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風雲變幻的1918天

  江門在1925年11月26日經廣東省政府批準爲省轄市建置(8月6日省政府第21次省務會議作出决定),至1931年2月26日止,爲時5年3個月,即1918天。這是風雲涌動,變幻非常的年代。具體表現如下:

  一、政治方面的變化

  1. 黨政警由縣屬變爲省直屬。新會縣不再管轄江門的一切要務。隨即,相應的黨政軍機構陸續調整。1925年11月26日,成立江門市政廳;1926年4月20日,召開國民黨江門市第一次代表大會,産生江門市黨部第一届執委和監察委;1926年5月,駐市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三師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十三師;1926年7月11日,廣東第四區綏靖委員會在江門成立;1926年8月、9月,中共江門支部、共青團江門支部分别成立;1927年1月,中共四邑地方工作委員會(後改爲五邑地委)成立,中共新會縣委也在江門成立。

  2. 國共兩黨從合作走向對立。國民黨“一大”之後,國共兩黨正式邁入合作之路。在國民黨江門市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有8名共産黨員當選爲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在國民黨江門市黨部内的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青年部長都是由共産黨員擔任。在軍隊,以周士第爲營長的國民革命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一營駐防於江門。開始時,共産黨組織、共青團組織、工會組織、農會組織、婦女解放協會以及有關報館等進步社團還是公開活動的。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頓時在江門市上空籠罩着白色的恐怖。當時的軍政頭目下令軍警鎮壓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共産黨組織負責人受到追緝,進步社團、報館受到查封,一批共産黨人、革俞群衆被捕並遭到殺害。共産黨組織及其機關被迫轉入地下活動,堅持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鬥争。

  3. 群衆革命運動由高潮暫時轉入低潮。1926年2月1日,江門各界人士舉行示威遊行、反對日本出兵援助奉係軍閥張作霖。同日,工人代表吕棠率領群衆到市政廳請願,反對市政廳廳長陸鋌恩勒令封船,强迫船艇爲駐軍無償運輸和裝卸貨物。省政府認爲,陸處理此事不當,罷免了陸的職務。3月,江門機器工會提出增加工資等項要求,支持米機工人罷工,後來資方同意了工人的要求,罷工結束。4月,江門各界發起成立國民會議促成會,召開反段(祺瑞)萬人示威大會。7月,新會縣各鄉農民協會代表大會在水南祖廟舉行;1927年2月,新會縣農民自衛軍8000人在江門舉行武裝大檢閲。江門一度成爲五邑工人運動和農民運動的中心。“四·一二”之後,市政廳廳長按照蔣介石的旨意,多次下令鎮壓群衆革命運動。胡華、施旺等數十名農民運動骨幹分子,袁漢、鄧着等一批工人代表因此而被殺害。群衆革命運動從此轉入低潮。

  二、經濟方面的變化

  城建、市政建設全新展開。江門建市,境域擴大,範圍包括萊陽、紫坭、白沙、水南、北街以及原來的江門鎮,人口增至81874人,密度爲20468人/平方公里。1929年,成立了江門市政促進委員會,負責城市規劃和組織施工工作。隨之,市政建設大規模展開,沿街興建了一批2至4層樓房,在常安路一帶還興建4至6層樓宇。築路進度加快。集資20餘萬白銀修築魚欄至聚源路口的長堤1.8公里。續修了常安路、釣台路,擴寬了太平、塘步、新市、蓮平、更興等13條馬路,總長368.54米。其時,較大的建築公司有天成、建益、新成、有成、大利、永利、幾何、益建等20多家,兼營建築、裝修,建築從業人員有300多。從1925年開始,江門開通第一條公路(江門至杜阮),逐步形成了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格局。其中公共汽車營運方面,經營的公司和路段有:岡州汽車公司開業的江門至新會縣城的岡州公路,全程10公里;東洲公司負責的江門至外海客運業務,全程6公里;1927年5月,由新寧鐵路公司經營北街至江門至會城有軌汽車業務;1930年,由江門美孚洋行成立利達汽車公司,有30座位的客車5輛,經營常安路至北街客運業務,全程6公里。

  經濟貿易全面繁榮。市區機械工業不斷長進:從1925年開始,有彭流、馮昌記等機器修理廠和鑄造廠開業;在江門河南岸的上沙、中沙、下沙、文昌一帶,設有10多家修造船廠。全市輕紡工業十分興盛:江門制紙股份有限公司(即江門紙廠前身)於1913年2月建成投産,這是江門第一家機械化輕工企業。從1925年開始,江門相繼開辦了織布、印刷、肥皂、火柴、糖果、餅食、米麵製品、醬油、釀酒等。其中有機械化或半機械化,多數是手工操作的工場、作坊,且以前店後場的“夫妻店”、“父子店”爲多。較爲出名的輕紡産品有“三桁瓦”家族的利器(尤爲刀具)、光明廠的火柴、江門制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本槽紙和新聞紙、“二利”的鋤頭等。碾米廠、榨油廠、燒臘廠等商辦工業也有發展。江門商貿生意興隆: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四鄉小販肩挑雲集。至建市後期,全市已發展的商貿行業有綢布業、百貨文化用品業、五金電器顔料化工業、糖烟酒茶業、牲口屠宰業、水産業、酒樓旅業等,商户約3000多家,其中鞋店22家、鐘錶店7家、鏡畫燈飾店16家、洋貨店5家、文化用品店9家、五金店20家、電器店2家、石油産品店8家、水産品店24家、旅業店鋪17家、專營進口米店16家。從事外貿的公司多般與港澳的同行結伙成網,其生意越做越大。全市對外貿易年均進口總值達926.1萬兩,爲市建時期年景最好。江門生産的機制紙、生絲、醬油、火柴、菸絲,遠銷歐美各國和南洋群島各地,頗受歡迎。金融行業蒸蒸日上:1928年,上海私營金城銀行江門辦事處掛牌;翌年,私營江門工商銀行開業; 1930年,私營嶺海銀行江門支行營業。這與各類的銀號、錢莊、當押店鋪、保險代理以及建市前開業的多家公立銀行聯成一體,有力地扶持了當時江門市經濟的繁榮。

