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淑妃紀姓考

  非常感謝賀州瑶妃故里文化論壇邀請我來參加會議。我爲論壇撰寫一篇姓氏文化的論文:《淑妃紀姓考》。

  我以前讀明史知道淑妃是廣西賀縣人。現在開會討論淑妃故里文化,看了《賀州志》進一步瞭解到淑妃是這裏的桂嶺鎮人。我爲賀州桂嶺鎮出了一位優秀的女性感到高興。

  淑妃,不是這位女子的名字,而是她的兒子明孝宗朱祐樘賞賜給她死後的追諡號:恭恪莊僖淑妃。淑妃姓什麽,名什麽,史載不詳,歷有争論。《明史》説她自認姓紀,但無名字。據《賀州志》記載,光緒十六年(1890)印行的《賀縣誌》則説她姓李,名唐妹。究竟是姓紀還是姓李,我想在這裏提出自己讀書領悟的看法,以請教研究淑妃的專家學者。

  一、淑妃姓氏之争

  按明朝封建社會皇族的規例,皇帝的皇后和妃子(一般指妾)的姓名是絶對清楚的,來不得半點糊涂。現在明孝宗皇帝朱祐樘的母親竟不知道姓名,是因爲淑妃既不是明孝宗父親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后,亦不是他的妃子,而是朱見深的情人,又是非婚生子,所以名不正,不能登皇族的大雅之堂,造成争議。争議首先由《明史》撰寫后妃傳時,在正面介紹淑妃之後,用倒叙手法寫的一段話引起的。這段話是:

  “先是,太后在宫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太監郭鏞聞而識之。太監陸愷者,亦廣西人,故姓李,蠻中紀、李同音,因妄稱太后兄,令人訪其族人詣京師。愷女兄夫韋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裏。貴、旺曰:‘韋猶冒李,况我實李氏。’因詐爲宗係上有司,有司莫辨也。二人既驟貴,父成亦詣闕争辯。帝命郭鏞按之。鏞逐父成,猶令馳驛歸。及帝使冶後先  ,蠻中李姓者數輩,皆稱太后家,自言於使者。使者還,奏貴、旺不實。復遣給事中孫珪,御史滕祐間行連、賀間,微服入瑶、僮中訪之,盡得其狀,歸奏。帝謫罰鏞等有差,戍貴,旺邊海。自此帝數求太后家,竟不得。”〔1〕

  我們解讀這條史料可知:

  第一,此史料是在前面撰寫淑妃之後,用倒叙的手法撰寫的,所以有“先是”一詞作開頭。

  第二,此史料是在立淑妃爲太后之後的事。

  第三,指出了淑妃自認是“姓紀”。

  這裏没發生什麽問題。隨後,叙述的是當時宫中有幾個人企圖利用名人淑妃來謀取好處,即大家都想從沾淑妃的光來撈一把。

  第一個人,是最瞭解宫中内情的太監陸愷。他假造自己亦是廣西人,並説自己原來是姓李的。又説在廣西瑶人中“李”字和“紀”字是同音,所以他説自己是太后淑妃的大哥。

  第二個人,是陸愷女兄夫韋父成,冒姓李,説自己住在迎恩裏,與淑妃有親戚關係。孝帝曾命郭鏞調查此人。鏞驅逐韋父成,但不到真狀。

  第三,是有數輩李姓的人,都説自己是太后淑妃的家屬。孝帝曾派給事中孫珪和御史滕佑到連、賀兩縣調查淑妃家庭情况,但不得實情。

  以上説明,在康熙十八年(1679)張廷玉修撰明史,到干隆四年(1739)印行,淑妃的姓已出現有紀姓與李姓的争論。

  經過151年後,即光緒十六年(1890)纂修《賀縣誌》時,則記述淑妃姓李,名唐妹。

  這麽一來,更進一步形成今天關於淑妃姓紀、姓李的争論。

  二、淑妃姓紀是真

  説淑妃姓紀是真。我們先把《明史》正面叙述淑妃的一段話來説明。這段話是: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宫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爲所害。帝偶行内藏,應對稱旨,悦,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鈎治之。婢謬報曰病痦。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密,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吴後廢居西内,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死後,久無嗣,中外皆以爲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櫛發,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罰,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爲皇子主’。於是太監懷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潜養西内,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黄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赴内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詒天下。移妃居永壽宫,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死。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此段記載與《明憲宗實録》卷141文字大同小异)。

