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兩岸文化認同的外溢效果與政治認同

  過去兩年來,盡管兩岸的政治氣氛低迷,但民間低政治化的交流項目,仍舊呈現日益多元的趨勢。短時間看來政治因素不易排除,但民間交流勢必、也必須持續存在,才有可能在這些交流中落實存异求同的目的。在諸多民間的交流項目之中,除了經貿追求共同繁榮之外,“文化”可以説是兩岸之間存在最多共同元素的議題。是以,中國大陸在文化議題上努力尋求突破口,希望能透過文化交流,擴大與台灣建立社會層面的共識與融合基礎。以下先就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對於文化交流的目的與主張做簡要的討論,再分析從文化到政治的外溢效果。

  一、中國大陸的“心靈契合”

  文化議題在兩岸成爲重要的交流項目,可以從中國大陸的對台工作在這幾年化簡爲“兩岸一家親”以及追求“心靈契合”等幾項口號來看。首先,在2014年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釣魚台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行時,發表了“兩岸共圓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講話。首次明確、系統闡述了“兩岸一家親”的重要思想與理念,强調了兩岸交流過程中極爲重要的民族、同胞情感問題,已具有明顯的“心靈契合”的思想理念。此後,“心靈契合”成爲對台工作中的另一項方針。强調心靈契合的文化交流,是希望建立擴大共同認同的統一基礎。在此之後,多次文化交流的活動,均以心靈契合爲基調,目的就在尋求兩岸在文化議題上的共同記憶與生活方式。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在第十一點對台工作方針中再次提出:“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爲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按重慶兩岸經濟研究所劉釗汛的分析:“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方法、路徑是多元、多樣的。其中,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是最重要的方式與路徑。中華文化是以漢文化爲主體、融合各少數民族文化形成的一個具包容性、開放性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者:‘促進心靈契合’是新時代對台工作重要新思路”,中國台灣網: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712/t20171208_11877065.htmhttp://www.taiwan.cn/plzhx/zhjzhl/zhjlw/201712/t20171208_11877065.htm。據此,習近平主政時期,兩岸各種交流活動中,盡管政治氣氛低迷,但中國大陸在官方持續强調心靈契合的次數仍舊偏高,各種對台工作中,文化交流也始終是和平促統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台灣的本位主義

  在台灣方面,2016年出現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蔡英文當選“總統”,兩岸關係急轉直下。蔡英文“總統”上台以後,面對中國大陸已經推行的“文化促統”方針,陸續有幾項響應與作爲。首先,透過台灣的大陸委員會(陸委會)提出了關於文化交流的響應。陸委會在2016年11月23日以新聞稿的方式指出兩項對於文化交流的方針:

  一、 台灣具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藴。我們尊重言論、新聞、宗教自由,保障人權,講求法治。這已經是台灣社會與人民的生活方式,也是文化包容性的呈現。兩岸文化交流應有助於傳遞我豐富多元的文化軟實力,與相互尊重的民主自由價值觀。

  二、 目前兩岸在文化領域的各項交流已相當頻繁,並已建立許多民間互動平台,我們樂見兩岸文化雙向交流,並歡迎中國大陸青(少)年及各領域專業人士來台,彼此分享兩岸社會的發展經驗。兩岸都應珍惜並維護多年來雙方在文化交流領域所累積的成果,讓兩岸人民能够以對等、尊嚴的方式,溝通彼此的理念與想法。陸委會新聞稿,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DEBEACEBCC074C1E。

  這份新聞稿的兩個重點,可以簡化爲“標榜台灣價值,鼓勵與延續交流”。爲了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動權與資源,蔡英文隨後在幾次争議後,於2017年3月9日正式出任了“中華文化總會”的會長。在致詞時蔡英文提出三個主軸,第一,是要持續提昇和深植台灣的文化實力;第二,是持續推動兩岸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第三,則是加强台灣文化和國際的交流。這三項主軸在層次上分别是台灣内部、兩岸關係以及國際層次。在兩岸關係的部分提出,兩岸彼此雖有歧見,仍有互相合作的空間,而文化正是最好的溝通橋樑。

  三、兩岸文化交流:工具相同但目的不同

  對比兩岸領導人對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主張,可以説同中存异。相同的地方在於共同主張文化交流應該持續推動,但相异的則是中國大陸强調兩岸文化的同構型,而蔡英文却不提出兩岸文化同源,并且堅持台灣的主體性。就工具論與目的論而言,這裏出現了重大的歧异。工具必須爲了目的而存在,而文化交流作爲工具,在中國大陸看來,目的是爲了擴大兩岸的共同認同進而促進統一。但在蔡英文的方針中,文化交流作爲工具,目的却是凸顯台灣的主體性,以及透過交流承認兩岸在政治結構上的差异。兩岸雙方對於文化交流的目的顯著不同,則推動交流就存在難處。是以,中國大陸在推動文化交流時,將重點擺在民間,兩岸的文化交流於是呈現了中國大陸是官民共同推動,而台灣只有民間投入,是一種不對稱的現象。

  對於文化交流是否能外溢爲政治上的認同,基於兩岸不對稱的交流過程,外溢效果目前看來相當有限,從幾份調查台灣人政治與身份認同的民調可以窺視一二。首先,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針對台灣民衆身份認同進行長期追踪。在調查中顯示,對於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從1992年之後不斷攀昇,至2013/14達到巔峰,約爲60.6%,然後緩步下降,至2018年6月爲55.8%;而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雙重認同,則約略從2013/14年的33.5%緩步上昇爲2018年6月的37.2。就此民調的趨勢來看,就身份認同而言,將近5%的變化相當有限,而且也難以推估是文化交流所造成的結果。

  其次觀察政治認同,也就是調查台灣民衆對於統/獨的支持趨勢。依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在2018年9月公佈的民調,支持台灣獨立的民衆從2016年的51.2%下降爲36.2%;相反的,支持兩岸統一的則是14.9%上昇爲26.1%。這份民調的變化趨勢,和身份認同的變化趨勢存在最大的吊詭之處,在於“身份認同變化有限,但政治認同變化幅度較大”。换言之,若兩份民調具有其信度,則台灣民衆在過去兩年來,出現一波“認同台灣,但趨向統一”的趨勢。這和中國大陸推動文化交流,希望從身份認同外溢到政治認同,有着“過程不如預期,但結果朝向預期方向”發展的情况。亦即,文化交流對於促進“中國人認同”的效果其實有限;但過去兩年政治上傾向統一的比例却顯著提昇。

  四、結論

  “官冷民熱”,是2016年以來兩岸交流的最佳形容。就文化交流而言,中國大陸希望透過擴大兩岸對於類似的生活模式、歷史記憶、習慣傳統、文教藝術等文化議題的認同,能够在“心靈契合”的基礎上外溢到政治上的認同,進而達成統一的目的。而民進黨政府則是在文化交流上緊守台灣本位主義,甚至將文化議題提昇到國際層次,和“新南向政策”做結合。盡管目的不同,但兩岸的文化交流在過去兩年仍舊維持一定熱度,多元且頻繁的進行。就結果來看,文化造成的身份認同成效有限,同一時間内的政治認同出現變化,恐怕難以用身份認同變化爲基礎加以解釋。亦即,文化交流影響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再影響政治認同的外溢過程,看起來並不如預期。至於如何解釋身份認同不變,但政治認同却出現變化,或許還是回歸到兩岸經濟、政治實力的差距擴大,台灣民衆對於未來兩岸關係高度不確定性,以及缺乏自信的心理因素所致。

  沈有忠:作者爲台灣東海大學政治係教授,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