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啓臣自編年譜

  我不太相信風水。但1987年去安徽師範大學開中國商業史學術討論會,後參加會議組織游黄山。一位自稱懂得風水學的同道者、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的張先生,看見我穿着硬底皮鞋同他一起從北海出發,遊覽飛來石、光明頂、玉屏樓,最後登上蓮花峰、天都峰。下山休息時,他對我戲言,你是與山結緣:生於山,長於山,作於山。當時,我不以爲然。現在自編年譜,驀然回首,覺得張先生給説對了。我確實是出生於廣東省靈山縣平山鄉;讀書成長於平山小學、平山中學、靈山中學、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到山西省工作,然後又回到中山大學,直至今天,確實是與山結緣。一生離不開山。 

  1938年 

  我是1937年農曆12月即1938年1月,出生於廣東省靈山縣(1965年劃入廣西管轄)平山鄉大湴村的一家貧苦農民家庭。 

  據我看到的《道光黄氏螽斯圖部記》記載,黄氏家族原居廣東省廣州市朱基路(今珠璣路)。順治三年(1646),清兵攻入廣州城,七年(1650),耿繼茂、尚可喜再陷廣州,大殺廣州民衆。於是“先祖黄國鑾、黄國鴻、黄國英三兄弟率族人西逃至粤西靈山縣平山練(鄉)大湴村聚族而居”。1985年5月,我父親大育拿着《圖部記》來中山大學探望子孫,他要我按族譜所記領他去珠璣路尋宗問祖,走訪黄氏家族後人兄弟。我順從父意領他到珠璣路走了一趟,讓他領略一下先祖的原居地而已,後人兄弟是難以尋認了。 

  1938-1943年 

  在家過童年。現在回憶,當我懂事時看見全家有祖父世齡、父親大育、母親何寬、大姐啓生、弟啓良及一個年幼的妹妹(後殀折)共七人。後來又聽母親説大姐之後還有一個三姐啓秀,兩歲時因生活困難,被逼送給大路排村姓譚的貧農家庭撫養爲童養媳。到我讀小學時,經常見到三姐回家。 

  祖父世齡(1876-1951),是靠租種地主的土地耕田爲生的農民。父親大育,字肇生(1905-1988),除了與祖父一起租地耕田外,還學會土木建築手藝,農閒時外出爲别人建造房屋(農村俗稱泥水工),賺點錢幫補家庭生計。因此,在我讀小學時,家庭生活比較好。解放後,1952年土地改革評定階級成分時,我家劃爲佃中農。母親何寬(1905-1991),是本縣石塘鄉(鎮)大化村人。她家庭有少量土地,土改時家庭成分劃爲自耕中農。母親一生在家務農。直到1972年,我兒子海波出生後,纔來到我工作的地方靈山縣城、南寧市和廣州中山大學與我們共同生活18年,1990年才回老家。 

  記得我6歲時,晚上父親在油燈下教我讀“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經》蒙童書,併手把手教我鈔寫一遍,可算是認識和會寫一些字了。 

  1944-1949年 

  8月底,父親帶我到平山中心小學報名讀書。他找到校長劉沃林説明我已讀寫過《三字經》,要求準我報讀二年級,後得準我從二年級讀書。 

  讀小學時,祖父對我説,他生有二男一女,因生活困難,我父親之後的弟弟,2歲時送給靈家村一個同姓的貧農家庭扶養。所以,在我讀小學時,曾幾次看見過父親的弟弟回家來,祖父要我叫他爲六叔。1951年2月,祖父逝世後,就没有見六叔回來了。 

  1950年 

  5月,讀小學五年級時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兒童團(即今天的少先隊前身)。 

  9月,以同等學歷資格考入平山中學讀初中。 

  1951年 

  3月,被選爲平山中學學生會學習部長,直至初中畢業。 

  1952年 

  1月,到靈山師範學校參加全縣初中學生作文比賽,獲第一名奬勵。 

  4月,到靈山縣團縣委參加靈山縣學生聯合會成立,被選爲委員。 

  4月,我寫題爲《平山人民掀起修築公路熱潮》通訊稿,在《欽州農民報》發表(1952年4月20日)。 

  5月4日,在靈山縣第二區政府參加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今共青團前身)。 

  1953年 

  3月,被選爲平山中學新建立的團支部書記。 

  9月,考入靈山中學讀高中,被選爲學生會學習部長,直至畢業。 

  1954年 

  3月,被選爲新民主主義青團靈山中學委員會宣傳委員,直至畢業。 

  5月,我撰寫的《靈山人民熱烈參加和平運動簽名集會》通訊稿,在《欽州農民報》發表(1954年5月18日)。 

  1955年 

  4月初,青年團靈山縣委學校工作部長趙新民找我談話,説我犯了泄露團内機密的錯誤,並出示青年團欽縣團縣委致靈山團縣委信函,内容稱: 

  “根據欽州師範學校團委的報告,你縣靈山中學團委宣傳委員黄啓臣與該校中師二年級學生温其輝寫信,信中泄露了‘富農子女不能入團’的機密。經擴散後,造成該校團組織發展工作緩慢和停滯的損失。請對該員進行思想教育並作出組織處理。” 

  當時,我感到十分驚訝。我當即承認與温其輝有過通訊,但否認信中寫有“富農子女不能入團”的字句;並要求團縣委與欽縣團縣委聯繫,出示我寫有“富農子女不能入團”的信函證據。但團縣委不考慮我的要求,而是要我相信欽縣團縣委公函的真實性和正確性。 

  5月底,靈山團縣委到靈山中學召開團支部委員以上幹部會議,有60多人參加。在不經過我所在班的團支部和靈山中學團委會討論的情况下,當場宣讀前述欽縣團縣委致靈山團縣委的公函,然後宣佈靈山團縣委《關於黄啓臣同志的錯誤與給予團内警告處分的决定》。此是我人生惟一受到莫名的組織處分。 

  1956年 

  6月,青年團靈山中學委員會討論我的“團内警告處分”問題,經報請靈山團縣委批準,撤銷我的“團内警告處分”。 

  7月,靈山縣教育局資助路費送我到廣州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單獨招生考試,未獲録取。 

  8月,在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參加全國高等學校統一考試,後被録取入華南師範學院(今華南師範大學)地理係讀書。因自己不想讀師範院校,未去報到就讀。 

  10月,應聘到靈山師範學校工作,任青年團專職團委書記。 

  1957年 

  6月,到廣西省南寧市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單獨招生考試,未獲録取。 

  7月,到合浦地區專署所在地廉州鎮廉州中學參加高考。 

  9月,被録取入中山大學歷史係讀書。 

  1958年 

  9月,隨學校組織到東莞縣(今東莞市)附城鎮白蛟窩村參加勞動,1959年1月回校。 

  1959年 

  3月,被選爲班團支部宣傳委員。 

  1960年 

  3月,提前畢業留校曆史係東南亞歷史研究室當助教。 

  4月,與同班同學劉灼瓊(今名劉戰)合寫《帝國主義的本性不變就違反辯證法嗎?》一文,在《中山大學校報》發表(1960年4月9日)。 

  1961-1963年 

  9月,在歷史係攻讀中國古代史專業(明清社會經濟方向)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社會經濟史奠基人之一的樑方仲教授。 

  1964年 

  8月,由學校安排去花縣(今花都區)兩隆公社鐵山大隊搞“四清運動”工作,1965年8月回校。故研究生學習延期至1966年。 

  1965年 

  8月至12月,爲趕寫《明代鋼鐵生産的發展》畢業論文,導師樑方仲教授親自帶我到北京、天津、山東、上海、杭州、寧波、武漢、長沙等地的圖書館、檔案館收集資料。在北京期間,除了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故宫博物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部(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南開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寧波天一閣、武漢大學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等收集資料。經導師的帶領和介紹,認識了許多著名的歷史學家,諸如北京市副市長、明史專家吴晗及其夫人、宋史專家袁震;北京大學歷史係的向達、鄧廣銘、邵循正、翦伯贊、許大齡、樑思莊和經濟係的陳岱蓀、樊宏等教授;清華大學建築係的樑思成教授;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歷史研究所的王毓銓、謝國楨、楊向奎、胡厚宣研究員;經濟研究所的嚴中平、李文治、汪敬虞、章有義、彭澤益、魏金玉等研究員;南開大學歷史係的鄭天挺、王玉哲等教授;復旦大學歷史係的周予同、陳守實;歷史地理研究所的譚其鑲;經濟係的伍丹戈等教授;武漢大學歷史係的吴於厪、唐長孺、彭雨新等教授,面聆他們的指導,獲益匪淺。 

  特别是樑老師的摯友吴晗副市長對我的教誨、指導和幫助尤大。由於他對我的畢業論文題目饒有興趣,老師叮嚀我一定要多向他請教指導。於是在北京期間,我多次到北長街3號吴晗家登門求教。他不但熱情接待我,而且將他多年鈔録積累與我的論文有關的資料卡片無私地提供給我,又讓我利用他書房的各種明史書刊,使我加快收集到相關的資料。更難能可貴的是吴晗還細心地審閲我的論文寫作提綱並加以修改,然後又教我如何收集、考訂、爬梳、整理資料,從而加以綜合研究分析,進一步進行理論説明和昇華,得出自己研究的見解和結論。真正是得益良多,終生不忘。 

  1966年 

  4月,中國古代史教研室黨支部討論我的入黨申請,一致通過吸收我加入中國共産黨,並經中山大學黨委派員與我談話後送黨委審批。入黨介紹人是研究生黨員葉顯恩和陳國揚。可惜此時即開始所謂“無産階級文化大革命”,黨委已無暇顧及審批我的入黨問題,故未辦完批準手續,使我未能正式入黨。 

  6月,我與研究生同學駱紹唐合作撰寫的論文《批判“清官論”的幾種觀點》發表於《學術研究》1966年第2期(《南方日報》1966年6月21日轉載)。 

  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共廣東省委寫作組成立,在各大學借調一批年青教師參加。我因是在校等待分配工作,被借調到該組工作。該組組長是省委書記區夢覺,副組長是省委宣傳部長陳越平、文教部長李超。寫作組共分經濟、歷史、文藝三小組。我被分配在歷史小組,具體負責撰寫批判史學文章,曾參與寫作批判我校曆史係劉節教授的所謂《“天人合一”的唯心史觀》的文章(未發表)。寫作組人員全部集中在省委黨校進行封閉式寫作。 

  1967年 

  10月,中共廣東省委寫作組解散,我回到學校等待分配工作。 

  1968年 

  5-8月,我被抽借到廣東省軍事管制委員會屬下的中山大學馮乃超(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專案組工作,與黄燦榮被派遣到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陝西、甘肅、湖北等地的圖書館鈔録馮乃超早期(1930-1940年)發表的文章和尋找與馮乃超有關係的人員出具證明材料。 

  10月,被分配到冶金工業部屬下的山西太原鋼鐵公司工作。 

  1969年 

  7月18日,與龐秀聲女士在太原市西城區登記結婚,然後到北京度蜜月。在高中、大學的老鄉同學賴志才(時任國家水利部技術員)的大力幫助下,得以免費借住水利部職工宿舍一個房間作洞房。期間,因太太是初次進京,我領她遊覽了北京的長城、十三陵、故宫、天壇、頤和園、景山、香山等名勝古迹。在當時“文化大革命”熾熱的年代結婚,能到天子脚下的北京度蜜月,算是一大幸事。之後,太太坐火車往上海,得好友安美康母親熱情招待住宿,並領她遊覽了上海市容。再經廣州與其兄龐愉聲(廣州部隊某團副政委)相會後回靈山縣。我則離北京回太原市。 

  1970-1971年 

  仍然在太原鋼鐵公司工作。 

  1972年 

  4月,因夫妻兩地分居生活困難,無奈地放棄大城市生活,經多次堅决請求,獲批準調回太太工作的單位中共靈山縣委宣傳部工作,任理論幹事。 

  4月19日,兒子海波出生。因爲我正在從太原調回靈山的途中,未能及時趕到家見证兒子出生。此成爲一生憾事。 

  1973年 

  10月3日,女兒海濱出生。當時是“革命工作第一”,一切服從“革命工作”需要,不講家庭生活的年代,所以女兒快出生之時,我仍要服從“革命工作”需要,出差到欽州地委開通訊幹部會議,未能在家見证女兒出生。此亦成爲一生憾事。 

  11月3日,靈山縣革委政工組黨支部重新討論我1966年在中山大學曾經黨支部討論通過入黨一事,經送縣委批準我爲中共正式黨員。介紹人是丁戴厚、姚募昌。 

  1974年 

  5月16日,奉調到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工作,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負責導讀《共産黨宣言》和《哥達綱領批判》兩門課程。太太龐秀聲同時調到黨校政治處工作。

  1975年 

  3月,被選爲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教研室黨支部組織委員。 

  5月,給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常委學習中心組講授《共産黨宣言》輔導課。 

  9月,提任黨校科級職務教員。 

  11月,參加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委員會直屬機關黨委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赴平果縣舊城公社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工作,1977年2月結束回黨校。 

  1976年 

  在廣西平果縣舊城公社搞社會主義教育工作。 

  1977年 

  5月,發表論文《爲恢復國民經濟和鞏固無産階級專政而鬥争》、《在過渡時期總路綫照耀下勝利前進》(《廣西日報》1977年5月3日)。 

  1978年 

  發表論文《吸收歷史教訓,發展科學技術》、《高舉毛主席偉大旗幟,向四個現代化進軍》(《廣西日報》1978年4月10日、6月13日);《還“四人幫”假左派,真右派的反動面目》(《思想解放》1978年第3期)。 

  1979年 

  5月4日,到北京參加由中宣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的“紀念五四運動60週年討論會”,提交論文《只有社會主義能够救中國——紀念“五四”運動六十週年》。 