  “孝宗即位,追  淑妃爲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純皇后,遷葬茂陵,别祀奉慈殿。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監蔡用求太后家,得紀父貴,紀祖旺兄弟以聞。帝大喜,詔改父貴爲貴,授錦衣衛指揮同知,祖旺爲旺,授錦衣衛指揮僉事,賜予第宅,金、莊田、奴婢不可勝計。追贈太后父爲中軍都督左都督,母爲夫人,其曾祖,祖父亦如之。遣修太后先塋之在賀者,置守填户,復其家。”〔2〕

  《明史》這三段文字,對淑妮一生的來龍去脈説清了。

  第一,淑妃是賀縣人,土官之女,姓紀。

  第二,淑妃是在憲宗於成化元年(1465)派浙江左參政韓雍到廣西潯州(今桂平市)附近的大藤峽剿瑶民首領侯大狗率領的萬人反抗明廷的過程中被俘進入北京明廷内宫的。

  第三,淑妃是天順六年(1462)十歲時被俘送入北京的,因爲既有文化又聰明,而被收入内府爲女史。

  第四,憲宗是因偶然在内府遇見淑妮,爲之動情,發生性關係而懷孕的。

  第五,淑妃得女婢包庇假病居安樂堂,十月懷胎於成化六年(1470)生下兒子,即孝宗朱佑樘。

  第六,太監張敏假裝遵命溺死私生子朱佑樘,但却偷偷地把他養活成人,至六歲時將朱祐樘交給望子心切的憲宗朱見深,立爲皇太子。

  第七,成化十一年(1475),淑妃突然死亡,享年僅23歲。

  第八,孝宗即位後,追諡淑妃爲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聖純皇后,遷葬茂陵。孝宗悲念太后,派太監蔡用訪淑妃家族賜封其兄弟、父母、祖父、曾祖父等,以盡孝心。

  這段史料説淑妃姓紀,無疑問。下接前述“先是”那段話,就有姓紀姓李之説了。但不是最早之史料。早於《明史》的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已有紀、李之差别的記載,文曰:

  “孝宗弘治四年,……孝廟初元,臣下欲治故錦衣指揮使萬喜等罪,且籍其家,上不許。然萬妃當日若果進鴆紀妃,揆之天地人情,即追雪怨毒,亦未爲過。而孝宗以事狀未明,且恐份先帝在天之心,迄不見叢。此雖聖孝超越古昔,亦揆地劉博野諸公調護之力也。孝宗注意外家,思富貴之而不能得,又追爵孝穆之父福斌爲都督而已。後有自言爲元舅者二人,又大監陸愷者亦附會爲皇親,俱官金吾,受厚賫。並於孝穆原籍祖籍祖塋設一巡檢司,以司守護。後詐冒事敗,俱置之法。上仍命遺官往粤西尋訪其外家,究不能得,因命革所設巡檢司,訪求事亦遂罷。蓋初時訛投紀爲李,故托者紛紛起。孝穆之崩逝既不顯明,而宗族又不及承恩澤。何薄命也!按孝穆相傳爲廣西桂林人,實平樂賀縣人。又《雙槐歲抄》雲:孝宗曾贈後父李公爲慶元伯。既訛其姓,又無其名。似未確。又陸愷自雲孝穆親兄,其籍乃無爲州巢縣人,又與廣西遠萬裏,不知何據。”〔3〕

  沈德符是明末人(1578—1642),所寫都説陸愷等人是造假,應該比較可信,淑妃姓紀應算是真。

  另外在《月山叢談》一書也説明代訛李爲紀,不足爲证:

  “孝穆皇太后誕孝宗,其家世傳者往往失實。弘治初纂修憲廟實録。使者下廣右采訪先祖銅陵君時,預選修事前藁,尚傳暇日。偶聞得之,蓋訛李爲紀,固差之遠甚。至是李公祠所撰碑文,亦不足憑。”〔4〕

