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經濟融合面臨的障礙與前景分析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 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强。加之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經濟“服務化”趨勢的加深, 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在信息、金融、物流、能源等領域出現了融合現象。不過,就理論和實证而言,融合併非精確的經濟學概念,而是具有明顯政治與社會意涵的社會現象,因此,並没有與此相對應的理論,與此相近的概念是“一體化”。在此,將借用“一體化”的相關理論來闡釋兩岸經濟融合。

  一、關於融合的理論意涵

  融合實質上與“一體化”的内涵基本一致,英文表述爲“lniegration”。“一體化”一詞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涵義大體相同。如在台灣地區被表述爲“整合”,强調“一體化”是一種過程;而在中國大陸則多以稱之爲“一體化”,更突出其作爲一種“狀態”的存在。這種側重點的不同,也在一度程度上導致兩岸在描述兩岸經濟合作狀態問題上存在着不同的認知。台灣方面主張應用“整合”,意在凸顯兩岸合作仍處於不斷深化之中,而大陸方面則强調用“融合”,以力求反映兩岸經濟合作的緊密程度。在經濟學領域,“一體化”一詞被廣泛的使用,特别是1980年代以來,由此派生出很多的術語,如區域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等等。在本研究中,主要使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念。

  目前,在世界範圍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種,如以RIA(Regional Internation Agreement)表示區域一體化;以RTA(Regional Trade Agreement)表示區域貿易安排;以REI(Regional Economic Integation)表示區域經濟一體化。三種表述方式的内涵與範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RIA所涵蓋的内容與範圍最廣泛,不僅包括經濟一體化,還包含着政治、軍事、社會、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一體化的進程。RTA的涵蓋範圍則較爲單一,主要涉及貿易的一體化。REI是現階段對一體化研究中采用較多的表述方式,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中常見的形式,其基本的意涵以經濟領域爲主,是指在實現貿易一體化的同時,還包含着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産要素以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等多個領域的一體化的過程。聯合國(UN)、世界銀行(WB)、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和世界貿易組織(WTO )等國家經濟組織均非常重視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現象的研究。從概念的引述情况看,世界銀行主要適用第一種表述形式,如在《貿易集團》(Trade Blocs)(2000)的研究報告中,使用的就是RIA。世界貿易組織在自1995年起發佈的年度貿易報告,一般使用RTA來表述。

  (一)國外學者關於“經濟一體化”的定義

  對於什麽是“經濟一體化”,學術界尚没有一致公認的標準定義。目前,主要的觀點包括:

  ⒈“過程論”和“狀態論”。這種觀點以美國學者的貝拉·巴拉薩(Bela.Balassa)爲代表。在《經濟一體化理論》(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1961)中巴拉薩提出,經濟一體化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狀態劉雪蓮主編:《歐洲一體化與全球政治》,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93頁。,核心在於消除各種市場歧視的措施,在此基礎上必然導致自由貿易以及統一的要素市場的形成。巴拉薩的觀點得到普遍認同並被廣泛引述,成爲一體化的經典理論。

  也有學者不同意巴拉薩的觀點,如弗裏茨·馬克魯普(FritZ.MachiuP)指出巴拉薩對“一體化”的定義不够周延,認爲“一體化”可以分爲不同的層次,包括“國内層次”、“區域層次”和“世界層次”,而不僅限於“區域和世界層次”劉雪蓮主編:《歐洲一體化與全球政治》,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93頁。。

  (2)“手段論”。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是彼德·羅布森(Peter Robson)。他强調:“國際經濟一體化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彼得·羅布森,戴炳然等譯:《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第5頁。,並强調應運用政策工具消除成員之間的歧視,而對非成員則應維持歧視,從而使一體化的範圍不斷擴展。

  (3)“作用論”。作爲全球著名的一體化經濟學者,簡·丁伯根(Jan.Tinbergen)將經濟一體化分爲“消極一體化”(Negative Integration)和“積極一體化”(Positive Integration)。前者主要是通過歧視的消除以推動成員之間的商品何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後者則是指通過新制度的建構糾正錯誤的市場信號,以加强經濟一體化力量張幼文主編:《世界經濟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第105頁。。由此凸顯出政府在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的作用。

  此外,約翰·平德、彼德·H·林德特、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多米尼克·薩瓦托爾等經濟學家也從“作用論”的角度進行了相關的闡述。

  (二)中國大陸學者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表述

  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這一具有全球影響的重要經濟現象,國内學者從作用角度出發進行了大量論述。

  於光遠在其主編的《經濟大辭典》中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在社會再生産的某些領域内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聯合和共同的經濟調節,向結成一體的方向發展。一般根據國家間的協定建立,有共同的機構”。