  發表論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廣西日報》1979年6月10日);《黨内民主生活健全的重要標誌》、《堅持實事求是,提倡科學精神》、《以李自成的失敗爲戒——重讀〈甲申三年祭〉》、《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毛澤東思想》(《思想解放》1979年第11期);《只有社會主義能够救中國——紀念“五四”運動六十週年》(《廣西日報》1979年5月5日)。 

  11月,向廣西區黨校提出調回母校中山大學歷史係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專業工作的請求報告,未獲批準。

  1980年 

  2月,向教育部寄呈要求調回中山大學從事專業教學和研究工作的申請報告。 

  發表論文《集體接班是一項長治久安的戰略决策》、《老幹部的光榮任務》、《民主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廣西日報》1980年6月2日、7月7日、12月9日);發表雜文《不再是當年吴下阿蒙》、《“拍”與拒“拍”》(《思想解放》1980年第5、9期);《於謙的精神》、《“老某”是尊稱》、《吴晗讀書的秘竅》、《昭王求賢》、《清官的遺産》、《唐宣宗嫁女》(《南寧晚報》1980年9月20日、10月24日、11月5日、11月15日、12月6日、12月24日)。 

  4月,經時任教育部長的蔣南翔在我的申請調回中山大學從事專業工作報告中作“請廣西幫助解决”批示後,獲廣西區黨校領導批準調回中山大學工作。 

  1981年 

  2月23日,携眷乘飛機離開南寧市回母校中山大學歷史係重操明清社會經濟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太太龐秀聲同時調到中山大學社會學係辦公室工作。 

  發表歷史雜文《杜甫退禮》和《不收魚的故事》(《南寧晚報》1981年1月2、6日)。 

  1982年 

  3月始,給歷史係本科生講授《中國史學概論》課程。 

  發表論文《讀〈中國歷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中山大學學報》1982年第1期);《樑方仲與明代經濟史研究》(《今昔談》1982年第5期)。《中國經濟史基本建設的巨著——〈中國歷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光明日報》1982年8月17日)。 

  10月,參加在中山大學召開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特點及其發展道路學術討論會”,爲會議撰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學術討論會紀要》一文。 

  1983年 

  3月,當選爲歷史係中國古代史教研室黨支部書記。 

  4月,負責接待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部片山剛副教授來訪二周。 

  5月,到廬山參加交通部召開的中國海港史學術討論會。 

  5—8月,負責接待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歷史係魏安國(Edgar Wickberg)教授來校訪問四個月。 

  9月,爲歷史係、人類學係、地理係本科高年級學生講授《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選修課程。 

  到無錫市參加“中國明史學術討論會”。 

  10月,到成都市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學術討論會”,會後去登峨嵋山(見上頁圖),然後取道重慶經長江三峽到武漢回校。 

  發表論文《試論明清時期商業資本流向土地的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學術討論會紀要》(《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福國利民”是林則徐經濟思想的核心》(《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明代廣東鐵礦工的反封建鬥争》(《中學歷史教學》1983年第1期);書評《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新成果——讀湯明檖著〈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學術研究》1983年第6期);《地方經濟史研究的新成果——評介葉顯恩〈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清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984年 

  3月始,給歷史係檔案專業本科生講授《中國檔案史》課程。 

  4—5月,經學校及國務院港澳辦公室批準,去香港收集研究澳門歷史的資料,到香港圖書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等收集資料。 

  5—6月,去澳門收集研究澳門歷史的資料和考察澳門的人文地理形態,到澳門圖書館、澳門賈士梅博物館、何東圖書館、澳門市政廳圖書館、東亞大學(今澳門大學)圖書館收集資料。 

  6月,參加湯明檖教授領衔的《明清廣東社會經濟》項目的研究工作。 

  7月,經學校批準歷史係成立明清經濟史研究室,被任命爲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爲湯明檖教授。 

  12月,發表譯文《明清時期徽州的宗法制度與土地佔有制》(上)(《江淮論壇》1984年第6期)。 

  1985年 

  3月,被選爲歷史係黨總支委員會統戰委員,直至1991年。 

  9月,到西安市參加“中國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被選爲中國明史學會理事。 

  10月,到大連參加“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11月,被評爲副教授。 

  12月,被評爲中山大學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應湖南湘潭大學邀請到該校給歷史係高年級學生講授《清代社會經濟史》專題。 

  到香港大學參加“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到海口市參加“中國海港史學術研討會”。 

  應武漢大學歷史係彭雨新教授邀請,參加他主編的教育部指定高校教材《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編寫工作,負責第六編第二章《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編寫。 

  發表論文《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和商業資本初探》(《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略論粤海關的特殊制度及其影響》(《廣州研究》1985年第1期);《近代澳門的苦力貿易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港澳研究》1985年第1期);《元明時期廣州的海外貿易》(《廣州外貿兩千年》,廣州出版社1985年);譯文《明清時期徽州宗法制度與土地佔有制》(下)(《江淮論壇》1985年第1期);譯文《廣州皇商》(《廣州研究》1985年第6期)。 

  1986年 

  7月,應澳門基金會及澳門社會科學學會邀請,到澳門作學術訪問,爲期1月。 

  10月,當選爲廣東中國經濟史研究會副會長。 

  11月,當選爲廣州市地方史學會理事。 

  12月,獲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批準資助《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項目研究,經費12000元。 

  12月,到河北省廊房市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會成立大會”。 

  發表論文《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歷史研究》1986年第4期);《清代前期農業生産的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明清時期西歐殖民主義國家對澳門的争奪》(《廣東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16-17世紀國際貿易的轉運港——澳門》(《港澳研究》1986年第3-4期);《澳門名稱的由來》(《歷史大觀園》1986年第7期)。 

  1987年 

  7月,第二次到澳門收集研究澳門歷史的資料和考察。 

  8月,到廣西招生,任組長 。 

  9月,招收第一名碩士研究生劉正剛(安徽師範大學考生)。 

  到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參加“中國商業史學術討論會”,當選爲中國商業史學會理事和中國商業史對外貿易分會副會長。 

  到梧州市舉辦的大專班講授《中國社會經濟史》課程。 

  10月,應邀到澳門參加“澳門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表論文《明代山西冶鐵業的發展》(《晋陽學刊》1987年第2期);《四百年來澳門人口的發展》(《南方人口》1987年第2期);《歷史上澳門與珠海的經濟往來》(《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明清時期廣東人口與田地的變動》(《學術研究》1987年第3期);《試論澳門港的興衰》(《中國水運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1月,到深圳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8年 

  5月,到湖南張家界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年會暨學術討論會”,當選爲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會理事。 

  8月,到廣西招生,任組長。 

  9月,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中國海關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21日,父親大育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3歲。噩耗傳來,即回家辦理喪事。但因交通阻塞於廣西岑溪至玉林路段24小時,回到家裏遲了一天,兄弟們已辦好埋葬父親喪事。未能最後見到父親一面和送終,成爲一生憾事。 

  11月,參加在中山大學舉行的“紀念樑方仲教授80週年誕辰學術討論會”。 

  12月,應暨南大學歷史係朱杰勤教授邀請,出任中外交通史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12月,《清代前期海外貿易的發展》一文獲廣州市1986-1987年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二等奬。 

  發表論文《萬曆年間礦業政策的争論》(《晋陽學刊》1988年第3期);《澳門港的興起、發展和衰落》(《澳門研究》1988年第1期);《清代前期廣東的對外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4期);《評〈青島港史〉》(《中國水運史研究》1988第5期);《跋〈歷代廣東農業基本情况統計〉》(廣東省農業委員會政策研究室,1988年出版)。 

  給研究生講授《明清社會經濟史文獻》和《〈資本論〉導讀》兩門課程。 

  1989年 

  8月,到太原市參加“中國明史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赴五台山遊覽。 

  9月,到厦門大學參加“中國海關史學術研討會”。 

  出版處女作《十四——十七世紀中國鋼鐵生産史》一書(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發表論文《明清時期兩廣的商業貿易往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年第4期);《赫德是中國海關主權的徹底破壞者》(《中山大學學報》1989年第3期);《澳門是16至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澳門《行政》1989年第6期)。 

  1990年 

  9月,招收第二名碩士研究生黄國信入學(湖南省考生)。 

  12月,被評爲正教授。 

  出版主編及作者的《紀念樑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澳門港史資料匯編》(第二作者,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發表論文《明代廣州海外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16至19世紀中國政府對澳門的特殊方針和政策》(《學術論壇》1990年第6期);書評《一部新穎的斷代社會經濟史——評介李龍潜<明清經濟史>》(《學術研究》1990年第1期)。 

  1991年 

  5月,應邀到香港大學參加“第12届亞洲歷史學家會議”,爲期7天。 

  6月,被任命爲中山大學歷史係明經濟史研究室主任。 

  6月,應澳門基金會主席黎祖智邀請,到澳門進行爲期兩周的學術訪問。 

  8月,到鄭州市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9月,接到台灣淡江大學邀請參加在該校舉辦的“清朝海外貿易學術討論會”,未獲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批準,不能赴會。 

  10月,應靈山縣政府邀請,組織農、工、商類的專家一行8人考察團,回家鄉進行發展靈山經濟的考察共5天,各專家向縣領導提出發展靈山工、農、商業的意見,甚得重視。我又應邀在全縣幹部大會上作題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報告,從思想上鼓舞靈山幹部團結齊心、共同把靈山經濟搞上去。 

  10月,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明未清初華南地區歷史人物功業研討會”。 

  11月4日,接母親病危電報,趕回家請醫生爲母親醫治及侍奉。經5天醫治病情好轉,但第六天突然惡化,經醫生搶救無效,11日母親病逝,享年86歲。在家爲母親殯葬。痛定之後,特寫下列絶句紀念:

  急來電告母病危,日夜兼程趕路歸。 
  眼見母卧床不起,含泪耳告兒已回。 
  床前侍候母五日,灌藥餵粥時不離。 
  十號仍食三餐粥,十一溘然謝世逝。 
  失母痛哭情不禁,喪事辦好靠兄弟。 
  八十六歲屬高壽,願母九泉安息兮。 
  兒孫滿堂已四代,不負老人心願懷。 
  來年齊到墳山上,掃拜母翁恭敬祭。 

  1991年11月17日 

  (原載廣州《詩刊》1993年第3期) 

  發表論文《赫德與〈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中山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澳門宗教》(澳門《行政》1991年第13-14期);《16至18世紀中西文化的交匯》(《社會科學陣綫》1991年第1期);《清朝與亞洲各國傳統關係的繼續》、《清朝城市私營手工業的同行業組織》、《清朝農户手工業生産形態及其在家計中的地位》(《清朝全史》第5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1992年 

  1月2日,被學校任命爲社會學係主任,但仍在歷史係擔任教學和研究工作(任命書見56頁圖)。 

  4月,負責接待日本吉備國際大學校長大藤真率領的社會學訪問團。 

  5月,到深圳大學參加“中國社會學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接待加拿大卡加裏大學社會工作學院院長Ray Thom Mlison來訪,商談兩校社會工作研究合作計劃。 

  《十四—十七世紀中國鋼鐵生産史》一書獲1988-1990年度廣州市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 

  6月,當選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 

  7月,被任命爲中山大學教師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法學學科教師職稱評定小組副組長、法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 

  應邀到厦門大學參加該校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9月,給社會學係本科生及研究生講授《中國社會學史》課程。 

  9月,當選爲廣東省炎黄文化研究會理事。 

  12月,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爲期兩周。 

  發表論文《明清廣東商幫》(《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4期);《16-18世紀中國文化對歐洲國家的傳播和影響》(《中山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明清時期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中山大學史學集刊》1992年第1輯)。 

  1993年 

  2月,被聘爲《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3月,應邀到澳門參加“東西文化交流——歷史與展望國際學術討論會”。 

  給社會學係本科生講授《社會工作概論》課程,至1997年。 

  給日本吉備國際大學與學校外事處合作舉辦的日本大學生訪問學習班學生講授《中國開放改革以來的婚姻家庭嬗變》課程,至1998年。 

  5月,被聘爲廣州市警察學會顧問。 

  與日本吉備國際大學社會學係柳原佳子教授合作研究《中國國營企業職工住宅問題——以廣州重型機械廠爲個案》課題,時間兩年。 

  7月12日,被學校任命爲中山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任命書見右下圖),仍兼任社會學係主任。 

  到厦門大學參加該校曆史係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8月,應邀到香港大學參加“第34届亞非及北非國際學術討論會”。 

  到武夷山參加“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到香港參加“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9月,應澳門基金會邀請到澳門訪問兩周,給澳門社會科學界人士作爲題爲《明清時期澳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的學術報告。 

  9月,到海南大學商訂合作舉辦社會學課程研究生班,爲期兩年。我每年到該班講授《社會工作概論》和《中國社會學史》兩門課程。 

  10月,到天津南開大學參加“中國社會學係主任聯席會議”。 

  被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終身。開始時每月300元,2009年1月增至1200元。 

  發表論文《略論元代廣州的對外貿易》(台灣《淡江史學》1993年第5期);《明至清前期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霍韜的經濟思想》(《廣東史志》1993年第1期);《清代農村家族組織》(《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3年第5-6期);《廣州成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地理經濟條件》、《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經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對歐洲國家的傳播和影響》(《論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年);《以〈鄧小平文選〉爲指南加速發展粤港澳經濟〉》(《亞太經濟時報》1993年11月23日);《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就業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4月,負責接待日本吉備國際大學校長萬成博教授率領的社會學訪問團。 

