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試論樑啓超家風建設四結合

  樑啓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百科全書式的一代奇才。他“一門三院士、九子皆英才”的良好家風建設,受到社會的廣泛讚揚,成爲文明家庭的學習楷模。近年,其家風建設事迹在北京和一些地方舉辦展覽,得到高度評價和强烈反響。

  樑啓超的好家風,開創和形成於他的祖父和父母,傳承和發展於樑啓超夫妻,繼承和弘揚於樑家的子孫後代。因而,任公是樑氏家風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樑氏家風主要精神是愛國、敬業、自强、勤儉、篤學、友善,其核心是愛國報國。在中華家庭教育史上,任公的家風傳統創造了歷史紀録,超過了宋代王應麟撰《三字經》裏竇燕山“五子登科”和近代章炳麟重訂《三字經》裏所謂荀季和“教八子名俱揚”(此事例未經證實)的家教;王章二人雖稱名垂千古,但仍不及任公教子出才俊的成功。所以説樑啓超家風和家庭建設是名副其實的極爲罕見的典範。它滲入了任公的思想體系而形成獨特的家風建設理念。

  樑啓超好家風薪火相傳的經驗妙方有哪些?本文試從以下四方面的辯證關係加以考究:

  一、堅持言傳與身教相結合

  從新會樑氏族譜可知,樑家世居的新會茶坑村最早入住的樑氏宗親是明代初期從開平遷入的,距今已有600多年,至樑啓超祖父一代經歷了12代人。在家鄉,從任公的祖父樑維清開始,過着亦農亦儒、半農半讀的生活;他受到嶺南大儒陳白沙理學思想的影響,尊崇“宋明儒義理名節之教”。到了任公一代,他學貫中西,博採衆長,趨利除劣,迎合潮流,在完善前輩家風内涵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充滿時代特色的良好家風。這裏既有儒家的克己求仁、墨家的勤儉寡欲,兼有老莊的虚無静觀,更有現代的磨煉人格、彰顯社會精神,以努力使每個家庭成員成爲健全的人的綜合品格。

  爲了形成、完善、傳承、弘揚優良的家風,任公的祖父樑維清、父親樑寶瑛以及任公本人三代主人公切實做到把言傳和身教結合起來。所謂言傳,就是在口頭上表達、傳授,所謂身教就是在行動上爲人師表、帶頭示範,且身教重於言教。他的祖父和父親忠實地踐行儒家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家風家訓,努力服務社會,勤儉持家;任公本人更是身體力行、身先士卒地做出榜樣。要求子女做到的事,任公自己首先做到,例如:同康有爲一起發動“公車上書”,實行“戊戌變法”;擁護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反對復辟帝制;積極參加護國戰争,堅决擁護共和;反對巴黎和會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爲五四運動做輿論發動工作……由於任公的愛國楷模作用,因而要求子女重視內在修養、不忘社會責任,就具感化力、説服力和號召力。

  任公的九個子女盡管各有所好、各有所學、各有所事,但他們堅持磨煉意志,培養瞭高潔的思想品德和兢業精神,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都有卓越建樹、突出貢獻,“皆中國之第一流人物,國際知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老大、長女樑思順,詩詞研究專家。她精通日語,熟悉英語,解放後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北京東城區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老二、長子樑思成,著名建築學家,195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他是第一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分析研究的學者,撰寫了《中國建築史》,曾先後創辦了東北大學建築係和清華大學建築係,曽參與設計聯合國大厦;在抗戰中,他向盟軍建議不要破壞日本的古都——京都和奈良,保護文物古迹;他同林徽音一起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圖案設計工作;他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常委。

  老三、次子樑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他一生致力於考古事業,參加過美國印第安人古代遺址的發掘,回國後曾負責昂昂溪遺址、小屯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殷墟遺址、殷王陵遺址等考古發掘工作,明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先後順序,轟動中外學術界,於1948年被選爲中央研究院院士,於1950年被任命爲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他積勞成疾,於1954年英年早逝。

