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悲壯英烈的崖海大决戰

  公元1276年(宋德祐二年),元將伯顔帶兵佔領臨安(南宋首府,今杭州)。南宋恭帝和謝、全兩太后帶領百官出宫投降。此時,南宋政府大勢已去,有名無實。在大臣陸秀夫護送下,南宋楊淑妃帶領九歲的趙罡和六歲的趙昺逃到福州。5月,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經過商量,决定擁立趙罡爲帝,是爲端宗,繼續打宋朝的旗幟,反抗元朝,史稱“二王南遷”。後來,端宗在海上逃亡中遇到颶風,受驚得病而死,由於軍情緊急,就在硇州島(今湛江)草草埋葬。張世杰和陸秀夫在海上又擁立趙昺即位,改景炎三年爲祥興元年。已册封爲太后的淑妃仍臨朝聽政。1278年6月,他們把行宫、水軍轉移到崖山(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悲壯英烈的宋元最後一次大决戰就在這一片群山闊海中展開。

  一、大决戰前雙方的準備

  崖山,位於新會區南面的西江、潭江匯合出海的崖門口内。這一帶背山面海,地勢險要,有古井、沙堆之間的一群小山,有海面遼闊的銀洲湖(湖面比現在開闊),且有不規則的半日湖侵襲,史稱崖海。據文物出土和考察,此處4000多年前已有居民,唐宋時期已有陶瓷製造,且青釉瓷器的工藝水平相當高;設有鹽場、錫礦場多個;農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也很發達。由於經濟、地理位置重要,該地成了官府、兵家必守必駐之地。

  南宋小朝廷進駐崖海之後,宋元各自都在密鑼緊鼓地分别爲防守和進攻作準備。在思想上,元朝統治者要徹底消滅南宋的殘餘勢力的决心、信心是毫無疑問的,采取的步驟是先用平和手段進行迫降。迫降不成就用武力殲滅。南宋末將們想的是保存實力,扺抗到底,决不投降,不忘復國。元朝大將張弘範就曾向元世祖報告説:如果不迅速撲滅南宋小朝廷,恐怕有更多的宋人響應。

  在軍事上,宋元雙方都投入重力,厲兵秣馬,操練軍船,布陣以待。宋軍方面,建有行宫30多間,軍屋3000多間,擁有20餘萬軍民,2000餘艘巨艦。他們以艦船爲居,大索相連,護衛居中的是龍船御舟,形成一座巨大的水中城堡。元軍方面,爲徹底消滅南宋勢力,元世祖忽必烈命張弘範爲軍都元帥,率水、步、騎軍25萬,由海道南下,邊殲邊守,先期到達崖海的戰船有300艘,後續到達的有200艘(另説到達崖海的精兵約2萬人)。他們陸戰所向披靡,但是海戰不熟水性。

  二、大决戰中宋元的拚搏

  宋元兩軍對峙的陣勢:

  宋軍方面:張世杰以爲北面近海,非大潮不能通行大船,南面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便將戰船排作 “一字陣",迎擊元軍。元軍方面: 除了張弘範的的率軍外,還有後來從陸上經梅關、清遠、廣州等地到達崖山,由副帥李恒率領的近一萬將士。元軍的戰船排成“長蛇形”,與宋軍交鋒。

  宋元兩軍開戰的時間:1279年1月13日,元軍張弘範率兵到達崖山後發動進攻,至2月6日止(有説是公元1279年3月19日),爲時24天。

  宋元兩軍攻略的經過:

  1月下旬,張弘範的軍隊開始從海上攻打張世杰的戰船。元軍看到宋軍排成連環一字陣,便采取火攻。因宋軍預先有所防備,用捆綁好的長木條,擋着元軍放火的軍船靠近,以泥漿涂船,高掛水筒防火,誓死扺抗,致使元軍無法施展縱火的戰術,雙方一時間相持不下。

  隨後,張弘範用軟攻勢向宋軍勸降。先派張世杰的外甥來勸降,遭到張世杰的痛斥;後將被俘的文天祥押到崖山,硬逼他寫信給張世杰勸降。文天祥嚴正拒絶,並笑説: “我自己不能救父母,難道會勸别人背叛父母嗎?”又毫不猶豫地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22日,元軍李恒的軍隊從陸路趕到,與張弘範的水軍形成包圍圈,截斷宋軍的淡水、糧草的供給,造成宋軍靠乾糧、鹹水生活,戰斗力鋭减。