  當選爲廣東省社會工作協會常務理事兼副會長。 

  5月,當選爲廣東民政學會常務理事。 

  7月,到湖北宜昌市參加“中國社會學係主任聯席會議”,並到三峽庫區考察建設長江三峽水電站沿岸各縣市居民遷移問題。  

  9月,指導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温永瑜。 

  10月,負責接待美國愛荷華大學社會學係主任來訪,商談兩校社會學學術研究計劃和互派教師來往交流事宜。 

  被聘爲《嶺南文化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委員。 

  10月,小傳載入《中國專家大辭典(廣東卷)》,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12月,《明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及其社會效應》一文獲廣州市1991-1993年度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奬。 

  出版專著《澳門經濟四百年》、《澳門宗教》(澳門基金會1994年6、11月)。 

  發表論文《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明代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文化效應》(《史學集刊》1994年第2期);《廣東是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嶺嶠春秋(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澳門歷史研究刍議》(《中山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試論鄧小平的社會保障觀》(《民政論壇》1994年第5期);《中國社會保障概述》(《澳門社工人員協進會十週年紀念專刊》1994年);《禁毒鬥争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興亡》(《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4年第3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探索》1994年第5期)。 

  1995年 

  5月,邀請和接待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係劉創楚教授來訪,並向教師和研究生作題爲《工業社會學的若干問題》的學術報告。 

  5—7月,應加拿大外交部國際問題研究委員會邀請,到加、美兩國訪問,按對方提供訪問的計劃,訪問了温哥華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卡加裏市的卡加裏大學、蒙特利爾市的麥吉大學和蒙特利爾大學、多倫多市的約克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美國的華盛頓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等,與上述大學的歷史係、社會學係的有關教授進行學術交流,後遊覽了費城、紐約、華盛頓等城市(見下頁圖)。 

  7月,兒子海波於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計算機係畢業,並通過托福(Toelf)考試,獲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録取入經濟係攻讀碩士研究生,後因兩次簽证被拒,未能赴美就讀。 

  8月,到安徽省鳳陽縣參加“中國明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小傳(英文)被載入Who  who i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6年8月。 

  9月,招收和指導歷史係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生鮑煒。 

  指導社會學係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陳子匹、蔣廉雄。 

  10月,到北京大學出席“全國社會學係主任聯席會議”。 

  11月,應日本吉備國際大學、大阪大學、神奈川大學邀請訪問三校,並在吉備國際大學社會學係作題爲《中國改革開放後婚姻家庭的嬗變》的學術報告;在大阪大學人文學部和神奈川大學外國語學部作題爲《明清時期中國商人和商業資本的發展》的學術報告。後又應東洋文庫邀請,到該文庫作題爲《明代澳門與長崎的貿易往來》的學術報告。 

  到西安市參加“中國明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12月,到澳門參加“紀念利瑪竇誕辰443週年學術討論會”。 

  出版專著《廣州外貿史》上、中、下(廣州出版社1995年);《中外學者論澳門歷史》(澳門基金會1995年);《澳門歷史(自遠古——1840年)》(澳門歷史學會1995年);《廣東商幫》香港中華書局1995年。 

  發表論文《澳門的第一所大學——聖保禄學院》(《嶺南文史》1995年第1期);《澳門對外貿易史資料匯編》(澳門《華僑報》1995年2月-1998年12月連載);《關於增城縣建置年代的思考》(《增城縣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淺談勞動就業問題》(《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5年第4期);《大學生生活狀况和價值觀調查報告》(《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5年第4期);《城市安全小區建設的實踐與理論》(《南粤警壇》1995年第1期)。 

  1996年 

  1月16日,回老家安葬父母親骨骸,墳山地選址於新莊村的小山丘。父母骨骸合葬於此長眠安息。 

  3月,小傳被載入《中國專家》辭典,專利文獻出版社1996年3月。 

  6月,應香港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邀請到兩校講學,作題爲《中國社會保障述要》的學術報告;期間,又應香港嶺南大學、珠海書院邀請,到兩院校作題爲《鴉片戰争扭曲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的學術報告。 

  7月,應暨南大學歷史係邀請,出任該係中外交通史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委員。 

  7月,女兒海濱於廣州大學旅遊經濟管理係畢業,被日本鬆下電器(中國)公司廣州分公司録用工作。 

  9月,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參加“研究加拿大國際學術討論會”。 

  10月,應邀到日本吉備國際大學社會學部作題爲《中國社會工作現狀》的學術報告;期間又應廣島大學經濟學部和社會學部之請,到校作題爲《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發展》的學術報告。 

  11月,辭去中山大學社會學係主任職務,回曆史係工作。我任社會學係主任五年,因太太龐秀聲先在該係任辦公室主任。中大的朋友戲言:我是開夫妻店,一時被傳爲笑話。 

  發表論文《明清時期中國政府對澳門海關的管理》(《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深入研究經濟史管見》(《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1期);《絲綢之路通四海,開放口岸貫古今》、《廣州封建經濟的全面高漲》、《中國唯一通商口岸——廣州》(《廣州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崔以之的經濟實踐業績》(《崔以之研究文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家政學是經濟發展的産物》(《家政報》1996年7月31日)。 

  1997年 

  指導明清社會經濟史碩士研究生韋錦新。 

  4月,被聘爲《澳門大辭典》副主編,並爲本書作者之一。 

  4月,到深圳市參加“香港回歸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會”。 

  5月,小傳被載入《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5月。 

  8月,到長春參加“中國明史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會後偕太太龐秀聲到哈爾濱、沈陽、大連、北京遊覽,並登上天安門城樓瞭望北京全城。之後經山東登泰山(見右圖),又經上海、杭州回廣州。 

  11月,應日本吉備國際大學邀請,到該校訪問並與該校社會學部合作研究,並作題爲《中國農民工的流動調查》的學術報告。 

  擔任《地域商人叢書》總主編並撰寫總序,同時出版《貨殖華洋的粤商》一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發表論文《鴉片戰争扭曲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廣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廣東人在加拿大》(《中山大學學報》1997年第5期);《朱元璋對科舉制度的改革》(《明史論文集》,黄山書社1997年);《澳門居民信仰宗教的歷史回顧與前瞻》、《〈清實録〉澳門史料編年》(澳門《文化雜誌》1997年第3期);《〈廣東新語〉反映的明末清初經濟發展狀况》(《嶺嶠春秋(四)》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略論加拿大的社會保障》(《當代社會保障》1997年第2期)。 

  1998年 

  5月,到台灣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參加“近代中國與港澳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會後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請,作題爲《廣州開放海外貿易兩千年》的學術報告;又應台中市暨南大學、高雄市中山大學之請,作題爲《澳門不是割讓給葡萄牙——論澳門主權始末》的學術報告。之後遊覽台灣的陽明山、日月潭、阿裏山、閣魯山、鵝鸞鼻等風景區及參觀了台北的故宫、中山堂、國史館等。 

  8月,孫中山孫女孫穗芳(孫科之女)從美國來廣州,適逢靈山縣在粤工作人員座談會召開,她應邀出席會議並參加午宴,作者有幸與孫博士同席,後攝影留念。 

  9月—12月,應聘爲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給該校人文學部東洋史研究室的博士、碩士研究生講授《明清經濟史專題》課程。期間又應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之請,作題爲《樑經國天寶行的演變》的學術報告;又應九州大學邀請參加在該校舉辦的“日本華僑華人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又應邀到神户大學作題爲《18世紀以來廣東商人與華僑》的學術報告。然後到長崎收集明清廣東商人到長崎貿易的資料。 

  10月,研究《澳門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課題,獲中國社會科學基金批準資助研究,經費22000元。 

  大姐啓生因病不治逝世,享年75歲。 

  12月,接待日本大阪大學人文學部片山剛教授來校訪問和講學。 

  發表論文《明末菲律賓的華人經濟》(《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麥德樂使華與中葡關係》(澳門《行政》1998年第40期);《明清政府在澳門行使海關主權》(澳門《行政》1998年第41期);《從西江在漢唐的經濟發展看珠江文化》(《西江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社會成員的“安全網”》(《廣東公安報》1998年3月19日);《國有企業職工住房制度的改革》(《中山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1999年 

  6月,全家到香港送兒子海波赴加拿大多倫多讀書。 

  7月,到澳門參加“慶祝澳門回歸暨粤澳關係學術討論會”。 

  8月,偕太太龐秀聲到蘭州參加“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後隨會議組織赴甘肅省清河縣參觀那不勒寺,到青海省西寧市參觀塔爾寺,並到青海湖遊覽,然後到敦煌參觀莫高窟,到新疆烏魯木齊市遊覽天池及庫爾勒市博斯藤湖遊覽,飽覽西北大好河山風光。 

  12月,到珠海市參加“慶祝澳門回歸國際學術討論會”。 

  應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文史委員會及中共廣西自治區黨校邀請,到廣西區政協、區黨校、柳州市政協、廣西民族學院等單位作題爲《明清以來歷届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的學術報告。 

  爲慶祝澳門回歸,專著《澳門通史(自遠古——1998年)》由廣東教育出版社於5月正式出版,7月在澳門舉行首髮式向全球發行。本書出版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日報》、《羊城晚報》、《澳門日報》、《華僑報》、《大衆日報》、《歷史研究》、《廣東社會科學》、《史學集刊》等報刊均發表書訊及書評。《歷史研究》書評指出:在澳門回歸前夕,“《澳門通史(自遠古-1998年)》是一部全面、翔實闡述澳門歷史發展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學術專着”(《歷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擔任副主編和作者之一的《澳門大辭典》於10月由廣州出版社正式出版,並於11月在廣州大厦舉行首髮式。本書獲2000年全國圖書一等奬。 

  發表論文《人痘西傳與牛痘東漸》(《海交史研究》1999年第1期);《18世紀以來的廣東商人與華僑》(日本《孫文研究》1999年第1期);《弘揚鄭和精神迎接海洋世紀》《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澳門主權問題始末》(《中國邊疆史研究》1999年第2期);《澳門主權問題的歷史審視》(《中山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從近代粤港經濟關係看香港回歸的必然性》(《嶺嶠春秋——省港澳文化交流論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清代澳門對外貿易的式微》(澳門《文化雜誌》1999年第39期);《歷届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歷史回顧》(《學術研究》1999年第12期);《從澳門回歸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珠海潮》1999年第4期);《〈澳門傳奇〉序言》(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年)。 

  2000年 

  5月,到香港參加“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提交論文《中國經濟的曲折發展——從大躍進到改革開放》。 

  8月,到湖南省石門縣參加“中國明史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 

  9月,到澳門參加“紀念鄭觀應學術討論會”。 

  到香港新亞書院參加“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學術討論會”。 

  10月,傳略被載入《靈山縣誌》,(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被聘爲四川省世界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 

  發表論文《清代活躍在日本貿易及日本港市的廣東商人》(《中山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16-19世紀中葉中國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和管理》(澳門《行政》2000年第2期);《中西文化在澳門——以華洋通婚爲例》(《漢學研究》中華書局2000年);《徐聞是西漢南海絲綢之路的出海港》(《嶺南文史》2000年第4期);《人痘從陸路西傳歐洲》(《尋根》2000年第5期);《十三行行商樑經國》、《清朝時期的黄埔港》(《鳳埔古今》,廣州出版社2000年)。 

  2001年 

  2月,偕太太龐秀聲、女兒海濱、女婿張凱(日本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總經理)到泰國旅遊,遊覽泰國皇宫、巴提雅、金沙灘等,還從邊界過橋到緬甸的小城鎮一行及購物 (見下頁圖)。

  5月,到東莞市參加“廣東海洋文化學術討論會”。 

  8月,接待日本關西大學人文學部鬆浦章教授來訪,並請他給歷史係教師及研究生作題爲《清朝對外貿易》的學術報告。 

  9月,與太太龐秀聲到昆明參加“中國中外關係史學術研討會”,後隨會議組織遊覽大理和麗江古城(見下頁圖)。

  10月,到湛江參加“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港學術討論會”。 

  出版專著《明清廣東商人》(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年)。 

  發表論文《明朝政府對澳門行使主權》(《第八届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從官商到吏士》(《廣州十三行滄桑》,廣東地圖出版社200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審視》(《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與亞洲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出版2001年);《樑綸樞傳略》、《樑肇煌傳略》、《樑肇晋傳略》、《樑同新傳略》,(《名城明珠黄埔村》,廣州出版社2001年);《廣州絲路貿易兩千年及其緣由》(澳門《紀念鄭觀應學術研討會文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社2001年);《大明宣德年制銅香爐序言》(花城出版社2001年);書評:《評〈珠江傳〉》(《嶺南文史》2001年第1期)。

  2002年 

  1月12日,外孫女張子欣在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誕生。我們夫婦、親家爺爺張瑞民、奶奶崔祖秀及女婿張凱一同在産房外等候好消息。果然外孫女誕辰,母女十分平安。當護士示知我們後,全家樂也融融。

  8月,到武夷山參加“中國經濟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9月,應聘爲澳門理工學院《中西文化研究》編輯委員會委員。 

  小傳被載入《中國當代廣州人物誌》,2002年。 

  9—12月,應聘爲日本關西大學客座教授,偕太太龐秀聲前往赴聘,到該校東西學術研究所給博士、碩士研究生講授《明清之際的中西文化交流》課程。期間還應邀到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和大阪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又應邀參加神户大學舉辦的“日本華僑華人學術討論會”。期間,還偕太太龐秀聲到東京、横濱、京都、奈良等市遊覽參觀日本的名勝古迹。 

  發表論文《晚清中國首位美籍華人百萬富翁陳芳》(《珠海潮》2002年第2期);《澳門海洋文化的特色》(《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二)》,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澳門是“西學東漸”的橋樑》(澳門《文化雜誌》2002年第44期);《中國科舉制度對西方國家文官制的影響》(澳門《中西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在廣東》(香港《中國評論》2002年第5期);《略論鄭觀應商辦企業的思想》(《紀念鄭觀應逝世80週年學術討論會文集》,澳門歷史學會出版,2002年);書評《讀萬明著《中葡早期關係史》(《中國史研究動態》2002年第2期)。 