  伍貽康等認爲,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産品和生産要素可以無阻礙的流動和經濟政策的協調,一體化程度的高低是以産品和生産要素自由流動的差别或範圍大小來衡量的,從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也有不同的形式武貽康、周建平:《區域性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比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7頁。”。

  張幼文認爲,作爲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次優選擇張幼文主編:《世界經濟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第109頁。,區域經濟一體化最顯著的標誌是成員國之間貿易障礙的消除,根本的原則是謀求最佳的國際生産分工,出發點是使每一個成員國獲得比單一國時更大的利益張幼文主編:《世界經濟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第106頁。

  宋玉華認爲,經濟一體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一體化包括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發展以及通過制度安排使經濟不斷聚合和融合的過程;狹義的經濟一體化是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而進行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宋玉華:《開放的地區主義與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9頁。

  以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進行了闡釋,表明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大陸學者與國外學者一樣也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認知。

  (三)本文對“兩岸經濟融合”的定義

  由於“區域經濟一體化”所涉及的内容廣泛而復雜,且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衍化之中,因此,確實很難對其進行完整的定義。

  在本文中,爲便於相關論述的展開,在吸收和借鑒國内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兩岸經濟合作的實際狀態,筆者嘗試提出對“兩岸經濟融合”的定義。根據國内外學者對“一體化”的定義(弗裏茨·馬克魯普,張幼文等),“一體化”屬於多層次的概念,包括國内、區域與世界的不同層面。以此爲基礎,筆者認爲,“兩岸經濟融合”是在一國主權之下的兩個關税區,在市場機制下,通過談判(或協商)建構某種制度性的安排,以發揮相互的比較優勢,消除市場障礙,推動經濟的融合,達到商品和生産要素在區域内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並實現經濟、財政、貨幣等政策的協調,最終完全的經濟融合的過程或狀態。

  二、兩岸經濟融合的特點與存在的障礙

  兩岸經濟融合是建立在比較利益優勢互補基礎上。現階段,在大陸經濟發展進入 “新常態”的情勢下,兩岸原有的合作與融合發展進程出現顯著的調整與變化。在空間上,經濟合作由以單向流動及以在大陸爲主,擴展到涵蓋兩岸,大陸企業直接參與到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生活之中,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台灣相關産業産生競争,這在島内引發一系列的争議,兩岸服務貿易簽署過程中(服貿協議)所引起的台灣社會反彈證明瞭這一點。在心理層面上,隨着兩岸經濟競争性提昇和全面開放兩岸市場趨勢的加快,台灣民衆對兩岸經濟融合的看法開始出現分歧,這就使得兩岸經濟合作面臨更加復雜的政治社會環境,因此,也面臨更大的阻力,對兩岸融合的進程提出也更大的挑戰。

  1.當前兩岸經濟融合的特點

  第一,兩岸經濟融合以台灣經濟資源與要素更深的嵌入大陸經濟體系爲主要形式,而大陸受制於台灣的限制性政策,對台灣經濟的直接投入非常有限。

  第二.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程中台灣資源與要素的作用明顯,但逐步弱化;立足於台商身份的定位相對模糊,而對涉及自身權益的訴求日益强化。

  第三,由於兩岸經濟與産業資源與要素流動的單向性、投入的不對稱性,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趨向的準確定義應當是:現階段主要以台灣經濟與産業資源與要素融入大陸,這一特徵長期而言對深化兩岸産業乃至經濟融合併不完全的呈現出正向性影響,其中的負面效應將隨着兩岸競争性的增强而日益凸顯。改變這一狀况的核心是要素資源的雙向流動,而針對當前兩岸經濟合作現狀,深化對台投資應對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2.兩岸經濟融合面臨的障礙

  盡管經過30年的發展,兩岸經濟融合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發展與深化,但由於合作尚缺乏相應的補充機制(ECFA框架下的服貿與貨貿協議未能達成),因此,兩岸經濟融合存在着事實上的瓶頸與障礙,有諸多的問題需要加以解决。具體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由於缺乏具體的合作機制,涉及的許多産品與市場開放的問題尚未確定具體協商進程,再加上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相關協商中斷,從而使得兩岸經濟合作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融合發展受到多方面的阻礙和影響,相關進程陷入停滯。

  第二,兩岸經濟融合的過程是要素更有效整合的過程,也是産業及相關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其間必然存在着産業調整與替代的現象,局部區域、相關産業、部分階層可能收益較多,而另一些則收益較少、甚至受到損害,需要盡快建立合理的損害補償龢利益分配機制,從而真正發揮惠及全體民衆的效應,但由於兩岸協商的中止和機制化合作缺乏必要的協商平台,導致上述問題難以有合適的解决途經,反而進一步惡化既有的合作基礎。

