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理想與現實

  我幼年時,家境雖談不上優裕但也衣食無憂,所以三年自然灾害倒没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小學四年級時開始“文化大革命”。年齡尚小,没做過批鬥老師校長的事。對這場運動,最初像很多不諳世事、家庭又没有被深深卷入的孩子一樣懷有神聖感,熱衷於跟在大人後面煞有介事地聽辯論、看大字報,覺得每天不用上課做作業倒也快活。但好景不長,先是出身不好的姥姥被遣回原籍,家裏的孩子頓時没了人照顧,接着父親的名字也上了墻,成了走資派,於是再没了去看大字報的勇氣。再後來全家隨父親被趕到距省城八百多裏豫南一個縣的五七干校勞動改造。

  高中後,和學校的同學一同下放到河南省羅山縣五七青年農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和插隊的知青相比,農場知青雖然没有和農民“同吃、同住”,但喫苦受累一點兒也不少。尤其是當農場的不少男性知青坐着免票的火車在祖國的大好河山四處遊玩時,田裏的農活便落在了本分聽話、留在農場的女知青肩上:吆喝着水牛犁田耙地,育苗插秧除草、割稻打場曬谷,不少在當地是男勞力干的活兒,知青“鐵姑娘”也都一肩挑了。記得農忙時節,從田裏回來,累得連兩腿的泥巴都没力氣洗,倒在床上就能睡過去。就這樣一兩年後,家裏有辦法有關係的同學,通過招工征兵離開了,没有什麽門路的只能無望地在農場一年年地耗着。我還算幸運,下鄉兩年多後,因爲眼睛高度近視(按當時的政策,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不適於參加重體力勞動,屬可照顧範圍),我被病退回城。待業期間,先後當過燈泡廠的臨時工和中、小學校的代課老師。

  1977年恢復高考後,第一年參加高考我考了二百多分(記得當年鄭州大學的録取分數綫好像是180分左右),老老實實在家等録取通知書,可等到的却是從未聽説過的一所地區師專的録取通知。一打聽才知道,那一年分數上綫但不托關係打招呼,也無法録取到所報的學校。一氣之下放棄了録取機會,第二年又進考場,這年如願以償地考入了武漢大學中文系。

  四年的大學生活一閃而過。

  1982年夏季畢業,承蒙組織上的“照顧”,我被分配到距家鄉一百多華里的豫東古城,在國家儀表局下屬的開封儀表廠宣教科工作。因爲當時大學生尚屬稀缺資源,尤其是恢復高考後畢業的大學生,想换個地方並不難,於是後來去了開封人民廣播電台,在那裏做記者、編輯工作近三年後調回老家所在的鄭州,在河南教育出版社(後改名爲“大象出版社”)從事出版編輯工作,先後任文教編輯室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一直做編輯工作二十餘年,應該會光榮退休在這個崗位上了。

  當年高考選擇報考文科,並非我的理想,實在是不得已而爲之。1978年高考,我的語文成績只考了70分多一點,是各科成績中最差的;而數學考了80多分,是除了政治學科以外,各科成績中分數最高的。因爲最初我是打算報考理科的,這也是家人的願望,老爸老媽一直希望他們的女兒能上醫學院,將來做個救死扶傷的醫生;而我自己心儀的學科是生物係,理想的專業是園林、植物或農作物栽培之類,將來成爲一名園藝師或農藝師。如果不是臨考試前對物理一科心裏没底,怕分數太低拖累了總成績,最終改報文科,我或許進不了武漢大學中文系。

  從幼年起,我就有一個理想,長大以後要與各種植物爲伴,做“中國的米丘林”!這一童年幻夢的勾畫,完全是由於20世紀50年代中蘇關係蜜月期時,國内對蘇聯園藝學家米丘林的大力宣傳,從事植物育種工作達60年之久的米丘林,采用遠緣雜交、無性雜交和馴化等方法,通過改變植物遺傳性,培育出了幾百個果樹新品種。這在懵懂無知的孩子看來的確是太神奇了!立志投身植物研究,成爲像“米丘林爺爺”那樣的人,很自然就成了我幼年時期的理想和目標。

