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拿大景觀掠影

  2004年3至10月,我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之請到該校做訪問學者,假日閒暇,曾偕太太龐秀聲女士遊覽了北美洲東部加拿大的多倫多、温哥華、京士頓、渥太華、蒙特利爾、魁伯克和美國的布法羅、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底特律、芝加哥等城市的市容和風景區,親歷這些城市以其獨特的景觀著稱於世、而吸引世界各國的遊覽觀光者。現先將加拿大幾處具有世界第一聲譽的景觀報導如次,與讀者分享。

  一、世界最大的瀑布

  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省是一個瀑布區,據地質學家研究指出,大約在4億5000萬年前,安大略省南部屬一個盤地地貌,約在5萬年前,冰原融化退却後隴起了尼亞加拉哨壁(Niagara Escarpment),而融化的冰原形成了現在的伊利湖(Lake Erie)和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大約在1.2萬年時,伊利湖水流經尼亞加拉峭壁形成瀑布,從南面的尼亞加拉起,經過聖·凱薩林(Sainte Cathearine)、咸密頓(Hamilton)、柯林塢(Collingwood),直到托巴莫瑞(Tobermory),長達700多公里,形成70多個大大小小的瀑布,僅咸密頓附近就有20多個,其中最大的就是被譽爲世界七大自然奇景之一的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

  尼亞加拉大瀑布位於多倫多(Toronto)市東南面約120公里的加拿大與美國交界處。它是由伊利湖水從南面美國境向北流入尼亞加拉河而形成的,包括三個瀑布:第一個瀑布稱加拿大瀑布(Canadian Falls,因其在加拿大國境),即尼亞加拉大瀑布,水落差爲60米,寬733米,形如馬蹄,故又稱馬蹄形瀑布(Horseshoe Falls);第二、三個瀑布稱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因其在美國境),第二個瀑布的水落差爲61米,寬358米;第三個瀑布的水落差爲61米,寬20米。第三個瀑布因其小而被稱爲“新娘面紗瀑布(Bridal Veil Falls)”。三個瀑布由月亮島和山羊島(Luna and Ship Island)分隔開來。據水利專家計算,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水流量爲每秒150萬加侖,因爲有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三的水被攔截作尼亞加拉水電站所用,使瀑布的水流量僅剩下每秒70萬加侖了。即使如此,人們親臨其境,仍可看到和聽到水從伊利湖一瀉而下冲入尼亞加拉河底發出震耳欲聾的雷鳴之聲,而且流水從河底激起的無數晶營如銀的飛瀑直冲中天雲霄,形成一條彩色繽紛的彩虹,搆成一幅斑爛美麗的天然畫圖,令遊人嘆爲觀止。而尼亞加拉河底的汹涌激湍則猶如萬馬奔騰北流咆哮而去,流入安大略湖(安大湖略海拔比伊利湖低99米),在那裏,無數勇敢的遊人穿着雨衣乘搭名曰“霧中少女號”遊船,穿越瀑布區内,傾聽着瀑布訴説其神秘之自傳 ,和欣賞古人聽濤之樂章,留戀忘返(見上圖)。

  二、世界最高的電視塔

  多倫多市中心(Downtown)聳立着一座於1976年建成的加拿大國家電視塔(Canadian National Tower,簡稱C·N·Tower),是目前(2004年前)世界最高的電視塔,高達553.33米。由塔底部至頂尖端共分5層:第一層高342米,第二層346米,第三層351米,第四層447米,第五層尖端553.33米,内有樓梯2570級可步登至第一層處。何以見得它是世界最高的電視塔呢?我們將世界各國著名電視塔高度列表如下,則可見一斑。

  世界著名電視塔高度列表

  由上表可見,多倫多電視塔確實是世界最高的電視塔,當之無愧,並具有每小時418公里的抗風能力。它是多倫多和加拿大的象徵,只要電視屏幕一出現它,大家都會説這是多倫多電視塔(如右圖)。它也是多倫多市的一個旅遊景點,據統計,每年有遊覽者2100萬人次乘電梯登上第二、三、四層瞭望台鳥瞰多倫多的市容和安大略湖的風光。如果天氣晴朗,可以遠看到160公里内的景物。