  2003年 

  4月,到英德參加“廣東農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10月,回老家拜祭父母墳山。 

  到澳參加“紀念鄭觀應誕辰160週年學術討論會”。 

  11月,到澳門理工學院參加“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討論會”。 

  12月,被聘爲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屬終身職務(聘書見右圖)。 

  出版主編及作者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7月在廣州舉行首髮式;《市場經濟呼唤社會保障》(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3年);《廣東十三行之一:樑經國天寶行史迹》(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黄啓臣文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發表論文《明清時期廣東商人的海外移民》(《第9届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厦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鄭觀應的吏治思想》(《鄭觀應誕辰160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澳門歷史關注協會2003年);《廣州在19世紀西醫學東漸的領先地位》(《嶺嶠春秋——廣東文化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發揚海上絲綢之路傳統,建設現代化海洋經濟强省》(《嶺嶠春秋——海洋文化論集(四)》,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明清時期廣東商業性農業的發展》(《古今農史論叢》,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年);《游日本奈良兩個寺散記》(《嶺南文史》2003年第1期)。

  2004年 

  1月,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頒發的2003年度積極貢獻奬;《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獲2003年度優秀作品奬。 

  2—6月,應邀偕太太龐秀聲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作訪問學者;7月後順留加探望兒子海波。期間除抽空遊覽尼亞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加拿大國家電視塔(C N Tower)等多倫多風景外,還到渥太華(Ottawa)、蒙特利爾(Montreal)、京士頓(Kingston)、魁伯克(Quebec)、温莎(Windsor)、白求恩故居遊覽觀光。同時到美國的布法羅、大西洋城、費城、紐約、華盛頓、芝加哥等城市遊覽,可算是飽覽了北美州東部的美、加兩國的主要大城市的市容和風光人情。 

  4月,應聘爲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委員。 

  5月,被聘爲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顧問。 

  6月,被聘爲《嶺南文史》雜誌編輯部顧問。 

  將《黄啓臣文集》、《明清廣東商人》兩書贈送給多倫多大學鄭裕彤東亞圖書館。 

  11月,小傳被載入《中山大學專家小傳》,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12月,到合浦縣參加“合浦是西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出海港學術研討會”。 

  出版副主編兼作者的《粤港澳關係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發表論文《明末清初(1584-1670)中西音樂的交流》(澳門《“歷史文化名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出版2004年);《明清以來中醫藥學在歐美國家的傳播》(《中西文化交流與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中國在貿易全球化的主導地位——16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加拿大景觀掠影》(《嶺南文史》2004年第4期)。 

  2005年 

  4月,到深圳市參加由中國科學院地學部舉辦的“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學術討論會”。 

  5月中旬,我偕太太龐秀聲、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外孫女張子欣(三歲),前往美國的布法羅(Buffalo)、波士頓(Boston)、奥爾巴尼(Albany)、哈特福德(Hartford)、紐黑文(New Harven)、紐瓦克(New Wark)、紐約(New York)、巴爾的摩(Baltimore)、費城(philadelphia)、特倫頓(Trenton)、大西洋城(City of Atlantic Ocean)、華盛頓(Washington)、洛杉磯(Los Angeles)、聖迭戈(San Diego)等城市旅遊,除遊覽城市風景外,特意帶外孫女子欣到洛杉磯迪士尼樂園和好萊塢環球影城遊覽。 

  6月5日,到華盛頓參加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召開的“鄭和下西洋與世界學術討論會”,發表論文《鄭和下西洋與廣東》。 

  6月16日,由加拿大多倫多回廣州,開始整理恩師樑方仲教授未發表的手稿,準備與已發表的論著編輯成《樑方仲文集》共8册,交由中華書局出版。 

  6月底,三姐啓秀因病逝世,享年75歲。 

  7月,參加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組織的館員參觀考察團到黑龍江省、吉林省與兩省文史館進行文史研究交流,並到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長春、牡丹江等城市參觀遊覽和考察東北風土人情和風光。 

  8月,偕太太龐秀聲去重游黄山,再次領略黄山風光(見右圖)。

  11月,到深圳參加“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年會暨學術討論會”。 

  被聘爲廣東華僑歷史學會第六届理事會顧問。 

  發表論文《論明清時期廣州和澳門在貿易全球化的地位和作用》(澳門《文化雜誌》2005年第57期);《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發展之緣由》(《生物史與農史新探》,萬人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感受美國歷史文化》(《嶺南文史》2005年第4期);《廣州十三行:以官制商、以商制夷》、(21世紀經濟報導)2005年12月16日;《鄭和下西洋與廣東南洋移民》(《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文集》,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 

  2006年 

  1月,榮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頒發2005年度積極貢獻奬;《海上絲路與廣東古港》獲優秀作品奬。 

  4月,應澳門歷史博物館和澳門理工學院邀請,偕太太龐秀聲分别到兩個單位作題爲《澳門與中西文化交流》的學術報告。 

  5月,被聘爲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顧問。 

  5—6月,偕太太龐秀聲到歐洲旅遊,遊覽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奥地利、比利時、瑞士、盧森堡、列支敦士登、梵蒂岡等11個國家的倫敦(London)、劍橋(Cambridge)、巴黎(Paris)、第莊(Dijon)、慕尼黑(Munich)、特裏爾(Trier,馬克思故鄉)、法蘭克福(Frankfurt)、科隆(Cologne)、米蘭(Milan)、比薩(Pisa)、羅馬(Rome)、佛羅稜薩(Florence)、威尼斯(Venice)、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海牙(Den Haeg)、薩爾茨堡(Salzburg)、茵斯布魯克(Innsbruck)、布魯塞爾(Brussels)、蘇黎世(Zurich)、盧森堡(Luxembourg)、瓦杜兹(Vaduz)、梵蒂岡(Vatican)等23個城市,飽覽歐洲古老國家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大大擴寬了視野(見下頁圖)。 

  8月,胞弟啓良於家鄉病逝,享年67歲。 

  11月,到肇慶參加“利瑪竇與肇慶學術研討會”。 

  出版《廣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 

  發表論文《廣信是西漢海上絲綢之路與内地互動的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感受歐洲歷史文化》(《中大老園丁》2006年第3期);《珠江文化與海洋》,《山海相約》(國際炎黄文化出版社2006年)。 

  2007年 

  3月,完成《樑方仲文集》的整理、編輯工作,文集共分八册:第一册《明代賦役制度》、第二册《明代賦税與社會經濟》、第三册《中國社會經濟史論》、第四册《中國歷代户口、田地、田賦統計》、第五册《明代糧長制度》(補校本)、第六册《中國經濟史講稿》、第七册《樑方仲讀書札記》、第八册《樑方仲文存》,全《文集》共計370萬字。 

  4月,與恩師樑方仲教授公子樑承鄴先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將《樑方仲文集》書稿送至北京交與中華書局準備出版。期間,與高中畢業在北京工作居住的老同學聚會,他們是:盧祖品(人民日報高級編輯)及夫人姚月芬(人民日報幹部);周創志、温昌娥夫婦(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鄺惟潔及丈夫張仲哲(天津發電設備廠高級工程師);程鑫光(國家糧食部處長)。 

  6月,偕太太龐秀聲到俄羅斯旅遊,遊覽莫斯科(Moscow)的克裏姆林宫、紅場和莫斯科大學等。到紅場的列寧墓内瞻仰保持完好的列寧遺體;同時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參觀冬宫和夏宫等古迹。亦通過訪問瞭解到前蘇聯於1989年解體後的社會經濟與民生。據莫斯科大學經濟係研究生薑珊和聖彼得堡師範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生趙大明提供的資料,可知目前俄羅斯國民經濟成份,私有經濟已占91.3%。因此目前俄羅斯存在三大社會問題:第一,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第二,房價過高,許多低收入者買不起房;第三,人口負增長,男女比例失調,據統計在1.4億人口中,男女比例爲1:2.7。 

  9月,偕太太龐秀聲到山西省杏花村汾酒有限(集團)公司,參加“晋商與汾酒文化學術研討會”。會後隨會議組織的旅遊團參觀世界文化遺産平遥古城和大同雲崗石窟(見下圖),並到五台山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參觀昭君墓和包頭市的包頭鋼鐵有限(集團)公司。 

  10月,到廣西南寧市收集撰寫《中國珠江文化史》第七章《明清時代的珠江文化》的資料。期間,拜會妻兄龐愉聲(原廣西壯族自治區工商管理局處長)、妻兄嫂勞奕荃(原廣西進出口公司錦綉公司副經理)、妻表兄樑日英(原廣西進出口公司總經理)、妻侄兒龐海俊、妻侄媳寧静、妻侄孫女媛元。到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與老同事聚會,他們是:張敦(常務副校長、教授)、黎影材(教授)、潘大榮(教授)、蘇毅之(教授)、陳贊才(教授)、郭洛(副教授)、聶觀石(副院長、副教授)、徐錫洪(副處長、副教授)、王其文(處長);亦到廣西民族大學拜見中學時代的老師黄文華先生(高齡92歲),並與在南寧工作的大學同學及朋友聚會,有黄天源(黄文華之子,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翻譯協會理事、廣西翻譯協會會長)及夫人楊朝霞(同校圖書館助理研究館員)、黄桂梓(原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局副局長)及夫人楊伯芳、董立昌(原中國銀行廣西分行處長)、姚啓中(廣西郵電學校教師)。 

  11月,參加“紀念樑方仲教授誕辰100週年暨中國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籌備會議,决定由中國經濟史學會、清華大學歷史係、中山大學歷史係聯合於2008年11月19—21日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召開。 

  到香港大學參加“羅香林教授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廣東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路向——兼論羅香林教授的廣東學術源流觀》。 

  即届七旬,因月底要去加拿大探望兒子,我指導過的研究生劉正剛(暨南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黄國信(中山大學歷史係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李慶奎(中共廣州市委辦公廳處長)、黄海妍(廣東工藝美術博物館研究員、副館長)、熊燕、鮑煒(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科長)、温春來(中山大學歷史係副教授)等提前爲我七十誕辰祝壽,令我們夫婦爲之感動 (見上頁圖)。

  出版《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副主編及作者,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廣東商幫》(增訂本)(黄山書社2007年);《黄啓臣文集(二)》(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發表論文《廣東開放海外貿易兩千年——明清以澳門爲轉運港》(澳門《文化雜誌》2007年冬季刊);《先秦嶺南古越族土邦小國的社會性質》(《百越研究》第1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冼玉清贊賞同文(孚)行商潘有爲和潘正煒》、《冼玉清研究論文集》(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年);《從珠江到南海——論廣東古代文化發展的走向》(《珠江文化》2007年第1期)。 

  12月26日,偕太太龐秀聲經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飛往加拿大多倫多探望兒子海波(加拿大國際綫路程序安全系統第一服務公司,Intercon programmable Access Security system First company工程師)。 

  2008年 

  1-12月,住多倫多兒子海波家裏,除買菜煮飯外,修改《澳門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樑》書稿,於9月寄回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請領導推薦出版;修改《中國珠江文化史》第七章《明清時代的珠江文化》,寄回廣東珠江文化研究會準備交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承加拿大《地産週刊》總編輯何兆龍之約,撰寫《中國人在加拿大》長文。 

  4月,到渥太華參加“反對藏獨,支持奥運”集會,在國會山莊與師兄許肇琳教授合影留念 (見上頁圖)。 

  8月,女兒海濱(德國海恩斯坦(Hohenstein)研究院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女婿張凱(日本鬆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家電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地域營業本部總監)、外孫女張子欣從上海來加拿大團聚。他們先到温哥華,我和太太龐秀聲從多倫多飛去温哥華與他們會合,遊覽被評爲世界第一個最適宜居住的城市温哥華市容和著名風景區史丹利公園(Stanley park)、卡布蘭奴吊橋公園(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 park)和唐人街(北美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唐人街)等風景和市容,然後一起飛往多倫多,全家團聚。 

  11月19—21日,由中國經濟史學會、清華大學歷史係和中山大學歷史係聯合舉辦的“紀念樑方仲教授誕辰100週年暨中國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在中山大學南校區召開,我因旅次加拿大多倫多探親,未能參加會議,但撰寫論文《一只看不見的手——回憶恩師樑方仲教授指導我閲讀和重讀〈國富論〉的體會》參加會議,並致函祝賀,以紀念恩師樑方仲教授。 

  12月,被選爲廣東文史學會副會長。 

  出版《客商》(副主編、作者)一書,人民出版社2008年。 

  我整理、編輯的《樑方仲文集》共八册出版(中華書局2008年)。 

  發表論文《利瑪竇在肇慶、韶州和南雄》(澳門《文化雜誌2008年春季期》,《俄羅斯紀行》(《中大老園丁》2008年第1期)),《明清時期荷蘭與廣州的茶葉貿易——以澳門爲轉運港》,(《茶風傳韵——澳門在茶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出版,2008年),《絲路花雨海不揚波》(《共鳴》2008年11月號),《一部反映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新著——評顧澗清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嶺南文史》2008年第3期)。 

  2009年 

  1-6月,仍旅居加拿大多倫多探望兒子海波。 

  第二次修改《中國珠江文化史》第七章《明清時代的珠江文化》書稿(第三稿)。 

  4—6月,應加拿大平權會多倫多分會邀請,參加該分會組織實施的《話説唐人街》研究項目,提交《中國人在加拿大》論文,並向參加研究者報告。在此期間訪問劉金鬥、劉來增、伍國怡、譚榮德和陳世超等老華人,獲得不少寶貴的華僑華人在加拿大的資料。 

