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

  一九七八年我選擇瞭高考,并且考入了武漢大學中文系。這件事是我人生中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而武大帶給我的絶不僅僅是一個學士的學位。現在的學位,只要有錢,便能買到,别説學士碩士,博士乃至博士後恐怕拿得出鈔票就是件簡單的事。可是誰又能買到扎扎實實地在校生活四年、並與志趣相投的同學們朝夕相處的美好時光呢?

  我進武大時,正與國家的改革開放同步。由工人而成爲學生,學校充滿活力充滿書卷氣息的氛圍一下子便打動了我。在我的心中,猶如自己新生命的開始。雖然那時的我們開始上課用的多是油印教材,許多觀念仍然是“文革”觀念的延續,而且一些工農兵學員留校的老師水平也不太高,但那又有什麽關係呢?對於我們來説,最重要的是我們又有了學習的機會。

  進校没多久,思想敏鋭的同學們已經開始對“文革”文學進行批判和反思了。記得我們年級成立了一個名爲“長征”的文學社(社刊名爲《紅楓葉》)。因爲都没經驗,文學社並不活躍,但那時經常討論的一些話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現在想來當然覺得好笑,我們討論最多的是:愛情禁區問題(即小説能不能描寫愛情),歌頌與暴露問題(即社會主義國家能不能暴露陰闇一面),喜劇與悲劇問題(即能不能寫悲劇)。幾乎同時,我們又參與了係裏組織的“文學是不是階級鬥争的工具”討論會。我們爲這些現在看來一目了然的問題争論不休。當然也在争論中越來越清楚文學究竟應該如何做。

  我在校的四年,的確趕上了大好時光,劉道玉校長鋭意改革,學校的學術氣氛很是活躍,各種社團都涌了出來。不過因爲“左”的思想影響深刻,想要在很短的時間内得到清理,也不容易。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全校性作文競賽。我報名參加了。賽場氣氛很嚴肅,足見校方重視。但賽題出後,令人大吃一驚,乃是有關“做新長征的突擊手”或是什麽“在新長征路上”之類的題目。這與我先前的設想大不相同。我一直覺得大學裏的作文題至少應該感性一些,可以有些個人的情緒色彩。結果那一次競賽令我十分失望。記得坐在考場,我想這樣的文章做出來豈不就是幾句空洞的口號麽?那又有什麽做頭?更兼我對政治術語素無興趣,從來也不往腦子裏記,選用一些什麽樣的文字來寫這篇文章我都不知道,於是我審題不到三分鐘,便首先退出了賽場。這是我自己一生中做的一件最爲大膽的事情,而我自己覺得那審題的三分鐘思考,也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覺醒。現在想來,也只有在武大當時的寬容的氛圍中,我才敢如此揚長而去。

  大學四年,所受教益終身難忘。我的同班同學弓克在畢業前夕説,大學四年,最重要的不在於我們學到了什麽,而在於我們知道了怎麽去學。我覺得他説得太好了。我想這也正是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在於我傳授了多少知識給你們,而在於我使你們知道了知識的重要并且給了你們一把鑰匙——一把開啓知識之門、智慧之門的鑰匙。

  的確,許多的東西,通過自學也能學到。但大學的學術氣氛、每星期變化不同的各種講座、各係妙趣横生的黑板報、爲開晚會而進行的排練以及演出、慷慨激昂的學生演講以及同學們之間對於作品的探討等等,乃至小操場冒着大雨看電影之類,却都不是自學可以見識到的。你只有參加了,只有身臨其間,你才能被感染被熏陶,你也才能從心靈上有真收穫,從氣質上有真改變。

  我們班曾經成立過一個劇社。我是劇社成員之一。劇社主要成員有六七人。除了我之外,還有童志剛(童志剛因爲朗誦得好,富有激情,故而每次都是主要演員。但他最主要的問題是太瘦);夏武全(夏武全扮相好,嗓音好,但他的致命問題是普通話裏夾雜着突出的武漢口音,偶爾還會嗑巴一下);弓克(他能出許多花點子,因而充當了劇社的導演,他致命的問題是自己怯於上場,總是策動他人);張磊(他也是主要男演員之一,他的主要問題是表演能力弱了一些);崔琰(她是唯一的故而也是最重要的女演員,她嗓音好,扮相也好,同時也很會演出,但要命的問題是她的個子太高大了,而與她相對的男生們都顯得那麽瘦小)。我在其中似乎打雜比方準備道具借服裝以及陪伴崔琰,這是一個最無用的角色,幾乎從來都没有上過場。我們給劇社起名爲“熙德”,口號是“美得像熙德一樣”。理由是我們最初排演的劇目是《熙德》中的一個片斷,演出非常成功,給大家留下美好印象,爲紀念它而起此名。後來我們還排演過什麽我就記不太清了。只記得演過一個《骷髏的迷戀者》,之所以記得它,是因爲我們做了一個骷髏,演出前每天放在床底下,很是嚇人。

  劇社的活動幾乎是大學生活中最容易讓人懷想的故事。

  我們還有一個詩社,詩社的成員大多也是劇社的班底成員。在詩社裏,我算是主力。不光寫詩,還有刻鋼板。我在上大學前,在原單位搞過一段時間的宣傳工作,比較會刻鋼板。於是詩社所出詩集最重要的作品大多由我來刻。那時詩社社長是童志剛,他的詩是公認的最好,激情四溢。爲此發表在詩集最前面的組詩幾乎全都是童志剛的,我刻了幾册詩集,結果幾乎全都刻的是童志剛的詩。曾經想過,在我們班上,對童志剛的詩風最爲瞭解的大概就算我了。我一直覺得童志剛是最應該成爲詩人的一個人,可惜陰差陽錯,加上畢業分配的不順,童志剛後來成爲了文學評論專業的研究生,從此離開了詩歌。這使得我們班最應該做詩人的童志剛没能做成詩人,到如今却做起了雜誌主編,這是一次真正的人才浪費。