  老四、三子樑思忠,他畢業於美國弗吉尼亞陸軍學院和西點軍校,回國後加入國民政府十九路軍,立即被任命爲砲兵上校,指揮才能獨特。後不慎喝了路邊髒水,患上腹膜炎,又貽誤醫治,病逝時年僅25歲。

  老五、次女樑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她精通英語,懂得法、德、俄語,爲中國圖書館事業默默耕耘五十年。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當選爲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出席世界圖書館會議;擅長西文圖書分類編目工作,被公認爲全國首屈一指專家。

  老六、四子樑思達,經濟學家。他長期從事經濟研究和工商管理工作,1949年在國務院外資企業局調研處任科長,主編了《舊中國機制麵粉工業統計資料》,參與中科院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的編寫工作,做出了貢獻。

  老七、三女樑思懿,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她動員並送妹妹思寧參加新四軍,與黄華、龔彭等一起參加學生運動,南下在婦女中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在美期間參加宋慶齡“中國福利會”,解放後曾任山東省婦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並出席紅十字會國際委員會的各種會議,當選爲第六届全國政協委員。

  老八、四女樑思寧,新四軍戰士,1941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被錯誤開除黨籍,仍信仰不變,1983年獲得平反,恢復黨籍,享受離休待遇。

  老九、幼子樑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共黨員。他在美國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在建國前夕回國,曾在郵電部電信研究所、總參通信部電子科研所工作,後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導彈研究院),任自動研究室主任,是我國第一個地對地導彈、核導彈、遠程液體導彈、長征二號和三號運載火箭的負責人之一、副總設計師,成爲我國第一代航天人。他還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遠程液體地地導彈的研製、13發彈的飛行鑒定試驗、“兩彈結合”飛行試驗並準確實現核爆炸、向太平洋發射遠程火箭的飛行試驗,爲我國遠程導彈研製成功做出卓越貢獻,成爲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於1987年當選爲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爲中科院院士,並分别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奬二等奬、老教授科技興國奬等多項。他於2016年4月14日病逝,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發唁電説:“新中國成立之初,樑思禮同志毅然歸國,爲發展我國航天事業鞠躬盡瘁,並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嚴謹作風令人敬仰”。

  二、堅持動情與曉理相融合

  樑啓超的家風建設,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融合起來,使家庭教育的手段和目的辯證地統一起來,這是其家風建設所以成功的原因之一。在家風建設中,如果缺乏情感的投入,只講道理,這個教育就顯得枯燥生硬又倉白無力;但只有滿腔熱情,而缺乏曉之以理,這個教育也是盲目而無效的。所以,任公指出:“天下最神聖的莫過於情感。用理解來引導人,頂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應該做,那件事怎麽做法,却是被引導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麽關係,有時所知的越發多,所做的倒越發少”。爲什麽要以情動人?

  其一,任公認爲:“情感的性質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質是現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現在的境界。”任公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同子女的情感無比熾熱。他給子女的信筆端飽含感情,情真意切,奔放平等,充滿慈父之愛。連稱呼都特别親切,對思順稱“嫻兒”、“寶貝”、“順兒”,對思懿取外號爲“司馬懿”,對思寧爲“六六”,對思禮稱“小白鼻”、“老白者”,他們在外國時稱他們是“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們”、“大孩子、小孩子們”。他在交談和書信中經常和子女聊天,都充滿幽默和關愛,從來没有居高臨下的説教。當知道斐兒學會彈琴,便寫信給斐兒説,“你快彈一個,用無綫電打回來。公公這裏有收音機,我同老白鼻也要聽聽。”只有三四歲的小兒子思禮天天説要到美國去,他便開玩笑的説,“你們誰領他,我便貼四分郵票寄去”。當知道思順對丈夫希哲的管束有情緒,他在信中便説:“我説狠該。你説老白鼻和你,爹爹是不會駡的,不過那老白鼻最怕爹‘瞪眼’,你以後要不聽希哲的話,他寫信來告你時,我也要‘瞪眼’哩!”

