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運用信息網絡闡揚中華文化之策略

  一、前言

  本文旨在論述運用信息網絡科技,作爲闡揚中華文化策略。當文化面對社會變遷及外來挑戰時,如何能够吸納他方長處,駕馭並融合最新科技,讓科技爲文化所用,甚至還創新出最新文化元素與之結合應和,本文將運用諸多信息網絡科技,在實踐中華文化上所具之利基,歸結出如何運用此等科技文明趨勢,作爲闡揚中華文化載體之策略。

  二、文化與生活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整個世界文明體系中有重要地位,中華民族之文化表征,不但是顯現中華文明在精神層面之强勁實力,更藴含民族之生機。但是中華民族在整個文明發展過程中,不斷接受各項挑戰與試煉,更與其他文明體系交流互動,所有保存與吸納之歷程中,各項文化元素能否被傳承,其最重要準據就在於能否在生活中繼續實踐。

  諸多曾在民族歷史中存在之古禮與習俗,爲何到今日會佚失淪喪,究其原因就是其與社會日常生活脱節,不再能够被官家或庶民所接納,從而遵循與實踐,因此就無法免除於失傳之命運。所以當要論及中華文化之保本與創新時,外來文化元素能否透過内化過程,融合進入中華文化,或是既有文化元素能否繼續保持生命力,端賴社會能否接受此等文化元素,并且具體加以實踐,才是整個議題之核心關鍵所在。

  社會生活形態變遷,讓諸多文化元素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無法繼續存活;不被社會繼續實踐之文化活動,終究是會喪失其生命力,被時代巨輪碾碎淘汰於歷史洪流,亦將是無情之取舍判决。但亦有些文化元素,雖然原始産生之社會條件有所變化,但却因其特殊屬性,尋找到被社會經常接納實踐地位,發揮出獨特文化生命力。究其所以,就是在於其能在社會大衆中找到市場,借由實踐獲得存活之生命力。中華古禮甚多,有些因爲實在與現在生活脱節,或者是過於繁複而不再遭人遵從。同樣道理亦適用於日常生活中之各項文化元素,舉凡食衣住行,不免會有文化活動因爲科技工藝發展遭到完全淘汰,但有些却從實用功能轉化成爲裝飾表征,以另外一種方式加以保存,亦獲致另種方式之生命力。基於此念,當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如何在信息社會中,將中華文化元素與信息社會生活常態相結合,使中華文化在保本上不敗,亦能够在創新上有成,確實是項嚴肅挑戰。但爲闡揚文化就必須從生活入手,所以在下節中就因此探討,信息與生活間之依存關係,如此方能窺破如何在信息社會,振興文化使其掌握生機之關鍵所在。

  三、信息科技與文化實踐

  假若要討論信息與生活及文化間之關係,吾人必須認識到,雖然在網絡信息所存在之數字空間中,英語無疑是最爲强勢之工作語言,但是在相對上,所有中華文化所及之各個不同華人社會中,其信息普及程度,絶對是有目共睹之社會表征。特别是中國大陸來説,由於在信息科技與運用上,握有後發先至之利基,其實相對上,在生活上運用信息科技之程度,遠超過其他以中國人爲主體之華人社會。

  但是就透過生活實踐,用來聯結信息與文化來説;首先所有人都可理解到信息與吾人生活結合程度之高,業已是無人能够逥避信息科技之影響與衝擊。不論是日常起居食衣住行,借由信息科技所能帶來之便利,以及所能改變每個人思維與行爲模式,皆是人盡皆知之事實。對证前節所提生活與文化間之聯結關係,自然信息社會必然會牽動文化實踐之運行軌迹。

  信息科技與運用模式對於文化所産生交互作用,其實是雙向間之互動;信息運用會影響文化實踐,但文化活動亦是信息運用揮灑之場域。所以在觀察這兩者間之互動關係時,吾人不但是要討論雙方互動所搆成之正面助力,同時亦要思考,雙方是否亦會存在相互扺消或抗衡之阻力。

  就中華文化圈内之信息發展脈絡觀察,既有之文化實踐與活動,從來就未成爲運用信息改善社會生活之負面因素。許多文化活動反而是因爲信息科技而獲得更大之便利,從而獲致更多生機與動力。比方説,諸多文化活動借由網絡科技進行宣傳、營銷與運作,雖然在形式上是種創新,但却使得文化傳承與推廣能够獲致更大效果。