  第三,隨着兩岸合作水平的提昇,將使得兩岸經濟合作的形態從“投資帶動貿易”向“要素合作”轉化,這就要求兩岸合作空間進一步擴大,並使要素流動呈現出雙嚮化的形態,但由於民進黨執政後島内政治生態不變和部分民衆對陸資入台仍抱持反對和扺制的態度,使得陸資入台的進程與所能够涉及的領域、範圍受到較大的局限,從而使兩岸資源雙向流動對經濟效率的實際提昇作用難以發揮,也極大地阻滯了兩岸經濟融合的發展。

  三、兩岸經濟融合前景分析

  兩岸經濟合作是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以兩岸投資與貿易爲推動力,結合兩岸同文同源優勢,以要素自由流動爲内涵的經濟融合進程。正是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以台商投資和兩岸貿易爲主要方式,逐步突破台灣當局的政策限制,使得兩岸經濟合作從分散、零星到密切、熱絡,並形成密不可分的兩岸經濟互動,進而迫使台灣當局必須正視兩岸經濟交流交往的現實,采取默認方式以適應兩岸經濟合作的新情勢。此外,大陸堅持不懈地進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及對外開放,也爲台商投資及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化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兩岸之間形成了在市場開放基礎上、密切互動、相互依存經濟關係,展望爲,隨着大陸經濟發展水平的提昇及對兩岸合作采取更加有效的舉措,兩岸經濟融合必將呈現出不斷深化的趨勢。

  1.兩岸要素禀賦將進一步呈現相容互補的態勢。台灣島内的要素禀賦結構和經濟發展條件,决定了其必須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作爲島嶼經濟體,台灣地區内部市場規模狹小、産品類别單調、産業鏈條不完整,這導致島内的經濟發展和産業進步必須依靠穩定的外部市場。反觀中國大陸,憑藉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激發的經濟活力,中國大陸迅速發展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具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潜力,並打造出全球最完整的工業産業鏈;同時還擁有着豐沛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土地、能源等要素資源優勢,近年來隨着中國大陸社會教育水平的提昇,全員勞動生産率也有大幅的提高,市場活力不斷被激活提昇,已經成爲台灣經濟發展的堅實依靠,無論是在投資和貿易領域都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繫。因此,從要素層面來看,兩岸存在着天然的優勢互補,這爲兩岸的經濟融合提供了堅實的要素基礎,也將推動兩岸經濟融合的持續深化。

  2.兩岸産業結構特徵爲形成經濟融合提供有利的契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台灣地區工業結搆成功的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昇級,在國際産業結構調整和轉移以及大陸對外封閉的大背景下,台灣地區積極利用美日的技術支撑,高新技術産業迅速發展,扶持精密機械製造和光電信息産業逐漸成爲台灣的優勢産業,并聚集了大量相關産業的技術人才,並在實踐中逐步掌握了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而中國大陸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逐漸建立起全球最完善的工業體系,并且藉助經濟規模優勢,建立起了龐大的製造業。近年來,中國大陸在裝備製造業、大型工程建設、交通運輸設備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並擁有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程建設經驗。從兩岸産業結構的現實狀况分析,台灣在高端電子設備、數控機床、精密儀器製造等領域的優勢正好可以彌補大陸産業發展中的局部不足,而大陸在産業的完整性、特别是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製造領域的優勢也可以有效補充台灣的短板,兩岸完全能够探索在經濟層面的融合互補,而且通過深化合作,彼此的産業優勢融合併創造兩岸共同的新興業態,進而衍生出更多的合作形式、更多的增進民衆福祉。

  3.兩岸經貿關係將進一步深化。兩岸經貿交流自1987年開始逐漸深化,並從簡單的商品互通逐漸走向復雜的要素貿易,進而擴大經貿交往的内容、提高合作的層次。從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具體情况分析,貿易與投資是搆成兩岸經貿往來的基本要素。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04年至2016年大陸一直是台灣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台灣對大陸市場的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5%以上,同時大陸一直是台灣對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從2001年開始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投資額一直高於其對海外的投資額,並始終佔據60%以上的份額。雖然,2016年民進黨取得台灣地區的執政權後,致力於推行“新南向政策”、謀求深化與美日的經貿連接試圖平衡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經濟影響力,但是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下,妄圖隔斷兩岸經貿聯繫的嘗試注定將徒勞無功。兩岸的經貿關係發展的狀况並不取决於台灣當局的政治需要,而是取决於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取决於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因此,兩岸經貿關係必將繼續密切,而兩岸的經濟融合也將進一步深化兩岸合作與共贏。

  盛九元:作者爲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