  三、世界最多島嶼的千島湖和最短的國際橋

  在多倫多市東北298公里的聖勞倫斯河與安大略湖接壤處,有一個被加拿大人稱爲千島湖的景觀,島嶼集中在安大略湖東北湖面,所以確切地説,應稱爲安大略千島湖(安大略湖東西長311公里,南北寬85公里,面積1.95萬平方公里)。據地質學家考究,這是大冰川時代形成的,與大西洋相通,共計有大大小小的島嶼1865個(中國浙江省杭州西部淳安縣的千島湖有島嶼1078個),是目前世界最多島嶼的千島湖。以湖中心爲分界綫,將湖一分爲二;南部屬美國紐約州;北部屬加拿大安大略省。而1865個島嶼,在美國境内的有621個,且多是面積較大者;在加拿大境内有1244個。

  在千島湖北面的伊微裏(Irylea)處,建有一座連接加拿大和美國的國際高速公路大吊鐵橋,猶如一條彩虹横貫湖的兩岸,放眼看去,只見橋上密密麻麻的汽車南來北往,川流不息,一派繁忙景象,爲千島湖增添不少嬌艷。

  在千島湖中的扎維孔島(Zhovecong Island)與對岸美國境内的小島之間,建有一條世界最短的國際橋(見下頁右下圖)。全橋長只有33米,橋的北端懸掛一面加拿大國旗:南端懸掛一面美國國旗,以示兩國國境之標誌。這座國際橋短小玲瓏,標誌清晰,爲世人所矚目,吸引乘船遊覽的無數遊客路過旁邊時争先恐後地觀賞和拍照。

  千島湖附近還有一個叫做京士頓(Kingston)的中等城市,當地人稱之爲“水城”,是航運要衝,無數船隻經京士頓來往於安大略湖與聖勞倫斯河而進出大西洋。京士頓不僅有“水城”之風韵,而且有古都的底藴,據歷史學家考訂,它曾是1840—1844年加拿大的首都所在地。

  到千島湖遊覽,可在卡納諾基(Cananogue)碼頭乘豪華遊船繞湖一周,約需3小時。在船上放眼看去,遠看可見1865個島嶼飄浮在碧藍的湖水上;近看則見島上樹森鬱鬱葱葱和建築在島上的白墻紅瓦别墅(當地人稱House),樹屋交相輝映,顯得格外别致可人。據介紹,千湖島是加拿大人和美國人避暑的天堂,每逢夏天炎熱季節,人們成群結隊,携老扶幼前來避暑消遣,享受大自然的山水之樂。世界各地的遊覽者也紛至沓來游湖觀光。我們在此看到,無數遊覽客輪、私人快艇和遊艇、水上摩托等竟相馳聘在廣闊的湖水面上,滿載着各色皮膚的遊人(白種人、黑人、黄種人、棕種人等)欣賞千島湖的迤邐風光,好不熱鬧。

  更有趣者是,在一個較大的島嶼上,建有一座名叫博爾特(Borlt)古堡和一座與該島相連的水中别墅。據介紹,這是一個美國億萬富翁喬治·博爾特(Borlt)投資2500萬美元建造起來的:説是博爾特原來出身貧苦家庭,但他却看上了一位出身中産階層的中學同班女同學露易斯(Louis);露易斯也很喜歡他。於是兩人戀愛並决定結婚。然而,他們的婚姻却遭到女方父母的堅决反對。雖然如此,但他們最終還是結婚了。後來,博爾特經過一番拼搏,從做小本生意開始起家發財,成了億萬富翁。爲了對得起妻子露易斯和討得其岳父母歡心,博爾特决定在這個島上建造一座大古堡式的别墅送給其妻子,併名命曰“羅賓蘭德(Robinland)古堡”。同時,在島旁水中另建一座小别墅(見上頁右上圖)送給他的岳父母,請他們每年到此住兩個星期。博爾特的意思是:以此來化解岳父母當初堅决反對他與露易斯戀愛結婚的怨氣。今天,這四位美國老人都回歸大自然了,此古堡别墅賣給美國政府,開放給遊人參觀鑒賞,是唯一可讓遊客上島參觀的景點,併名曰:“古堡島”。其它小島上的别墅,多是私人所建作渡假行宫,一般拒絶遊人上島參觀。