  文創産業運用信息網絡營銷,文化課程運用網絡進行教學與研討,運用網絡社群、聊天室與部落格來推廣與倡議文化活動,這都是文化實踐獲得信息科技之顯著利基。假若再加上“虚擬現實”之信息技術,來支持網絡博物館等文化陳展活動,甚至再搭配仿真與仿真等信息科技,讓文化元素能够更生動之傳播,這更是在文化推廣與營銷上之利基。

  假若再與文化産業之商業營銷相互結合,則文化實踐更可運用信息科技獲致更大商機,從此看來,亦是增加文化實踐本身之誘因與動力。所以創新與保本在文化實踐上,其實並非對立之理念,而是進可攻退可守之一體兩面思維。在積極推廣過程中,不但是保本,更是因應現實之社會條件,而必須有所創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根本原因就在於能够駕馭時勢之變化,但是又能够同時堅持其既有之核心意涵。中華文化活動及實踐,在與信息科技兩者間,並不存在於任何絶對性之矛盾關係。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善於吸納外來文明,經過調整過程,將各項外來元素内化成爲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之單元,所以信息科促成之信息社會,會對中華文化提供極爲有利之發展與創新契機。

  從近年來中華文化各種實踐模式觀察,運用信息網絡協助婚喪喜慶等民俗活動,甚至是在借由網站架構上香祈福求籤許願,或是以電子轉賬致送賀儀、奠儀、壽禮、香油錢與壓歲錢,都已逐漸被社會大衆與年輕世代所接受。隨着城市空間緊縮與環保意識抬頭,利用信息網絡象徵性焚燒銀紙與燃放爆竹,亦是藉助信息科技與現實生活條件間之妥協。

  文化實踐有外在形式,亦有内部意涵,所以只要能够維持其原始意旨,就算外在形式與運作模式隨着信息化社會有所變化,其實亦有其創新之價值。其實在文化實踐上,能够被社會大衆接受才是硬道理。内涵與形式雖可有質文之辨,但是就文化活動之生命力,完全要以其被接納與實踐作爲準據來看,創新在於使其更能够落實,而保本則是在外在形式調整與適應客觀條件後,仍然能够維持其既有感動人心之意旨。

  時代不斷進步,科技持續發展更新,社會亦經常處於變遷狀態,中華文化各項元素係源於生活上具體之實踐,當生活形態改變後,自然文化實踐之方式亦必須有所調整。此外必須理解到,中華文化廣披八方,遠及華夏九州島,隨着炎黄子孫播遷海外异邦,本來就會隨着自然地理條件而有所調整,以便在不改其宗旨之前提下,以能够接受之形式繼續綿延傳承。所以在各個不同華人社會,文化實踐之枝節形式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之意涵皆未喪失。

  所以面對從農業社會開始,再經過工業化轉型,乃至於目前所已處身之信息化社會,在中華文化各項元素與信息化社會運作並無基本矛盾之前提下,運用信息網絡闡揚中華文化,使其獲得保本創新之最新動力,確實是具有極度正面之潜能。但爲使整個過程能够更加順利,並使整體結果更加理想,就必須講求適切之策略,兼顧各方之實際要求,并且滿足不同期待,如此將會使中華文化更能擁抱時勢潮流,展現更强生命力,亦讓這代中國人面對前賢先輩,繳交出讓人滿意成績單。

  四、運用信息闡揚文化策略

  盡管依據前揭事實,吾人可以理解到中華文化與社會生活之兼容性,同時在面對信息社會之當代時勢下,仍然飽含其生命力,但是爲能落實中華文化保本創新之生機,并且使其推廣運作更爲順遂,下列各項策略性要素,確實具有不可忽視之價值,亦值得關心中華文化發展,鞏固中華民族生機賢良之士共同思索。在策訂文化政策與推廣計劃時,應以科學與客觀態度,就各項策略性要素綜合考慮。

  1.尊重人性需求

  就闡揚文化之策略而言,首先就要尊重人性需求;文化實踐能够與生活結合,就必須注重人性,但是移風易俗轉换觀念,有時必須經過相當時日考驗,以及各種經驗累積調整變化。比方説,中華民族面對社會上之婚喪喜慶,不免都會致送禮金表達心意;遇到喜慶就會以紅信封包裝禮金,上書吉祥話敬語來致意,而遇到親友故舊家中喪事,就會以白信封包裝奠儀。