  26日,張弘範的200艘後續戰船到達,以戰艦扼制海口,命李恒率軍在北面列成水寨陣,突襲宋軍的宫室和軍屋。

  二月初五,張弘範把元軍分成四路,命李恒率軍從北、西、南三麵包圍宋軍,而自己親率一軍泊在宋軍海陣西南面布陣,伺機進攻。

  初六,天色晦暗,風雨交加,崖門海域早上開始退潮,中午開始漲潮。元軍便利用這種自然現象,在潮落時從北面進攻,潮漲時順着潮水從南面衝擊。從晌午到傍晚,崖海上潮水汹涌,殺聲震天。宋軍兩面受敵,整日拚命苦戰,終因招架不住,陣勢被破,艦隊崩潰。張世杰在指揮戰鬥時,看見一艘艘宋船降下旗子,知道大勢已去,便集中精鋭餘部,急忙派人駕馳小船,意圖把宋帝昺接過來,組織突圍。但在混戰中一直接不到少帝和丞相。負責護駕的陸秀夫看見宋帝昺座船笨重,難以行駛,元軍張弘範的追兵又追近,估計已經回天乏力,决定以死殉國。他先催妻子赴海死,然後登帝舟奏道:“國事至此,陛下當爲國死,不宜再辱。"接着用白綢帶把宋帝昺和自己綁在一起,懷藏玉璽,從容蹈海殉國。其他群臣、後宫也紛紛投海。

  數天之後,張世杰回航崖山尋找少帝,欲奉楊太后重整朝廷,但太后得知少帝已死,也悲憤地投海自盡。張世杰爲求復國,率殘兵欲往占城(今越南),途經今海陵島,遇到颶風,沉船而亡。崖海宋元决戰,以宋軍全軍覆没,元軍全綫獲勝畫上句號。至此,南宋徹底滅亡,元朝統一了中國。

  在海戰期間,文天祥在元軍的囚艦裏目睹了宋軍數以千計的樓船化爲烏有,海上浮屍十餘萬,沉重地説: “痛若酷罰,無以勝堪。”據説,這次海戰,宋元交戰總兵力超過40萬人,古艦船超過4千艘,沉船超過2千艘。這在古代戰争史中,是一場極爲罕見的大型海戰。

  三、大决戰後歷史的反思

  崖門海戰之後,是漢人正朔的南宋政權的最後完結,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統治全面開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相當繁榮的朝代。然而,兩宋政權却在北方民族的攻掠下,漸次衰亡。這裏有什麽值得後人反思的呢?

  一個新生的朝代替代一個末落的朝代,這是歷史的必然,社會的進步,自然的規律。宋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紛争的局面,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恢復和發展,整個社會一度呈現新面貌、新氣象。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兩宋内部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鋭;統治階級内部矛盾重重,黨争不已;最高統治集團的腐敗不堪;軍隊質素低下,指揮不統一,戰斗力很差。與此相反,北方金民族不斷興起,蒙古民族逐漸强盛,這兩個正處於新興階級的金國和蒙古汗國,便先後分别戰勝了北宋和南宋。新替代舊,先進戰勝落後,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奸臣當道是南宋滅亡的一個最大的内患。恭帝、端宗、帝昺,是南宋國破家亡的三個末代王朝。在恭帝登基的時候,元軍已經攻克襄樊,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沿江而下。此時,南宋軍國大權依然掌握在奸臣賈似道之手。魯港之戰,宋軍大敗;不久,臨安被困,恭帝投降。賈似道是繼秦檜之後的又一大奸臣,他導致南宋日落西山,敗亡成了定局。後來的端宗和帝昺,雖有矢志抗元的忠臣良將張世杰、陸秀夫等的輔佐,却只是苟延殘喘,回天無力。

  在崖海大决戰中,宋軍英勇忠烈昭天地,兵力裝備占優勢,而戰略戰術却大爲失策,心理信心嚴重失缺,被動捱打處處失利。元軍原來是一群旱鴨子,不熟水性,在總體兵力上也不如宋軍,但主帥有較强的指揮才能和作戰謀略,士卒逐步頂住暈船嘔吐的反應,越戰越勇,越戰越强,結果宋軍全軍敗亡,元軍大獲全勝。

  (本文載於《炎黄天地》雜誌2006年第2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