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大明宣德年制銅香爐》序

  香爐,是一種以陶瓷或金屬製造的燒香器皿,用以祭神、供佛、陳設和熏衣等。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 上古無香爐,因爲“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趙希鵠:《洞天清録集·古鐘鼎彜器辯》)。到了漢代,爲供太子宫所用,“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爲奇禽怪獸,窮諸靈异,皆自然運動。”(《西京雜記一》)。之後,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造爐之風日盛。直到今天,造爐者亦不乏共人。

  明代宣德年間製造的銅香爐(簡稱宣德爐),是“官鑄鼎、彝、爐”器皿之一種,而且是由宣宗朱瞻基親自審定爐的形制、選料和檢查質量的,非同小可。然而,長期以來,却很少專家學者對“宣德爐”進行系統的、深入的研究。現在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大明宣德年制銅香爐》專著,可謂是填補空白之作,可喜可賀。

  作者經過十多年篳路藍縷的艱苦尋覓,匯集有關“宣德爐”的文獻的、實物的豐富資料,運用考古學、歷史學、統計學、社會學、宗教學、社會心理學、金屬學、物理學、化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對“宣德爐”的製作年代、製作數量、製作地址、質量分級、呈色特點、鑒定標準、流失情况等問題,得出自圓其説的結論:

  一、“宣德爐”製作的時間:是宣德三年(1482)三月三日始,至宣德五年(1430)止。

  二、“宣德爐”製作的數量:是一萬九千零四拾九座。

  三、“宣德爐”製作的地址:是在北京天安門之左側處。

  四、“宣德爐”質量的分級:是三個等級,即一曰神品,二曰精品,三曰優質品。

  五、“宣德爐”呈色的特點:由銅料摻入了各種金屬元素後鑄成的爐骨呈色,和水銀法藥諸色以“外層涂料法”制成的爐皮呈色。

  六、“宣德爐”鑒定理論的標準:是形成鑒定,紋飾鑒定,銘文印款鑒定、呈色鑒定和材質鑒定。

  七、“宣德爐”流失情况是:明代因賞賜與貿易流向國外的約1300座,清至民國時期被外國掠奪流向國外的約7000座,歷史上因走私流向國外的約2000座,合計約10300座。

  我認爲,這些結論是實事求是的。因此,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會引起國内學人的興趣和注意。盡管作者的分析和論述還有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但作者努力開拓、研究的方向是正確的,它將推動“宣德爐”研究向更深層次發展。

  作者肖志斌、肖特兩君,並非是專門研究家,而是在從事繁重的財政税務工作之後,出於愛好和興趣,利用業餘時間收集資料,並自己出資收藏大批“宣德爐”,然後堅持研究探索,歷時二十多年而寫成此書。可謂二十載慘淡經營,而有此佳作,是非常難得的。我有幸先睹此書,十分欣慰。因此,願意承蒙作者的熱情邀請,撰寫以上作爲第一讀者的第一感受,或許是浮想聯翩的題外話,不免乖謬。謹以爲序。

  (原載《大明宣德年制銅香爐》,花城出版2001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