  當時代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後,衆人分居各地工作就業,有時就是無法親自致送賀儀或是奠儀時,有些銀行與郵政體系,就會依據民俗需求,特别制備固定格式之信封,來替顧客轉達用於表達心意禮金之匯款,這就是顯示出,所有文化上之變革,都要順應社會客觀條件,更要兼顧人性因素,才有可能被接納,方有機會移轉觀念,使其成爲文化具體實踐之作法。

  所以當信息時代來臨時,如何將科技上更爲便捷之電子財務轉賬措施,從冰冷冷地數字轉成温暖之訊息,更轉化成爲中華文化致送節儀禮金之最新模式,這就必須考慮如何配合轉賬時,亦同時轉發致賀或致哀之電子卡片與語音消息。就科技來説,這些都不會搆成技術瓶頸,真正關卡在於如何能够尊重人性需求。所有能够符合人性需求之科技發展,才能够與其獨特之民族文化相互結合,成爲傳統文化最新實踐運作方式,並晋身成爲不可或缺之元素。

  2.掌握社會脈動

  除去前揭之人性需求外,更必須掌握社會脈動;换言之,雖然在文化實踐必須着眼於個人觀感與迎拒,但是文化實踐更有從衆之特性。曲高和寡之文化實踐形式,通常就暗示出其生命力有限,能够被普羅大衆所接受之實踐模式,才會具備更充實之生機。

  吾人須知,在中華文化元素中,從農業時代所藴養出來,與民俗節慶相互搭配之糕點與飲宴方式,雖然是符合人性之文化表征,但隨着社會變遷與大衆觀念變化,其實踐運作上就會有所調整。否則不論就商業市場來説,抑或是就群衆對於此等文化活動之接受度上,必然會産生對文化元素傳承綿延之負面阻力。在外在實踐之模式上,必然是要有所創新。

  所以運用信息科技闡揚中華文化,在策略上就更必須注意到社會整體接受度,否則特定之文化實踐運作模式,就會如同無法着根之植物般,無法獲得應有土壤滋養,從而孕育出更多之生機。所以當運用信息科技,來推廣傳承與保存中華元素時,更必須注意到社會大衆對於此種方式之接受程度。能否讓網絡虚擬博物館,成爲網絡用户參訪中華文物或文化景點之管道,而不必舟車往返勞民傷財地親自造訪現地,這就要看社會大衆之接受度,來决定此種文化創新之作法,能否獲得生機。

  所以在此要掌握社會脈動,就是在於提醒運用信息科技,在闡揚與推廣中華文化活動上,必須理解到順應社會風潮,呼應節慶時令與社會活動,才能够事半功倍。所以掌握社會脈動,自然就成爲運用信息科技闡揚中華文化上,第二項必須要注重與思考之策略要素。

  3.配合信息文化

  若是要運用信息網絡來闡揚中華文化,推動文化活動就必須先能够駕馭網絡,而其中關鍵就是在於如何配合信息文化。誠如前述,信息活動在網絡運作下,已經逐漸孕育出獨特之網絡文化,與其在推廣文化活動時與之對抗,無寧順勢而爲充份運用其特性,從而獲得事半功倍之效能。

  在繼續深入探討此項策略要素前,吾人必須注意到三項基本事實:第一,不論是何種信息文化或是網絡文化,對於中華文化來説,並不存在根本性之矛盾。其次,在華人文化圈中,就算是網絡族或信息系統之用户本身,其日常生活仍然是依循中華文化而實踐運作。第三,依據以往運用信息系統,或是透過網絡推動與宣揚中華文化活動,其實都是獲得正面效果,並未曾發生過任何窒礙難行狀况,甚至産生磨擦與對抗情事。

  所以在此三種客觀事實存在之前提下,要配合信息文化或網絡文化之特性,使其成爲闡揚中華文化之助力,確實是具有相當潜能。但若是要發揮此項策略要素,必須牢記避免在過程上,去挑戰與威脅此等信息時代亞文化本身運行之軌迹。同時在運用與配合之過程中,亦必須理解到,在形式上采取彈性妥協,是屬於創新之範疇,其仍須經過具體實踐之檢驗,才知道其創新作爲能否存活。但在文化内涵精義上,其仍是屬於保本之領域,只要其原本意旨不因實踐運作形式而喪失,其實就是順利運用收納信息文化,作爲闡揚中華文化推力之契機。對此最重要之環節,就是後續所要討論之策略要素——强化溝通交流。

