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十九世紀,英國大文豪狄更斯以法國大革命爲背景之名著《雙城記》有一段著名開場:“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篤信的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闇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絶望的冬天;我們什麽都有,也什麽都没有”。這段引言,放在當前兩岸情勢,竟然如此貼切。
盡管兩岸關係因民進黨重返執政後,蔡英文當局逥避接受“九二共識”,不但兩岸兩會機制停擺,蔡英文在教育部和文化部任用深緑人士,再度造成各界認爲民進黨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文化台獨路綫,又要死灰復燃。此外,包括泛緑立委在立院提出的帶有“去中國化”意圖的敏感法案,以及新提名七名大法官在立法院資格審查時,以“特殊國與國關係”定位兩岸關係,再度令人警覺,是否法理台獨也正以握釋憲機制的方式卷土重來?
更多有識之士深切體認,中華文化復興再造是兩岸關係根本連結,是切不斷的臍帶。尤其面對當前一股受到外來文化煽惑的文化自我异化的錯誤思潮,正在台、港青年間散佈,兩岸更應携手共同打造中華文化匯流的新世紀,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歧异的兩岸發展史觀
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14億人邁向小康社會,并且引領發展中國家重新打造新的、更符合民主精神的國際機制、更公平的國際金融架構和規約,更開放和多邊互利的區域合作,從這個角度看,現在中國大陸無疑是處於最好時代。
中國大陸是不是真的崛起而能成爲代表全體中國人的認同依靠,對同爲華人文化圈的台灣和香港而言,因爲不同視角,就形成不同認知。台灣和香港不約而同出現以本土認同取代中華民族的國族認同要求,差别只在台灣本土認同已成爲政治論述主流,而香港才剛萌芽。台灣在李登輝主政後把台灣帶向一條陌生道路。隨着政權本土化,連帶因藍緑政治角力擴散到中小學教科書的去中國化,於是台灣也形成目前混亂認同分歧化社會。台灣自從解除戒嚴之後,不斷喪失經濟競争力,家庭觀和倫常觀的嚴重破壞,公權力的淪喪,政治兩極化的虚耗,政府統治失能國家認同撕裂的亂相來看,現在台灣正處在愚蠢的年代、黑闇的季節和絶望的冬天。
陸港台三地各有各的發展特色,但也各自面臨不同程度認同分歧危機的挑戰。台灣反服貿、造成兩岸經貿脈相大亂;社會認同分歧、導致内外資的投資意願都空前薄弱。香港占中,造成經濟内傷,至今仍無法恢復;中國大陸也正面臨經濟轉形的壓力。兩岸三地相互牽引,共利共榮也同憂同苦的現實,將日益清晰而且深刻。
所以,把對政治體制差异性擴大成絶對的排他,并且從制度否定走向文化否定,是愚蠢的,因爲中華文化早已是陸港台居民血液中不容否認、也無法拒絶的DNA,中華文化更被國際廣泛認爲,是能緩和當前西方社會亂相的調解劑,甚至相對於全球陷入信仰和道德淪落危機時,一個可靠的重建框架。兩岸各自在不同的發展歷程中,開出亮麗、繽紛的花朵,各自對中華文化有不同的傳承和創造,兩岸從中華文化的繼承和創新聯手,才是對自身民族乃至全人類最積極的貢獻。
三、切不斷的中華文化血脈
雖然,中國大陸曾經爆發“十年文革”風波,也曾出現像“河殤”那樣的反中華文化逆流,但中華文化早是所有中華民族血液中的共同DNA,隨着文革錯誤的平反,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中華文化如今在中國大陸展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和新生命。但由於中國國力快速崛起,國際上有心人士開始散佈中國威脅論。
中國大陸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將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擴大改組,成立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國家漢辦”。自2004年開始,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該國語言經驗,開始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爲宗旨的“孔子學院”,不但有效反擊“中國威脅論”,而且也爲中國大陸建構了軟實力外交的新局面。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爲了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瞭解而設立的官方機構,其最重要的工作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範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正規的漢語教學管道。
