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地共弘侯派相聲之意義——論侯派相聲的藝術特色

  相聲不單是娱樂,更屬於漢語言文化的範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越是民族的也才是世界的。20多年來,我作爲非遺傳承人,已舉辦了十届收徒儀式,中外弟子幾百名,把相聲推介到了世界近八十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相聲前輩的遺願。但這不是我個人的成績,而是整個相聲界,乃至相聲文化的驕傲。

  相聲傳承下來的美德之一,是尊師愛徒的準則。也正是因爲我的恩師——侯寶林大師,及前輩們誨人不倦,這麽多年來的培養教育,才有了當今的相聲理論以及藝術家、名星、笑星和相聲人等,也才有了今天的相聲。要把相聲的知識和才藝繼續傳播下去,才能使中國幽默長久不衰,健康發展,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首推的就當是侯派相聲的理論和技藝。

  衆所周知,幽默和歡笑是没有國界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最好的行爲方式,也是相聲這門幽默的語言藝術的魅力。上世紀40年代,隨着更多大陸人民遷徙,相聲這門藝術也自然而然傳到了寶島台灣。如今我們可喜地看見,在寶島台灣,入室弟子、再傳弟子、再再傳弟子已站立在相聲的舞台上了,侯派傳人也己經在台灣根深蒂固,不僅得到了當地群衆的認知,還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喜愛。

  在上世紀50年代,侯寶林先生曾與梅蘭芳先生同被譽爲世界級的藝術大師。侯先生是漢語言大師,中國的卓别林,漢語言的典範,相聲藝術的表演巔峰,發揚相聲優秀藝術的開拓者和旗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侯派相聲理論,是以説、學、唱爲手段服務於“逗”的中國式的喜劇藝術。這一特點是從自著的《相聲溯源》《曲藝概論》《相聲藝術論集》《侯寶林相聲選》(由中華書局、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到天津南開大學薛寶琨教授所著的《中國相聲》《侯寶林評傳》,再到漫畫家方成著《侯寶林的幽默》,以及侯鑫著《一户侯説》等等一系列理論書籍中得以認证,自然而然形成了論证的理論,是空前的,更是其它相聲派系没有確立的。

  侯寶林大師和侯派相聲是使瀕臨消亡的相聲起死回生的一杆大旗,是使相聲重新獲得生命的開路先鋒。以前,相聲被認爲是難登大雅之堂、不入藝術之林的“玩意兒”,現在成了中國傳統文化藝叢中之一樹,撑起了曲藝厦室的大樑,才有了相聲藝術的繁榮,進而成了中華文藝的有機組成都分。昔日與乞丐爲伍的相聲藝人,也成了文藝工作者,成爲了“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相聲滌盪了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從狹窄的市民圈子和低級情趣之中挣脱出來,成爲了大衆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相聲的優秀傳統得以光大,其獨特的諷刺鋒芒進一步得到了發揚和磨礪。這都是相聲受大衆青睞的原因。而侯派相聲理論就是在這温室中孕育進而成長壯大的,它繼承了傳統相聲中優秀的精華並延伸發揮,又把那些不合時宜的内容,污言穢語、影射色情、無聊取笑一律洗心革面予以取締,是真正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味地追崇原汁原味的“傳統相聲”,這種復古現象是違背侯派相聲的宗旨的。侯派相聲是改革後的“相聲傳統”,是舊社會“傳統相聲”所無法比擬的。侯派相聲自始至終堅持“文明相聲”,净化相聲語言,化腐朽爲神奇,他的表演:儒雅、大氣、自然、瀟灑、機智、幽默,使相聲成爲雅俗共賞的語言藝術。

  也正因爲如此,相聲才能深入人心,甚至也直接影響到台灣。1949年新中國成立,大陸與台灣分隔兩地,一些相聲演員也到了台灣。當年,魏龍豪(魏蘇)和吴兆南結識,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等廣播電台一同主持相聲節目。1967年起,開始收集資料灌制“相聲集錦”“相聲選粹”“相聲捕軼”以及“相聲拾穗”。這裏所録的基本都是“傳統相聲”也皆是“復舊的傳統相聲”。相聲的主要聽衆是大陸移民,加之台灣也極力提倡國語,而相聲藝術恰是傳播國語的途徑,自然而然逐步爲更多的人所接受。斗轉星移,近年來,“表演工作坊”1985年推出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説相聲”(由李立群、李國修主演)之後,造成了轟動。看似與大陸相聲大相徑庭,實際也仍是優秀傳統中相聲中的支流、延伸和基底(因爲早在上世紀40年代之前,舞台上就出現過帶有鬆散劇情的情景相聲劇,60年代又推陳出新出了“化妝相聲”)。但其發展也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口相聲”其流傳甚廣、最爲普及、最難爲擊破,曾幾何時,喜劇小品似乎以壓倒之勢要滅掉相聲,但事實所見,相聲不但没有滅絶,却又佔領了小舞台,如雨後生笋,遍地開花了。

  堡壘最易從内部不攻而破。孰不見,當今一些復舊的“傳統相聲”充斥小舞台、網絡直至國家的媒體。君不見從馬三立、侯寶林等大師從洋洋億衆日漸消减,長此下去是否從“全國糧票”减爲“地方糧票”再减爲“消滅糧票”,成爲只進入博物館的收藏品了呢?我輩甚憂!接二連三播出的很多相聲難道不應該認真辨明嗎?齷齪與良隽的語言混雜充耳,司空可見,見怪不怪了。把我們上三輩大師的辛勤的勞動成果全部刷成黑屏了,怎能不讓那些衣食父母寒心呢?