  四、世界最大的地下城

  有小巴黎之稱並於1992年被聯合國評爲世界最好城市的加拿大第二工商業大城市的蒙特利爾(Montreal)市中心,有一座世界最大的地下商場,當地人稱之爲“地下城”。據介紹:它是從1962年建築華利滿尼(Villemarie)摩天大厦(當地人稱爲十字大厦)伊始的,經這20多年分階段建築和發展,到上世紀80年末才連結成一座東西南北的回形地下城。它主要是以一條長30多公里的隧道連接市中心地面30%的高樓大厦而成的,包括60座商業大樓,40座銀行大樓、40間電影院、1600多間商店和10個地鐵站。整個地下城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麥吉(Mcgill)地鐵站下去,穿過達拉·查斯達爾(De la Cathedrale)大教堂購物中心,到前伊頓(Eaton Front)及伊頓中心商場、皇家突斯特(Royal Trust)商場,最後到達皇家柯爾斯蒙(Royal Coursmouts)購物中心。

  第二部分:經蕰莎(Windsor)火車站,波拿灣查(Bunaventure)商場,到華利滿尼摩天大厦,與伊頓中心食肆層相接。

  第三部分:由藝術宫(Place Des Arts)開始,穿過聖·卡士蓮街(Sainte Caterine)底下,經省大樓(Complele Desjardins)到唐人街(Chinatown)旁邊的聯邦大厦(Complexe Gug-Favreau),連結會議中心到德美斯(Dames)地鐵站,最後通至舊城區。

  在地下城内,有琳琅滿目的各色各樣的商店、餐廳、書店、咖啡店、精品店、溜冰場、游樂場、電影院、音樂噴水池等等,儼如地面上商店一樣,有十分豐富多樣的商品供選購。整個地下城人頭涌涌,熙熙攘攘。據介紹,每天約有50萬市民,使用地下城的通道上下班、上學和購物逛街。特别是到了嚴寒的冬天,市民大多數選擇地下城購物、上下班、喫飯、看電影和娱樂,使地下城顯得更加繁榮和熱鬧。2003年,地下城又推出一系列新發展項目,其中包括將藝術文化溶入商業活動之中,不少藝術家利用商店的橱窗陳列展覽自己的藝術作品;蒙特利爾市博物館還把自己珍藏的文物利用橱窗進行系統的布置展覽,吸引無數顧客參觀,收到地面博物館没有收到的效果;還有各式各樣的音樂、舞蹈團體亦在城下的游樂場登台表演,使整個地下城更加熱鬧非凡,更富有文化品味。有人估計,要逛完整個地下城,二天時間是不够的。可謂大也(見下頁右上圖)。

  五、世界最小的國家級歷史博物館——白求恩紀念館

  在多倫多市北面約150公里的格雷文赫特(Gravenhust)鎮的約翰街(John srteet),有一個加拿大聯邦政府裁定爲國家級歷史博物館的白求恩紀念館(The Norman Bethune Bemorial House)。這是一個級别很高但面積極小的紀念館(見下頁右下圖)。我們進去參觀看到整個紀念館外型是一座小樓的第一層兩個小房間爲紀念館,共分兩室;第一室是陳列白求恩生平事迹的15幅照片,面積約8平方米:第二室是影視室;放映白求恩的生平事迹,只有五排坐椅,可容納25—30人,面積也是8平方米左右。放映時有英、中兩種語言解説供聽衆選擇。出影視室約14米旁邊,即是一棟二層樓的白求恩故居。室内接原樣擺設白求恩一家留下來的生活用具文物供人參觀。一樓是厨房飯廳、客廳、及衛生間,二樓是兩間卧室及一個書房及衛生間。參觀了白求恩紀念館及故居可知:諾爾愛·白求恩(Norman Bethune)生於1890年3月3日,父親馬爾科姆·尼科爾森·白求恩(Molcolm Nicolson Bethune,1857—1932)是多倫多大學醫學係的首創醫生。

