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習坎繼明照四方——從中美貿易戰談華夏文明振興契機

  一、天下何思何慮

  今年初美國發難,先從中興芯片起,對中國尚嫌脆弱的半導體高科技業發動致命攻擊,隨後藉口貿易失衡而祭出提高關税以懲處的手段,强逼中國低頭。中國被迫接招迎戰,雙方你來我往,愈演愈烈,對彼此與世界經濟商貿都造成重大影響。

  1985年9月,美國在紐約召開五大工業國的廣場協議,主要劍指日本,逼日圓大幅昇值以改善貿易逆差,確實造成對日本經濟的極大衝擊。稍前的1979年一本《日本第一》暢銷書, 將日本戰後的勃興對美國的威脅披露警示,大概也反映了美國霸權主義的不安。那本書的英文名稱爲“Japan as No.1”用as而非is,就表示當時日本第一並非事實,而是有可能超越美國而變成第一,因此值得美國深切重視。

  多年後的今日,美國再揮大棒,應該也是擔心“China as No.1”,有朝一日as變成is。這種霸權思想根深蒂固,其來有自,應該不只是特朗普的想法,歷任總統無一能外,只是以假仁假義巧妙包裝而已。過去跨世紀後爆發的“911”恐怖攻擊,需要聯合反恐;2008年915金融危機,爲穩定經濟也騰不出手罷了。既然遲早會壓制中國,今後再依循鄧小平主政時的“韜光養晦”策略,也不合時宜無濟於事,需要開拓新思維展開新行動了!

  已逝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影響不小,1996年成書以來備受議論,若以華夏文明的中心思想評量,難以認同之處甚多。修昔底德撰《伯羅奔尼撒戰争史》,對雅典與斯巴達的衝突有難以避免的陷阱之説,也有學者質疑批判。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1987年出版,論证過去五百年的經濟變化和軍事衝突,得出大國崛起皆源於關鍵一戰獲勝,和平崛起史無前例的結論,言之有據却令人氣沮。日裔美籍學者福山1992年提出所謂“歷史終結論”,宣稱西方國家自由民主制可能是人類社會演化的終點,以及人類建立政府的終極形式。再以糾結甚久的兩岸問題而論,和平統一固然是大多數人的期望,可衡諸史實,兩岸間從未有先例,每一次都是武力統一。當然,史無前例並非不可突破創新,至少顯示積習深重很不容易。

  我們面對所有這些前言往行,關切國家民族的永續發展,應該如何慎思明辨而篤行?前述幾種觀點大多出於西方主流學派所建構,如以中國文化的本位來論衡,可能差异甚大。

  二、慎獨與核心創造力

  《中庸》與《大學》中都有提及“慎獨”的理念,尤其《中庸》出現在開宗明義的經文中,應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以及内聖外王修行的起點,且看本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提出慎獨後,接着談中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慎獨與中和有甚麽關係?或者説,獨與中的義理聯係是甚麽?獨與中應該都是名詞,描述某種實體及所處狀態。

  中華文明的本源在《易經》,爲群經之首,百術之基,諸子百家各派思想皆深受其啓發影響。宋明以後四書通行,理學當道,科舉考試依之取士,包括《易經》在内的五經反而相較生疏。其實,四書的根柢在五經,四書多爲語録體的結論,而其辯證過程與核心義理則在五經,五經又以《易經》爲大本。《中庸》、《大學》原爲《禮記》中的兩篇,本來是傳非經,傳説爲子思與曾子所述,多傳孔子思想。《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自稱願學孔子,至聖亞聖一脈相傳。《論語》即孔門論道之語。因此,四書可説都環繞孔學立論。

  孔子晚年整理六經,删詩書,訂禮樂,贊易修春秋,思想集六經之大成,於易用心尤深。不知易,没法真懂四書真諦。《易經》可説是真搞懂中國文化必須攻佔的戰略高地,一旦深造有得,必可一致百慮融會貫通。

  我們看看集理學大成的朱憙怎麽解釋慎獨:“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闇之中,細微之事,迹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着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於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顯然,朱子是將慎獨與克制私慾、不欺暗室的修爲扯到一起,這也是宋儒闡明理學“存天理去人欲”的基本路數,可以理解,但經典原意真的只有這麽簡單嗎?

