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翻過這山便是緑茵

  文化——文化事業——文化産業,與共和國相伴,已經60週年,其意義和作用日益彰顯,競争和發展與時共進。我們的文化産業,是緑色的産業,經歷從無到有、從弱到强、從萌芽狀態到高速成長的過程。

  一

  江門五邑是中國第一僑鄉,這爲僑鄉的文化産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這些年來,江門市文化産業發展加快,文化市場不斷興旺,人民群衆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印刷業綜合實力最强,成爲全市文化産業的支柱。現有印刷企業1200多家,以外資民營爲主體,年總産值合計超過40億,其中超千萬元年産值的印刷企業50多家,佼佼者是鶴山市的鴻興、雅圖仕兩外資印刷企業,位列全省印刷業百强前兩名。

  圖書發行業最爲突出的是江門購書中心, 2005年營業額達9000萬元,名列全省第三;文華書店是一家民營書店,店面達9000平方米,年營業額有1000多萬元。

  文化旅遊業頗具僑鄉特色。江門五邑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歷史文化底藴深厚,人文景觀奇异獨特, 其中有遐邇聞名的陳白沙、樑啓超、陳少白、陳垣、龔昌榮、林基路等名人故居以及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設施,多姿多彩的温泉群體,蔚爲壯觀的世界文化遺産“開平碉樓與村落”,英烈悲壯的宋元决戰“崖門古戰場”等等,共同産生了强大的旅遊品牌效應,文化旅遊市場十分興旺,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2008年到江門五邑地區旅遊的遊客約有1755萬人次,總收入達90.6億元,其增長幅度分别達到30%、20%,排在全省的前列。

  關於廣播電視業, 1949年12月4日,江門只有一個由私人合股經營的前綫廣播電台,後於1950年底被人民政府辦的有綫廣播站所代替。這個廣播站只有播音員、機務員各一人,廣播喇叭12只;到1978年,工作人員不足20人,廣播喇叭也只有15167只,在常安路的一座小樓房裏辦公,年收聽費和廣告費收入只有6萬多元。只是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全市的廣播電視業才有了規模發展,如今市直的廣播電視台有占地面積46畝、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的廣播電視中心投入使用,從業人員近500人,年營業收入達1.3億元。

  此外,報刊業、文化娱樂業、藝術培訓業、演藝業、動漫遊戲業等近年來已逐步成型,奠定基礎,起步發展。

   二

  據分析,廣東文化産業規模總量全國第一,其增長速度也名列各省市之首,已成爲經濟新的增長點。這説明廣東的文化産業尤其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迅速、基礎夯實,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標杆企業不斷涌現。如騰訊公司在開發軟件、互聯網方面處於全國領先的位置;深圳華視傳媒在文化傳媒服務方面成爲全國最大的户外數字移動電視廣告聯絡網絡企業;環球數碼在動畫電影産業方面開創了中國全三維動畫電影的先河。

  二是産業園區迅猛發展,其中廣州34個、深圳20個、佛山3個、東莞3個。這些産業園區有各自的發展方向和攻關重點,涵蓋了文化傳媒、電影電視廣播、動漫遊戲、數字娱樂、工業設計、産品研發、軟件開發等領域。

  三是經營模式不斷創新,有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政府和企業協作型,如深圳大芬村、深圳華僑城、佛山石灣陶瓷創意産業園等,是典型的代表。

  四是地區性特色十分明顯,如廣州市荔灣區就形成了北有廣州設計港、南有嶺南廣告灣、西有廣佛時尚島、中有荔灣現代藝術創意園的格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整合能力逐步增强。(注)

  三

  文化産業,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一個新鮮概念、新興行業、朝陽産業。

  查閲國民經濟部門的分類,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將國民經濟部門分爲物質生産和非物質生産2大領域、9大部門。後來爲了合理確定産業結構變動方向和發展重點,才采用發達國家的三次産業來分類。文化産業作爲一個理念,首次出現在黨中央的重要文件,即2000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届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該文件指出“推動信息産業與有關文化産業結合”。現在,有學者提出第四産業的概念,要把文化産業納入第四産業之内。

  文化産業確是一個朝陽産業,前景美好、誘人。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它對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如當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5000美元時,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製造、加工和傳統服務業;當人均GDP在5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間,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於科技創新、創意産業、高科技産業和服務産業,其中最主要的産業形態是文化産業。資料表明,美國非物質生産産業總值占其國家GDP的74%,印度達到52%,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值在40%以上,而我國只占34%。可見,文化産業尤其文化創意産業已成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産業,其作用大大超過傳統的文化産業。

  四

  有一組數字:廣東2007年人均GDP近5000美元, 2008年文化産業産值占全省GDP的6.8%;珠三角地區人均GDP逾10000美元,第三産業所占比重超過42%,已提前進入文化消費時代;江門市文化及其相關産業年總産值超130億元, 占GDP比重越來越大。這表明文化産業已經成爲廣東的核心支柱産業。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 目前文化産業發展雖有一定的基礎,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與“文化大省”、“文化名市”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文化産業,包括科學研究、教育、信息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電影業、演藝娱樂、文化旅遊、動漫遊戲等,是這些緑色産業帶動了緑色的GDP的增長。

  今天,我們國家正處於深化改革開放之時,我們仍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努力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開拓文化創意産業中,矛盾、困難、風險猶如一座大山成爲阻擋我們前進的障礙,我們的選擇只有奮力攀登。翻過這山便是緑茵。

  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文化産業、文化創意産業列爲新的戰略重點,促進文化産業各個方面全面開發;必須擺正政府的角色定位,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完善政策法規,鼓勵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尤其民間資本的參與;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提高文化産品的技術含量和文化産業的競争力。

  “在因特網時代,只要誰買下文化,誰就可以控制時代。 ”這道出了未來一種真實的現象,並非是危言聳聽的虚構。讓我們不失時機地以全新的觀念,切實的行動,投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加快提昇文化軟實力,迎接這世界性的挑戰吧!

  注:顧作義、顔永樹《廣東文化創意産業現狀及發展思路》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9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