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勤奮耕耘 無私奉獻

  今年10月21日,是江門(五邑)炎黄文化研究會成立十週年紀念日,這是默默耕耘的十年,果實豐收的十年,可喜可賀!

  十年來,江門(五邑)炎黄文化研究會(以下簡稱研究會)的勤奮和業績,可圈可點:

  廣泛團結了一批熱心研究江門五邑文化的人才。這些人才中有大學的教授、博士、碩士,宣傳文化藝術部門的專業人員,各級的領導幹部,還有社會各界的熱心人士,其中有在職人員、離退休人員,有研究會的成員,非研究會的人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挖掘江門五邑文化瑰寶,尋找江門五邑文明的精髓,探討江門文化名市成功的奥秘。他們積極地參加研究會的各項研究活動,包括各類學術研討會、書畫雅集切磋、社會調研考察,熱心地爲研究炎黄文化、僑鄉文化撰寫文章、專著,包括在研討會、會刊、文集上發表文章,或在其他報刊上發表研究成果。人員之多,數以百計。

  深入研究了一系列江門五邑的文化現象。在成立之時,研究會已明確地提出自己的宗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爲指導,發掘、整理、探討、弘揚歷史悠久、光輝燦爛的炎黄文化、嶺南文化和僑鄉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好地爲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和建設富裕文明新僑鄉作貢獻。十年來,我們一直秉承這一旨意,堅持多層次、多形式、多視角的研究,使研究工作多元化、多成果。研究會舉辦過第三次嶺南文化研討會(是省研究會的協辦單位)、香港回歸與江門五邑經濟文化研討會、“陳白沙與江門學派”學術研討會、紀念樑啓超先生誕辰130週年座談會等專題研究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會理事個人的研究工作,他們通過發表文章、出版專著,使江門五邑的文化現象更多的得到揭示、解密、昇華。比較突出的專著有研究會編撰的《陳白沙與江門學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國雄、劉興邦、張運華、歐濟霖的《五邑文化源流》,梅偉强、張國雄的《五色華僑華人史》,劉興邦的《陳白沙心學價值觀審視》,張運華的《白沙心學與道家思想》,章繼光的《陳白沙詩學論稿》,陳一峰的《新編扭計師爺陳夢吉故事大全》等。這些著作是以江門五邑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以及傳説、典故爲基礎,加以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而撰寫成功的,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學術價值或藝術價值,成爲演繹僑鄉文化的一批精品,獲得較高的評價。有的理事或專著、論文因爲有一定的學術成果而獲得奬勵。

  認真辦好一份被譽爲江門五邑僑鄉“名片”的會刊。這是研究會的主打工作。《炎黄天地》雜誌創刊於1997年2月,每季一期,至今已出版了36期,共發表了1138篇文章(含詩詞),約275.35萬字,美術、書法、藝術攝影作品165件,作者合共1220人次。該刊是一份融江門五邑僑鄉的人物、民情、史料、風光、掌故、理論、藝術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季刊,其内容豐富翔實,形式活潑多姿。現已刊載論文(言論)有207篇,評介僑鄉的各類人物有959個,探究僑鄉的地理風貌、變遷有422處,古迹文物有78處。該刊從文化的角度、全方位的視野研究、推介江門五邑僑鄉鮮爲人知的方方面面,已成爲江門五色僑鄉别具特色的期刊,是江門市文化名市建設一個品牌,海内外同胞相互聯繫的一座橋樑。因而深受海内外各方人士的歡迎和好評。全國政協辦公廳馮廷雄先生稱贊研究會的編委們: “爲五邑炎黄文化進行大量的挖掘工作,傳承了歷史又教育了後代,江門五邑炎黄文化研究會將在五邑文化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美國華僑伍明先生稱: “《炎黄天地》在華僑華人中争相傳閲,成爲聯繫海内外鄉親的紐帶。”

  從今年三月二十五日開始,研究會開辦了自己的網站。由於多媒體的運用、網絡工程的開發,使研究會增加了一個先進的、高效的展示平台和聯絡工具。它和《炎黄天地》一道對於拓展僑鄉文化研究和宣傳,發揮巨大的作用。

