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比知識更珍貴的財富

  命題作文,要講述人生。但回首人生,平静流淌如波瀾不驚的小河,還真没多少可講的故事。三十多年前的中學生,如今也年過半百了,許多人都説,夏武全還是一身學生氣。是啊,家傳無書香,相交多鴻儒,這書生氣是珞珈的朝風暮雨熏染而來,一旦上身,揮之不去,此生此世是無可改變了。盤點起來,還是與武大、與老八舍有關的經歷,才讓人感到有些意思,更有幾分慰借和温馨。

  看挖陳友諒墓,知道了有個武漢大學

  出生於自然灾害時期的1960年,7歲唸書,正是“文革”鬧得火熱的時候,上午上課,下午老師們要鬧革命、要政治學習,基本就没課,正好去玩。

  就讀的武昌黄鶴樓小學,西臨長江,北倚蛇山,有山有水,玩處多多。夏天必玩的是到江裏游泳,但被家長和學校禁止,因爲危險,每年都聽説有貪玩的同學葬身江流。

  蛇山是座歷史名山,那時黄鶴樓還没重修,但也留存有很多歷史古迹,如聖像寶塔、黄興塑像、抱冰堂等。最好玩的地方是陳友諒墓,南向立有高大的牌坊,上書“江漢雄風”,很是氣派;牌坊後面有個墳堆,背靠蛇山,埋的就是那位與朱元璋争天下、自立爲大漢皇帝的陳友諒。據説是朱元璋争得天下後,也敬佩這條姓陳的漢子,專爲他修建了這座陵寢。忽有一天,聽説有大學生爲破四舊,要挖陳友諒的墓,而且是來自武漢大學的學生。這下小朋友們都興奮起來,墳裏埋了什麽,大學生又是啥模樣?大家充滿好奇,都去看熱鬧。我去晚了,爬上山時墳已經挖開,裏面却什麽都没有,挖墳的武大學生也走了。聽説原準備挖出個帝王將相還要開現場批鬥會的,結果大家都很失望。後來又聽説,那些學生不是武大的,而是山下武漢十中的革命師生。其實是誰真不重要,那時的學生絶對是造反的主力,這事却讓我知道了還有個武漢大學。

  桂花的清香,産生對珞珈山的憧憬

  説來也巧,我讀中學就在十中。它地處武昌最繁華的大成路,當時這一帶有“九流十匪”之説,九中出流氓,十中出土匪,好點的老師都被打倒了,據説還在教室裏打死過女學生。難怪會干出挖人祖墳的事,土匪嘛。回想起來中學也不知學了些什麽,記憶裏許多時候都是在勞動,一會兒學工,一會兒學農。那時街道口還是武昌的郊區,有一次學農去了那裏,不知誰動議,我們到珞珈山去玩吧,三五個玩伴就跑過去了。那是第一次和武大親密接觸,校園好冷清,高大的梧桐聳入雲天,行政樓、老齋舍粉墻緑瓦,也清静無人,更顯神秘。

  去時正是秋天,空氣中彌漫着桂花的清香,也是生平第一次聞到這麽香的花,對武大頓生好感。後來高考報志願,第一就是填的武大,應該與這次無意中的邂逅有很大關係。

  聽説恢復高考是1977年夏天,我正讀高一,當時本作好下農村的準備,利用暑假到應山農村體驗下放生活。應山現在叫廣水,我二哥當時在那裏做知青帶隊幹部,管着二三十號下放青年。忽一日下鄉雙搶的知青都回知青點來,説要準備復習參加高考。知青們學習熱情很高,白天勞動,晚上煤油燈下讀書背題,那場面讓我深受感染,由此曉得了上大學也是一條出路。

