配分享的大同社會。

  二、儒家王道文化思想是中華文化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創見

  本文認爲,王道文化是儒家思想達成其最終核心價值目標“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徑,是中華文化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創見。本節將闡述儒家的五個核心概念,以及老子道德經和孫子兵法與儒家王道文化思想相呼應的論述。

  1.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儒家思想的五個核心概念包括:天人之際與人性論述、忠恕與中庸、仁政思想、王道文化、以及大同世界。其中大同世界乃是儒家思想追求和諧社會的終極價值;天人之際與人性論述乃是儒家思想一切論述的根源;忠恕與中庸之道乃是實踐仁政思想與王道文化的有效途徑;仁政措施是實踐王道文化的有效途徑;而仁政措施與王道文化則爲實現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徑。“忠”就是要實事求是;“恕”就是要“推己及人”;“中庸”之道,就是采取漸進的、温和而不偏激的平衡途徑;而“仁政思想”就是要透過忠恕與中庸的態度,來達成讓國内社會所有百姓都能够享受安居樂業的生活;“王道文化”就是要透過忠恕與中庸的態度,來達成讓國際社會所有國家都能够和平共處相互依存。達成上述兩個願景,也就是達成儒家思想追求和諧社會的終極價值──“大同世界”境界。

  2.王道文化是儒家關於達成大同世界實踐途徑的論述

  儒家思想的第四個核心概念王道文化是其達成大同世界政治理想第二個實踐途徑的論述。廣義的王道文化涵蓋對内政策的仁政思想與對外政策的柔性外交。狹義的王道文化則是指相對於“霸道文化”的剛性外交。

  孟子對於王道與霸道有很精闢的論述。他認爲霸道就是透過軍事途徑拓展國際空間;而王道就是透過人道主義在國際間濟弱扶傾。因此,推動霸道的國家一定要擁有龐大的領土;而推動王道的國家,就不一定要擁有龐大的疆域。他説,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裏,文王以百裏。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公孫醜上-03》 “公孫醜上-03”,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2\]

  3.孟子對王道文化的定義: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倡導王道而貶斥霸道不遺餘力。他特别推崇“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意思是説,“不嗜殺人者”才能够一統“天下”。“不嗜殺人者”就是拒絶透過戰争手段解决國際争端的人。也就是説,孟子認爲,只有 拒絶透過戰争手段解决國際争端的人擔任國家領導人,才能够真正解决國際紛争,建立一個和平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孟子對樑襄王閳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理念如下:

  孟子見樑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樑惠王上-06》 “樑惠王上-06”,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3\]

  4.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仁者無敵;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

  孟子一再强調,人君如果能够推行仁政,建立一個充滿人道關懷與具有人性尊嚴的和諧社會,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没有任何對手可以挑戰他了。孟子在其“樑惠王章”上篇以斬釘截鐵的口氣向樑惠王建言説,“‘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相關對話如下:

  樑惠王曰:“晋國,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寡人耻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裏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税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樑惠王上-05》“樑惠王上-05”,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3\]

  孟子在其“離婁章”上篇再度强調推行仁政的重要性。他指出桀紂之所以失去天下,乃是因爲失去民心。反過來説,誰能够推行仁政,誰就能得民心;誰能够得民心,誰就能得天下。他從而斷言,民心向往仁政,歸順擁戴推行仁政的政府,就像水往低窪的方向流動,野獸往山林壙野的方向投奔一樣,没有人能够阻擋。他説,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爲淵敺魚者,獺也;爲叢敺爵者,鸇也;爲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敺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爲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 ”《孟子:離婁上-09》“離婁上-09”,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li-lou-i/zh\[20161004\]

  5.王道文化的時機概念:精準界定時機;耐心等待時機;實時把握時機

  儒家思想的王道文化相關論述還包括孔子與孟子對時機概念的闡釋:精準界定時機;耐心等待時機;實時把握時機。孔子斷言,“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孟子認爲,“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毋拔苗助長”。

  孟子强調時機對於推行王道文化建立王業的重要性。孟子的學生公孫醜提問説,以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百歲才逝世,却還没有能够一統天下。直到武王與周公繼續推動他的仁政,才得以完成周朝的王業。而孟子却説,用王道一統天下易如反掌。公孫醜質疑説,這樣説來,難道連文王都不是值得傚法的榜樣嗎? 孟子認爲,文王無法在生前完成王業,乃是因爲時機尚未成熟的緣故。他引述齊國的諺語説,就算有高度的智慧,還是要順應時局的趨勢;雖然已經準備好應有的農具,還是要等待春氣的降臨,纔可以把種子播到農田裏。如果節令未到而急着出去播種,只要一場小雪就足以凍死所有播下的種子。孟子回答説,“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醜上-01》“公孫醜上-01”,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zh\[20161004\]

  不過,孟子雖然强調時機對於推行王道文化建立王業的重要性,他却認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因此,根據他的推論,得人和者,就可以得天下。從孟子上述的論述,我們可以推論説,得人和者就是得到天時。孟子説,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孟子:公孫醜下-10》“公孫醜下-10”,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i/zh\[20161006\]