  白求恩也於1911年考入多倫多大學生物係讀書。但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白求恩應徵入伍當兵,參加加拿大皇家陸軍醫療隊,到法國當擔架員。1916年回國繼續完成學位課程。1923年與愛丁堡一位有名的會計師的女兒弗朗西絲·坎貝爾·彭妮(Frances Campbell Penney)結婚,後遷居美國底特律(Detroit)市,從事私人行醫。1928年初,遷居蒙特利爾(Montreal)市,任薩克勒柯醫院的胸外科主任醫生。1936年夏,德國侵略西班牙,9月,白求恩志願參加加拿大支持西班牙醫療隊前往西班牙從事戰地醫療工作,至1937年5回國。同年7月7日,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戰争爲標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8年1月8日,白求恩携帶價值5000美元的醫療器械,率領一個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前往中國參加戰時醫療服務工作。當他到達漢口時,周恩來派員將他接到延安。到延安後 ,毛澤東接見了白求恩,並安排他在八路軍邊區醫院當醫生。5月,他到抗日前綫晋察邊區參加救護傷員醫療工作,建立流動式醫院,救死扶生。10月底,在他爲一名戰士動手術時,由於没有橡皮手套而意外地劃破了自己的手指,受到病毒感染,患了病毒性血液中毒症,經治療無效,於1939年11月12日凌晨不幸逝世於河北省完縣。毛澤東爲此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褒奬他是一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他的遺體於1950年移葬於石家莊市烈士陵園,並在園内樹立一尊白求恩巨型塑像;又在陵園旁建造一座擁有800個床位的醫院,命名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以紀會白求恩對中國的援助。

  1972年,加拿大聯邦政府給白求恩授以“加拿大曆史名人”稱號,1973年建立“白求恩紀念館”,正式對外公衆開放參觀;1996年,又將白求恩故居及紀念館定爲國家歷史名勝,由國家公園管理局領導管理。

  六、温哥華的卡布蘭諾吊橋公園

  温哥華(Vancouver)市有兩個有名的公園,一個是市内的史丹利(Stanley)公園;一個是美麗而令人驚險的卡布蘭諾吊橋(Capilano)公園。後者位於北温哥華,離市中心10公里處。所謂美麗,是指它有滿山的跨卡布蘭諾深河谷的的繩索吊橋和多條森林中吊橋,所以本地人稱之爲卡布蘭諾吊橋公園。此橋於兩個高山之間的卡布蘭諾河之上,是世界上最長的吊橋,全長137米,河谷離橋面達50多層樓高,約170多米。慕名而來遊覽的遊客當然要經此橋從東邊一個高山到西邊一個高山去。但當人們走過吊橋時,由於吊橋兩端繩索的接力傳動到橋面上,而産生人們脚底下踩彈簧似的感覺,致使人的身體左右摇晃擺動,而且越至橋中央越摇晃,令人心驚肉跳,雙腿酸軟,不敢再往前走而却步轉回頭,放棄到西山遊覽的機會。至於有膽量的人走過摇摇晃晃的吊橋則是絶對安全的,反而感到這種摇晃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快樂感受。

  過了吊橋到西山,就是茂密的森林,每棵高聳大樹都有幾百年的樹齡歷史。所以又在高樹間20多米高處搭起一座座棧道吊橋,讓遊客在樹林穿梭行走遊覽鑒賞(見下頁圖2)。遊覽完西山,人們還是按原路再經大吊橋返回東山原處,再一次感受大吊橋摇晃的樂趣。此後,可自由遊覽東山的各處景點。當然你也先游東山景點再過吊橋到西山遊覽。

