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運用經濟效應復興中華文化

  一、文化之經濟效應

  政治、經濟與文化是三項人類社會相互連動之活動面向,三者間確實存在互爲因果無法割舍關係。現代政治思維驅動因素,其實係源於不同經濟思維,所以冷戰時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相互政治對立,其實是不同經濟體制所導致産生。

  不同經濟思維在各國産生政治派系,經濟思想爲骨幹而最終體現於政治信念與立場,透過政黨所抱持之政治綱領,將其實踐於政治運作與政策規範。而文化歧异就是源自於我們本身日常生活常規,不同經濟體制影響到群衆生活常態,再加上位處不同地域,所秉持維持社會運作生産條件有所差异,因此就産生不同文化表征。

  國勢興盛衰敗與國族自信高低,其實就會影響到其文化表征所具備經濟市場價值。國族所具經濟體制與政治運作,影響到其文化内涵與思維框架;仰賴海洋活動經營商貿之國族,就會産生以海洋文化爲主體意識,而遊牧崇尚騎術之國族,自然就會重視其草原文化特色。能够運用文化表征賺取商業利益,透過各種文化活動大發文化財,其實必須仰賴因爲經濟活動創造財富,提昇國際社會政治地位後,才能獲得賺取文化財富之附加效應。

  强權大國挾其優勢政治經濟地位,産生文化附加經濟效益,其實是項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結果。歐洲在大航海時代在全球掠奪异邦,創造驚人財富後,培養出諸多産制精品企業,此等商品在營銷時,都刻意暗示着使用者所代表之財富與優渥生活,更加證明文化産生附帶經濟效益,對於商品確實是能够産生加成效果。同樣在二次大戰後,美國挾其所獲得優勢經濟地位,讓諸多美式商品通達全球,亦讓這些商品成爲美國文化符號。甚至在冷戰後,美國知識界開始倡議全球化,由於許多表征與内涵,讓全球化與美國化理念糾葛不清,亦使他國感到美國文化入侵壓力深感不安。

  其實基於西方列强在全球殖民歷史,其文化遺緒仍在各個殖民地産生經濟效應;看到非洲國家在審理司法案件時,司法官要冒着炎熱氣候穿戴價格昂貴假發,或是非洲政要出訪他國,其眷屬要仿照西方仕女社交宴會穿戴精美設計帽飾,就知道若未重建民族自信心,以本身民族風格爲傲,就會在文化上産生經濟透支現象。

  若是要真正看出文化所能産生之經濟效應,不妨思考同樣質量商品,在附加上某些文化表征圖案或商標後,其在售價上所能够産生加值作用。特别是觀察影視商品或是演藝人物在經濟較爲落後,國族自信心較弱地域,所能够引領産生風潮,就能感受到優勢文明面對劣勢社會,運用文化商品所能賺取到之驚人利潤。

  所以中國大陸經過改革開放,逐漸透過經濟發展結果,恢復民族自信心,西方開始重新認識中華文化,亦讓大陸社會獲得機會賺取文化財時,必須要開始思考,除運用老祖宗遺留文化資産外,可曾運用當前優勢國力,開創出更新發展文化商機,讓最新發展文化表征,能進軍國際社會,展現國威創造利潤。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最新商品展現文化特色,不僅是項經濟與政治指標,更是爲歷史負責必須繳交成績單。若問復興中華再創盛世,唯有文化風範能創造經濟績效才是鐵证。

  二、運用經濟復興文化策略

  文化體現於吾人日常生活,但文化實踐本身却是項消費行爲,在實踐文化過程中,必然要付出相對應之經濟代價,整個過程中成本高低,以及能否滿足人性需求,結合日常生活,將會决定其能否成爲社會大衆普遍接受之行爲模式。因此若是論及復興文化,就必須考慮到下列相關經濟要素。

  (一)多元市場無所不及

  所有文化活動都必須考慮到其普及性,特别是文化就必須體現於吾人日常生活,因此舉凡食衣住行各項生活細節,都是文化活動具體表征。許多人都誤認文化必須體現在藝文活動與作品,而且其題材必須是帝王將相或是才子佳人不平凡際遇,但殊不知升鬥小民日常生活,所展現出之文化風貌,才更能够育養出文化活動之普遍性。

  特别是與日常生活充分結合之風俗習慣,不論是婚喪喜慶,抑或是節慶活動,才真正是透過經濟運作支持文化活動,或是以文化實踐作爲激發經濟誘因,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獲得體現之最理想場域。文化實踐就是吾人生活起居所歸結之表征,假若不能够深入到普羅大衆生活當中,就不可能成爲衆人所接受之文化元素。

  特别是中華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要素爲主流,但是在漢文化主體上却兼容並蓄,整合多項外來文化元素,並讓少數民族亦同時接受漢文化表征,透過融合過程納入成爲中華文化成爲支流。舉例來説,像是回民在居家生活上,仿照漢民族書寫中堂與對聯方式,運用回文書寫可蘭經箴言,經過裱裝懸掛於起居室内作爲家訓,其實就是顯現出文化融合之表征。

