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樂觀人生》附録1 :逆境中成長

  “‘人生就是學校。在那裏,與其是幸福,毋寧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師。因爲,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海貝爾的這句話揭示了人生的真諦。”這是父親(本書筆者,以下同)1998年作的《樂觀人生》一文開頭的第一段。文章用當代德國哲學家馬丁·海貝爾的名言開宗明義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諦——“生存是在深淵的孤獨裏”。文中接着寫到,“生活中往往産生這種二律悖反現象:幸運滋生了惰性,而厄運倒培養了韌性。面對不幸與厄運,有的人積極進取,樂觀以對;有的人則消極悲觀,一蹶不振”。不難想象的是,面對不幸而消極悲觀者,必然會墮入不能自拔的深淵。那麽現實生活中,樂觀以對者可以擺脱不幸,獲得幸福嗎?作者用他的母親(我的祖母吕鬆順,以下同)和自己的經歷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我的祖母出身於普通富裕之家,不幸的事在她38歲那年降臨了。她的丈夫(我的祖父樑樹芬,以下同)因病早逝,留下六個兒女,要她獨力哺養。面對逆境,她没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毅然挑起重擔,以一己之力,憑着比别人無比頑强的毅力,喫苦耐勞的韌勁,把六個兒女哺養成人;而且個個都在往後的日子,秉承了她正直善良、喫苦耐勞的品格,在各自人生中尋得自己的幸福。她自己在晚年,也享到了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也許這些就是樂觀者,從勞動中解脱的回報吧!

  我的祖母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慈祥善良、樂善好施的老人。她常年贈糧送物給孤寡老人,探望照顧福利院的老人和孤兒,捐錢修路建廟。她的這些慈悲胸懷舉動也根植在我的心裏。

  父親目睹了祖母以堅强意志、努力艱苦精神面對逆境的一生,也煉就了自己刻苦耐勞、堅韌剛强的品格。在我的印象中,父親歷來對工作盡職盡責,從不怕苦怨累,總是舍私爲公。他爲國家的事業付出了艱辛和努力,同時也收穫了單位、社會對他的尊重。祖母、父親用他們長期的經歷詮釋了在逆境面前,樂觀以對、堅韌不拔的人生態度,以不幸爲良師,在逆境中成長,用自己的艱苦奮鬥、凝結汗水,换取甘甜果實,享受着奮勇拼搏的人生樂趣。《樂觀人生》一文的發表,距今已22個年頭。那時,我才剛剛踏入社會。假若那時我讀到此文,同樣會受先輩的經歷所感動而更加努力奮發,像他們一樣不畏逆境,克服困難,爲所從事的工作貢獻更多力量。當然,我們現在同他們當時的際遇不同,生活的環境和條件也不同,然而,他們那種精神對我們年輕人來説,仍有一定的影響和衝擊。 

  幸運的是,22年之後的今天,當我第一次讀到此文時,我仍然被前輩們的經歷所感動,感恩他們用無畏、樂觀、堅韌爲我們創造了優厚的生活條件。更慶幸的是,我對他們的經歷已有了深深的共鳴,盡管我没有經歷巨大的不幸,但在我們看似平淡的際遇中,也會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難,只要我們樂觀面對,永不退縮,直面逆境,努力付出,總能克服困難,並在逆境中得到成長。回顧這20多年,我正是這樣走過來的。 無論不幸,還是逆境,都是人生經歷的寶貴財富。它們是悲觀、懦弱、退却者的休止符,却是樂觀、勇敢、堅毅者通往人生成就的階梯。

  “人間正道是滄桑”。在我們面前没有一條必然的平坦筆直、鋪滿鮮花、充滿愉悦的人生之路。通往幸福、成功之路,一定是崎嶇不堪、荆棘布滿乃至充滿誘惑的。我們要把前輩那種樂觀面對不幸的品格,睿智正視逆境的精神,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作者:樑健成 

  2020年4月5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