  據資料介紹,卡布蘭諾吊橋是一位工程師於1889年私自買下卡布蘭諾河兩岸東西山的6000公頃土地之後一年修建起來的。當時要修這條170多米河底下没有任何橋墩支撑的吊橋是難度極大的。説是工程師將粗大麻繩從東山谷一側放到下面的河谷,然後再用馬匹將粗麻繩拉上對岸西山上;又再將另條粗麻繩從西山一側放到下面的河谷,同樣用馬匹拉上東山上,這樣把兩條粗繩捆縛在四棵高大的樹木干上,將麻繩拉平緊後, 然後在兩根粗麻繩上敷上一塊塊木板搭成吊橋,方便人們往來於東西山之河谷上。1903年工程師逝世,温哥華市政廳認爲麻繩容易腐爛易斷發生危險,於是改用堅硬的兩條粗鋼繩取代。之前曾擔心鋼繩箍住樹干影響樹木成長,使吊橋産生危險,後經請植物學家及相關專家測量考證,指出樹木成長不斷長高長粗,下面的樹干也會變得越來越粗,而箍在樹干上的鋼繩並没有彈性,所以要適時把吊橋往上提昇,因此現在吊橋已比原來提昇10米了。因此今天人們在吊橋上來往行走,雖然有左右摇晃的驚險感覺,但絶對是安全可靠的。這也是今天吊橋公園吸引極多遊客觀賞自然風光的原因所在(見上圖1)

  七、加拿大有個小鎮名字叫“中國”

  去年我們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探望兒子,度過一個嚴寒的冬天。今年3月末,天氣轉暖,春色盎然。我們全家6人(兒子、兒媳、孫兒、孫女)驅車北上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人口320多萬)遊覽,歷5小時車程到達目的地。

  第二天早上,到唐人街廣東茶歺廳飲茶,席間有位移居蒙特利爾的廣州華人老伯與我們寒暄。當我們自我介紹也是來自廣州後,他熱情地爲我們推薦和建議去市西南的一個名叫“中國”小鎮看看。

  第三天早歺後,我們驅車向市西南方向前去,40分鐘車程即到“中國”小鎮。我們先是遊覽“中國”鎮的兩條主要街道市容,所見街道兩邊房屋多是兩三層樓高,建築是歐陸風格,街道整潔,環境優雅,超市林立,車輛來往穿梭,真是一個宜居歐陸式消費城鎮。之後,我們去遊覽鎮東南的一條也叫“中國”的運河。運河兩岸修築堤岸整齊,設置一米多高的鐵欄杆,堤岸上樹林成行高聳,使運河顯得非常雄偉秀麗(見下頁圖3)。

  後來我們回鎮裏進入一間旅遊公司,拿到一份該鎮的旅遊介紹,瞭解到這個名叫“中國”的小鎮已有346年曆史文化底藴。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669年,是時還没有加拿大國家。該鎮所在的魁伯克(Quebec)地區屬於法國的殖民地。當時先來到這個鎮的先驅者羅伯特·沙勒(Rokert Cuvelier de la Salle)帶着一個隊伍到達此地後,稱這個地方爲拉縴(Lachine),因爲法文“Chine”,譯爲中文是“中國”意思。當時法國人來這個地方,目的是尋找聞名歐洲的經濟發達的中國做生意的通道,於是開鑿一條運河通向東北方向的聖路侖斯河,流向大西洋,但一直没有找到中國。於是人們索性稱這個地方和運河爲Chine(中國)。到了1829年,該鎮郵局開始正式使用“中國”(Lachine)作爲收寄郵件的名字。1867年,加拿大建國,於1879年將“中國”設爲鎮,1999年與另一個名爲山特派裏(saint-pierre)鎮合併,亦稱中國(Chine)鎮,並於2001年1月1日並入蒙特利爾這個大城市管轄。現在“中國”鎮的面積17.7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41616人,其中操法語人口占62%,操英語人口占28%,操英法雙語人口占12%,操其他語言人口占2%。

  “中國”運河是1689年由當時法屬政府集資開鑿的,目的是利用水道通向大西洋去尋找中國做生意。因工程籌集經費缺乏而未建成,到1819年重開,1825年才開通啓用,爲該鎮的貿易龢民生發揮貢獻。但到1970年代,由於水路運輸量日益减少,從而失去交通運輸的角色。2002年,政府將運河轉型成爲市民消閒休憩的地方,夏天供人們划船遊覽消遣,兩岸變成騎單車和散步的好去處,並成爲外地遊客的一個景點;冬天則成爲一個天然的滑冰場,讓人們溜冰運動,好不熱鬧。

  作爲中國人,到加拿大的“中國”鎮遊覽,親切感油然而生。

  (下附中國鎮照片3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