  積極聯絡了一些關心江門五邑僑鄉文化建設的海内外友好人士。開展文化交流,以文會友,這是研究會的一項重要任務。其辦法就是“走出去,請進來”。十年來,研究會負責人以訪問團的方式,多次分别到香港、澳門拜訪同鄉會社團和江門五邑籍著名人士;委托代表的訪問活動顯得更加靈活多樣。與此同時,每當知道海外、港澳台有關的鄉賢名流回到江門公幹、開會、探親、訪友時,研究會負責人總是在方便的時候約見他們。通過這些交往,使海外同胞瞭解僑鄉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僑鄉人民感受海外同胞愛國愛鄉的情懷;也密切了研究會與海外同胞的友好關係。對那些特别關心研究會工作的鄉彦名人,研究會則聘請他們爲名譽會長、顧問,或擔任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等職務(三届合計有60多人)。讓他們直接參與研究會的工作,研究會因此而更有廣泛性、代表性,它的活動更兼容并包,卓有成效。現在,有的受聘的名譽會長凡有機會返江門,都主動與研究會聯繫,或到研究會辦公樓聚談,或約研究會的同志到他們的家鄉、住地會面,爲研究會工作出謀劃策。他們這種以研究會爲家,關心家鄉的文化、公益事業的精神,令人感動和敬佩。

  不斷提高江門五邑文化的知名度。江門五邑人文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自南宋以來尤爲歷史名人薈萃,驚世史迹誘人,文化建樹頗多。如今如何使江門五邑從歷史文化名邑發展爲現代的文化名市,進一步提高知名度,是研究會的一個心願。十年來,研究會不斷以自已的聯誼交往、出版會刊、網站媒體、書畫雅集、研究成果來宣傳江門五邑,擴大江門五邑的知名度。我們同中華炎黄文化研究會,以及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海珠區、廣州市番禺區、肇慶市、佛山市、陽江市等研究會保持經常的業務聯繫和友好往來,同韶關、四會、德慶、陽春、仁化等地的文化社團開展文化交流。通過這些交流,我們看到了兄弟城市炎黄文化研究活動的進步,學習了經驗,增進了友誼,也宣傳了江門市經濟、社會的新發展以及文化名市建設的新成果。

  十年來,江門(五邑)炎黄文化研究會作爲一個社團組織,做了這麽多的工作,能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并且在2004年全國大中城市社科聯工作會議上被評爲全國先進學會,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全體理事的全力參與、不懈努力外,離不開正確思想的指引、導向,離不開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關心。首先是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市區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指導,市領導陳繼興、王南健、趙善祥、趙基耀、樑清兆、陳照平、司徒捷等都以不同方式指導、支持研究會的工作。其次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關心、贊助。他們有的幫助解决一些活動經費,有的資助會刊、文集的出版發行,有的爲會刊組織稿件,有的幫助解决購買辦公樓、工作用車的部分資金。能爲研究會獻計獻策更是他們的樂事。再次是鄉鎮、企業的協力幫助。有的贊助活動經費,有的捐贈小車、辦公設備,有的支持創辦研究會網站,有的爲研究會探究僑鄉文化遺産提供調研條件。

  有一個具有高度責任心、事業心的組織機構,是研究會成功的關鍵。研究會設有正副會長10人,常務理事24人,這是研究會的核心。他們按分工依制度開展工作,做到分工合作,有條不紊。内設有一室(辦公室)、四部(學術研究部、文化藝術部、對外聯絡部、《炎黄天地》編輯部)。他們爲了辦公樓的日常事務,爲了挖掘、研究、整理燦爛的僑鄉文化而忙碌操勞,不計得失,不謀名利,無私奉獻。至今,研究會已有多位名譽會長、顧問、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逝世,他們曾經爲研究會工作作出過貢獻,值得我們悼念和尊敬。

  僑鄉文化博大精深,研究整理任重道遠。今後,我們必須繼續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二爲”方向、“雙百”方針,再接再厲,精誠團結,積極進取,努力建樹,爲弘揚中華炎黄文化,繁榮江門五邑文化事業再譜新章。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5年第4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