  地方財政以自收自支爲主。江門建市時期,市政廳設有財政局,而税收由厘廠(相當於後來的税所)負責。那時平均年財政收入約25.2萬元,支出27.6萬元。撤銷市建制之後,財政局和江門厘廠同時撤銷,江門的財政劃歸新會縣財政局。

  當時,專責全市經貿工作的行政部門是市政廳下轄的財政局、工務局,外貿行政事務則由江門海關管理。企業的生産、經營活動由業主自理,政府從不干涉。在市建制之前,江門的經濟規模小,總量少,市場不旺,缺乏活力,行業發展緩慢;在市建制之後,江門經濟逐步形成規模,工業、手工業、商業服務業、交通郵電業、金融業和對外貿易都創歷史新高,成爲廣東重要商埠、通商口岸,房屋、道路、市容、市貌大爲改觀,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有“小澳門”之稱。在撤銷市建制之後,江門屬新會縣第12區轄鎮,新會縣政府機關從會城遷到江門石灣廟。從此,江門鎮的經濟重新納入新會縣的範疇。

  三、文化教育社會事業方面的變化

  在市建制期間,新聞事業由不斷發展到停滯不前。由於新聞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導向性,因而使它的發展與政治生活、黨派活動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那時,全市在原有三份報紙的基礎上新增了1926年由共産黨員主辦的報紙《江門民國日報》、《四邑平報》;1929年由國民黨當局辦的報紙《四邑民國日報》;同年,五邑記者聯合會在江門成立。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公開反共,接着《四邑平報》被查封停刊,《江門國民日報》先被强行接管後因銷路不佳而輟刊,《南强報》也自動停辦,而只剩下《四邑新商報》一份。

  教育事業進步較快。辦學不僅層次多樣,而且渠道增多。1929年,江門已有小學50所,在校學生4645人,每萬人口中有小學生777人,另有村師範1所、小學附設幼稚園1所。

  文化事業不斷興起。1925年,新大陸戲院建成開業,設有座位700多個。1929年,大同戲院因開闢長堤而被拆,而有1100個座位的中華戲院正式開業、中山紀念堂隆重落成。1930年,建成首家有聲電影院--—江聲電影院,設有座位600個。1931年,中興戲院建成開業,設有座位1200個,設備是從德國引進的雙台電影放映機,聲光清晰。那時,多數電影院放映西片,上座率很高。觀衆看戲可以邊看邊飲茶。

  群衆體育活動逐年增多。1928年,一些工人、店員、職員自發參加籃球活動;市立中學還組建排球、籃球、壘球等運動隊,開展校際比賽。民間的舞龍、醒獅、武術、龍舟等活動在傳統節日慶典中成爲不可缺少的項目。

  醫療衛生事業上新台階。1926年3月,紅十字會江門分會成立,有會員30多人。隨之,江門市戒煙醫院、四邑明善醫院先後開業。這些醫療衛生單位與民國初年興辦的教會醫院——仁濟醫院(今江門市中心醫院的前身)一道,由於醫院設備較爲先進,醫術比較高明,前來求醫的城鄉群衆絡繹不絶,在粤西乃至全省享有盛譽。不少的以家爲寓的私人中西醫師,或行醫鄉里,或開鋪坐堂,成爲醫院診所必要的補充。在飲食衛生方面,市政廳民政局衛生課多次派員調查、檢驗公共屠場,發現屠户屠宰病變、死猪則及時查處。

  綜上所述,江門被批準爲省轄市爲期只有1918天。這期間政治、經濟、文化有空前奠後的發展,是因爲它的行政格局提昇,管理體制相對獨立,自主决策權力增大,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生産關係對生産力發揮了促進作用。但是,在“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後,國共合作已經瓦解,作爲上層建築的主體部分國家政權被反革命勢力所篡奪,它開始成爲經濟基礎發展的桎梏。與此同時,隨着江門降格回到區轄鎮,這一上層建築的調整對經濟基礎也會造成某些局限性的影響。歷史還證明,由於階級關係和階級矛盾的變化,革命階級和新生的反動勢力的對立越來越加劇,必然會制約生産力的發展。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6年第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