  《大學》提到慎獨爲解經的傳文部分,重要性略遜,文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後面又引稱:“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看起來這段與朱注還較相近,慎獨應與誠意正心有關。

  朱注將慎獨作此解釋,根據何在?爲什麽“獨”爲“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戒慎恐懼其所不睹不聞,應該是“己所獨不知不聞”才對啊!

  《易經》經傳中有好幾處言獨與中,應是慎獨思想之源。復卦六四爻辭稱:“中行獨復。”《小象傳》解釋:“以從道也。”六四與初九相應與,初九爲復卦主爻,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復卦外卦坤代表廣土衆民,内卦震爲生命的主宰,初九即天道人心的體現。《中庸》開篇所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以從道也,六四順着初九行事,正是率性。之謂即就是,在天曰命,在人曰性,順着人性去做就是道。復卦六四爻變爲震卦,内心的主宰充分落實於萬在的行動。

  震卦《大象傳》稱:“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恐懼二字皆與心有關,心爲身的主宰,《中庸》講戒慎恐懼,不睹不聞,人之視聽皆須用心辨識,否則心不在焉,一無所知。

  《説卦傳》稱:“帝出乎震……萬物出乎震。”復卦的《彖傳》末贊稱:“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禮記?禮運》徑稱:“人爲天地之心。”天命人性更具體説便在人心,可説在身曰心。

  《大學》稱:“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心爲身主,意在心先。真心爲慎,真心即誠。《爾雅·釋詁上》解釋:“慎,誠也。”獨、意、心應該都是名詞,慎、誠、正則是下工夫的動詞。

  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盡火傳的發展,也都有其獨特性。華夏文明與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及伊斯蘭文明都有共通處,也必有歧异處,可以互相尊重,和平共存,却不宜黨同伐异,强求一致。真正的世界性,必須建立在保存獨特的民族性上。這就是從個體生命到民族文化普遍皆存在的“獨”,必須敬慎且真心看待,“獨”並非永遠一成不變,也會隨時演化以調適到最佳生存的狀態。所謂的文化復興絶非復古,其實也無古可復,逝者如斯,伸足入水已非前水,“復”的底藴是“返本開新”,故稱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復卦以創新爲主旨,初九一陽即代表核心的獨特創造力。以今日國際競争情勢來説,半導體的芯片自製能力即爲其中一要項,其它還有些科技、金融、軍事、文化上的創意組件亦然,如果只能仿冒代工,一切仰賴他國,落後就會捱打。今日中美間的抗争已充分顯示這點,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須於此睿智深思,奮勇實踐。

  人生在世,得由慎獨起始,以各正性命,國家民族亦然,必要確立本身文明的獨特性,發揮核心創造力,才能可大可久雄立於寰宇。唐宋以前的中土大哲皆知慎獨真義,不知爲何會變成以不欺暗室去理解,其流弊在不敢正視真實人生,造成一堆裏外言行不一的僞君子。如果懂得自性獨體可貴,好好進德修業,自立自强,開發個人乃至民族文化的核心競争力,中華勝景與國際實力又是不同。這一來一去,差了多少?

  三、坦坦中行

  《中庸》談完慎獨後接着談中和,正是確立自性後再與群衆融合的過程。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執,未發之前爲性,發了之後爲情,一般受後天習氣障蔽,發情多不中節,遂造成人際或國際相處上的許多糾葛。《中庸》稱謂發前的自然狀態爲中,表明無所偏倚,謂發而能中節的修持爲和,顯示陰陽和合,剛柔互濟。中爲天下萬事萬物的大本,和爲通行天下的達道,性發爲情,情若能中節則合性,正性純情,體用無間。“致”爲用力推擴到極處,格物致知,經世致用,致良知,大義皆同。致中和,人將中和之道推廣至極,可與天地同功,化育萬物,宇宙人生打成一片。

  晋卦《大象傳》稱:“明出地上,君子以自昭明德。”内卦坤爲衆,外卦離爲明,表示人人内心中的明德可開發外顯,正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之意。晋初六爻辭:“晋如摧如,貞吉。”《小象傳》:“獨行正也。”六二《小象傳》稱:“以中正也。”先慎獨再中行,可修至六五外卦的離明中心,《小象傳》:“往有慶也。”又使衆喜而成就内聖外王之業。