  其二,情感是磁鐵,分量越大,吸引力越大。任公給孩子們每次面授、每封書信都透露父親的真情愛意,象强大的磁力深深吸引着他們,給他們以終生的影響,以至思禮回憶起父親時説:“父親偉大的人格、博大坦誠的心胸、趣味主義和樂觀精神,對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都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其三,情感“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情感這東西有真善美和假惡醜之分,需要進行陶冶和培養,以使真善美發揮出來,把假惡醜淘汰下去,情感的神聖作用就在於此。任公是通過藝術如音樂、美術、文學等形式,對子女進行情感教育,將好家風潜移默化地吹進他們心坎裏。任公曾寫信給次女思莊説:“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樣關於自已娱樂的學問……據你三哥説,你近來看文學不少,甚好甚好。”⑥她後來先在加拿大留學取得文學學士學位,再到美國留學取得圖書館學士學位,到後來成爲多才多藝的著名圖書館學家,這與她從小就愛好藝術、多看文學有密切關係。爲了激發孩子們對書法興趣,任公專門邀請知名國畫家到家中繪畫,給孩子們講授國畫的法則和筆法。任公除經常給孩子們作書法示範外,平時也寫一些書法小品,作爲小孩們學習成績優秀的奬勵。在任公看來,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要修養自己的情感,就要充分發揮藝術的特殊價值和作用,極力使自己的情感“往高潔純摯方面,向上提挈,向裏體驗”。

  三,堅持理想與現實相一致

  理想,是對未來的理性願想,屬於意識形態範疇;現實,是現存實在的事物,屬於客觀存在的範疇,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在弘揚良好家風中,任公强調要有理想的同時重視現實的可能性,而對現實執着的同時又不能缺乏對理想的追求,而“哲學之理想乃最高之理想”。

  理想可轉爲未來的現實,現實源自於過去的理想,這其中的關鍵在於經過自己艱苦的努力。任公本人是一位充滿愛國救國志向的理想主義者。他通過學習西方現代的先進理念,得風氣之先,認識到舊中國的積弊,對改變封建王朝、造就新型國家充滿了理想,並以實際行動去争取實現自己的理想。

  當然,任公這些理想和實踐,在當時無法獲得徹底的成功,他幾十年風風雨雨,進進退退,幾度出入政治、學術之間,得不到公正的評價,遭到當時一些故意貶低和醜化。對此,任公在生時並非一點也覺察不到,鑒此他經常教育子女做人不可驕盈自滿,又不可怯弱自餒,要把自已的遠大理想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具體表現在:

  對於幼小,任公認爲“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所以注意從小開始立足長遠,鼓勵孩子們永遠都要將實現人生理想作爲第一要務。他給思順的書信就説:“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强立”,還强調“一個人什麽病都可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⑥

  對於學習,任公認爲“經訓爲國性所寄,全國思想之源泉”,若廢而不讀,則傳統文化道德龢民族精神即將消失。他非常重視和鼓勵孩子們有選擇地誦讀經書,認爲這對孩子們將來實現自己職業的理想關係極大。在日本時,思順除了讀日語學校,還親自教她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思成推遲赴美國留學,任公便要求他在此期間自修經典。由於任公的重視,孩子們都能背誦《四書》《五經》等經典,在接受西方文化時能够借鑒比較,做到中西融通,擴大學術境界。思成後來深有感觸地説:“我非常感謝父親對我在國學研究方面的督促和培養,這對我後來研究建築史打下了基礎。”任公還强調,學習專業要有理想,但不能有不切實際的狂想;學習興趣要廣泛些,不能過於專門化,太單調的學習生活易生厭倦;要勞逸結合,不要變成書呆子。

