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翻天覆地 舉世矚目

  “改革開放三十年,江門五邑僑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在江門市委宣傳部和炎黄文化研究會召開的座談會上大家發自肺腑的一句話。與會者敞開心扉,暢所欲言。

  “人民富裕比原來設想的要好得多快得多”

  中國現代的改革開放,始於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的動員令,而在鄧小平同志1992年發表南巡談話之後不斷推向高潮。這是一項偉大工程,也是一項基本國策。在談到僑鄉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時,南方大學老校友黄宗權首先作如下的歸納:一是城市變大了,城鄉變美了;二是人們的生活追求提高了,由昔日的手錶、單車、衣車舊三件逐步被住房、小車、電腦新三件所替代;三是人們的自由度變了,變得更加有度和自主。人民的生活提前實現小康水平,老百姓富裕比原來設想的好得多快得多。

  市公安局老領導感慨地説:過去,江門市的工業雖有一定的基礎,但由於舊體制的束縛,仍擺脱不了老牛拉破車的狀態。改革開放後,江門市大搞市場經濟,努力發展生産力,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科技,整個經濟邁入了快車道, 各條戰綫碩果纍累。他還以自己近日考察新會區都會村、奇榜村的事實説明農村的巨變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民主了”

  宋玉麟原是民建江門市委副主委,他認爲,這個變化那個變化,政治上的變化最重要。過去以階級鬥争爲綱,人與人之間你防我我防你, 見面不講真心話,民主黨派活動也停止了。改革開放之後,黨的領導不斷改善,民主和法制建設得到加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人民團結,社會和諧,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民主了。

  羅凌是一位越南老歸僑,他深有體會地説: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曾接到一個通知,説有“七條不準” ,其中一條是歸僑不準同海外鄉親聯繫。這一夜之間僑味被冲光了,什麽長頭髮、喇叭褲、彈吉他都當成是資産階級的。三中全會排除了“左”的干擾,啓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即向分佈在五大洲的親戚朋友,解釋黨和政府的開放改革政策,動員他們回到祖國投資設廠。現在,江門的外資民企進一步發展。

  “精神文明建設開創新天地”

  《江門日報》老記者陳重慶順着前面的話題意味深長地説: 30年來最深刻的變化是人的思想變化,人們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增强了。過去領導幹部中高高在上的作風難以解决,現在要接受群衆監督、輿論監督,即使是一般的老百姓,上公車也能自覺買票。“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市文廣新局原調研員楊玲,在市廣播電視部門工作了42年。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這個行業的變化,説: 1978年,江門只有一個小小的有綫廣播站,布置在各處各家的廣播喇叭有15167個,工作人員不足20人,蜷縮在常安路一個小閣樓上上班。30年來,工作用房换了又换,越换越大;即將投入使用的廣播電視中心占地達46畝,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不僅設有規模較大、設備先進的電台、電視台,還有寬帶互聯網、數字電視,從業人員近500人。由於引入了競争激勵機制,年收聽費和廣告費收入從過去的65800多元,增至現在的1.3億元。這是江門市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一個縮影。

  市博物館原副館長樑炳堯接着説,過去,江門經濟不景氣,人們只顧糊口的兩餐,談不上文化生活,即使有點奢念,那時8億人民8個戲(樣板戲) ,文化生活也極度匱乏。改革開放後,在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文化事業發展如日中天,五邑僑鄉的文化陣地隨之興盛。陳白沙祠、外海五大祠等一大批文物得到保護龢利用,尤其“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建成開放,提高了江門的知名度。

  “醫療衛生教育事業發展昔日無可比擬”

  趙寶輪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僑鄉著名的醫院江門市中心醫院,當外科醫生,後任院長至退休。他見证了醫院50多年的變遷,説:改革開放30年,中心醫院在規模、設備、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發展是昔日無可比擬的。上世紀70年代末,醫院年門診量只有25萬人次,手術床3張,年手術量2000多人次,病床有400張,年住院7700人次;現在年門診量有130多萬人次,手術床19張,年手術量有15400多人次,病床有1157張,年住院15470人次。醫療設備和技術方面,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放射治療已有鈷60治療機,後又改用直綫加速器,還引進了先進的64排CT放射設備;治療了460多例巨大肝癌患者,突破了肝癌放射禁區; 1992年,開始了腎、肝、心等器官移植手術以及核醫學診斷治療,正與現代醫療科技同步發展。現在整個醫院舊貌變新顔,建築面積由1978年的1萬平方米增至現在的10萬平方米。

  與會者一致認爲: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强,國民富裕,舉世矚目。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8年第3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