  四、漸致大同

  格致誠正修齊治平,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大學》的綱領條目最終都是要天下平。《中庸》首揭天命即人性,率性即道,修道即教之理,提示慎獨行中以致和的心法,成就位育萬物的極境。學庸所示,都與致太平進大同的《易經》思想有關。

  孔子在《禮運大同篇》中約百字的濟世主張,其實源自同人、大有二卦。同人之同,大有之大,結合起來融鑄成大同思想。白話來説,只要同樣是人,理應大家都有。大家都有良知良能,都有命性心獨,基本都應受到社會的尊重與制度保障。

  《大同篇》稱:“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不分老壯幼的年齡層,不分鰥寡孤獨廢疾者與健康幸福者,不分男女性别,好的社會應該讓大家都有周全的照顧而各得其所。這不是大有是甚麽?同人卦《大象傳》稱:“君子以類族辨物。”詳細分類研究各個族群的文化習性,存异求同,超越鬥争而找到和平共存的方式。《彖傳》末結語:“唯君子唯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大,人各有志,必須探討人心深處的共識,以協同合作。

  大有卦《大象傳》稱:“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經過同人的努力後,超越族群偏見,才有真正的善惡是非可論。任何個人的獨體,有善有惡,任何民族文化有長有短,所謂的全球化世界文明應揚長補短,尋求更高層次的融合與創新。

  綜上所論,今日振興中華,必先慎獨,徹底搞清楚民族文化的特質,去蕪存菁,開發核心的創造力;進而中行,與世界各國各大文明廣泛接觸,互相學習;然後在摸索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改過遷善,與時俱進,最終全力促進世界和平的實現。

  本文首節“天下何思何慮”略述西方國際政治的幾種主流學説,且本中華文化的核心主張簡單批駁一二,以正視聽。

  中國的王道並非空談,而是先霸而後王,有了足以稱霸的富强實力後,不選擇稱霸。所謂霸道,就是壯盛後强凌弱衆暴寡欺負人,所謂王道,則是壯盛後濟弱扶傾幫助人。競相争霸,墮入殘酷殺戮的輪逥,弘揚王道,人類文明才有燦爛前景。《易經》排序第七、八的師、比二卦,勞師動衆與縱横捭闔,軍事衝突與外交結盟皆屬霸道。排序第十三、十四的同人、大有二卦,倡導世界大同則爲王道。軍事外交實力不强,王道完全空談。大陸過去宣告永不稱霸,其實藴有深透的智慧。

  《易經》干卦最高境界不在君位的“飛龍在天”,而在體現天則的“群龍無首”,認爲這才是“天下治”。人人皆可爲堯舜,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佛教强調衆生皆可成佛,故有三世諸佛之説。西方基督教標榜上帝唯一且神聖超凡,人再怎麽努力也不可能成爲上帝,只能接受神的安排。上帝創造世界,似乎亦可毁滅世界。西方强權不允許次强超越,必定訴諸一戰,也把自己當成神了!文明衝突與秩序重建,修昔底德陷阱,大國興衰雲雲,可能都與上帝信仰有關。

  認定自由民主爲人類創造的終極制度,社會演化的終點,讓人想起廿世紀初的物理學界,主流看法都認爲研究已至終點,認識宇宙的體系已近完美,結果相對論與量子論横空出世,又發現了至大無外、至小無内的廣袤領域。《易經》卦序從干坤開天辟地談起,上經卅卦至坎、離卦作結,下經卅四卦從感應天長地久之道的咸、恒二卦起,至既濟、未濟二卦終。坎卦象徵遭遇險關受制,離卦則稱文明終而復始,永續不絶,此之謂“習坎繼明”,人在坎坷險難中學習,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遂能再創輝煌。既濟像似一切功德圓滿,之後又變未濟探索無窮,這也是大易無所不在的“終而復始”之義。無論自然人文的發展,無窮無盡,怎麽會有終結之時?

  董仲舒名著《春秋繁露·考功名》有言:“明所從生,不可爲源;善所從出,不可爲端。”前儒亦稱:“理未易察,善未易明。”源與端永遠可能在更深處,動輒終極論雲雲,只見出躁進與淺陋,甚至有些觀風向的投機,福山之説應予嚴峻批判。我們可以斷言,所有“中國崩潰論”都會崩潰,一切歷史終結論也將終結。

  劉君祖:作者係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咸臨書院山長、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