  據此可見,《明史》記陸愷以廣西賀縣説“紀、李同音,”非也。是他自己想造假謀利而胡説的。

  我們再查《明史》本紀和比《明史》早的《明實録》即可知,淑妃紀、李姓之争,是後來的事,以證明淑妃姓紀是真。

  《明史》卷15《本紀第十五·孝宗》條,説淑妃是姓紀:

  “孝宗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佑樘,憲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紀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宫。時萬貴妃專寵,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死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後宫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死,帝年六歲,哀募如成人。十一月立爲皇太子”。

  “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崩。九月壬寅,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爲弘治元年。

  “冬十月……壬辰,追諡母淑妃爲孝穆皇太后。”〔5〕

  《明實録》是明朝宫廷特别是皇帝的起居辦事活動的記録。所記時間比《明史》早291—300年,是張廷玉修纂《明史》的主要根據,所以資料的可信程度是較高的。

  我查了《明憲宗實録》成化二十三年條,並無記載《明史》所記的調查淑妃姓李的事。但《明憲宗實録》成化十一年六月條記淑妃死時,却記載淑妃是姓紀,文曰:

  “乙巳,皇子母紀氏死,追封淑妃,諡恭恪莊僖,輟朝三日。上服淺色衣御奉天門祀事,命禮部定喪葬儀。”〔6〕

  由上述判斷,淑妃是真姓紀。説他姓李是太監陸愷和一些人爲己私利而假冒訛傳出來的。

  三、淑妃生好孝宗(餘論)

  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認爲,在人類發展中,一個人最大的成就是做了母親或父親。淑妃紀氏雖然只活了23年,但她却取得了最大的成就,生了一個基因很好的兒子明孝宗朱祐樘。西方國家有一種優生理論,説私生子最聰明能幹。明孝宗朱祐樘就是聰明能幹的皇帝。只要我們回顧一下明代中期的歷史即得到説明。大家知道,明朝建國經過68年的休養生息,到正統至正德年間(1436—1521)的85年,宦官專權日益表面化起來。皇帝不理朝政,這就是英宗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獨攬大權,搞到自己成了瓦刺軍的俘虜;英宗死後,憲宗朱見深繼位,時年十六歲,風流荒唐,玩物喪志,嗜好珍寶,崇信左道,吃丹飲符,服用淫藥,結果造成宦官汪直擅權,自己大權旁落,社會動盪不安。

  成化二十三年(1487)8月,憲宗逝世,朱祐樘繼位,年號弘治。由於他是在萬貴妃的妒忌和迫害中成長,比起英宗、憲宗來,比較少紈絝荒唐的習氣。他當皇帝之後,罷黜宦官樑芳、韋眷、王敬等,又將作惡多端的姦佞李孜省逮捕入獄;將阿諛尸位的大臣如内閣萬安等罷官返鄉。同時積極提拔賢能,任用正直、練達之士。使朝庭出了許多名臣如李東陽,王恕,劉健,謝遷和劉大夏等。孝宗還廣開言路,恭儉自飭,並注意减輕人民的賦役負擔,緩和憲宗時代的社會矛盾,從而出現了弘治比較穩定的局面。所以《明史》讚揚孝宗,説:

  “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宗之際,固勢初張,綱紀修立,淳檏未漓。至成化以來,號爲太平無事,而晏安則易耽怠玩,富盛則漸啓驕奢。孝宗獨能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兢兢於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寧,民物康阜。《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7〕

  注釋:

  〔1〕《明史》卷113,《列傳第一·后妃》。

  〔2〕《明史》卷113,《列傳第一·后妃》。

  〔3〕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上)第25頁,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光緒賀縣誌》卷5,也收録此文,但有删節。

  〔4〕《光緒賀縣誌》卷5,《人物部·外志·列女》。

  〔5〕《明史》卷15,《本紀第十五·孝宗》。

  〔6〕《明憲宗實録》卷7。

  〔7〕《明史》卷15,《本紀第十五·孝宗》。

  (原載《瑶妃故里文化論壇文集》,賀州市文化局,2008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