  同樣在諸多少數民族之建築風貌上,亦可以見到仿照漢民族建物風格,在屋瓦布局與屋檐樑脊上采用特定飾物,就可以看出文化必須追求多元發展,并且就市場因素考慮,與所有民衆生活起居相互結合,如此才能讓文化實踐獲得經濟動力。

  許多論者都認爲文創産業才是文化結合經濟之具體呈現,但是從整個民生活動上,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各項起居生活,都會自然與文化結合。假若只容本身視野縮限在文創産業,其實就是完全忽視在生活起居本身,適當結合文化元素,其實就會創造出無限商機,其經濟潜能更是不容忽視。

  特别是當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後,透過改革開放過程,華夏美食與餐飲文化早就創造出大量財富。近年來中式建築風格以及民族傳統服飾,在國際市場上亦獲得相當商機,其實就能提醒吾人,文化本身就是財富,文化活動就會藴含無限商機,如何讓經濟誘因成爲復興文化動力,其實從根本上就是相輔相成互爲因果。

  (二)調整成本兼顧貧富

  由於文化元素能够生根必須仰賴普羅大衆在生活中具體實踐,因此自然就必須考慮這實踐過程所須要付出經濟代價。假若文化活動必須付出極度昂貴成本,通常就須仰賴社會大衆共同集資;但假若文化實踐在經濟上不會成爲負擔,就比較容易能够被社會接受,從發揮出移風易俗效應,成爲植根極爲深厚文化元素。

  比方説像是諸多民族菜式,都是順手可得價廉物美之珍饈美味,所以就會成爲該民族之文化表征。但是諸如不同時代中所列舉珍貴食材八珍,就絶無可能成爲大衆美食,因此自然就無法成爲最具代表性文化表征。

  但是價位昂貴在文化體現上却也不是絶對會産生負面效應,比方説像是文化藝術作品市場價格受到矚目,其實對於其聲勢地位會有加分效果。盡管藝術價值與市場價格未見得具有相互依存關係,但是能够受到各方關注,市場行情還是個重要因素。

  同樣對於寄寓於日常生活的各項文化體現實踐作爲來説,爲追求普及必須降低成本,讓其價格能够被社會大衆所接受,但爲能獲得身價與地位,在相當程度上産生價位區隔,其實亦未見得是全盤負面。所以調整成本使整個文化實踐得以兼顧貧富,這才是最爲理想策略。

  比方説像是飲食與服飾,其市場涵蓋面就必須力求寬廣,體現文化特色式樣,不但是能够讓尋常百姓能够負擔得起,就算是豪門巨室希望能够以更豪華方式加以展現,市場上亦能够提供相對應商品滿足其需求。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讓諸多不同文化體系注意到,特别是傳統民族服飾,假若因爲其市場有限,在供需配比上使其價位高居不下,就會影響到其普及性。爲何諸多民族風尚服飾無法成爲文化符號,其實就是因爲其無法在價位上支持其普及性,所以才會逐漸失傳,讓新世代無法負擔與接受。

  再舉例來説,假若民族風尚在建築上能够傳承,就必須讓其施工用料能够在當今社會發展下,仍然能够獲得生存發展空間。中國傳統建築依據各個不同地方氣候條件,考慮降水與日照環境,大體上區分出閩派、川派、皖派、京派、蘇派及晋派等不同風格。但爲何有些派别能够在現在都市與城鎮發展中,充分展現出歷久彌新再創新機生命力,其實就是受到經濟成本與實用程度兩大因素影響。

  因此更使吾人必須理解到,爲能復興中華文化,其實不是抱殘守缺堅持不變,堅持守舊會讓文化要素失去生命力,讓文化實踐擁抱市場機制,使相關文化商品與生活結合,并且擴大其市場涵蓋面,使升鬥小民與豪門巨室都可以接受,亦可依據其財力,選擇出相配文化商品,但却又能够保持文化特徵上共通性質,如此才能保存文化基因。

  假若文化要素不能够雅俗共賞,遍及社會整個層級,使其只能存在於特定社會階層,或是受到消費能力所約制,終究是難以永續發展,在整個文化體系扎根,化育成整個民族所共同擁有文化傳承。陽春白雪雖是意境優美,但終究還是曲高和寡,難以如同下裏巴人般能够讓普通百姓傳唱。但當整個社會富足至相當程度,陽春白雪還會有其存活空間;如何在此等差别中有所决斷,亦在考驗吾人智慧。

  (三)簡明易行進軍海外

  誠如前述,文化、經濟與政治三者發展其實密不可分;追求文化復興須具備相當程度政治實力,同樣亦須能够相互搭配經濟條件。因此當中國大陸經四十年改革開放,綜合國力逐漸興起後,對外輸出文化商品或是倡議中華文化,其實是相當自然發展結果。

  其實每個國家都積極對外輸出其文化,不論是建立歌德學院、美國文化中心、賽萬提斯學院或是法國文化中心,其實都與孔子學院所作所爲相差不大。透過文化教學與交流活動,形塑本身國家正面形象,建立駐在國對於本身社會正面觀感,在根本上就是此文化交流機構所負責任。