  5月,偕太太龐秀聲到多倫多大學圖書館屬下的鄭裕彤東亞圖書館(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Library)龢利銘澤典(the Richard charles lee Canada-hong kong library)看書,收集中國人在加拿大的資料,並將《黄啓臣文集(二)》送贈該館。 

  7月12日,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外孫女張子欣從上海來多倫多探望我們(此前我們夫婦已於2007年12月來多倫多探望兒子海波,一直在此往了一年半),在多倫多住了三天。之後,我們一行5人於16日離開多倫多前往紐約重游。18日,從紐約飛往美國東部最南部的佛羅裏達州(Florida)遊覽。在奥蘭多(Orlando)遊覽了世界最早的迪士尼(Disney)奇幻王國(Magic Kingdtom)、冒險群島(Islands of Adventure)和環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在邁阿密(Miami)遊覽市容及邁阿密海灘;又遊覽美國最南端佛羅裏達群島的基韋斯特島(Keys west),瞭望左右的墨西哥灣和大西洋以及對面不遠(144公里)的古巴。23日回到紐約。24日,女兒他們3人從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飛經香港回上海,我和太太龐秀聲從紐約飛回多倫多。 

  7月18日,是我與龐秀聲女士結婚40週年紀念日。時適我們與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和外孫女子欣重游紐約的中央公園、洛克菲勒廣場等景點。晚上,在唐人街的“廣東人家酒樓”晚宴,共同慶祝紀念。 

  7月27日,我們夫婦乘機離開多倫多,回到離開一年半的中國上海,住在浦東的女兒家。 

  8月6日,我們夫婦回到廣州中山大學。 

  發表論文《中國人在加拿大》(加拿大多倫多《地産週刊》Chinese Real Estate Weekly,2009年1月至4月第209至224期),《跟隨樑方仲教授學習和研究明清社會經濟》(《地産週刊》第231期,2009年6月12日),《一部填補空白的開創性巨著——評黄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澳門《文化雜誌》2009年,第71期),《珠江流域是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遊歷美國最南端的天涯海角》,(《中大老園丁》2009年第4期)。 

  9月,當選爲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第7届理事會學術委員。 

  10月,美國俄亥俄州賴特州立大學歷史係教授袁清(Tsing yuan)來訪,與歷史係胡守爲、袁丁教授及圖書館長程焕文教授暢談當前研究明清史、華僑華人史和圖書館學等問題,並共進午餐(見下頁圖)。 

  11月,到澳門參加“澳門歷史與社會——紀念澳門回歸祖國十週年研討會”和“澳門與中國地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廣州大學參加“廣州十三行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12月,在廣州參加“紀念美國‘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225週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落日輝煌的廣州黄埔港》。 

  應廣西民族大學邀請,偕太太龐秀聲到該校給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作題爲《明清之際中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的學術報告。 

  自1995年至本年爲止,我有機會偕太太龐秀聲一起遊覽了亞洲、美洲、歐洲的17個主要國家的61個著名城市,即日本的東京、横濱、名古屋、太阪、神户、京都、奈良、九州、岡山、侖敷、廣島、長崎、日立;俄羅斯的莫斯科、聖彼得堡(列寧格勒);美國的華盛頓(Washington)、紐約(New York)、波士頓(Boston)、費城(Philedelpia)、洛杉磯(Los Angeles)、芝加哥(Chicago)、聖迭戈(San Diego)、布法羅(Buffalo)、紐黑文(New Harven)、紐瓦克(New Wark)、特倫頓(Telinton)、大西洋城(City of the Atlantic Ocean)、巴爾的摩(Baltimore)、底特律(Detroit)、三藩市(San Francisco)、奥蘭多(orlando)、邁阿密(Miami);加拿大的温哥華(Vancouver)、維多利亞(Victoria)、渥太華(Ottawa)、蒙特利爾(Montreal)、魁伯克(Quebec)、京士頓(Kingston)、多倫多(Toronto)、倫敦(London)、劍橋(Cambridge)、温莎(Windsor);英國的倫敦(London)、劍橋(Cambridge);法國的巴黎(Paris)、第莊(Dijon);德國的法蘭克福(Frankfurt)、慕尼黑(Munich)、科隆(Cologne)、特裏爾(Trier,馬克思故鄉);意大利的米蘭(Milano)、比薩(Pieza)、羅馬(Rome)、佛羅稜薩(Florene)、威尼斯(Venice);荷蘭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海牙(Den Haeg);奥地利的薩爾茨堡(Salzburg)、茵斯布魯克(Innsbruck);比利時的布魯塞爾(Brussels);瑞士的蘇黎世(Zurich);盧森堡公國的盧森堡(Luxendburg);列支敦士登的瓦杜兹(Vaduz);梵蒂岡(Vatican);泰國的曼谷等。其中有些城市是去多次,如到東京4次、大阪5次、神户5次、横濱2次、奈良3次、京都3次、侖敷2次;華盛頓4次、紐約5次、費城3次、波士頓2次、大西洋城3次、布法羅3次;多倫多10次、温哥華2次、渥太華(Ottawa)3次、蒙特利爾(Montreal)3次、魁伯克(Quebec)2次。 

  遊覽之餘,時乘興曾作順口溜,今列於下,以資紀念。 

  訪美加直覺 

  1995年5-7月 

  一、温哥華 

  首次出國訪美加,北京飛至温哥華; 
  落磯山頂仍積雪,城市街樹發緑芽。 

  二、渥太華 

  加國首都渥太華,國會山莊是奇葩; 
  城市布滿緑茵地,空氣清新受人夸。 

  三、多倫多 

  第一大城多倫多,安大略湖似海河; 
  尼亞加拉大瀑布,聞名遐邇遊客夥。 

  四、費城  

  費城市里自由鐘,美國獨立是首功; 
  華盛頓任首總統,臨時國都於此中。 

  五、紐約  

  紐約高樓聳雲霄,世貿大厦最高超; 
  曼哈頓區堪熱鬧,長島别墅尚逍遥。 

  六、華盛頓 

  托馬克河流水淙,華盛頓市寓其中。 
  國會大厦偏西隅,北面建築美白宫。 

  東瀛講學紀事 
  2002年9月-12月 

  東瀛講學第五回,夫婦同來頭一次; 
  學子皆是碩博士,普通話説兩相知。 
  授課終結游東京,途經日本山富士; 
  横濱必是旅次地,順道觀光中華市。 

  游洛杉磯和芝加哥 
  2005年5月 

  闔家飛臨洛杉磯,意欲遊玩迪斯尼; 
  好萊塢環球影城,觀看影視堪魑魅。 
  密歇根湖芝加哥,高樓建築藝術多; 
  環宇學者來觀賞,學習仿傚結碩果。 

  漫遊歐洲觀感 
  2006年5-6月 

  一、巴黎    

  塞納河旁巴黎城,古典建築滿齊整; 
  盧浮宫殿在彼岸,聖母院前雙樓呈。 

  二、倫敦    

  泰晤士河大本鐘,旁威斯敏斯特宫; 
  倫敦塔橋跨兩岸,車水馬龍來去匆。 

  三、特裏爾   

  朝離德國慕尼黑,晚宿北境特裏爾; 
  馬克思誕生此地,瞻仰故居思遐邇。 

  四、佛羅倫薩  

  意國佛羅倫薩市,文藝復興發源地; 
  資本主義萌芽早,人文市井生靈氣。 

  五、威尼斯   

  意大利北威尼斯,馬可波羅誕生地; 
  全城築在水面上,交通全靠船聯繫。 

  六、蘇黎世   

  瑞士名城蘇黎世,依山頂巔積滿雪; 
  名曰阿爾卑斯山,穿越瑞奥意大利。 

  七、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比國都,歐洲聯盟共總部; 
  國際機構數百個,環球文化交融萃。 

  八、阿姆斯特丹 

  荷蘭阿姆斯特丹,海拔低於一米三;
  滿城皆斜山墻屋,歪而不倒顯奇觀。

  遊歷美國最南端天涯海角 
  2009年7月 

  美國最南邁阿密,天涯海角在Key west。 
  對面便是哈瓦那,兩地相隔144公里。

  到本年爲止,亦有機會偕太太龐秀聲遊覽了祖國除西藏外的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省會和一些著名城市和山川古迹,如遊覽了長白山、泰山、五台山、黄山、廬山、武夷山、峨眉山、五指山等名山和長江大、小三峽、海南島的天涯海角等大川海灘,以及參觀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古迹。此是人生一大幸事和樂事,謹記於此,以資紀念。 

  2010年 

  2月,按規定慣例,列席一年一度的廣東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及政協第十届廣東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 

  偕太太龐秀聲到在上海工作的女兒海濱家歡度春節。上海市允許放鞭砲和烟花。除夕及年初四晚零時後,全上海市家家户户均大放鞭砲和烟花,過年氣氛比廣州濃烈百倍。 

  3月,《黄啓臣文集(三)》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 

  4月12日,參加廣州市海珠區文化局召開的《黄埔古港歷史陳列》提綱討論會。 

  4月14-18日,到澳門參加“首届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論文《澳門歷史與澳門學——論構建澳門學的緣由》。 

  4月23日,給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全體幹部作題爲《明清之際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的學術報告。 

  5月13-16日,去柳州參加“嶺南地區考古文化遺産保護——慶祝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考古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十週年暨廣西文博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珠江流域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中的先鋒作用——讀張鎮洪新著〈南蠻不蠻——論珠江流域史前文化〉》。 

  6月13-19日偕太太龐秀聲去澳大利亞旅遊,先到悉尼,遊覽悉尼歌劇院、悉尼海港大橋,前者於2006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爲世界文化遺産。然後參觀市容和悉尼藝術館。第二天下午,乘飛機到昆士蘭省(Queensland)的凱恩斯(Cairns),在此遊覽了昆士蘭熱帶森林,并坐船去緑島。在那裏,我們夫婦作一次冒險的遊覽——海底漫步,由潜水員領着到大海中的船上,然後穿上膠質衣服,帶上氧氣頭盔,由船沿着長長鐵梯往海底沉下,大約有40米左右即到海底,看到雪白的海沙。然後由潜水員領着我們8人(其中有4人是日本人,我們是年齡最大者)在海底漫步去欣賞海底的多種魚類活動和珊瑚,景色十分美麗。各種魚類在我們周圍游來游去,我們用手摸魚的尾巴及身,還有摸弄海草、活珊瑚等。20分鐘的漫步,既鍛煉身心,也親歷海底世界。此是人生第一次,恐怕也是最後一次海底漫步了。 

  第五天,從凱因斯乘飛機往昆士蘭省會布裏斯班(Brisbane),在這裏看了澳洲特有的動物袋鼠、抱熊等,然後到黄金海岸(Gold Coast)去看大海和冲浪,於19晚乘飛機經香港轉返廣州。 

  回來之後,寫有《冬游澳洲》一文,於《中大老園丁》2010年第2期發表。 

  6月28日,我參加寫作的《中國珠江文化史》首髮式在廣東科學館舉行。因爲是與紀念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成立十週年慶典,所以省委統戰部長周鎮洪親臨會議並作講話。 

  7月10日,專著《澳門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樑》由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8月12-14日,應邀出席在賀州召開的“廣西賀州瑶妃故里文化論壇”,我撰寫《淑妃紀姓考》一文參加論壇。淑妃是明孝宗朱佑樘生母,賀州人,只活了23年。他自稱爲姓紀,但有太監陸愷以李、紀同音爲由,説淑妃爲李姓。光緒十九年(1890)《賀縣誌》杜撰淑妃姓李名唐妹,這樣淑妃姓紀、姓李引起争論不休。我以《明史》、《明宣宗實録》、《明孝宗實録》爲據證明淑妃應是姓紀無疑也。 

  8月21-25日,爲寫好《北部灣海洋文化論壇》論文:《海上絲綢之路與北部灣海域》一文,偕太太與張鎮洪教授及其夫人黄歸珠一同去廣西防城港、欽州港考察,看了2處貝丘遺址、防城港口、欽州港口及欽州保税區的建設,爲寫好論文收集了不少資料。 

  9月9-13日,參加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組織的參觀團,赴上海參觀上海世界博覽會,由上海市文史館接待。先到中國館參觀了“清明上河圖”,後到捷克斯洛伐克館、荷蘭館、羅馬尼亞館等參觀,不覺到了下午4時了,只好按時回到絲綢之路大賓館住宿。第二天去蘇州旅遊,第三天到吴江市的同裏鎮,第四天到杭州重游,晚上回廣州。因飛機延誤至十時十分才起飛,回到家已是14日凌晨2時了。 

  9月19-20日,到澳門參加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舉辦的第九届年會,發表論文《澳門歷史文化文獻比敦煌更豐富》。 

  10月27日,偕太太龐秀聲在上海浦東機場乘加拿大航空公司飛機直飛多倫多,女兒海濱送至機場。到多倫多時,兒子海波到皮爾遜機場迎接。11月6日,凌晨2時,心臟突然絞痛,送至多倫多北約克中心醫院急診,因有一條血管堵塞60%,醫生立即施放支架手術,在醫院住一天,7日下午出院。 

  12月24日,聖誕節。兒海波、兒媳易榮川積有一周假期,於是全家乘機南飛去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共和國渡假8天。那裏在海地共和國東邊,冬天氣候温暖,猶如中國的海南島三亞,仍可游泳冲浪曬太陽。來此渡假者多是美國、加拿大白種人。 

  2011年 

  2月3日春節,在多倫多過春節。因該市有70多萬華人,特别是萬錦市社區(Markham)、列治文山市(Richmond Hill)華人競達30-40%,所以春節氣氛甚濃。吃團園飯、舞獅、放鞭砲、放烟花一如中國。 