  之後的十年動亂,非但没有使我的這一理想破滅或中斷,反而陰差陽錯地得到了强化。“文革”時,中、小學校雖然忽視各科基礎知識學習,却很强調學生與工農相結合、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經常開展學工學農勞動。1969年冬天,我隨家人下放到信陽潢川縣的五七干校,在縣城的東方紅完中讀初中。當時的學校不僅常常組織學生去工廠、農村勞動,還在學校裏成立了農業科研小組,培養一種叫“920”的植物生長激素(網上搜了一下,這種東西如今似乎仍在使用)。我有幸成爲科研小組的一員,天天和燒杯試管培養基打交道,没日没夜地培養菌種,再到棉田裏做試驗,試圖解决偉大領袖提出的棉桃脱鈴的問題。可能就是這個緣故吧,我對植物學的興趣更濃了。只可惜天不我予,短板的物理成了我最終邁入理想殿堂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後來考入中文系,實非我的興趣所在,或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吧。

  1978年入校時,對所學專業,自己一無家學淵源,二無個人愛好,無論中國文學還是外國文學,當時所知非常有限。從小學到高中,我在語文方面唯一上佳的表現,就是小學一年級時寫的一篇作文《我的家》,曾被老師當範文在班裏宣讀。這之後,雖然在大學中文系裏熏陶了四年,畢業以後也一直從事文字工作,但寫文章對我來説始終是件怵頭的事,而大自然中的各種植物一直是我的最愛!轉眼人生已耗去大半,除了工作之餘在庭院中侍弄幾棵花艸之外,幼年時園藝家的理想和大志已是無法實現了,或許退休之後,能找塊閑地種種東西,聊補一下夢想之闕也説不定,畢竟在如今這個時代,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不敢想、不敢做的吧……

  以上文字寫於2008年,轉眼六年過去了,我的生活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因爲出版單位轉企,55歲的我於2010年退休,開始了領取養老金的退休生活。原以爲總算可以放鬆一下身心,有時間干點兒自己喜歡的事了,誰知上天似乎有意不要我閑下來,退休幾個月後,先是我父親因莫名骨折住院,醫生診斷懷疑是癌症骨轉移;緊接着母親又被確診罹患老年失智症,家中變故接連而至,平淡却平静的生活一下子被完全打亂了,毫無準備的我感覺天塌了一般!從此以後,作爲家中的長女,照顧兩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病人,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我從一個職業白領變成了24小時全職“保姆”,陷入天天洗涮煮飯跑醫院這樣無休止的忙亂之中。這幾乎就是我這六年的生活常態。每天照顧日漸衰老、被病痛折磨的二老,做子女的感受到的是身心雙重的折磨,多虧有像宋姐老段這樣衆多同學朋友無私的關愛和幫助,使我在一次次絶望無助時獲得了巨大的幫助和支持,感受到了如同家人般的同學情誼的温暖;也多虧有“老八舍”的陪伴,它就如同我的心靈驛站和精神家園,在這裏疲憊的身心總能得以舒緩放鬆,同時不斷獲得堅持下去的力量。

  感謝你們,親愛的同學和朋友!

  感謝你,永遠的老八舍!

  匆匆寫於2015年元月9日

  崔琰簡歷 (學號787015)

  女,漢族,1955年9月23日生於開封。網名:施曼娜。籍貫:河北遵化。

  1962年上小學。

  1973年高中畢業後下鄉當知青。

  1975年病退回城。

  1978年10月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河南(鄭州)考生。

  1982年畢業分配至河南省開封市廣播電台,任記者、編輯。

  1985年調到河南教育出版社(後改名爲“大象出版社”)工作,先後任編輯、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

  2010年退休。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