  但如何能設計出最適切文化教學内容,其實就須理解到如何讓其内容簡明易懂,在實踐操作上容易可行。比方説,爲何中國各項遊戲與競技項目,流傳海外最能够讓外籍人士接受者,就是與社交活動模式能結合的麻將。

  相對上諸如圍棋、象棋及牌九就只能在中華文化圈周邊各國社會流行,但却無法遠渡重洋,在异質程度較高西方社會獲得認同與接納,其實就是能否與當地生活型態相互搭配所致。

  同樣在從中華美食在异邦開疆拓土成果來看,能够被异質文明所接受飲食品項,就必須能够配合當地社會民衆之生活習慣,并且在食材與調味上亦須加以調整變通,甚至在營銷運作上,更要耍弄手法,才能在市場上占一席之地,獲得生存發展生機。

  其實從西方世界中國餐館飯後都會送上簽語餅乾,讓用餐客户付賬後,順勢看看這張簽語猜猜未來運勢。就可看出在實際商業運作模式下,中華文化亦在海外發展出不同文化表征,而在中華本土就絶對無法理解此項簽語餅乾,究竟其中有何干坤?

  特别在此提醒,凡講究優雅意境深層意涵文化活動,諸如植栽盆景、書法繪畫或是品茗賞味,在文化傳播更是具有挑戰性。爲求其能被不同文明體系社會理解接受,就須考慮將内容與程序加以簡化,或運用適切支持手段加以輔助,讓人更能理解其中所具意涵。

  吾人在進行文化傳承時,除透過家庭代代相傳實踐外,更會借由學校教育讓學子理解吾人所擁有文化資産,同樣在文化傳承上社會教育也扮演重要角色,但最能够積極透入文化傳播,將其實質内容宣揚復興者,莫過於追求利潤商家。

  最能打動人心宣傳文化名勝古迹論述,就是争取觀光客上門文宣作品,其内容提綱挈領直接要求重點,彰顯文化特色與要素,若問爲何能如此有效,其實就是因爲簡明。爲使他國社會能够接受並加入實踐中華文化,將過程化簡成容易實行,更是不可或缺條件。

  對外宣揚中華文化,是化解他國政治對立與軍事敵對重要途徑,但這也是許多國家政治人物對此感到忌憚,刻意針對孔子學院教學内容負面評價原因所在。如何能够不使他國政府覺得芒刺在背,對宣揚中華文化不再加以扺制,亦是未來運用經濟效應復興中華文化,必須思考重要課題。

  三、結論:配合社會脈動獲得生機

  在闡述過運用經濟效應復興中華文化上,須考慮多元市場無所不及,同時更須調整成本兼顧貧富,並更要在内容與實踐上使其簡明易行,使其得以進軍海外等三項策略後,在結語就須提醒,整個社會永遠會動態發展,整個文化傳承與發揚形態更須與時俱進,配合社會脈動方能獲得生機,使其掌握後續更新發展無窮動力。

  比方説,人類社會逐漸走下信息化,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社會無時不刻運用信息功能維持日常生活運作結合,例如運用電子郵件致送賀卡,運用電子支付功能撥付奠儀,或致送婚禮賀儀與發放子女壓歲錢,使用宗族網站弔唁祭拜祖先,甚至在行動上於年節假期,爲避免交通擁擠與舟車勞頓,由父母探視子女反向團圓,其實都在改變日常生活形態,以及文化實踐樣態。

  經濟發展讓社會都市化程度提昇,縮限年節期間燃放鞭砲空間,或爲考慮環保要求,所發展出來電子音響砲竹,亦是産生另類商機,同時産生移風易俗,在保存傳統文化價值同時,亦能在現代都會要求上取得妥協空間,但這些作爲都要能獲得經濟效應加以支持,若缺乏商業體系提供相關配套商品,其實亦無法改變既有文化樣貌。

  從現代都會大量在公共場所使用空調,讓多項傳統服飾所用布料都必須相對調整;隨着經濟實力成長,民族自信心恢復後,如何能讓民族服飾在現代生活獲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只存活於各項戲劇節目中,其實就須讓傳統服飾與現代生活結合,否則傳統服飾只是歷史傳承符號,但却無法重新獲得實用價值。

  其實中華文化在諸多面向上,曾因無法獲得普世標準所認可,遭受過負面評議;比方説像是在象牙、犀角與魚翅三個商品,西方將偷獵與濫捕事件,所産生物種絶滅負面現象,歸諸於華人世界對此之商業需求,誠然此論調未見得公允,但確實可讓吾人思考,同時調整觀念,將生態保育要素納入文化活動中,其實才是讓其能够正面發展重要契機。

  總之就文化傳承與發展來説,總是有錢好辦事;能掌握足够經濟實力,才能運用經濟效應來復興中華文化。但環境富足充裕時,難免不引他方眼紅,如何能够保持謙冲自牧,不顯得財大氣粗,引發負面效應,這亦須整個社會相互約束與提醒。復興中華文化與其他社會國族共享其利,才會讓中華民族不至於在國際社會無端受到阻力,並招致負面評議,這將會考驗着整個民族智慧。


  張競:作者係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