  對於職業,任公深知讀書留學是同畢業成才、就業選擇、爲國服務緊密相關。爲了成才,他主張現實地看待孩子們的學習,認爲“求學問,不是求文憑”,應該“優遊涵飲,使自得之”,“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炖’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作用”。他給孩子們的信説,關於將來的職業發展,要結合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至於如何選擇,要選擇適合自己特長、愛好和發展前景的專業。

  對於做人,任公主張教育的首要任務在教人學做人,不是爲了做官,而是做一個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的人。在處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任公注重對孩子們進行挫折教育,培養創新性獨立性的生活能力。他認爲:“人生之旅途苦長”,“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⑥,“總要常常保持着元氣淋漓的氣象,才有前途之可言”,才“不會走到悲觀沉鬱一路上去”。任公還强調,這種教育需要一定的磨練和改造,如果“修養工夫未够,也許便因挫折而墮落”。例如,思成因不幸被汽車撞傷要住院,對按時留學有點憔慮不安,任公便寫信給他説“萬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林徽音的父親在軍閥戰中不幸犧牲,任公便安慰她“不致因悲痛傷了身體”,“人之生也,與憂思俱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並通過思成向徽音轉話:“要鼓起勇氣,發揮她的天才,完成她的學問,將來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國藝術界有點貢獻”。

  對於爲國,這是人生最崇高的理想。任公認爲:德爲先,國爲本,“國家生命民族生命總是永久的,我們總是做我們責任内的事”。“論理畢業後回來替國家服務,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責任”。在任公的長期教誨下,孩子們在實踐中都努力磨練自己,争取成爲意志堅定、成德達材的開創者,以一流的工作去實現爲國服務的理想。

  四,堅持內容與形式相統一

  內容是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實質或存在的情况;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狀、結構。而內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形式,在一定條件下這兩者可以互相轉化,因而這兩者關係是對立統一的。

  任公非常和諧和巧妙地把弘揚良好家風傳統的内容和形式統一起來,做到以身作則,潜移默化,潤物無聲,大處着眼小處着手,顯示其理念、路數、方式、方法的特色和成效。

  任公優良家風的主要内容有:

  1.篤學,就是專心好學;是樑家最基礎的一種做人的態度和追求。它伴隨着每個成員的一生,從幼教開始,至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乃至職業之後的終身教育。任公自祖父一代起“始肆志於學”,其祖父考取了秀才,其父也成爲很好的教書先生。任公本人兩歲識字,四歲讀書,八歲作文章,九歲寫千字文,十二歲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聞名鄉里。他一生通讀中西,知識淵博,筆耕不輟,重要著作100多種、字數2000多萬,建樹顯赫。在他的影響和教育下,九個子女都有一個共同的優點就是對學習孜孜不倦,學有成就。他們都分别由任公進行早期教育,甚至請家教,在家還設實驗室,學習“數理化”;到他們長大後其中7人到國外留學,仍具體指導他們度身選擇學科、專業,接受西方教育,立志做一個中西兼通的人。

  2.勤儉,就是勤奮節儉;是樑家世代相傳的一種優良傳統。任公從小就教導孩子們:如果“生活太舒服,容易消磨志氣”;“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喫苦路走”,但不要“損壞身子”。他給思順的書信説:“吾家十數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喪吾所守耶?”要堅守“寒士家風”、“忠厚爲本”。在日本逃亡期間,他生了5個孩子,生活比較困難,甚至有時餐桌上只有米飯加咸蘿蔔,要求孩子們上學趕路自帶飯糰,不許亂花錢;在外國留學只給足够的學費和少量用費,如仍缺錢則鼓勵孩子們勤工儉學。思禮在美國留學正是這樣做的,他經過自己艱苦努力,獲得全額奬學金和生活津貼;同時還堅持到餐廳當洗碗工,到游泳池當救生員,到工廠當工人。