  4月24日,復活節放假3天(連星期日),全家驅車去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探望親家夫婦。中途經匹兹堡市住宿一晚,次日上午游市中心。匹兹堡是美國排位第廿一位的城市,市内人口33萬,加上市郊人口共240萬。城市有特色,其一,有一幢美國唯一的80多層的鋼鐵大厦。全大厦全用鋼鐵架構,鑲篏大玻璃,屹立於市中心,是全市標誌性建築物;其二,有美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年僅26歲的年輕市長,且連任兩届共8年。 

  在北卡,除拜見親家全家人外。另相約會晤了吾師胡守爲教授(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的女兒胡暉小姐。大家相見甚歡,並在一自助餐館共進午餐,攝影留念。此一樂也。 

  6月19日,夏天到來,全家於星期日驅車北去至北山温泉泡温泉,不亦樂乎。 

  8月10日,偕太太同去多倫多大學,將自著《黄啓臣文集(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州十三行之一:潘同文(孚)行》和《澳門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橋樑》四書贈送給該校圖書館。 

  8月26日-9月4日,按原計劃約定全家去乘世界最大郵輪海洋緑洲號(Oasis of the seas)游加勒比海。8月25日,女兒海濱、外孫女張子欣從上海乘飛機經美國底特律轉機到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市;我和太太、兒子海波、兒媳易榮川於26日從多倫多飛往邁阿密,全家會合。先遊覽該市北面的羅德岱堡(Lauderdabe)港市。27日下午5時登船遊覽。該郵輪長361.8米,寬63.4米,高出水面72米,相當於一座17層的高樓,可乘住遊客6296人,船員人數達2115人,共8411人,船重量22萬噸。船行第4天,到聖湯姆斯島國的夏洛特阿瑪麗;第五天到達聖馬丁島國的菲利普斯堡,第六天到達巴哈馬國首都拿騷(Nassau),遊覽拿騷一天,晚上船航返邁阿密,9月4日回到邁阿密。然後女兒、外孫女乘機北飛底特律轉機回上海,我們四人乘機北飛回多倫多。此次全家共游加勒比海,其樂融融。 

  9月15日,偕太太龐秀聲乘機返回上海。 

  9月16-23日,在上海女兒海濱家住一周。 

  9月23日,偕太太龐秀聲乘機回廣州中山大學。 

  9月28日,大學畢業50年週年同學聚會。全國共有23個同學回來團聚。個個都已進入古稀之年了,算是幸會。 

  10月17日,接待韓國中央電視台記者采訪,在荔灣區十三行史料陳列館拍外鏡,並在辦公室回答十三行發展過程和美國的“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的歷史諸問題。 

  11月3-7日,偕太太龐秀聲赴廣西南寧參加“第二届中國技術史論壇”,發表題爲《明清中西數學的互動》論文。 

  11月13日,應邀出席由中山大學和廣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每年一次的“廣州與世界高峰論壇”,並在論壇上發表題爲《十三行商的國際自由貿易理念》的演講。14日,在分會場廣州大學出席“十三行與清代中外關係”的學術研討會,發表《廣州十三行商領潮接納西方文化》論文。 

  11月21日,應廣東省文化學會之請,出席《粤商與中國商幫文化論壇》,發表題爲《弘揚十三行商自由貿易的文化遺存》論文演講。 

  11月29日,中央電視台編導郄國偉,爲拍《粤商》電視故事片來訪,要我談干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年(1840)廣東十三行商貿易的歷史,並要我提供晚清粤商陳芳、張弼士、陳宜禧、陳啓沅等商人的資料。我一一作了回答。臨走時,他説劇本寫出後送給我過目,並計劃請我爲本劇的歷史顧問。 

  2012年

  5月13日,應邀出席廣東省博物館召開的《楊式挺考古五十年暨八十華誕》學術座談會,發表題爲《楊式挺的考古研究與海上絲綢之路》論文。

  6月15日,應邀出席在中山大學歷史係召開的“廣州市黄埔古村古港研究會”成立大會,並被選爲研究會顧問。

  6月18日,應《廣雅書院長卷》一書作者戴國雄先生之請,爲其著書寫序言。我爲其著寫了4000多字的序言,稱廣雅書院是承上啓下的書院,即晚清的廣雅書院到民國的廣雅學堂至今天的廣雅中學一脈相傳。並讚揚作者花費十三年功夫,甘於坐冷板凳編著成一套20卷的《廣雅書院長卷》的鑽研精神,指出此書是填補廣雅書院研究空白之作。

  6月26日,在上海女兒海濱家住一周後,於今天乘加航飛機飛往西半球的加拿大多倫多探望兒子海波,因飛機延誤至晚上11時才起飛,到多倫多已是27日凌晨1時許。經兒子按時到機場接機驅車回家,十分順利。

  7月25日,龍年行好運。今天上午8時48分-51分,兒媳婦易榮川在多倫多士嘉堡醫院(Scarboroug Hospital)分娩,生下孫兒黄堯駿(英文名Troy)、孫女黄馨儀(Tara),俗稱龍鳳胎(見下頁圖),一切順利,母子平安。我和太太龐秀聲,親家母(從美國來)戴瓊英在産房門前守候,見证孫輩新生兒降世,闔家高興,其樂融融。孫兒、孫女降世,不僅是我們家族傳宗接代繼後香堂,而且是爲人類社會增添了新生力量,意義深遠。從理論層面説,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生在世界上最本能的追求和目的是尋求自己生存和繁衍後代,其他都是手段。人類只有一代接一代繁衍,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是社會的第一生産力(或説人是社會生産力的第一要素),有了人,才有家庭,才有社會,才有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才有社會的文化、科學、和哲學的發展。北京大學著名美學專家朱光潜教授,在其美學著作中説得好:

  “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如人爲學問爲事業而忘却生活, 那麽學問事業在人生中就失去意義與價值。”

  所謂“培養生機”,其内容包含自身生存和繁衍後代。所以,在大千世界,不論是什麽人,凡是生育子女,都視之爲天大的喜事奔走相告,額手恭賀。有人説,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做了父親和母親,不無道理。孫兒、孫女誕辰,高興之餘,特賦七言順口溜,以抒感懷和慶賀:

  孫輩降世加拿大,弄璋弄瓦龍鳳胎。
  闔家兩代齊見证,個個笑逐顔開懷。
  傳宗接代於家族,社會則添新人才。
  後代必然超前代,萬世其昌冀未來。

  現將我所見全家五代直系宗支列表如下,以見家族發展之一斑。

  7月27日,研究生時代同學、中山大學人類學係陳啓新教授偕其女兒陳苑自加卡利(Cargary)飛來多倫多旅遊。我和中山大學人類學係原總支書記邵集權,相約於市中心唐人街(Chinatown)龍城酒樓相聚會,並共進晚餐。飯前,在酒樓外陽台以加拿大國家電視塔(CN塔)爲背景攝影紀念。飯席時,大家言談甚歡,爲大家能在多倫多异國相聚的難得機會而高興。8時,飯局盡歡而散。

  8月12-21日,在倫敦舉行的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因女婿張凱工作的日本鬆下電器公司上海總部作爲奥運會贊助商,需率各分公司經理前往倫敦觀看閉幕式,於是女兒海濱、外孫女子欣也自費一同隨觀禮團同往倫敦遊覽。他們遊覽了倫敦、牛津、愛丁堡等英國重要城市的名勝古迹。

  8月25日,今天是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出生滿月,兒子在多倫多凱龍船酒樓設彌月酒席慶祝,邀請同事、同學和朋友共20多人赴宴。是晚,大家均慶祝我家今年行好運生了龍鳳胎。宴會非常熱鬧,直至晚上九時才興盡散席。

  2013年

  2月10日

  今天是中國農曆春節(過年),我和太太龐秀聲在多倫多兒子家歡度。昨夜是新年除夕,在家吃火鍋作團圓飯。兒子的老好朋友王志光全家三人來共進晚餐,十分高興,10時才散席。他們即驅車回家。過年在中國已有4000年曆史,但定爲春節而且放假者則是辛亥革命後的民國三年(1914)開始,至今年春節實際上只有100歷史年而已。

  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及外孫女子欣攝於新加坡

  今年春節,中國放假一周,在上海工作的女兒海濱全家到新加坡旅遊歡度春節(見上圖)。

  2月26日,多倫多迎來四年來最大一場風雪,據報導積雪至25-30厘米。早上各家門前車房道各掃門前雪,然後才能開車上班。

  5月6日,兒子、兒媳驅車送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到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外婆家,讓外家全家人也分享天倫之樂。

  7月6日,靈山同鄉、中山大學同學,今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黄天源及其夫人楊朝霞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局長黄桂辛夫人楊伯芳來美加旅遊,首途經多倫多。早上8時,我偕兒子海波驅車到酒店看望他們并合影留念(見上頁圖)。同鄉會唔於西半球,實是難得的機會。

  7月25日,孫兒堯駿,孫女馨儀一周歲,晚上7時半在多倫多凱龍船酒家全家慶祝(見下圖)。

  自左起前排:作者、太太龐秀聲、孫兒堯駿、親家母戴瓊英、 

  孫女馨儀、親家公易京楊;後排:兒子海波、兒媳易榮川

  8月2日,下午5時20分,與太太龐秀聲乘飛機(商務艙)離開大西洋的多倫多,途經太平洋,不遠萬裏,於3日下午6時20分準時到達北京,歷時13.5小時。4日轉乘北京至上海飛機,可惜上了飛機,北京突然下暴雨,在飛機上静坐一個多小時,下午6時,機場宣佈取消飛行,只好折回賓館再住一晚,5號下午3時才回到上海女兒海濱家。

  8月7日,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及外孫女子欣全家去日本東京、冲繩旅遊,將於8月14日回到上海。

  9月1日,在上海女兒海濱家住了24天,今天回到住滿45年的廣州中山大學家。

  2014年 

  1月30日

  我和太太龐秀聲從中大飛赴上海女兒海濱家歡渡春節。上海過年因不禁止居民燃放鞭砲和烟花,所以節日氣氛較爲濃烈。

  3月14日

  從上海飛回廣州中山大學家中。

  本月在家撰寫《“北季南饒”兩國學大師與絲綢之路研究》論文,目的是宣揚季羡林和香港饒宗頤兩個國内外公認的大師自1950年代至上世紀末研究絲綢之路的論著和觀點,特别在文中將季羡林題詞“深入開展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公諸於世,讓讀者分享。本文將得以在今年《嶺南文史》第3期發表,《南方日報》轉載。

  4月

  1-10日,校對我主編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2003年版的增訂本書稿,由廣東經濟出版社再版。

  10-15日,撰寫《清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中美貿易》一文。本文將於今年《嶺南文史》第2期刊出。

  16日,飛經上海女兒海濱家轉乘北京至多倫多飛機去探望兒孫。到多倫多兒子海波家裏後,看見2歲多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已經能自己走路和操簡單語言,十分高興。

  21日,寫完《爲人類社會進步撰書》一文,發回學校離退休處鄧炳良教授主編的《老有所爲——慶祝中山大學校慶九十週年文集》一書刊出。

  22日,接廣州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顧澗清托李鈞的電話及發來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一書編寫大綱,要我提出修改意見,希望參加主編和組織人力編寫。

  26日,經我修改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編寫大綱,以快遞寄回廣州市社聯,並寫信建議由原來參加編寫《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的8位教授、專家負責編寫即可。

  6月4日,與到美國亞拉巴馬州翰市探親的大學、研究生同學黄崇岳夫婦通電話,知悉他與後妻的女兒黄蜜於今年2月喜生一外孫,成爲世界公民,爲他高興。

  5日,將《黄啓臣文集(四)》送給多倫多大學圖書館鄭裕彤東亞圖書館收藏。

  7日,中山大學多倫多校友會聚會,我將《黄啓臣文集(四)》送給湯明檖教授(已故)、黄錦瑶副教授之子湯友志博士惠存。

  9日,將《黄啓文臣文集(四)》寄給移居多倫多的高中同學鄺惟潔夫婦惠存。

  12日,寫寄一函給我的研究生開門弟子,現任暨南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長劉正剛教授,請他組織原參加編寫《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的人員參加編寫《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工作,如能成功,也是對黨十八届三中全會作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决定的一個貢獻。

  15日,原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萬秀親戚侯顯曾及其夫人英時、兒子侯隽從渥太華驅車來多倫多遊覽及探訪我家。我們與他們一家在附近的好景超市的“君臨天下”茶樓共進午餐,後又在我家門前攝影留念,十分高興。

  22日,看《星島日報》報導,在卡塔爾多哈召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次世界文化遺産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中國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産名録》,給國内個别學者否認古代世界存在絲綢之路見解當頭一棒。

  27日,收到廣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寄來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記録片攝影項目單——來源方式公示,註明大型記録片《海上絲路》是由國家廣電總局“中國夢”系列的重大題材立項,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及社科聯四方聯合拍攝,影片共12集,每集40分鐘和一同名影片(90分鐘)組成,攝製完成後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播出,投資預算經費450萬元人民幣。該片聘請多位專家參加,即張磊(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黄啓臣(中山大學教授)、冷東(廣州大學教授)、李權時(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凡(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21-27日,爲了慶祝孫兒堯駿(Trog)、孫女馨儀(Tara)兩週年生日,我和太太龐秀聲、兒子海波、兒媳易榮川帶領孫兒女到大西洋海洋省新斯科舍省城哈利法斯(Halifax)及受德華王子島省(Prina Edward Island)省城夏洛特敦(Charlttetmon)旅遊。21日,從多倫多的皮爾遜機場乘機,經2小時行程到達哈利發斯。然後租了一部車作6天遊覽之用。先在哈利發斯遊覽三天。

