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永無波”的文化感悟

  “海永無波”石刻及其所在的村落,是廣東省台山市廣海鎮南灣遊覽勝地。進入《百度》網搜索,即可看到有關“海永無波”的帖子,約有300多條。.

  近幾年來, 因爲工作關係,我兩次來到南灣進行考察。第一次是歷史文物古迹的考察。“海永無波”每個字高3米,寬2.2米,刻在面向南海的紫花崗麓一塊高8米、寬9米的花崗石斜面上,時間爲明代成化年(1467年)。

  據歷史記載,從元末明初開始, 日本倭寇就不斷在中國沿海出没,掠奪和騷擾中國的商船、鹽船、漁船和沿海居民。明朝政府從永樂時開始整飭軍備,加强海防建設,後經軍民合力,一次又一次地擊退倭寇的入侵,盪平了倭寇之患。“海永無波”石刻,就是明代欽差都督備倭都督張通書、巡視海道副使徐海刻的,以紀廣海平倭大功。

  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這紫花崗摩崖石刻定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這雖是鎸刻的凝固歷史,但我們在現場聆聽介紹,撫今追昔,思緒萬千,一幅幅狂濤翻滚、軍民抗倭、歡慶勝利的畫面尤如過電影映入眼簾。新中國成立之後, 我們國力增强,國威彰顯,國防鞏固,海陸疆域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爲世人矚目,故網上詩曰:“漁村處處是新樓,海永無波婦不憂。”然而,我們不能忘記,今天世界上仍存在强權政治、恐怖主義、兩極分化, “海永無波”、居安思危仍然是我們持久的主題。尤其,强台風、惡海嘯等自然灾害還不時肆虐,萬裏海疆永無恙更不是容易之事。因此,實現世界和平與人類和諧永遠是我們至高無尚的目標。

  第二次是文化建設工作的考察。廣海鎮文化站就挨在“海永無波”石刻附近。作爲國家最基層的文化行政單位,他們爲建設先進文化,堅持兩手抓,即一手管文化,認真貫徹國家關於文化藝術的方針、政策、法規,認真管好文化市場,使文藝事業和文化市場健康發展;一手辦文化,直接經營好詩詞學會、戲劇曲藝社團、美術攝影書法協會、宣傳欄窗、圖書閲覽室、電影放映隊等各類群衆文藝組織和陣地,直接策劃好每一個節假日和日常的群衆文化體育活動,推動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群衆文化生活不斷豐富,文化産業躍上新台階。對於社會上存在的各類消極的思想文化現象,則施以正面的宣傳、疏導、治理。

  該文化站列入行政編制的只有站長1人,其餘7人自養編制和退休人員的工資和社保費全靠文化站自己通過以文養文的辦法加以解决。由於全站人員的多年艱辛努力,該文化站成爲廣東省特級文化站、先進文化站,是僑鄉文化站的一面旗幟。

  文學作品有一個“歷時性”和“共時性”的話題。我看, “海永無波”的歷史文物和文化建設的關係也可借用這兩者關係來作比喻。就是説,作爲歷史文物經歷漫長的迎風沐雨,已成爲警示國人永不消逝的精神財富,具有歷時性;作爲先進文化建設,其價值取向和内涵特色與現實同步順應,具有共時性。誠然,這兩者的關係並非孤立割裂,而是互相聯繫又互相影響的。

  “海永無波”屬於藍色文明的一個命題,它包括海防政治、海域經濟、海洋文化諸方面。廣東人具有的開拓、進取、創新、變通、開放、兼容的精神和心態,都與廣東這片“藍色國土”有關。“水德融和,變通在我”。在深入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增强海洋意識,拓寬發展空間,挖掘文化潜力,爲建設强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9年第6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