  4.强化溝通交流

  就運用信息網絡闡揚中華文化而言,吾人最應重視網絡跨越目前存在諸多境域界限之能量,换言之,就是網絡能够不受諸多人爲障礙之特性。闡揚中華文化除能在華人社會中凝聚對民族之向心,提振認同與自信外,亦可同時對不同文化爲主體之社會,傳達中華文化實際之内涵,避免遭致無心之誤解,甚或是有心之抹黑與污衊。

  針對以年輕族群之網絡世代,單向之論述與倡議是最不理想溝通模式。在數字空間中最具生命力之溝通模式,必然是有來有往之互動交流。網絡世代重視本身表達意見之權利,又習於將本身思維表述,因此在建構闡揚中華文化與倡議文化活動之平台與管道時,務必確使受衆得以響應與互動,如此才會使其被網絡世代所接受。

  運用聊天室與貼吧之國際化,輔以適切之外文翻譯軟件,其實對在數字空間塑建對國際社會網絡族交流平台來説,算是有利之客觀技術條件。只要是曾經注意到此種溝通平台跨越人爲國境之溝通交流能量,就會理解到此等管道,確實將是針對網絡世代與國際社會,推廣中華文化與倡議文化活動最具潜力之工具。誠然外語翻譯對於在國際社會推廣中華文化相當重要,但是在特定單元上,其實語言亦不會搆成障礙。中華文化在對外溝通上,其實只要在本質上具有其引人之處,在形式上其實亦不必作出任何讓步與調整。

  就運用網絡闡揚與推廣中華文化來説,吾人必須注意到,針對網絡新世代之年輕族群所參與之活動觀察,網絡電玩將是極爲重要項目。如何將中華文化元素與之結合,提昇與網絡新世代在中華文化意涵上之溝通交流質量,其實存在相當大之空間,更具有無限發展之潜能。將數千年來通俗小説神話人物與情節,諸如封神榜、水滸傳、西遊記及三國演義之故事,轉化布局成爲網絡電玩主題,輔之以適切説明與生動描述,建構在電玩交談接口,以育教於樂方式,讓年輕人無形之中瞭解到此等文化元素,相對於書本與其他媒體來説,其實透過網絡電玩遊戲,未來世代或許更能够欣賞到戰國策中謀略策士間之言語機鋒,以及世説新語中各個史事之教訓啓迪。

  總而言之,在信息時代中,運用網絡具有無限想象之空間,尤其是對國際社會及年輕世代之溝通交流上,更是具有不可替代之利基。所以在能够悟透前揭尊重人性需求、掌握社會脈動與配合信息文化等三項策略要素後,最重要并且能總其成者,就是强化溝通交流此項策略要素。掌握溝通交流之要點與原則後,將可利於中華文化推廣與傳承,並使其發揚光大之舞台更爲寬廣。

  五、結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經過數千年之考驗與實踐,誠然有諸多寶貴之資産,但亦不免存在若干令人不快之負面因素。闡揚中華文化主要之着眼,除去是在於對内能鞏固國族之向心,使其能爲中華民族一份子爲榮,亦是對外能够傳達中華文化諸般元素之本質,坦然面對世界表達誠意溝通。當然在對外推廣之過程上,亦不免有宣揚國族成就展現威望之意,但畢竟還是要使人敬重,獲得誠意往來之基礎。

  但是吾人必須認識到,當年輕世代與外籍人士,針對中華文化與歷史上不光彩之記録加以詰問時,以坦然承認之態度面對,不要去逥避這些確實存在之事實,其實更能讓闡揚中華文化,獲得正面之響應。對於信息時代之網絡傳播來説,能够展現自信,就是獲得勝利之先機。充分之自信心,將是對中華兒女年輕世代傳承中華文化,面對世界彰顯中華之美展現國族威望,所必須牢牢掌握之勝券,而其基本要求,就是能坦然面對信息網絡中之挑戰,此乃本文稿期待有識者能得見之真正核心要項。


  張 競:作者爲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