  十中校園原有一座廟,叫大成殿,供奉着孔子,可惜“文革”中也被“土匪”們給燒了。校門前的街道由廟得名,“文革”前也是文教昌盛之地,教學水平本來很高。十年動亂,不敢言教,一朝醒來,立馬顯示出它的實力,被打倒的老教師重新回到講台,學校還分了快慢班,本人有幸分到快班,聽到諸多老先生的教誨,真真受益。1978年高考,我們這一届一下有二十多個同學考上大學,在整個武昌的中學裏名列前茅。本人因文科成績突出,超出湖北重點綫幾十分,班主任很驚訝,你這個成績可以報武大中文系呢。其實我並不知道中文系究竟好在哪兒,我的高考成績因政治得分最高就想學政治,但武大當時没有政治係,只有經濟係,再想政治經濟學嘛,一回事。但班主任是教語文的,説,經濟有什麽學頭,還是學中文好。就這樣懵懵懂懂報了武大中文系。

  大學生還是小學生,一時分不清

  到學校報到是1978年10月,恰是桂花飄香的季節。中文系七八級宿舍在四區八舍,和歷史係在一棟樓,也就是後來的桂園,樓前屋後種着一排排桂樹,金黄的碎花開滿枝頭,沁人心脾的香啊,想起中學時那次閒遊,不由心如潮涌,也算實現了兒時的夢想,一起來玩的小伙伴們還不知有多羡慕呢。

  分配到103室,剛進去是住六人,三老三小,楊勝群、劉亞虎、段書偉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此時年近而立,弓克、童志剛、我,依次爲58、59、60年生人,在三老面前自然屬小,我是老幺。雖然讀大學了,但在他們面前,還真找不到做大學生的感覺,無論知識學問,還是社會閲歷、人生見解,都與幾位學長没得比。説實在話,到武大讀書前,本人成績一直優秀,同學面前向以學識豐富著稱,還有不少崇拜追隨者。到了這裏却完全傻眼,以前説事還頭頭是道,這裏却常常與學兄們對不上話。與之相比,他們的優秀真高出一截。和他們在一起,我常常感覺自己雖上了大學,却還像個小學生。

  湘人楊勝群進校就做我們一組的組長,最初的官職也没那麽正式,年級指導員説就是“牽頭人”,所以我們一直叫他“老牽”。他爲人沉穩,學問扎實,且多才多藝。記得剛進校年級組織文藝演出,我因在中學宣傳隊待過,會唱幾句樣板戲,就不知高低報了節目,老楊却會拉胡琴,他伴奏,我來了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還有點一鳴驚人的感覺。後來聽説他在湖南某花鼓劇團干過,怪不得技藝了得。

  老段來自河南,住我下鋪,閲歷豐富,能言善辯,講起他“文革”期間做逍遥派的經歷津津有味,讓人羡慕忌妒得不得了。印象中他是八舍中最早倡導旅遊的人,上學第二年“五一”就組織我們宿舍六人去了一趟廬山。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到風景名勝區去旅遊。其時到九江只有水路,輪船順江而下,一路就聽他夸夸其談,尤其説到“五嶽歸來不看山,黄山歸來不看岳”,一套一套的,讓人怦然心動,就暗下决心,此生一定要走遍三山五嶽。回想起來也是中毒不淺啊。

  劉亞虎是廣西人,見面就自稱來自劉三姐的家鄉,那時正在瘋看“文革”中被打爲毒草的影片《劉三姐》,進門出門就聽此老兄哼哼着“唱山歌喲……”,在他是陶醉,在我是心醉。亞虎兄還有一個雅號叫克格勃,交際面廣且消息靈通,每次回宿舍就帶回一大堆各類消息與我等分享,對我這種還不懂社會交際的人來説,真增長了不少對大學生活的認識。