  第一天,遊覽哈利法斯灣港區。據資料介紹,此港按自然地形計算,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是加拿大第一大港口。1605年,法國人首先來此港口定居。1949年,英國人愛德華·康沃裏斯大佐(Edwward Corriwsallis)帶領2500名戰士到這裏進行殖民開拓,建立第一條街道,並在這條街的高地上建立能俯視全海港的西塔得爾塔。我們乘搭第一部海陸兩用的遊覽汽車船,先是遊覽全市陸上景點,然後駛入海港遊覽整個港灣。

  第二天,乘海船到大海港處觀看鯨魚,直等至下午6時才看到兩條鯨魚在港灣翻騰露出水面。回來後,原計劃是去參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文化遺産的盧嫩島(Lunenourg)遊覽,但時間接近傍晚,只好作罷。

  第三天,我們在市内自由行,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等。參觀博物館,使我們更多瞭解哈利法斯的歷史和現狀。哈利法斯城市不大,只有27萬人口。市中心很熱鬧,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厦,也有18-19世紀的歐洲建築。有一座1749年由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建造的加拿大最古老的耶穌會教堂,教堂以倫敦彼得斯教堂爲樣板,支柱用的是當時從殖民地美國運來的原料。1787年英國神父來訪,成爲英國國教的大教堂。我們參觀省議會大厦。這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喬治亞式的議會大厦。大厦中亭立着新斯科舍民主主義者領導人Josepn Howe的雕像。我們還瞭解到,這個省是加拿大唯一禁止星期天商店關門休息的省份。

  第四天下午,我們驅車離開哈利法斯市,開往愛德華王子島省,行程1.5小時,經過一條長達13公里的Confedreation Bridge 跨海大橋,到達該省的陸地。這是加拿大面積最小的一個島省,全島省人口僅有97000人,省城夏洛特敦(Charlttetmon)有人口38114人。省城的名字是1762年英國取代法國奪得後以英王喬治亞三世的名字命名的。1864年各殖民地的代表聚集於此地召開成立加拿大聯邦會議,從此作爲加拿大聯邦的發祥地(誕生地)載入史册,而聞名於世界。市區仍保留着省城。我們還登上維多利亞式的比肯斯菲爾德大厦(Beaconfield House)瞰全市景色,看到University Aveune大道是全市最寬最大的街道。全市由Unversty Aveune大道和Queen街以及Richmond街三條街組成一個城市。我們還仔細參觀了省議會大厦,是座四層樓的石結構建築。裏面的聯盟會議室(Confederation House),是英屬北美洲殖民地的23位代表首次創建加拿大的地方。據説明介紹,1864年9月,在這裏召開了夏洛特敦會議,包括新斯科舍、新不倫瑞、受德華王子島省的代表,决議成立加拿大聯邦。1867年,美國議會通過《北美法案》,於是又在北美和倫敦各召開一次會議,决定成立加拿大自治領。這就是加拿大的誕生。1783年7月1日,成爲加拿大國慶節,1982年稱“加拿大日”。

  26日,我們開車回到哈利法斯機場,在酒店住了一個晚上。27日早上10時乘機飛回多倫多,順利完成這次旅遊。

  8月10日,今天是太太龐秀聲70壽辰,全家在凱龍船酒家設晚宴慶祝。先是共進晚餐,然後當席切蛋糕點臘燭,唱生日歌祝賀。孫兒、女在席間相争吹臘燭,十分高興。全家其樂融融。

  26-27日,全家開車去市北面的休倫湖(Lake Huron)遊覽。下午先陪孫兒、女到沙灘玩水玩沙,然後回賓館住宿。27日早上10時,乘船遊覽休倫湖,下午到湖邊石灘處玩水,7時在途中吃晚餐,10時回到多倫多。休倫湖面積比安大略湖大兩倍,而且全湖均在加拿大國境内。

  9月1日,全家到市中心(Downtown)觀看加拿大國家展覽會(Canadian National Exhibiton),孫兒、女十分高興。途中巧遇中山大學中文系的梅寧建一家人也去參觀。同是中大人,能在大西洋彼岸的多倫多大城市邂逅,十分高興。

  12月23日,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來臨,全家開車到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大狼渡假村(Great worlf)住兩天,讓孫兒、女在那裏的室内大泳池玩水取樂。晚上到大瀑布的中餐館晚餐,然後到大瀑布旁一個酒樓,會老朋友王志光全家,並在酒樓上欣賞大瀑布夜景,在燈光照耀下的大瀑布,格外壯麗輝煌。

  11月11日-12日,全家開車北去蒙特利爾。我是自1995年至今第四次到這個加拿大的第二大城市遊覽了。1995年第一次到此市時,它是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經濟十分發達,全市人口達320萬。但經20年的發展,多倫多後來居上變爲經濟發達的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蒙特利爾一倍,達600-700萬,其中華人華僑達70萬之多。

  2015年

   2月11日

  因兒子將5年前買的房子(House)賣出,擬購買新房。在未買到新屋前,今天暫搬到萬錦市租住一House。這裏靠近旺角、新旺角市場及大統華超市,十分方便。

  2月18日,今天是中國農曆春節的除夕晚。我們應王志光全家之約到一家酒樓處吃年三十晚飯。加拿大是没有春節假期的,但因居住的多倫多華人多,特别是萬錦市,全市32萬人口,華人占42%,所以每到春節,萬錦市均舉行慶祝春節晚會,後會在萬錦廣場燃放烟花和舞獅、龍表演,以示慶祝中國一年一度的春節,氣氛一如中國熱烈隆重。

  3月22日至4月1日

  我和太太龐秀聲、兒了海波、兒媳易榮川、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六人於今天早上6時到皮爾遜機場乘飛機飛往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奥蘭多(Orlando)市海邊港口,經2.5小時到達。下午2時許,準時在港口登上郵輪出發,開始遊覽大西洋東面的加勒比海。郵船高9層,共乘遊客3000多人,工作人員約800多人,比我們於2010年乘坐的世界最大的郵輪小一倍。

  23日早上10時,郵輪到達墨西哥的一個港口Gastaway島。我們於午餐後下船上岸,租車到一個海灘去游泳。又陪孫兒、女玩沙玩水,至四時多返回郵輪。晚上郵輪繼續往東駛去。

  24日早上10時,郵輪到達墨西哥的一個港口Grand Caymam,午餐後,我們上岸,與别人合租一輛麵包車去遊覽全島,然到海邊一個海豚池觀看海豚表演。兒子、兒媳及孫兒、女還買票親自到池内和海豚接觸相玩,我們夫妻替他們攝像紀念,直到下午5時才回郵輪吃晚餐。

  25日,陪孫兒、女在船九層的泳池内玩水,並給他們攝像留念。

  26日早上10時,船到牙買加共和國(Jamaica),午餐後上岸遊覽。我們租了一部車,先到哥倫布發現牙買加的上岸港口碼頭參觀攝影。然後到達山區瀑布遊覽。孫兒、女及兒子、兒媳親自到瀑布玩水石,我們夫妻在岸上爲他們攝影,下午4時回郵輪。

  29日上午10時,郵輪逥到奥蘭多原出發碼頭。我們租好車,即開往市區住宿。下午開車到奥蘭多海洋公園(Sea world)遊覽,觀看海豚大型表演,孫兒女十分高興。

  30日,早餐後驅車去世界最大的迪士尼(Desney)樂園遊覽。奥蘭多迪士樂園是美國首建的第一個迪士尼樂園,規模比洛杉磯迪士尼要大,比法國、日本、香港的迪士樂園也大。我和太太、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及外孫女子欣於2010年曾到此遊覽過。這次主要陪孫兒、女來遊覽。這次時間充足,比前次遊覽更多景點,直到晚上11時,觀看了燃放烟花和迪士尼的各種燈式幻景才離開,回到賓館已是零晨1時了。雖然很累,但孫兒、女仍然興致勃勃,十分高興,有兒點流連忘返。

  31日,早餐後驅車到奥蘭多動物園遊覽。孫兒、女十分高興和好奇觀看各種各樣動物,玩得十分開心,下午7時才離開回賓館晚餐。

  4月1日,上午早餐後開車到奥蘭多機場。下午1時登機飛回多倫多,3時半按時到達。在龍珠匯吃完自助晚餐才回家,算是順利完成了這次長達11天的旅遊行程。

  4月8日,撰寫《爲人類社會進步撰書》一文,準備回廣州後投《嶺南文史》雜誌,以求發表。

  5月17日下午2時,偕太太龐秀聲離開多倫多皮爾遜機場回上海。18日下午4時到達浦東國際機場。女兒海濱到機場迎接,40分後回到女兒家浦東東方路1800弄18號1601房,見到女婿張凱及外孫女張子欣,大家十分高興。

  6月25日下午2時。在上海住宿5周後於今天在虹口機場乘機回離别一年的中山大學家裏。因女婿派司機雷司機到機場接我們,9時回到了中山大學。

  11月7日,離開廣州飛赴上海,在女兒家住一星期,期間與太原相識好友劉偉泉(中大1964年曆史係畢業),葉佐良(華東師範大學化學係1966年畢業)夫婦聚會於浦東正大廣場5樓餐廳,然後在浦東黄埔江邊漫步攝影留念。

  12日,約中大化學係1966年畢業的靈山老鄉、靈中同學韋昌佩及其夫人在巴黎春天超市五樓共進午餐。他拿出退休前爲原子能研究所、導彈及人造衛星所製造的原材料示我,使我十分欣佩他爲國家的國防尖端工業做出的基礎性貢獻。

  15日,從上海浦東機場乘加航飛往加拿大多倫多,晚上6時半到達。兒子海波在機場迎接我們,40分鐘後回到家中,冲洗後休息。

  一周來與孫兒駿堯、孫女馨儀相聚甚歡,十分高興,盡享天倫之樂也。

  12月1日

  今天是我的79歲生日,即至今天我已走進一生的79個年頭了。晚上8時,兒子海波爲慶祝我的生日,特别在市中心(Downtown)一家多倫多西餐館的54層樓餐廳設宴慶祝。在吃完西餐之後,又設置特製蛋糕、臘燭、唱着Happy Birthday生日歌以示慶祝。十時才離席,開車回到康山的家裏(Thkonhill)。在异國慶祝生日,也别有風味。

  12月25日

  今天是西方基督教國家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加拿大當然全國同慶,家家早在門前懸燈結綵,各大建築物更高懸燈飾,樹立聳高聖誕樹以示慶祝。但各大商場均放假一天,關閉營業。説起聖誕節,這是指西方信奉基督教國家人們的節日,中國則不時興。那麽俄羅斯、東歐一些信奉東正教國家,人們雖也過聖誕節,但時間則爲每年1月7日。加拿大今年是過一個非白色聖誕,因爲至今還未下過雪,天氣暖和,據報紙介紹是1964年以來51年最暖的聖誕節,温度高度28℃。

  2016年

  1月7日

  前天晚上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從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回到多倫多。他們是去年11月27日去美探望姥姥、姥爺的。

  今天早上早餐後,我們領他們兩去吃午飯,然後到兒童游樂場玩。今天是星期四,其他兒童均上學,所以整個樂場只有他們兩個人玩。他們在這裏滑梯、坐車等,跑來跑去,滿頭大汗,十分快樂。我爲他拍下不少玩耍的照片,留作紀念。他們去了一個多月,回來已能自己喫飯,自己大小便等。小孩長大,日新月异,真正是茁壯成長。

  2月5日—15日

  今年春節期間,因爲我們夫婦已來兒子海波家,所以按中國習俗:父母在,家就在。女兒一家(女海濱、女婿張凱,外孫女張子欣)已於5日晚從上海飛到多倫多,於是全家團聚加拿大异國過春節,其樂融融。

  7日,是除夕,全家在一個中國式餐廳共進晚餐,慶祝除夕,算是吃團圓飯。

  8日是春節,因爲外孫女要看雪景和滑雪,又適今年多倫多是暖冬,一直下雪很少,無雪景可看,更無雪可滑,於是午餐後,兒子海波開車,全家六人驅車北上到魁北克省的Tremlant市的翠湖山莊去看雪景和滑雪。經6個小時的車程,至下午7時纔到達目的地。

  休息一夜,9日早餐後,他們四人去滑雪。滑雪場就在我們住的賓館一樓的山坡上,看去山高約200多米,分三條滑雪道而下。九時許,許多滑雪愛好者已從山頂向下滑雪。滑雪者高山滑雪自如,十分熟練,享受自然樂趣。一些不熟練滑雪者及兒童在半山坡練習滑雪,也一樂也。

  海波及女兒全家4人,還不十分會滑雪,也在半山坡腰練習,我們兩位老人當然不能再享受滑雪樂事了,就拿相機給他們四人照相,作爲不可多得的過春節留念。

  10日,早餐後返程,也經6個小時車程,下午5時回到多倫多。

  11日,與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全家等在釣魚台國宴廳飲茶共進午餐。

  2月13日,在釣魚台國宴廳與孫兒、孫女一家飲茶。下午4時,與女兒一家到旺市超市(Vaughan Malls)商場購物。此是多倫多最大的一個超級商場,規模宏大,車輛不計其數,人們熙熙攘攘,白人、黑人、棕色人、黄色人………全世界各種族人均聚會於市場,體現了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15日,女兒家一家的春節期滿,9時早餐後,海波驅車送他們到多倫多皮爾遜機場,乘坐加航12時飛機回上海上班,外孫女欣亦於2月22日開學上課。一年一度的春節,就這樣愉快度過了。這是全家第一次在异國過春節,是人生難得之事也。

  2月29日

  到今天爲止,完成了《坎坷人生路、回眸可一笑》一文,回顧自己一生走過的讀書、教書和寫書的道路,以示衆人,教育後代。因爲人生八十載不容易。所謂活在當下,也是精彩人生也。

  3月23日,

  今早6時,全家人陪孫兒、女(Troy Tara)去多倫多跑馬場學跑馬,説是多倫多CP電視台以他們年紀最小的小孩騎馬拍電視廣告,共拍了兩次才算完,直到9時才離開跑馬場。