早在1966年11月,中國大陸文革期間,當時台灣國民黨當局由孫科、王雲五等1500人聯名建議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要求規定每年11月12日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爲“中華文化復興節”。1967年台灣各界舉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發起大會,由蔣中正擔任會長,在台灣和海外同時推行,作爲争取全球華僑向心的重要運動。當時的文化復興運動有三個核心:以倫理道德爲淑世之本。其中最具體的行爲表征,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以民主自由爲福國之則,有全國共同遵守的憲法大法,使政治舉措有常軌;以科學技術爲正德利用厚生之實,其終極目的,在於養民。養民之道,不外衣食住行育樂六項,故特以此六項科學化之建設,爲正德、利用、厚生之張本。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Wikiwand.com,http://www.wikiwand.com/zh-hk/%E4%B8%AD%E8%8F%AF%E6%96%87%E5%8C%96%E5%BE%A9%E8%88%88%E9%81%8B%E5%8B%95
由於當時大陸正處於“文化大革命”“破舊立新”口號的大破壞中,一批中國文化之優秀遺産遭到巨大破壞,整個中國文化知識界受到摧殘。這是中國共産黨建國後一次重大失誤,對中國文化之正常發展造成十分消極之影響。因此,蔣中正趁機揭起復興中國文化之旗幟,希望樹立爲中國文化承繼者和捍衛者之形象。
然而,曾以中華文化正統捍衛者自許的台灣當局,却在解除戒嚴後,錯誤的把中華文化傳統教育和國民黨黨化教育畫上等號,在政治去戒嚴化和去國民黨化後,連帶中華文化當成統治者的外來文化,要以所謂的“本土文化”取而代之。最簡單表征是將國語課改爲中文課,并且大量删减古文詩辭和歷史典故。甚至在1991年李登輝政權掌握穩定後,將文復會改組爲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簡稱文化總會,已然把中華文化的意涵冲淡。等到陳水扁執政後,在2000年9月,改以“文化台灣·世紀維新”做爲文化總會的新方向,第一次標舉“文化台灣”做爲“中華文化”的替代。等到陳水扁第二任時,在2006年底更把文化總會更名爲“國家文化總會”。以所謂“活力·創意·向前行”作爲未來發展方向,完全以台灣文化取代中華文化。雖然國家文化總會在馬英九執政期間於2010年底再度更名爲“中華文化總會”,但已不具有帶領文化風潮的作用。
由於馬英九執政期間並未改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中國化”的中小學教育課綱,造成台灣青年長期受到不正確台獨史觀的誤導,在反中華文化的“台灣本土化”意識的扭曲下,對中華傳統文化出現疏離和排斥,但仍無法阻擋中華文化在台灣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和血脈相承的民俗教宗活動。當前,即使民進黨當局重新執政,重新啓動新一波文化台獨的論述和歷史假造,但終究難以扺擋同爲中華民族子民的台灣同胞血液裏來自黄河、長江母親河的文化招唤與回歸,任何和5000年中華文化違逆的政治操作或動亂,最終在中華文化大河的冲洗下,都將歸於沉寂與降服。
四、台灣應重新擁抱並承擔復興中華文化的使命
當前台灣文化存在重大病根:日本殖民歷史、國共内戰與因而衍生的台獨史觀。日本殖民歷史使台灣人喪失自我認知與自信心,台灣先民被日本人用武士刀削去頭顱、被迫失去受正常教育的機會、無法平等生活於自己的社會、社會經濟地位受盡壓迫與剥奪,但迄今泛緑人士却還懷念甚至歌頌日據時期的作爲及其殘酷的主政者,顯然患有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斯德哥爾摩症。如果不能將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劣根性或奴性徹底鏟除,台灣永遠不可能是自己的台灣,只能是日本隔代隔空殖民下墮落的台灣。如果再加上對美國幻想式的依賴,則台灣更没有展現自己特色的條件與機會,更無法掌握自己的前途。朱駿:《朱駿觀點:“台灣病”的病根在找不到自己的魂魄》,風傳媒2016年10月26日http://www.storm.mg/article/181099 但台灣的泛緑營却認爲國共内戰的遺留才是台灣今天各種問題的最大病根所在,只有去國共内戰化,才能讓台灣脱離中國大陸的影響而成爲獨立的國家。
然而,早在2009年預估未來10到15年,全世界可能朝向以下三種方向發展:中國以其成長作爲動力整合東亞地區;歐盟向東歐擴散成爲新的世界中心;金磚四國加上新興市場如土耳其、泰國、俄羅斯等引領21世紀。他認爲東亞國家的相互依賴會越來越像歐盟,成爲一個共同經濟區,區域内貿易總額超過區域外,中國將扮演催化的核心角色,台灣則要善用中國提供的機會。大前研一當時錯誤評估了歐盟作用,他忽視了包括日本、朝野半島乃至整個中南半島國家,都深受中華文化影響,他們雖然和中華民族血緣或許有差异,但不論是傳統文化、精緻文化或庶民生活,都存在中華文化因子;而且大前研一也忽略了中華文化因素對台灣扮演整合兩岸四地華人生活圈所能發揮的作用,但他對台灣提出要善於運用中國力量的忠言,確是正確判斷。
五、結語
盡管當前台灣和香港都出現在政治勢力操作下,而形成青年自我民族和文化否定的逆反現象,然而,隨着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台港澳四地不斷地交流、激盪、吸收、反饋和再造,中華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生命力和新時代的動能。所有中國大陸、台港澳四地乃至全球華人當共同參與推動中文化復興的歷史契機,共同承擔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尤其台灣更應繼承以復興中華文化爲己任,將傳統諸子百家菁英文化從中原四海傳遞的推動者角色;唯有如此,台灣才能找到自己在整個中華民族崛起過程中的定位、參與歷史盛世的再造,也爲台灣融入整個民族復興洪流中,争取到關鍵角色。
陳建仲:作者爲台灣大陸地區高校學生協會理事長。
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