  什麽叫相聲?就是給大家講故事、説道理,傳知識,營造歡樂的氛圍,傳達幽默的感覺的一種語言類的文化表象,這就是相聲的特旨。最重要的是相聲中包含的知識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美德,任何一段相聲中都含有知識:歷史(事件、典故、人物)、地理(地名、地址、地遺、地風)、儒學民俗、民風總之是上下5000年文明,也就是用漢語言演繹中華文化,是漢語言文化的一種表演方式。

  現在有一些不同的觀點,什麽算是真正的傳統相聲?現今80歲以上的老人曾經在地上、書場、劇場聽過前輩藝人説的“撂地的相聲”“舞台上的相聲”“電台廣告上的相聲”和“老唱片上的相聲”,有人説這才是真正的“傳統相聲”。中老年人則是1949年以後所看到聽過的相聲,是“電台播放的相聲”,和經過净化和改革的“傳統作品相聲”“改革傳統相聲”。有人説這才是真正的“傳統相聲”。也就是馬三立、郭榮啓,侯寶林,劉寶瑞、馬季、蘇文茂等,以及其他專業曲藝團的老演員等所説的相聲。

  中青年人看到聽到的則是馬季、侯耀文、薑昆、馮鞏等創作的新相聲和歌頌類相聲,都是繼承前輩衣鉢,學習成功的經驗,傳承優良技藝,按照相聲傳統的規則呈現給觀衆的“新人新相聲”也是“電視相聲”,也叫“相聲傳統的相聲”。然而有些没怎麽聽過老相聲的年輕人,認爲現在網上和小劇場的相聲,逗樂好玩,是好笑的玩意兒、是純娱樂,認爲這就是傳統相聲,這就是享受。恕我難以苟同,以上充其量也只能認爲是“時代逗哏”,或者稱其爲“快餐相聲”吧。這無疑是給“傳統相聲”和“創作相聲”安上了一顆定時炸彈。

  相聲的傳統和傳統的相聲,截然不同。並不是把老相聲、傳統相聲加上點網絡上的時髦詞語就是繼承了傳統相聲,它與繼承的傳統相聲的相聲傳統,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要繼承相聲的優秀傳統必須在老傳統相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發展。使其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好事不出門,惡風傳萬裏,大陸的相聲風氣無疑也傳到了海峽對岸和全世界,只有大力弘揚真正的優秀的相聲傳統才能使相聲流傳百世。

  海峽兩岸的相聲界進行交流是由來己久了。2012年11月29日,也就是相聲大師侯寶林誕辰95週年的日子。爲了紀念這位在現代相聲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也旨在光大侯門相聲、促進兩岸文化的民間交流,2012年8月26日至9月4日,侯門弟子郝愛民、賈冀光、丁廣泉、吴兆南和侯寶林先生的女公子侯鑫,赴寶島台灣參加由台北市“吴兆南相聲劇藝社”主辦的“侯門深似海——侯寶林弟子聯合獻藝”活動,取得巨大成功。在開場之前,曲藝研究員侯鑫女士特意闡述了其父一再重申加强相聲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她明確了“傳統相聲”與“相聲傳統”的區分,還在她親手設計的檯布帳前,刺綉上了“排優”圖案及“相聲傳統”四個大字,以警示人們侯寶林大師所展現給人們的是相聲的傳統的好相聲、國粹的相聲。

  這三天四場的演出,起初以爲,來看演出的,僅僅是台北市當地的觀衆,後來在演員在簽名時才知道,很多人來自台中、台南等地區;此外,還有殘障人士坐着輪椅,一睹大陸演員的神采。侯寶林這個名字,對於寶島熱愛相聲的人們來説,其實並不陌生,很多觀衆覺得,固然無法領略一代名家逝去的風采,但能够借着一場紀念演出,看到侯氏門墻内老中青三代人聚首,從中感受相聲大師永恒魅力,這不能不説是一段非常特别經歷。每一場演出結束,觀衆都排隊等待演員的簽名,紛紛合影留念;更有年輕的相聲愛好者帶來了珍藏多年的書籍,借着這次難得的兩岸文化交流機會,請得簽名,滿意而歸。

  侯大師説:“要想發展相聲,除了研究相聲的理論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必須要出人才,什麽樣的人才是相聲的人才呢?第一,不能是指着相聲喫飯,而是要把相聲當作自己事業的人;第二,是能够耐得住寂寞,不爲出人頭地,認真把相聲研究透了,要有文化,起碼得是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第三,人品要端正,光有才氣,高超的技術,人品不正也無益於相聲,因爲他得不到大家的尊敬。因爲相聲藝人遵循的準則是,觀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有人説是上帝,我不大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爲還是父母比較適合,因爲上帝從來不會犯錯,而父母有時候也會出錯,有時候他們的觀念跟不上時代,有時候他們不能够瞭解孩子們的心理,所以我們愛他們就要把我們知道的告訴觀衆,告訴他們哪些東西是更好的,這才是真正的愛。這樣相聲才能永遠不敗”。這就是侯派相聲。

  説文明相聲、講中華文化,告知世界不了解中國相聲的人也能瞭解中國真正的相聲。爲中國相聲增光,不給相聲抹黑。凡相聲人必要品學兼優、做到四可:“可親可愛可信可笑”。何爲可親?就是把觀衆視爲衣食父母才能做到可親;文明有禮才能做到可愛;有知識有文化才能做到可信;幽默、風趣才能做到可笑。不自卑自傲、不貧嘴庸俗、不喪失信用、不嘩衆取寵。這就是侯派相聲所提倡的文明相聲,文化相聲。“學識淵博、知識豐富、見解獨到、善於表達”,這才是使相聲長勝不衰的文訓。


  丁廣泉:作者爲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