  4月19日

  今天是兒子海波的生日,晚上到龍珠匯自助餐廳喫飯表示慶祝。孫兒堯駿(Troy)、孫女馨儀(Tara)十分高興,他們相争吹滅餐廳水果茶的酒精燈當臘燭先慶祝一番,然後喫飯。他們高興,今天特别開胃,連吃兩小碗麵條後,還吃了不少叉燒肉及魚,又吃一大盤水果、甜點心等,直到9時才回家。

  5月4日

  近兩周來,算是寫完了《敬仰和崇拜陳寅恪國學大師——淺論無法學得到他的崇高學問和治學精神》一文。本文列舉了四個無法學得到陳寅恪的事實。第一,他的驚人超强記憶力;第二,他通曉14國的今古語言文字;第三,他公開表明不宗奉馬列主義,堅持“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研究歷史;第四,他無學位和著作可當教授。這是當代中國歷史學者無法學得到他的。本文準備查對引文後寄回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刊物《嶺南文化》,請他們代爲發表。全文目的是針對目前史學界盲目宣揚陳寅恪“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研究歷史的“風骨”精神而發的意見。

  8日,今天是母親節,全球慶祝。母親是家庭的旗幟,母親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萬一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便變成爲親戚了。而且母愛如海,無私奉獻,深沉細膩,無微不至,從點滴的關愛、婚姻嫁娶到繁衍後代的寄望,都沉浸着母親時時刻刻的熱切眷顧和深切牽掛。正如唐代孟浩然所寫《遊子吟》一詩曰:

  慈母手中綫,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看,母親的心迹表露是何等琳璃盡致。

  因此每逢母親節,全世界的兒女們都以各種形式寄寓對母親的最美好的祝福:母親快樂、健康、長壽。

  今天,我們全家三代6人在多倫多新旺角廣場阿一餐廳吃團圓飯,共同慶祝母親節,祝兩位母親節日快樂。九時才散席回家。

  12日

  今天下午7日,去列治文山滑冰館看孫兒堯駿(Troy)、孫女馨儀(Tara)滑冰,兩人滑冰有很大進步,能滑行10-20米不摔跤;摔了也能自己再站起再滑行。特别是孫兒,上月還不敢滑,這個星期就會滑了。

  14日

  11時,送孫兒堯駿(Troy)、孫女馨儀(Tara)去上音樂課,也有很大進步,能跟老師的指揮打擊樂器,也能跟着做各種指揮的動作。看見孫輩茁壯成長,十分高興。

  22日

  中午,中大人事處退休者黄春艷女兒陳小燕夫婦請我們去釣魚台國宴廳飲茶。大家多年不見,如此聚會是一大樂事。而且看到陳小燕夫婦兩個兒子讀小學四年級、一年級了,深感一代新人在茁壯成長。

  6月7日

  今天中午12時,兒子海波,兒媳易榮川、孫兒堯駿(Troy)、孫女馨儀(Tara)驅車前往美國佛羅裏達的奥蘭度(Olanda)迪士尼樂園遊覽,計劃在那裏一個星期,然後返回北卡羅萊納州親家處,讓孫兒、孫女與  外公及兩個姨媽住一個月,才回來多倫多度過四周歲生日。兒子則於本月中自己驅車回來上班。

  6月13日

  我寫的《我們無法學得到陳寅恪的學向和精神》一文,在加拿大多倫多的華文報紙《看中國》週報C5版發表,表達了我思考多年的史學界要學習陳寅恪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研究學術的思想,搞好人文科學的學術研究。但大家都不去瞭解陳寅恪堅持“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的内涵是什麽。細看陳寅恪1929年爲王國維所作紀念碑文提出“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主張,再看1953年他答復中國科學院的信函的内容,就可以清楚看到陳寅恪主張和堅持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研究學問,實質就是否定我黨提出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下研究學術。那麽,今天我們怎麽可以號召廣大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包括教師,研究人員和廣大青年文科學生)去學習陳寅恪堅持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做學問呢,這實在是一種誤導。正確對侍陳寅恪國學大師的態度應該是:承認他有深奥的學問,但他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自由思想,獨立精神”,我們是萬萬不可以學的,更不應廣爲宣傳。

  6月19日

  今天是父親節。兒子海波爲慶祝父親節,我們父母子3人中午到釣魚台國宴廳茶餐廳飲茶慶祝。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確實如此。兒子現在也榮昇爲兩個孩子的父親了。因孫兒孫女已去美國外婆、外公處,未能在多倫多歡度父親節。但他剛送孫子、孫女去美國回來幾天也算是盡了他父愛如山的情感了。

  6月25日

  今天下午6時,楊燕去三藩市一養老院探望父親楊萬秀,並在養老院打電話來,因此得與楊萬秀講電話,更具體瞭解他的病情,從聲音聽出,他身體恢復不錯。我在電話中多次敦促他保重身體。幾十年老同學、老朋友,能在加拿大與美國之間互通電話問候,也算是人生一大樂事也。

  29日

  外孫女張子欣暑期參加加拿大遊學班學習一個月,今天下午2時25分乘東方航空公司的飛機到達,我和太太龐秀聲、兒子海波到多倫多皮爾遜機場接她,4時半回到家裏。

  30日,兒子及我們三人去旺市超市逛市場。這是多倫多最大型的百貨商場,外孫女張子欣也感嘆,這偌大的商場上海没有。

  7月1日

  按外孫女張子欣的計劃,我們陪她去多倫多大學參觀。兒子送我們到大學後,我們三人在大學内參觀校舍外觀,並到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樓照相留念。然後到唐人街的龍城茶樓吃中餐。之後乘505號街車去央街(young)的Eaton商店逛和在書店看書。3時,兒子海波到商店會合驅車回家。

  2日

  今天是外孫女張子欣參加的遊學入學日,中午我們在龍珠匯吃中餐後,即驅車去College報到。我們去得早,算是第一個吧,之後是一個巴西的女同學也來了,剛好她們同一宿舍,於是大家把行李搬入宿舍安頓好後,我們到學校參觀了辦公室和教室,並也到校外走了一圈,瞭解學校的周圍環境。又回到宿舍,看見參加遊學的學生陸續到來,其中有一名學生是來自台灣高雄市,聽其父母説,他們高雄没有直飛多倫多的班機,只好先飛至日本東京,然後轉乘東京直飛多倫多的飛機纔到達此地。

  22日

  今天外孫女張子欣參加的遊學班學習結束。上午9時半我和太太龐秀聲,由兒子海波開車去處於北郊的Pickreing College接她回來。中午到附近人人菜館喫飯。她已經在學校吃了三周的西餐,今天吃回廣東菜飯,感到十分香甜。

  23日

  女兒海濱從上海乘東航MU207航班於下午2時35分到達多倫多。我和太太、外孫女張子欣一起,由兒子海波開車到皮爾遜機場接她。因爲飛機誤點兩小時,所以6時才回到家,全家人聚會,非常高興。晚上到黄金市場人人餐館喫飯。

  25日

  今天上午10時,倍兒子海波、女兒海濱到Highway Seven租車,以方便海濱在多倫多出入的方便。辦理租車手續很順利,不到30分鐘把租車開回家裏了。這是發達國家交通方便的標誌之一。中國隨着經濟發展,在不久將來也會如此的。

  26日

  這兩天我和太太、女兒、外孫女張子欣都到大多倫多最大的商場旺帝市場(Vaughan Malls)去逛并且購買了一些衣物、鞋之類。這個市場雖然離市中心很遠,但購物者却很多,熙熙攘攘。

  29日

  女兒海濱今天早上九時飛往美國德黑薩斯州的達拉斯市探望她六中同學朱凱,31日下午回多倫多。

  8月1日

  今天是加拿大市民日(Civic dag),全國放假一天。我們全家於10時到市中心參觀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全館分四層展館擺設文物:一層爲亞洲特别展覽、内容包括中國建築、中國雕塑、加拿大特别展覽、加拿大原住居民、日本、韓國;二層内容包括:蝙蝠洞、鳥類、恐龍、探索館、地球寶藏、寶石、黄金、礦物、加拿大採礦名人堂;三層内容包括:非洲、美洲和亞太大陸地區、古代賽普路斯、青銅時代的愛琴文化、拜占庭、歐洲特别展覽、伊頓堂、埃及、希臘、中東、南亞、努比亞、羅馬;四層包括紡織品和服式。看完已是下午一時。然後驅車到大鴨梨餐廳午餐。

  8月3日

  外孫女來多倫多遊學5周結束,女兒海濱來接她也11天了。今天下午4時25分要飛回上海了。下午一時,我和太太龐秀聲,兒子海波驅車送他們到機場,依依不舍送别她們,祝她們一路順風,明天下午順利到達上海。

  晚上7時,全家在人人餐館共進晚餐。孫兒堯駿、孫女馨儀昨天晚上才從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外公外婆家飛回多倫多。不見兩個月,孫兒、孫女似長高了,而且會寫1至10的數目字了,全家均感到十分高興。

  4日

  接女兒海濱的微信,得悉她和外孫女張子欣平安扺上海家中,爲她們一帆風順不遠萬裏回到家中感到高興。

  10日

  今天是太太龐秀聲生日,晚餐在附近的高級餐廳凱龍船吃晚飯慶祝。孫兒堯駿、孫女馨儀吃得很開心。龍蝦、螃蟹、福壽魚、乳猪拼盤等均有,最後吃長壽麵,以資表示生日快樂。全家樂也融融。4歲孫兒、孫女共畫一幅畫送給奶奶、祝奶奶生日快樂!貝貝、寶寶8/10/16。現影印如上以資紀念。

  9月18日

  今天是孫兒、孫女的幼兒園開學,早上8時半早餐後,由兒子開車送他們上幼兒園。這學期開始,在多倫多幼兒園體制已屬於學前班教育,所以開始學習一些文化課的内容,以方便六歲上小學的銜接。

  15日

  今日適是農曆8月15日,是中國的中秋節。中國放假一天,讓上班一族回家團圓賞月。多倫多當然不會放假,但不少華人晚上在各大餐廳全家吃團圓飯慶祝。萬錦廣場還有文娱節目表演。兒子海波買了兩盒月餅,可惜我們夫婦怕糖高,已經10多年不吃月餅了,只好留給孫兒、孫女慢慢吃完是了。

  17日

  今晚飯後,兒子驅車到市西的密西沙加市Hammerson Hall劇院,觀看由華人“楓彩藝術團”舉辦的2016《月朗楓情》中秋之夜文藝晚會演出。演出節目很豐富,包括6個篇23個節目,即序章:《觀月圓》、第一篇章《花好月圓》、第二篇章《多彩楓都》、第三篇章《鄉音鄉情》、第四篇章《秋月情思》、尾聲篇章《海上明月》,每個篇章由2-6個節目組合,内容豐富,而且以舞、歌加上小品,武術等,場場獲得1000多名觀衆的熱烈掌聲和喝彩。演出場面寬廣,影視背景十分恰如其分,漂亮之極,加上劇院燈光、音響效果極好,所以使人觀之陶醉貽情。全部演出成員均是《楓彩藝術團》260名團員負責演出。而這些團員均是業餘人員組成,以中年爲主。整個演出節目藝術水平相當高超,不亞於國内一些省級歌舞團的水平。

  19日

  兒子海波出差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個禮拜,下星期二才回來。晚上9時半起飛,7時離開家裏,我們都祝他一路順風。

  10月

  15日,今天中午夫婦及兒子、孫兒、孫女一同到太古商場玩。中午飯後,孫子、女倆就在兒童樂場玩各種電子遊戲機,約一個小時,他們心滿意足地坐車回家,然後在家裏看電視。

  28日,我們去年十一月十五日來多倫多探望兒、孫將近一年了。今天中午離開多倫多兒子家,到皮爾遜機場搭MU208航班飛機回上海,明天下午7時到達。

  29日,今天下午7月20分按時飛扺上海,出站領取行李後出閘,看見女婿張凱等我們,十分高興。於是把行李推上車,安置好行李,開車回浦東1800弄女兒家。大家幾個月又重逢,全家高興。外孫女張子欣忙於做功課,打了招呼後,我們不打擾她了,讓她好好做功課,讀好書。

  11月4日

  這幾天住上海女兒海濱家,她上班後,我們無事,多次到上海鬧市浦東陸家咀、浦西的南京路、城隍廟去逛街。在福州路上海書城,看到近來出版了約十二本關於“一帶一路”的新書。其中有一本是李慶新近來寫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他前兩年寫的普及本的擴大,但屬於學術性質。説明已掀起絲綢之路熱了。

  11月12日

  今天11時30分乘MU5305航班飛回廣州,4時回到闊别一年的中山大學家裏,一切依舊。畢竟是自己的家。

  11月16日

  今天是一年一度大學同學聚會日,大家都高興地返回母校團聚。見面言笑甚歡,共話當年來母校求學之情,其樂融融,下午一時結束。

  26日,上午9時出席“紀念岑仲教授誕辰13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由主辦單位中山大學副書記李萍、省社科聯書記分别講話。來自全國各地,美國、韓國、日本的專家學者約100人參加,算是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了。我在27日上午的小組討論會發言,盛贊岑老師於51歲才從事史學研究,11年共撰寫和出版20本專著和180多篇論文,共達1000萬字,堪稱高産學者。

  12月2日

  今天是我跨入八秩的第二天,女兒海濱、女婿張凱、外孫女子欣昨晚從上海飛回來爲我慶祝生日。親情超於階級友愛。人人如此,中外如此。今晚女兒在沙面僑聯餐廳設宴慶祝我八秩生日,除了吃晚飯,之後吃蛋糕吹臘燭唱生日歌,然後開車去大古匯逛商場,十時才回到中大家裏(見下圖)。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