  我寫小説也是由大學開始。起先寫過一篇,參加學校小説創作競賽,結果慘敗。被評選老師批評得一塌糊涂。好在我自己有一份自信,没有太大在意,又寫了第二篇。由這篇始,從此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寫作之後,隨着年齡增長和閲歷的豐富,我越來越感受到大學四年對於我來説真是一筆財富。不在於大學是否訓練了寫作,而在於你經歷過大學生活的浸泡後,你對生活對社會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你站的角度和你過去完全不一樣了,而且,你懂得好作品的價值,懂得了獨立思考的可貴,更懂得了文學的意義。

  雖然大學不能教會你所有的東西,但有些東西不進大學你是永遠也得不到的。因爲這些,我們的母校武漢大學便是永遠地鎸刻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它給予我們的財富令我們一生受益。

  (説明:此文寫於1999年,曾收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的《櫻花樹下的家——高校文學經典讀本叢書·武漢大學卷》,陳軍、胡純琦、龍濤編,以及作者所著《我的人生筆記:一個人怎樣生活無需要問爲什麽》等散文集。)

  這裏把近十年的情况也交代一下。

  我一直都是一個寫作者。生活方式幾乎固定不變。但這十年,却有了一些變化。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我在2007年當選爲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於是,我的生活多了一些事務性的工作,經常要開開會,以及經常要面對記者的提問。在我來説,很麻煩的。

  但這十年内,我却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兩部長篇小説以及數部中篇小説。此外還有文化隨筆《漢口老租界》及旅行隨筆《客觀》二書。當然也有我喜歡寫的中篇小説。我幾篇重要的作品,都是在這十年内完成。

  而最重要的是:2008年,我調至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是爲該係的二級教授。這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内容。我自己是很高興的,因爲在我接近退休的年齡,還有單位願意要我去工作,我自以爲這樣的人生也算是一種成功。雖然調動到一半,省作協突然不放,但華科大依然不介意,依然承認我是學校教授的身份。

  因爲此故,我領衔在華科大成立了“當代寫作研究中心”,主要做一個名爲“春秋講學”的項目。爲本係教師們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平台。這個中心已經做了三年。在每年春秋兩季邀請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前來駐校講學。社會影響非常之大,我自己也十分有收益。

  這十年中,我的作品也獲了一些奬。不過,對於一個作家來説,這些奬真没什麽。我高興的是,有些作家的作品是要靠得個奬才被大家認可,而我則不需要。即使一個奬也不得,我也是個好作家。這一點,幾乎是公認的。怎麽説,我也要爲武大中文系78級争氣才是。

  2012年我連任了湖北省作協主席。也是這一年,我出任長江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這是我第二次編雜誌。也是我出面第二次對雜誌進行改版。慶幸的是,改版還算成功。上次做《今日名流》雜誌,一做八年,現在做長江文藝雜誌,也已三年。我其實非常想放下這些事,回到安静的書房,研究或是寫作。無論如何,這些事務性的工作,都不是我之所愛。

  還有最值得一説的,去年,我的長篇文集(3卷)和中篇文集(7卷)都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兩部文集,也算是給自己即將到來的60歲的一份大禮。

  2015年,我滿六十,幾近老年。始覺人生快速得只如一瞬。這真是没辦法的事。從今年起,我要盡快地减少自己的工作,讓自己盡快適應老年人生活。很慶幸有這麽多同學與我一樣,都在陸續進入老年。回看三十年,大家像是一起長大的,一起玩到現在。旁人見我等是老了,但我們彼此相看,却都還覺得年輕。而且此後大家一起玩的時間越來越多。想想這個,似乎多了一份開心。

  2015年1月

  汪芳簡歷 (學號787044)

  女,漢族,1955年5月11日生於南京。網名:WF。1957年隨父母遷至武漢。原籍江西彭澤縣。

  1974年高中畢業,曾在運輸公司當過四年裝卸工。

  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考生。

  1982年畢業後到湖北電視台任編輯,曾做過電視劇編劇、電視專題片撰稿人。

  1989年調作協湖北分會從事專業創作。

  1993年底至2001年初任《今日名流》雜誌社長兼總編。曾爲湖北省青聯副主席、湖北省人大八届常委,湖北省政協第八、九、十、十一届常委。

  2007年9月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爲湖北省作協主席。2012年9月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連任。2012年出任長江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現爲湖北省作協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1976年始發詩作。1982年大四時首次以筆名方方發表小説處女作《大篷車上》。1987年發表《風景》,被文學界認爲“拉開‘新寫實主義’序幕”,成爲中國“新寫實”派代表作家之一。已出版小説、散文集約90餘部,其中長篇小説三部(《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武昌城》)。曾獲中國《詩刊》新詩一等奬。中篇小説《風景》、《琴斷口》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説奬。2012年因長篇小説《武昌城》獲南方傳媒年度杰出作家大奬。其他作品亦多次獲《小説月報》百花奬、《小説選刊》優秀作品奬、中國女性文學奬等國内重要奬項。多部小説被譯成英、法、日、韓、意、泰、葡萄牙等外文在國外出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