  3.自强,就是自已努力向上,永不懈怠;是樑家做人的一種優秀品格和剛毅意志。樑家注意在道德培養、人格磨煉、志向確立等方面去增强自强的意識和能力,而“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任公在致孩子們的書信中就强調,你們這輩青年“要挨極艱難困苦的境遇”,“對付得過這十幾年二十年風浪”。“你們現在就要有這種徹底覺悟,把自己的身體和十二分注意鍛煉、修養……”他給思順的書信還説:“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覺苦,不致爲苦所窘耳。”任公一生多坎坷、多挫折,但他從不放棄理想和喪失信念,仍保持積極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狀態,成爲青年的人格模範。任公的子女個個在成長中都不是那麽順風順水的,在事業上也不是那樣無險無阻的。他們依靠的是什麽呢?就是樑家家風中那種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氣。

  4.敬業,就是專心致力於學業或工作,任公認爲“敬業即是責任心”;是樑家家風的一種對待“天下事業”,勇於擔當和認真負責的精神。樑家的敬業精神是一代傳一代的。任公的父親病重時,堅持不告知正在參加護國戰争的任公,好讓他安心國事,直至父親去世之後70多天,才轉告於他。任公晚年身體不好,但仍帶病到課室講課;治病期間,仍履約上台演講。這一示範行動對孩子們的教育很大。在抗日戰争時期,思成和徽音患病嚴重,生活貧困,仍與同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對重要古建築進行測繪、研究;解放後,思成成爲中國現代建築學領域的一代宗師,徽音也在文藝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是他們將敬業精神發揮到極至的結果。

  5.愛國,就是熱愛和服務自己的祖國;是樑家家風的核心和主綫。任公充滿救國圖强的情懷,對國體、政體、法制、經濟、文教等國事進行研究,並積極實踐,鞠躬盡瘁,甚至不顧自己的名聲、利益的得失和生命危險,成爲愛國的楷模。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七個在國外留學的孩子學成之後,都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拒絶了有關方面的挽留,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服務,爲國貢獻,并且充分發揮各自特長,在各相關專業成爲國家頂尖能人。

  對於好家風的培養和形成,任公認爲,德性涵養的工夫須要“很經些鍛煉,現在越發成熟”。這“工夫”的主要形式有:

  1.故事感化。尤其在啓蒙階段,這是入門的主要形式。任公的家鄉處於崖山附近,向南走就是南宋滅亡(1279年2月)的古戰場。任公小時每逢清明節拜山都經過此地。祖父便把南宋軍民反擊元軍的忠烈故事反復講給年少的任公聽。爺爺越講越動情,任公也越聽越感動,便萌發了愛國報國的情結。同樣,任公向自己的孩子傳承家風也是從講故事開始的,他經常向孩子們講民族英雄和愛國志士的故事,向他們灌輸愛國思想,激發他們長大後爲國報國的情懷。

  2.書信傳教。任公國事公事繁忙,家聚較少,加上孩子們留學在外,因而利用書信聯絡便成爲傳承家風的主要方式。他給孩子們的家書保留至今的約有400多封。這些家書奔放真情意切,既有父親對孩子們的冷暖問候、病痛關切、家事交談、傾心聊天,更多的是對孩子們的成長期許、指點迷津、時事縱論等。這是樑家典範家風建設的佐证、文物和好教材,是留給孩子們以及我們社會的一筆巨大財富。這些家書保存至今,最早一封是1911年9月19日,是辛亥革命成功後、任公從日本啓程回國到達大連時寫給還在日本的長女思順的。此後十七年裏,除了1914年和1917年没有發現家書外,其餘十五年中每年少則幾封、多則幾十封。從家風傳統建設的角度來看,這些家書主要表達了任公對孩子們慈父之關愛和教育,以便引導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爲朝着正確軌道上前行,希望他們個個“活潑有春氣”,健康成才,貢獻社會。