  第一次見到還有姓弓的(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見到),而且叫克,非常驚訝。弓克文静秀氣,記憶力驚人,一手行書體,蜿蜒起伏如蝌蚪,好看却難認。童志剛則典型才子,喜歡寫詩,第一次聽他的詩是校運動會上他的投稿,不過只記得第一句了:走出教室……弓童都來自東北,一個是哈爾濱,一個是吉林,普通話都説得杠杠的,尤其是老童,還夾帶不少東北土話,如二得合、唬誰呀等等,聽着新鮮。二人又喜争論,記得每周的小操場是有電影看的,看過《劉三姐》、《五朵金花》後,二人就開始争論黄婉秋和楊麗坤誰更漂亮的問題,面紅耳赤,見面就吵,鬧人。但二位才華横溢,讀書又多,旁聽也是一種享受,還初識一個美學道理:審美是主觀的,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

  老的好静,小的愛吵,幾位老大哥受不了了,陸續搬出去,换過來的有比我還小的張武波。後來又調到後面宿舍裏住,寢室一下住了8個人:除了弓、童、張、我,還來了武漢人李智華、霍鵬遠,湖北黄石的張磊,福建人許向明,幾位年齡相近,志趣相投,住在一起就更熱鬧了。張武波懂音樂,給我們講過音樂欣賞;李智華風趣幽默,率真熱誠,常常帶一些少男少女來寢室,也增添不少故事;許向明檏實勤奮,學習用功,一口閩南話實在難懂;霍鵬遠頭腦靈光,每次考試都得高分;張磊思想活躍,辦文學社,還會演話劇……

  那正是風華正茂又無比快樂的年代。上面所提只是同過房的同學,其實這樣的同學有六十位!和他們在一起度過的四年,是人生最具收穫的年代,至今回想起來還心潮激盪。二十多年後,我的兒子也考上武漢大學,我就對他説:大學不止是讀好書,還要交好友,會讓你受益終身。

  比金字招牌更有價值的,是八舍的情誼

  那時的大學生稀罕,畢業了國家包分配,不像現在要自己找工作。學校先分我到北京的一家國家機關,後因家母不想我離開武漢,找學校協商,調整到漢口的《長江日報》。這在當時算是不錯的工作了,還是國家幹部,行政23級。而我的那些兒時玩伴們,大多當了工人,還有的當兵或下農村,工作辛苦,收入也不如我。所以受益,都因了大學畢業生這塊金字招牌。

  和我一起分到報社的,還有老霍,他跑經濟,我跑文化,一干已經三十餘年。我們可能是少數幾個從未跳過槽的老八舍舍員。辦報工作雖然辛苦,但接觸社會,交際面廣,走到哪兒一聊起來,因爲我們的恢復高考第二批大學生身份,常惹來不少贊許的目光。正因爲如此,對别的工作也少有羡慕,每日的忙碌,數十年干着同樣的工作,雖消磨了成名成家、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却也落得穩定平安,至今也並不後悔。

  其實比這塊金字招牌更有價值的還是來自老八舍的情誼,雖然畢業後各赴東西,各自忙碌,那如兄如弟、如姊如妹般的同學情却與日俱增,同學們從未斷了往來和聯繫。除了入校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畢業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全員大聚,平日裏只要有機會,集體出遊、小範圍聚飲,從未間斷。無論去哪兒,或有誰來本地,只要有同學在,每次的聚會都是一次期盼已久的狂歡。如今更有了老八舍夜話、老八舍QQ群、微信群的建立,昔時的同學變身今日的網友,來往交流更加密切。

  前些年送兒子到武大上學的時候,我對他説,四年大學有四養:養學問,養性情,養身體,還養學友。因爲武大,我們的人生走上一個更高的台階,更因爲老八舍,我們結交下一輩子親密無間的同學情,這是比學到知識更爲珍貴的人生財富。

  2014年12月

  夏武全簡歷 (學號787041)

  男,漢族,1960年6月1日生於武漢。網名:LX。祖籍貴州石阡。

  1967年就讀武昌黄鶴樓小學。

  1974年就讀武漢市第十中學。

  1978年就讀武漢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考生。

  1982年畢業至武漢長江日報做記者、編輯。現爲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武漢晚報傳媒公司董事長,高級編輯。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