  孟子在回答公孫醜問他如何培養“浩然之氣”的問題時,提到不要“拔苗助長”的概念。孟子强調培養浩然之氣應該順其自然,不要急於求功;應該念兹在兹,鍥而不捨;但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孟子舉了一個宋國的寓言説:宋國有一個人嫌他所種的禾苗長得太慢,而把所有的禾苗都拔高。之後芒芒然回到家,告訴家人説,“我今天累死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的兒子趕快跑去看,赫然發現田裏的禾苗通通枯死了。孟子説,世界上没有像宋人這樣幫助禾苗長高的人太少了。有些人認爲耕耘没有用而放棄耕耘;另外那些認爲耕耘有用的人,却又操之過急而拔苗助長。後者不但没有幫助,反而有害。孟子説,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爲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醜上-02》“公孫醜上-02”,孟子,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zh\[20161006\]

  上述“拔苗助長”的寓言,雖然是孟子在論述如何培養“浩然之氣”的方法。然而,把這個寓意拿來論述王道文化的方法也是適用的。對於任何重大國際争端的折衝或是兩岸關係的互動,都是需要運用中華文化所孕育的最高智慧、最大耐心以及最寬闊的胸襟來對待,以避免因爲急功近利而功敗垂成。而這也就是孔子對他的學生子夏所諄諄告誡的箴言。孔子説,“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17》“子路-17”,論語,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analects/zi-lu/zh\[20161008\]

  6.老子哲學的王道文化: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

  王道文化的思維,並不限於儒家,而還廣泛藴藏於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學説。其中以老子所倡導的柔性文化最爲突出。老子説,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最柔弱的東西。然而,當水在衝擊物件的時候,却是無堅不摧,無人能擋。他從而指出,弱可以勝强,柔可以克剛。老子的此一説法,我們可以從海嘯的駭人威力獲得印证。老子説,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經-78》“道德經-78”,道德經,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09\]

  老子從上述的“弱之勝强,柔之勝剛”哲學,又推論出“曲則全”“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哲學。最後他强調謙卑的重要性。他説,江海之所以能成爲百谷之王,乃是因爲江海能够永遠屈居於比百谷更低下的地位,才能永遠接受百谷的歸順。這也就是儒家所提出的“海納百川”的謙卑哲學。老子從上述多方論述,提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的哲學。他説,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老子:道德經-22》 “道德經-22”,道德經,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09\]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道德經-24》 “道德經-24”,道德經,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11\]

  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老子:道德經-66》 “道德經-66”,道德經,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dao-de-jing/zh\[20161011\]

  7.孫子兵法的王道文化: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果我們説,孟子主張“不嗜殺人者”才能够一統“天下”,老子主張“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都不過是不切實際的、不食人間烟火的“書生之見”。那麽,讓我們來看看春秋時代最被推崇的戰略學家孫子怎麽説。孫子在其傳世之作“孫子兵法”中强調“廟算”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調要打贏一場戰争,不能只靠有勇無謀的衝鋒陷陣;而是要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裏之外。他説,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况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孫子:始計-07》“始計-07”,孫子兵法,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2\]

  孫子强調,戰争是不得已的手段。“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説,最好的國家安全决策是確立擬定國家安全的定位;其次是周延决定對外政策走向並積極推動;其次是周詳規劃國防政策與軍事行動方案;下下之策是調兵遣將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因此,孫子認爲,維護國家安全的最佳選擇,乃是讓威脅國家安全的敵對勢力知難而退,而不是去打贏一場戰争。他説,

  “凡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01》“謀攻-01”,孫子兵法,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2\]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孫子:謀攻-02》“謀攻-02”,孫子兵法,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3\]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争於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謀攻-03》“謀攻-03”,孫子兵法,中國哲學書,http://ctext.org/art-of-war/attack-by-stratagem/zh\[20161013\]

  三、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在21世紀國際環境的時代意義

  進入21世紀後,亞太地區安全環境急遽變化。地區矛盾衝突不斷,動盪戰亂頻仍,國際關係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增多。急需用新的思維路徑球的出路和辦法。而儒家核心思想王道文化具有特别的作用意義。

  首先,王道文化是儒家思想達成其最終核心價值目標“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徑

  儒家思想的五個核心概念包括:天人之際與人性論述、忠恕與中庸、仁政思想、王道文化以及大同世界。其中大同世界乃是儒家思想追求和諧社會的終極價值;而仁政思想與王道文化則爲實現大同世界的有效途徑。

  其次,儒家倡導的王道文化是中華文化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創見

  王道文化的理念藴藏於中華文化的諸子百家;儒家則集其大成。儒家思想以推行仁政爲落實王道文化的利器。孟子堅决反對霸道,强調“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他指出“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並斷言“仁者無敵”。老子闡釋柔性哲學:他指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並斷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孫子兵法則强調,“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三,王道文化將爲21世紀動盪的國際社會點亮一盞普照全球的明燈

  20世紀末期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歐盟成立以及中國快速崛起,導致全球戰略格局丕變。王道文化的忠恕中庸與仁政包容特質,將爲21世紀提供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體系。在21世紀初期全球安全環境急遽變化的新格局之下,中華文化的忠恕中庸與仁政包容特質,將可爲此一動盪的國際社會提供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體系。

  最後,王道文化是兩岸携手引領世界的實踐途徑

  兩岸分别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乃是王道文化的具體表現。兩岸允宜聯袂共同發揚中華文化的王道文化精神,携手引領動盪的國際社會邁向和諧安康的大同世界。未來兩岸將秉持王道文化的精神,聯袂携手共同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和諧安康的大同世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