  3.以身示範。樑家滿門俊秀,與任公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息息相關,以自身生動實踐去影響孩子最深刻、最有效。任公夫妻以身示範主要表現有:(1)“能够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任公政途多舛,生計有難,但他從没有埋怨和洩氣的情緒,還是按自己既定的路向堅持下去。任公去世後,孩子們大多還在讀書、思禮只有五歲,但他們的母親、任公二夫人王桂荃立即從賢内助變爲總管家,面對生活磨難,毫不氣餒,硬是把這個家撑持起來,還設法把思禮送去美國讀書,繼續將孩子們培養成才。父母的行動對孩子們的感染極大。(2)“有極通達極健强極偉大的人生觀”。不管環境多麽惡劣,任公仍以堅定不移的人生觀去指引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的一生烙上深刻的記印。(3)任公生涯憂患,但仍然心境樂觀,健全人格。正如他給思順的書信所説的“你們幾時看見過爹爹有一天以上的發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氣?”

  4.商議引導。任公對孩子們的家教,没有理論説教、訓斥指責,更没有懲罰和鞭撻,只有循循善誘,耐心説服。任公在六歲時曾因一次説謊,受到母親一頓訓斥,“力鞭十數”。因爲,“人無信不立”,“我家之教,凡百罪過,皆可饒恕,惟説謊話,斯不饒恕。”事後,任公説:“我母此段教訓,我至今常記在心”。盡管如此,任公没有仿傚母親的這一做法,却是“以自己的人生觀、事業觀、苦樂觀去影響子女們,以商議的方式去指導孩子們,以鼓勵、勉勵、表揚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們。”任公的家庭氛圍非常親昵和諧而充滿歡樂。孩子們去遊玩,他陪着,興致很高;孩子有病痛,他親自護理;春節到了,他給孩子們做新衣,給人人一樣多的壓歲錢;孩子出國讀書、分離後,他給每個孩子寫信,無所不談。如果發生重要事情乃至學術争論,他則以商量的口吻,與孩子們商議解决。例如,關於思成學成回國職業,任公就與思成商議兩件事:一是到哪所大學任教,是到清華大學還是到東北大學,甚至暫時不得職業?任公“生性愛管閒事”,都爲他聯繫了這兩所大學,并且擺明瞭各校所處的政局環境;另一事是回國的路綫和時間如何,途中如何考察?這兩事,任公只幫手籌劃,並以商議的語氣與思成交談,絶不强加於他,最後“全要由你們自己决定”。

  5.亦師亦友。在孩子們的眼裏,任公不僅是慈愛而不溺愛的父親,更是嚴格的導師和朋友。這種重要的形式使家風的傳承總是處於和諧融洽、互相尊重的氛圍之中。任公以現代的道德公準處理家風教育中的父子關係,其教育效果顯著:(1)教育的出發點是理性的民主的,又是群體的互動的;教育的歸宿點是雙贏的,教育者所施教的結果是成功的,而被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心悦誠服,言行得到昇華。(2)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是平等平和的,有鼓勵有商量,甚至可以討論商榷。(3)這是一種趣味教育、快樂學習。任公承認自己“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認爲“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將趣味主義融入家教之中,可以使孩子們産生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心理能量,從而培養奮發有爲的精神和堅毅剛强的性格。

  由此看到,傳承家風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融合的。就是説,家風傳承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化在它的傳承形式之中,家風傳承形式的每個過程又充滿家風内容,而抽象的内容和空白的形式都是不存在的。

  綜上所述,樑啓超的良好家風建設是非常成功的。他辯證地處理好這四個關係,其主調非常鮮明,方法極爲科學,經驗十分寶貴,成就了中西合璧、和諧幸福的好家庭。在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强調“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要重視家庭建設”重要指示的今天,我們值得宣傳、推廣、傚仿樑啓超好家風好家庭建設的經驗。

  (本文發表於2018年5月19日《江門日報》,並在同年8月廣東社會學學會、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主辦的“廣東第三届中國姓氏文化大家談徵文”中,被評爲二等奬,收入論壇籌委會編印的“弘揚優秀家風文化主題論壇論文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